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名词解释—开篇词

数字化名词解释—开篇词,第1张

数字化名词解释—开篇词

打算从今天开始陆续写一系列文章,解释一些数字化相关的概念,我会给一个概要定义,往往还会举一些例子,有时也会谈到一些方法。既有技术类的名词,如低代码、微服务、数据湖、批流一体等,也会有非技术的名词,如数字化、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中台等。技术类的我会叫数字技术名词解释—XXX,非技术类的我会叫数字化名词解释—XXX。

为什么打算写这个?因为清晰阐释概念很重要。数字化核心是软件,最终要通过软件实现。而在软件领域,清晰的定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由此才能形成一个个子系统、服务、类、接口,做到高内聚、低耦合,形成良好的架构。

在公司里我要牵头组织技术委员会的很多工作,其中要定很多职级标准,要做很多职级晋升的评审工作。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清晰定义概念很重要。比如说怎么才叫*真正的*微服务化,怎么才算*真正的*中台,什么叫*真正的*实时数仓,什么才是*真正的*批流一体。同事在晋升答辩中往往会用这样的话术来体现自己的工作成果,但是算是*真正*做到了吗。如果一个概念没有清晰的定义,那就很难准确的去判定。清晰定义概念,为技术委员会工作建立更好的标准,是写这系列文章的初衷之一。

初衷之二是在2B业务拓展过程中,发现客户对概念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很多时候理解的不对、不透。没理解的结果有时是不认可,有时是预期过高,这对我们做业务都不是好事。我们自己的团队在和客户沟通的时候,也会发生口径不一的情形。要是有一套标准的术语,团队自身和客户都能有更好的共识,对客户、对服务商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

IT领域最头部的研究公司Gartner就非常重视概念定义,Gartner网站就有一个术语表,对很多很多数字化相关的名字都给出了比较准确的定义。Gartner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给客户做定制咨询出报告收钱,Gartner也不销售任何IT产品,这决定了Gartner提出一个概念只是为了把事情梳理清楚。所以Gartner的术语定义质量很高,如果一个概念Gartner给了定义的话,我会优先follow它的定义。

但是Gartner也有很大的不足。一是Gartner给的定义就是一句话或短短一段话,往往还比较抽象,不好理解(Gartner的很多术语我也不理解);二是Gartner定义的概念太局限IT技术,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这样偏商业的词就没有;三是很多本土的词Gartner没有,比如大脑、互联网+、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之类的。除了本土词汇,我想Gartner不是没能力做的更好,但正如万维钢老师在某一期节目里说的,一旦成了大人物说话就得处处小心,就会有点“没意思”。Gartner作为最头部的IT研究公司,可能怕言多必失吧,搞的每个概念就只敢给一句话或短短一段话,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想我的名词解释系列可以作为Gartner的注解。

不过我不是研究机构,我只是一位互联网从业人员,我的风格和Gartner有很大不同,比如:

  • 我从不追求给一个全面定义。我会追求定义清晰好判断,能够描述典型案例的特征,但不会追求要囊括所有案例。这么做可以把概念解释的更具像化,便于理解。打个比方,我会说信息化是“人用电脑干事”,数字化是“电脑自个干事”,然后举一些典型的例子。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所有信息化都是这样,所有数字化都是那样,但我觉得这样说明比较形象,也大致不错。Gartner就没有这样的自由,Gartner如果给的解释太具体,很多厂商会有意见,会被批评眼光太狭窄,我就无所谓。

  • 我会深受消费互联网的影响,我是因为我在消费互联网行业工作、我信仰互联网、热爱互联网、我的初衷之一是为了公司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而我的同事也都是互联网背景。

That’s All。明天我会发第一篇,解释“数字化”,第二篇预计会是“数字化转型”,再然后可能是批流一体、中台、数据中台等。我想尽快写一篇“低代码”,尽管低代码很难写,真的很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6965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7
下一篇 2022-1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