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晓夫什么梗?

玉米晓夫什么梗?,第1张

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时发动的一场运动——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气温和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赫鲁晓夫,玉米运动终究失败。

发展经过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长期执行“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苏联农业长期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甚至低于帝俄时期。1949年,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植经验,采用“方形穴播法”,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

这让赫鲁晓夫振奋不已,从此对玉米刮目相看。同年底,赫鲁晓夫调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一书记。一上任,他便打算推广种植玉米。

为此,他首先在自家菜园进行了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1953年,他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使该农庄一下由“过去搞得很糟”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一。”这些成功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苏联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

是指苏联赫鲁晓夫时期的玉米运动。玉米运动是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时发动的一场运动。据说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

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气温和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总理,玉米运动终究失败。

扩展资料

苏联大部分地区不具备美国“玉米带”那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

赫鲁晓夫的政策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打击”,“玉米热”因此冷却下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玉米热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кукуруза”,意为“玉米棒子”。

赫鲁晓夫。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时发动的一场运动,所以也称他为玉米晓夫,在1958年内政方面,赫鲁晓夫摆出的是玉米牌。当然,对于相对富裕的苏联来说,玉米是给牲畜吃的,而不是给人吃的。赫鲁晓夫打玉米牌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700多公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075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