量化交易之通用因子

量化交易之通用因子,第1张

量化交易之通用因子 通用因子对动量因子的探索对价值因子的探索对波动因子的探索『指数增长的影响』『超级大牛股的特点』 对投机因子的探索『短期主义,投机交易』『有效市场』

通用因子

因子:对股价有直接影响的因素,用来解释股票涨跌和表现的各种原因的归纳。

因子投资:利用因子找到更好的投资标的的方法。

目前学界认为股票的回报主要是受几个因子的影响:

市场因子:认为市场的整体回报,经济形式好,股票的收益会比平常要高一些规模因子:认为一个公司,规模较小的长期收益通常比规模较大时高一些价值因子:认为价格便宜的股票长期要比贵的股票收益高一些红利因子:认为高分红的股票长期表现会更好质量因子:认为质地较好的公司,股票的长期收益会高一些动量因子:认为短期内股票的涨跌具有惯性,原来涨的还会涨,原来跌的还会跌,短期的交易策略“追涨杀跌”会比其他策略的收益会高一些波动因子:认为总体波动程度比较小的股票,长期比波动大的收益要高一些投机因子:认为在一些不成熟的金融市场,投资因子比价值因子赚钱

但是因子的表现也有周期性,可能这段时间某一类因子表现很好,另一类就很差。

所以,实际选标的时,我们是多元化投资,投资组合通常持有 3~4 种因子,避免单一因子的风险。
 


对动量因子的探索

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机构最赚钱的策略就是动量交易。

基金会在每个月月末的时候,把市场上所有的股票,按照这个月的收益率排序,分成十组,买入收益率最高的那一组,卖出收益率最低的那组。

基金发现在接下来的3到12个月中,这个策略都能够获得很不错的超额收益,这个策略就叫做动量交易策略。

在五、六十年代被发现以后,到了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市场上 10 个基金有 8 个都在用动量交易。

这样做的底层原理记载于,一篇“动量交易”的论文。

Weekly momentum by return interval ranking

动量,就是物体移动的惯性。

在股票市场上,是指股票的价格趋势也呈现出一种惯性,上一期涨的话,下一期还会涨;上一期下跌,这一期还会再继续下跌。

无论哪个股市都有这个现象,不过中国对比发达市场的股市而言,我们的交易量特别地大,换手率特别地高。

如果我们把股市想象成一条奔涌的河流,动量就是波浪。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浪是缓缓地上去,缓缓地下来。而中国是水流湍急,所以波浪来得快,也去得快。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上,任何波浪都会消失得特别快。

美国能持续 3 到 12 个月,我们只有 2 - 4 周。

如果股票在这一周大涨,那么后面 2 到 4 周可能跟着涨,那同理,这一周大跌的股票,后面 2 到 4 周还可能跟着跌。所以,中国股市是可以做动量交易的,只是频率要比较高。追涨杀跌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尤其在中国市场上。但是追涨杀跌时你不能持有太长的时间,几周是比较理想的时间。

此外,动量这个策略其实是风险很大的:

第一,市场不好的时候,动量交易非常容易赔钱。比如说2008年到2009年初,在这一次金融危机里,美国市场上动量策略的损失就特别惨重,中国也是一样,2015年6、7月份的股灾中,做动量的机构亏损特别地严重。所以市场波动很大的时候,是不宜采用动量策略的。第二个是跟我们市场的制度设计有关。因为动量的策略要求买入大涨,卖出大跌,所以它等于有一个风险对冲的机制。但是中国因为缺乏做空的工具和做空的机制,所以你只能追涨,很难杀跌。这样一来,等于你的策略只是半个策略,不是一个完整的策略。第三个,切切要记住的,我们无法保证每一次决策都正确,但可以保持一个科学的决策系统,动量交易,不是对单个股票追涨杀跌,因为那些大涨的股票,在下一周上涨的概率更大,而那些现在跌的股票,下一周下跌的概率更大。买入或者卖出单个股票的话,说不定就正好踩中了那个小概率的点上。你要做的动量交易策略,是要买入卖出风险分散的组合,对资金量的要求是非常大的,而散户一般很难 *** 作,只适合基金。
 
对价值因子的探索

根据动量因子,短期来看,股票的涨跌具有惯性,原来涨的还会涨,原来跌的还会跌。

短期惯性:美国能持续 3 到 12 个月,我们只有 2 - 4 周。

但长期来看,股票的涨跌具有反转效应,涨久必跌,跌久必涨。

可 “跌久必涨”,这个跌的时间到底指的是多长呢?

