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过于心死前一句是什么?

莫过于心死前一句是什么?,第1张

“莫过于心死”的上一句是“恶!可不察与!“

这句话出自《庄子•田子方》。意思是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具体整句是:仲 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第一部分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耳”,通过田子方与魏文侯的对话,称赞东郭顺子处处循“真”的处世态度。

第二部分至“亦不可以容声矣”,批评“明乎礼而陋乎知人心”的作法,提倡体道无言的无为态度。

第三部分至“吾有不忘者存”,写孔子对颜渊的谈话,指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要得不至于“心死”,就得像“日出于东方而入于西极”那样地“日徂”;所谓“日徂”即每日都随着变化而推移。

第四部分至“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借老聃的口表达“至美至乐”的主张,能够“至美至乐”的人就是“至人”;怎样才能“至美至乐”呢?那就得“喜怒哀乐不入胸次”而“游心于物之初”。

第五部分至“可谓多乎”,写了一个小寓言,说明有其形不一定有其真,有其真也就不一定拘其形。

第六部分至“故足以动人”,指出应当爵禄和死生都“不入于心”。

第七部分至“是真画者也”,写画画并非一定要有画画的架势。

第八部分至“彼直以循斯须也”,写臧丈人无为而治的主张。

第九部分至“尔于中也殆矣夫”,以伯昏无人凝神而射作比喻,说明寂志凝神的重要。

第十部分至“己愈有”,写孙叔敖对官爵的得失无动于衷。

第十一部分,写凡国国君对国之存亡无动于衷;两个故事都说明,不能为任何外物所动,善于自持便能虚怀无己。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这里的“心”是思想或观念,后世“心死”的含义指情绪上的悲哀,而庄子的原意是指人没有思想或者失去自由思想的能力。庄子所说的那种“心死”之人,他本人不会觉得悲哀,只能是别人认为他可悲。

而另一种“心死”之人,情绪的极度沮丧,意志的极度消沉,则是他本人深切体会到的悲哀,旁观者也能觉察到。

“莫过于心死”的上一句是 “恶!可不察与!”这句话出自《庄子·田子方》。意思是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心死”指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这里的“心”是思想或观念,后世“心死”的含义指情绪上的悲哀,而庄子的原意是指人没有思想或者失去自由思想的能力。庄子所说的那种“心死”之人,他本人不会觉得悲哀,只能是别人认为他可悲。

而另一种“心死”之人,情绪的极度沮丧,意志的极度消沉,则是他本人深切体会到的悲哀,旁观者也能觉察到。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莫过于心死”的上一句是:“恶!可不察与!”这句话出自《庄子·田子方》,意思是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心死”指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原文节选: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易经》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7981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