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第1张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意思是”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这句话选自韩愈的《师说》,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

扩展资料

《师说》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

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从师而问焉”。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 “圣益圣”。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说

“于”的意思:从。

出处:唐韩愈《师说》。

原文节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扩展资料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被贬为阳山令。

其皆出于此乎的其是什么意思

1、通假字,通岂,意思是难道。

2、“其”是文言常用句式,相当于“难道”,所以“其”的用法是反问语气词,可译为“难道”。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为圣:成为圣人的原因。所以为愚:成为愚人的原因。其:副词,表示估计、推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此:指上文“从师而问”与“耻学于师”两种不同态度。最后以对比、反问归结,推导出结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之所在。上为一层,以圣人与众人对比,说明不从师的恶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196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2
下一篇 2023-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