长期反转:在美国市场基本上是三年。在中国市场上,测出来的大约在一年半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在买跌的时候,不是买刚跌的,而是要跌久的。

虽然这个策略和我们的直觉符合,但任何行为金融策略都必须找到理论依据,否则,就很有可能是样本内有用,一拿到样本外,到实际市场检验可能就不成立了。

那么长期反转策略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长期反转策略,买跌卖涨,利用的是投资者过度反应这种心理偏差,过度反应会使股票价格被高估或低估。

导致投资者过度反应的心理学:

一种原因是在信息加工阶段,由投资者的代表性偏差所引起,例如当股票某些特征,高成长、大比例分红、登上排行榜等情况出现时,投资者往往忽略其他信息而立即做出决策,导致过度反应;

另一种原因是在信息输出阶段,由投资者的过度自信所引起,过度自信的投资者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也会导致过度反应。

一方面在膨胀期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一方面在衰退期人们总是低估,现在,只不过大部分的时间,这种错误TA并没有爆发,TA们会积累酝酿持续很长的时间才会突然爆发。

市场的本质是错误的,风险其实无处不在,在投资的时候我们看一只股票的股价,看一套房子的房价,甚至一个理财产品都要提醒自己,不要用过去几年资产的价格来作为计算的标准。

比如说看一只股票,过去几年一直在100多块钱上下徘徊,现在已经慢慢涨到150了,就会莫名其妙的觉得我买了就算再怎么跌,也不会跌破100,这其实是毫无根据的。

因为如果这个世界的底色是错误,那么100块钱这个价格本身就可能已经积累了好几年的错误,一旦这种错误爆发,TA修正起来可能就是要命。

前段时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一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就可以从150块钱直接跌到30块,而1999年的香港房地产也可以从1000万的房子直接跌成300万,所以这个世界的错误有的时候是非常巨大。

巴菲特认为这个世界也是充满了错误的,但是巴菲特通过避开错误,始终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寻找正确的东西来赚大钱。

这个世界最底层的理解就是世界充满了错误,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捕捉这些错误爆发的瞬间赚大钱。

长期反转策略正是利用了投资者的这种非理性心理,某些股票被过度追捧或过度忽视,于是就产生了股价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这个策略用两头极端错误定价的组合,而放弃中间部分,与投资者的过度反应反向 *** 作,并期待价格回复。
 


对波动因子的探索

股指仍然徘徊在十年前的水平,一级市场却不断刷出“一碗面一个亿”的估值奇观。

白马消费股价格腰斩,新能源、周期股的市盈率动辄上百倍,却仍然节节上扬。

新技术,新时代的冲击,资产的定价开始逐渐失去价值的“锚”,变得以梦为马。

大起大落的估值,暴富暴穷的人生,让未来更加不确定。

但这么一个全球高度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新能源是一个具有确定性趋势的大行业。

但是,一个确定性的好行业,一定代表着好的投资标的吗?

在此之前,先说说自己经历的投资标的:

loT、智能制造硬件公司2019年机器学习主流技术:少量样本学习

因为我喜欢计算机,这些技术绝对当时最大的热点,按道理来说,我应该投资的。

但是就像咖啡馆不赚钱一样,开咖啡馆的人大多是自己喜欢和咖啡,激情和能赚到钱是俩回事。

 

『指数增长的影响』

计算机硬件行业发展很快,约每隔18个月计算机性能便会增加一倍。

换言之,每一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

在那种指数增长的情况下,整个硬件企业变成了“青春饭行业”。

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汽车工业能够有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速度,那么一升汽油应该能让汽车跑400公里,而且一辆汽车的售价只要150块钱。

历经 50 年下的指数增长,之前几百万美元的计算机,价格不断下降直到下架,再到被历史遗忘;以前最牛掰的IBM公司,打败了所有的竞争者,最后却败给了时代。

如果站在那些制造硬件的企业角度来说,制造同一款产品,每 18 个月企业的收入就缩水一半,这可太难了,除非企业的发展能超过计算机行业的指数增长,否则迟早关门。

像现在科技产业板块里的 智能设备、物联网 都很热门,对于这些制造硬件的企业,实在没必要跟风,因为受摩尔定律的影响,他们的利润会越来越稀薄。

 
2019年,人工智能领域大咖吴恩达发现,其实只要找对了方法,哪怕只用小规模的数据,也能获得有价值的结果。

如,训练一个图像识别系统,不需要再拿上亿张图片来做训练素材,只用 1000 张图片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也降低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准入门槛。

所以,“少样本学习”,将会成为2019年人工智能学习方向的一个重要趋势。

当时这门技术的创始人找了很多基金融资,其中就包括我认识的这位计算机大佬。

他并没有投,理由如下:

投资,是“面向未来的判断与决策 ” ,少样本学习,则完全违背了这个原则。

未来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数据,就这三年世界产生的数据比三年前到人类诞生都要多得多,以后随着 loT 的普及,数据会再次成数量级增加……

明明更多的数据搞出来的效果会更好,为什么不呢?

