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宝玉判词是什么?

《红楼梦》贾宝玉判词是什么?,第1张

《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的判词有2首,分别如下:

1、第一首: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只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2、第二首: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3、白话译文如下:

第一首:当初在青埂峰下时,它只是一块石头,没有生命和思想,没有生命就会天地不拘,没有思想,不知道什么是喜欢什么是悲伤,慢慢地懂事了,开始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是是非非也就纷至沓来。

第二首:灵玉被胭脂香粉之类玷污已失去了光泽,宝玉整天整夜都在华贵的房子里沉溺于风月之事,深沉酣睡的梦应该醒来,既往所作的恶业必须偿清,大家都好各自到各自的归宿里面去。

天生情痴

贾宝玉痴情于大观园女儿,互相关爱,互相体贴。按照原著的用词称之谓“意淫”。贾宝玉用情于男儿的义气之交,相互敬佩,相互赏识。比如对秦钟,关爱有加。同时宝玉将这种痴情升华为一种博爱,对世间任何美好事物都怀有一种深厚的博爱之情,甚至于悲风伤月,落红伤怀。所以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贾宝玉判词】:

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只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两首诗写的是顽石,贾宝玉的肉身和思想意识便是这顽石的化身。

红楼梦,用顽石比喻金刚。顽石和金刚,二者是一个。生来带有文字的“宝玉”和“金钗”,作者安排二者是一家,也就是金玉良缘。金玉良缘四字,明白告诉我们,用顽石即玉也,来比喻金刚。还是告诉我们顽石和金刚是一家。金刚,佛法中有金刚经。读懂金刚经,便知道金刚乃是真心自性。其中关节,需要慢慢领悟。

看其一。

这顽石,在大无情处,即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本便是天不拘地不羁,无喜无悲,这便是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处。实际上,天下人人都是这顽石,只是自家不觉而已。人人都是宝玉,只是不肯承当。别说作者弄个富贵家才有宝玉,就是弄个贫穷家,哪个不是宝玉?弄个富贵家,更夺读者眼目,更有说服力而已。

修行有成者告诉我们说:“人有一宝,密在形山”,只是我们凡夫眼拙,不知道自己还是宝贝。红楼梦作者大慈大悲,把这宝贝明明白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蒙然不认,以为只有宝玉才是顽石,不知自家便是顽石,作者焉能不急?

这顽石,一经煅炼通灵,便向人间觅是非了,才有了喜与悲,才被天所拘,被地所羁了。造出诸多假来。

这第一首判词,是说宝玉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贪入”红楼。

看其二。

一旦陷入红楼,必然是“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了,也即被红尘之“情”字所缠,八苦缠身;可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第二首判词,又暗示了贾宝玉最后出家,一定能修成圆觉,最后跳出红楼。

顽石落入红楼,是为了让其磨出圆觉,最后出得红楼,这便是作者本意。所以,一部红楼梦,作者笔之所到处,不在天不在地,不落喜不落悲,不关是不关非,不关贫不关富,因为这一切都是无常;作者只是让人“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很多人觉得这“醒”这“散场”太凄凉了,那是因为您不知这醒的好处有多大;不知这醒才是人生大喜乐;不知这醒是古往今来一切真正智者的追求所在;不知这醒是人生的惟一解脱;不知道这醒既超越物质世界也超越精神世界;不知醒来便是那“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的至善至美境界。

一旦你知道了,你便理解“觉悟”何等重要;便知道那些和尚道士修女,何以过那样的生活;便知道圣哲为何让我们“行善积德”,为什么说“吃亏是福”;便知道佛祖为什么让我们“舍”、“放下”;便知道大祖师为何让我们做“大死人”,当“大木头人”,为什么古人说“人生难得糊涂”,等等,一切都明明白白了。

《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的判词有2首,分别如下:

1、第一首: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只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2、第二首: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在这两首诗中,贾宝玉的生活思想历程被作者蒙上了一件厚厚的风月情孽和宗教宿命的外衣,其中又渗透着作者对现实人生无可奈何的悲观主义情绪,这样,就不仅把事情的本质弄得扑朔迷离,而且也给人以消极的思想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793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