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子和梳子如何区分?

篦子和梳子如何区分?,第1张

材质不同,齿间距不同,功能不同。

说明

(1)篦子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齿要比梳子更密,所以与传统配套使用的梳子相比,篦子的梳头功能主要是刮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

梳子是梳理头发的工具。在华夏上古文明时代,由轩辕黄帝的王妃——方雷氏启发于鱼骨而发明创造,最初得名因用木头所制,也称为木梳。现在梳子的种类繁多,如:檀木梳、枣木梳、桃木梳、牛角梳等。梳子在品种上分实用品梳、工艺梳、旅游梳、高档精品梳、保健梳等五大系列300多个品种。

篦子两边有齿,齿是由竹片制成,

竹片很薄仅有0.5毫米左右,齿与齿的间距也很小,也在0.5毫米左右;梳子也不一定只是一边有齿,也有两边都有齿的,梳子有木制的,牛角的,和塑料材料的,与篦子的主要区别是齿的厚度和间距,梳子齿的厚度和间距都较大;再有就是用途不同,梳子就是有来梳理头发。

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齿要比梳子更密。

与传统配套使用的梳子相比,篦子的梳头功能主要是刮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过去时代卫生条件差,生活方式落后,人们的衣着和头发中常生虱子——轻轻地篦头,也起按摩头皮、舒筋活络的作用。更由于篦子自古是闺中之物品,从来都被看成是儿女亲情、男女私情的象征物。旧时,贫苦的农村青年普遍把篦子作为定情物送给相好,以此寄托真挚的爱情 。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篦子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倒是它的制作工艺和精致外观却引起人们的艺术审美兴趣和收藏爱好,老人们则睹物思昔,引起怀旧情绪。渐渐地,篦子成了旅游工艺纪念品。 开江县普安镇筒车铺村的曾氏篦子,蜚声省内外,是当地曾姓家族祖传的手工艺品。该家族祖先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徙而来,落业筒车铺一地。 其始祖精通篦子制作,工艺独特,造型优雅,经久耐用,在各地市场上广受欢迎,成为一大品牌。该家族世世代代以此为业,其手艺绝活只传同族,不传外姓。后世子孙为感怀先祖的恩德,以先祖阴寿之期正月二十三日为祭祀之日,年年聚会,遂成行会。 据笔者实地调查,筒车铺村7社、9社有曾氏家族60多户,300多人口在康熙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世代以篦子手艺为业,很少有经营土地者。因为市场广大,销路看好,每户年均生产篦子在一万把以上,总生产量约为60万把。附近的外姓人家不少被带动起来跑销售。销售者肩担竹篾皮篓,每担皮篓装1000多把篦子,或在附近几个场上赶溜溜儿场,或远走开县、万县、云阳、奉节,直至湖北的利川、恩施,湖南的来凤、桑植,陕西的安康、紫阳等地。

篦子的制作是典型的手工艺活,工艺细致复杂,工序繁多,竞须经过108道“手脚”。这之中又分为三个大环节: (1)办齿子;工艺过程是:挑选附近天师观峨成山上盛产的白甲竹,用篦刀启下青篦竹片 ,削去青皮,划成节节,再用云刀抽厚薄宽窄,用红、黄、绿等自然物为染料,水煮以染色,在比子上折成一定长度,用细线将齿子扎成坯子(谓“扎胎胎”)。在两端装上牛骨制好的档子,再“削堂子”,“灌堂子”,最后用特制的牛胶沾上梁子。 (2)办梁子。取白甲竹根部这材料,刮青后,锯成节,破成块,按梁子的样式削宽窄。高档的篦子,还在窄小狭长的梁子上做文章,或诗或画,或书或刻,形成一大工艺美术特色。 (3)办档子。选韧性尤好的牛骨为原料,按比子的标准长度锯成节,再锯成一公分宽的小 片,并经细细打磨。 由于工艺繁杂琐细,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生产中,很难扩大规模,增加产量。因此,一度推行过分工合作的生产方法,从单一的专门性的生产中求质量,求速度,求规模,求效益。 物换星移,筒车铺篦子因为工艺复杂,利润微薄,当地人已很少经营此业。笔者采访的几位制篦师傅都已年老,而年轻的一辈不愿意去做,制篦工艺后继乏人,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状况。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筒车铺篦子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保护开发筒车铺篦子,使之上档次,上规模,这已是当地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789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