……

所以说,一个确定性的好行业,不代表是好的投资标的,就拿新能源来说。

新能源,像光伏和锂电池,按照前景加上国家支持,光伏大概有10倍增长空间,锂电池更有100倍增长空间。

虽然行业前景很好,但是这方面公司实在太多,为了扩大竞争优势,同质化的产品、深度内卷的价格战、快速迭代的技术进步等等,可能导致大部分利益是被返给了产业链底层,而不是投资者。

而且光伏也和计算机行业一样更新换代,当下的万亿产能瞬间一文不值。

企业只能不得不马不停蹄地推陈出新。整个行业得不停烧钱做研发,快速地推出革命性产品。

就好像一家工厂,有钱了永远是升级设备,不然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就抢不到顾客,如此循环往复,手上永远没有现金流。

如果你是个长期主义者,口口声声说要搞价值投资,你的习惯是买了股票就放在那不动,然后你一出手就买了当时最热的股票,那你就犯糊涂了。

这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要点是花到你手里之后要赶紧转手。

 

『超级大牛股的特点』

其实一支超级大牛股,很多时候其实不需要动辄翻倍的利润增长,也不需要爆发式的行业红利,只需要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率以及在行业中稳固的地位,这样就能不断地滚雪球、扩大优势,最终维持长期稳定,创造奇迹。

长期、稳定、稳固,这是几个关键词,用这几个关键词按图索骥找行业,就会发现这样的公司通常出现在没有创新、看重品牌力、格局稳定的行业,比如烟草、手提包,或者饮料等传统行业。

历史第一、二牛股都恰恰来自这些平庸的公司?

比如生产万宝路的烟草公司 百年百万倍,(生产可口可乐的饮料公司 百年五十万倍)。

如果 1926 年投了 10 元,而且把每年的分红再投在这支股票上,那么到2021年年底,现在就有 1340 万元。

如果,当时这 10 元是投在指数上,那现在就值 14570 美元 。

而如果投资在创新进步、科技发展,令人兴奋的星辰大海上,长期下来基本没什么利润。

因为很多正能量拉满的行业,容易被市场炒得大热,估值水平居高不下,长期下来超额收益归零甚至转负。

而烟草股在美国政治属于不正确,所以需求低迷,估值炒不上来,但香烟企业的利润好,分红又高。赚的钱多,买的价格低,自然回报率高。

而且烟草行业毫无创新,毫无创新性导致的持续高利润。

电子产品、光伏、半导体、新能源说到底,大家都拼技术、拼创新,一家公司为了维持这个统治地位,投入巨大的资本开支、研发费用,或者巨额的广告费,还需要发起价格战去跟竞争对手争抢份额。

这样激烈的竞争,我们想有的分红能拿到吗?

而烟草公司这些都不需要,是大牌,永远是大牌。

从1900年以来,全世界的创新层出不穷:无线电、飞机、青霉素、计算机、火箭、试管婴儿、基因治疗等等,这一切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轨迹和命运。

但是在股票市场上,所有的新技术、新行业,却统统败给了一支“有害健康”的香烟。

那么,国内的万宝路在哪里?

■ 第一,饱受争议,造成低估值

■ 第二,拥有众多的黏性客户

■ 第三,都定位在最高端的赛道,看不到竞争对手。

能和万宝路媲美的投资标的,我也没找出来,但寻找的思路相同。
 


对投机因子的探索 投机因子策论的论文支持:https://academic.oup.com/rof/article/20/5/1835/1753429

投机因子的发现,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的市场上,价值策略不如泡沫策略,或者说不如投机策略赚钱。

这确实也是有点让人唏嘘。那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话要做什么呢?那么就在环境中寻找机会。所以用投机因子来赚钱,就是这么一个哲学。

 
什么是投机?

交易主体是非专业人士,交易模式是保证金交易,交易目标是热门股票,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基本上就是投机。

比如,一个散户用10万元保证金,通过杠杆交易,买进价值100万元的股票,等于通过杠杆,从交易平台借用了90万元。

如果股票上涨10%,卖出获得110万元,除去借用的90万元,收回20万元,就获得了1倍的交易回报;但如果股票下跌10%,无法再补保证金,交易平台为了借出的90万元安全,会强行卖掉你的股票,收回90万元,但你原来的10万元保证金,就全部损失了。

这种保证金交易的收益大,风险更大,尤其是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做有杠杆的保证金交易,实际上就是投机,而且投机者,通常会去抢购热门股票。

投机就是赌博,你得预判别人的预判。

短期来看,市场是投票机;长期来看,市场是称重机
  『短期主义,投机交易』

同样是以钱生钱,投资针对的是一项一项的事业,总要长期持有一些资产,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啊!

而金融交易都是快速的买卖,纯属投机,这些人也有思想吗?

其实长期主义者真正不知道的是,那些短期主义者玩的跟他们不是同一个游戏。短期主义者的行动就是快,他们没有耐心,他们非常敏感。

短期主义者这么做并不是不理性,有动量的时候快进快出是个合理 *** 作。

其实小人比君子更理性,君子还有理想主义,小人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泡沫确实随时可能破灭,但是短期主义者只要反应足够快,确保自己能及时下船,他们完全可以跟着这条船拿到利益。

比如,2015年初,A股市场猛涨,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经差不多翻了倍。

股市是经济晴雨表,当时中国的经济处于一个非常冷的阶段。从生产端看,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当时我们的社会零售总额处于一个下行的通道中,而2014年A股的上市公司,在3、4季度,利润都特别地差,利润的环比是不断下降的。

换句话说,当时的经济基本面根本就不支持一个这么火热的牛市,而这些都是公开的信息。

既然经济基本面不支持牛市,那么已经在涨了这么多的情况下,大家都应该见好就收,赶紧离场才是。

但奇怪的是,那些学金融的人,不仅没有走,反而加大投入,为什么?

因为人的因素,实际上,我们的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缺乏真正信息的交易者。

比如像我们这些普通人,或者说是散户,我们得到的信息首先就是不完整、不完全的,而更多的人都根本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你看很多股民连贴现率都不知道,就更不要说估值方法了,所以很多投资者对于资产价格的认识一定是有偏差的。所以,在他们的交易行为中,其实并不包含信息,而是噪音。

如果市面上很多噪音交易者的估值偏差是乐观的,也就是说他们过高地估计资产价格,那么这个市场的价格会怎么变动呢?

TA就会持续地上涨,而持续上涨的价格又会给后来者一个更加乐观的信号,吸引更多的买方入场,而后导致资产价格接着上涨,泡沫越吹越大。

同理,如果很多噪音交易者的估值偏差是悲观的,那市场价格会怎么样呢?

会持续地下跌,而后给后来者一个更加悲观的信号,导致更多的人离场,或者说更多的人观望不入场,资产价格也因此接着下跌。

这些人的大量存在,会让市场形成一个反馈机制,导致价格越来越大地偏离真实价值,就造成了系统性的估值偏差。

在市场陷入狂热的时候,假设说一个基金经理判断,资产价格已经高估,想要从市场里逃出来,或者说反手做空这个市场,而后从中套利。

问题是,如果一个基金在高位离场,或者是反手做空,假设这个泡沫不破灭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基金的业绩会比其他人差,而投资者,尤其是噪音交易者们,没有办法做事前的判断,只能根据市场价格和其他人的业绩来评估,这个时候就会认为自己的基金表现低迷,远逊市场,从而产生一种很强的冲动,要将自己的基金赎回来。

只要基金的相对业绩一下来,我们就产生赎回自己资金的冲动,马上会发生资金外流的情况。所以即使知道市场上有错误定价,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种错误定价什么时候会被纠正,所以作为理性的人,理性的决策,基金经理的第一反应不是为投资者谋福利,而是要留住投资者,保住自己的奖金。

这个时候,基金经理的理性决策是不离场,甚至为了得到超出同行的收益,反而加码,而后导致市场价格的进一步上升。

很多对冲基金经理并不是傻了,而是因为,在一个非理性的市场上,理性决策其实是非理性的。

既然当时大家情绪这么高涨,那么价格就还会上涨,离场只会导致自己的相对业绩下降,受到惩罚。

所以最优的理性决策反而是“击鼓传花”,只去赌谁能在鼓声停止之前全身而退。

当你在家附近逛的时候,如果连鞋匠都在讨论股市,或者连牛顿那样理性的人都开始往泡沫里投入资金的时候,立马撤离,不要犹豫,你想啊,连牛顿都进去了,哪里还会有人再进来呢?

乐观的人先进去了,当最悲观、最理智、对股票完全不敢兴趣的人都进入了市场,基本上就没有其他人再能够进入市场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就是泡沫的顶峰了。

P.S. 为什么那些最悲观、最理性、对股票完全不敢兴趣的人也会进来呢?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你看到身边比你笨的朋友挣了很多钱的时候,你是很难淡定的。

除此之外,设置阻力位进行判断,关注新入资金的速度,这个速度的下降了,也会反映出一些应该离场的趋势。

对于短期主义来说,只要把握对了人性,就能够把握市场:少数人知道的信息并没有价值,多数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决定了市场的波动。

目前国内股市交易的主体还是散户,最前沿的量化交易策略,就是深度学习中国散户特有的人性弱点,试图站到人性的对面,捡起海量散户们丢下的钱。

在传统的理论框架底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是完全信息、理性决策。那么这种过度波动的现象就不应该存在。

而在现实的世界里,却不是这样子的。现实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把理性的人也一块儿拖下水,一块儿加入“狂欢”,导致了熊市更“熊”,牛市更“牛”。

如果你是个长期主义者,口口声声说要搞价值投资,你的习惯是买了股票就放在那不动,而后你一出手就买了当时最热的股票,那你就犯糊涂了。你玩错了游戏。

短期主义者玩的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他们知道鼓声总会停下来,但是因为玩这个游戏的人很多,每个人在鼓点结束的时刻正好拿着花的概率都很小。他们清醒地知道,这个游戏的要点是花到你手里之后要赶紧转手。

可是如果你不观察玩游戏的都是什么人,拿到花不但不赶紧出手,还充满愿望思维,在那憧憬未来,你不危险吗?

博傻的关键在于短期交易,要快速将手中的股票转让出去,股价在快速换手中,价格有不断提升的预期。只要那朵花别落在自己手上,就有可能通过高速换手从更傻的那个人那里获得收益。

在博傻中,如果坚守价值投资理念,始终将股票拿在自己手中坚持到长期,股价最终回落,那可就真成傻瓜了。

现在你明白了吧,为什么真实的市场中,人们都爱短期投资,是因为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做那个傻瓜啊。
 
投机因子的具体策略:

不管什么样的投机行为,必然牵涉交易(你既不买也不卖当然不能投机),那么我们可以试着用股票的交易量或者换手率(交易量除以总股数)来侧面反映投机的程度。

不过这还是没能解决全部问题,换手率中间包含了很多投机以外的信息量,比如说流动性,那怎么办呢?想办法将流动性这些信息剔除出去——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计算一个“异常换手率”。

具体到每一只股票而言,就是将整个市场的平均换手率和一些非市场事件(比如降息、“两会”召开、企业盈余公告、董事长出轨了等)从这只股票的换手率中剔除,剩下的部分大致就可以代表这只股票的“投机程度”。

如,在任意一个月的月末,我们先计算所有股票的异常换手率,然后排序,并分成10组(组数可以调整),然后买入异常换手率最高的一组(高投机型股票),卖空异常换手率最低的一组(低投机型股票),持有一段时间 —— 近些年,这个交易策略的年化收益率是 23.5 %。

我们再将一些交易费用(比如印花税、买卖价差等)和一些其他费用剔除,这个交易策略仍然能稳定地带来 21% 以上的收益。

但并不能保证以后也能有这个收益,因为如果大家都用一个策略,那么这个策略的利润就会被均摊,很多时候赚不到钱,我们更多的是学习这个策略赚钱的底层逻辑。

 

『有效市场』

任何一个股市都不可能100%有效,会有一定的规律存在。

如果股市真的是绝对有效,股价走向完全随机,那人们就不用分析股市规律了……可是这样的话股市就会变得无效;而如果股市无效,人们就会又愿意来分析它的规律,股市又会变得有效。

这就好比说你在森林里打猎。

如果这个森林中有很多特别好的猎手,那只要猎物一出现就会被人抓住,所以猎物就会越来越少,也会越来越小,越来越不好抓。

但你永远都不能说森林里没有猎物,因为如果真的没有猎物,所有的猎手就都走了,走了之后,森林里又会有猎物。

所以现实是森林里总会有些小小的猎物,股市中总会有些小小的规律可以让人获利。

比如在 1990 年代,有人发现一个效应叫“一月上涨效应”。

每年圣诞节股市封盘之前,很多交易员为了能安安心心过个年,会把手里持有的股票给卖了。所以12月底的时候,股价会稍微低一点。过完新年交易员们回来上班,又会再买股票,这就导致一月初的股价会相对于十二月底有一个上涨。

这个现象在1990年代确实存在,但是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为什么?

因为规律一旦让人发现,就会被逆向 *** 作。

现在我知道一月份股价会上涨,那我就应该在十二月底买一些股票,等到一月卖出!

等到人们利用这个规律赚钱的时候,这个规律就消失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29925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