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兽?

什么是海兽?,第1张

海兽又称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包括哺乳纲中鲸目、鳍脚目、海牛目以及食肉目的海獭等种类,是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

人类对海兽的猎捕历史悠久,其中以捕鲸起源最早(公元9世纪以前)、规模最大。对鳍脚类的大规模猎捕始于18世纪的北半球。1786~1835年俄国在北太平洋猎捕了约200万头海狗1867年美国大量猎捕北太平洋的海狗、海豹和毛皮海狮等,使资源遭到破坏。在南半球,英国和美国等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先后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非西海岸、智利沿岸和南设得兰群岛等地大量猎捕毛皮海狮。南设得兰群岛18世纪时还建有象形海豹炼油业,至1878年该岛附近的象形海豹已被捕绝。白令海的海象由于被各国竞捕,资源量也急剧减少。但南极水域有些鳍脚类目前尚未广泛开发。

海豹

分类和形态

海兽中除个体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鲸目动物(鲸、海豚)外,还有下述重要种类。

海狮

鳍脚目为半水栖动物。它们全身被短毛皮,头圆,颈部不明显,眼相对大而圆,鼻孔在眼前方,耳在眼后方位,外耳壳多数退化,口较大,周围有触毛。上下颌均有齿。鳍脚目四肢均演变成鳍状,趾间有蹼相连;尾较小,上下扁平,夹于两后肢之间。鳍脚目有海狮科、海象科和海豹科等3科共40余种。

海狮科有北海狮、加州海狮、南美毛皮海狮和海狗等10余种。北海狮为海狮科最大的一种,雄性成体长约3.1米,重达1吨左右;雌性较小。海狮的吻略细长;具外耳壳,长达50毫米;雄兽颈部有鬃状长毛,全身被粗毛,呈黄褐色;前肢较后肢长,后肢自脚髁处能朝前弯曲;爪发达,在陆上可行走。海狗成体体长雄性约2.5米,雌性约1.5米。海狗吻短,外耳壳比海狮小;四肢短,可弯向前方,用于步行;尾极小,体被粗毛和短绒毛;四肢表面毛极少,内面裸露;体背部深棕色,腹部色淡,幼体为黑色。

海象科仅海象一种。海象体粗壮,雄性成体长3.6~3.8米,雌性成体长约3米。海象的头部较小,吻端钝,上唇有粗触毛,眼小,无外耳壳。它们体被短粗毛,至老年脱落,皮肤厚而多皱。背部灰褐色,老年为棕灰色。后肢能弯向前方,用以爬行。海象初生齿34颗,至成体减少;雄体上颌有1对很大的獠牙,长者可达1米,斜向下延伸;雌体齿较小。

海豹科约有10余种,中国主要产斑海豹,体长1.5~2米。海豹的头圆、吻宽而短,有稀疏触毛、四肢完全被毛、爪尖细;尾短小;体被绒毛。成体呈蓝灰色或黑灰色,间有许多蓝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腹面色淡。初生仔兽体被白色厚绒毛,离乳前乳毛蜕变为成体颜色。

海豹

南象形海豹是鳍脚目中最大的动物,雄性成体长可达6.5米,体重约3600千克;雌性成体长仅3.5米,体肥胖,胸部宽,但躯体较柔软,能向后弯曲。南象形海豹的鳍肢靠近后部,能撑起身体。雄兽的鼻子呈长鸡冠状,长达40厘米;幼体黑棕色,成体黄褐色间灰色。

海牛目体形颇似鲸。它们皮肤很厚,被短而稀疏的刚毛。海牛的头部较小,前端呈截形,吻短,有很多触毛无外耳壳;无背鳍;前肢鳍状,后肢退化尾鳍扁平而宽大;无阴囊;乳头一对位于鳍肢后基部。本目共有3科,其中大海牛科原分布于白令海峡近岸水域,体长可达10米,在18世纪即被捕绝,现仅存2科,海牛科的尾鳍呈铲形。儒艮科只有儒艮1种,体长可达3米,胸鳍卵圆形,尾鳍宽广呈新月形,背部苍灰色,腹部灰色,雄体两颗门齿呈獠牙状。

海獭食肉目鼬科中唯一栖息于海洋的种,也是最小的海洋哺乳动物。雄性成体体长可达1.5米,雌体小。形似鼬鼠,体细长。它们头小;具小耳壳;上吻端有触毛、四肢短,后肢呈鳍状、身被刚毛和致密绒毛、体呈淡黄色或黑褐色。

海狮

海狮因它的面部长得像狮子而得名。海狮生活在海里,以鱼、蚌、乌贼和海蜇等为食,也常吞食小石子。海狮没有固定的栖息地,每天都要为寻找食物而到处漂游。等到了繁殖季节,它们才选择一块固定的地方开始一场争夺配偶的激烈斗争。最后,胜利的雄性要占有许多雌性。雌性怀孕达一年之久,每胎产一仔。在动物园和水族馆里,海狮是颇受欢迎的角色。海狮聪明伶俐,经过训练,它们可以学会不少高超的技艺,如顶球、投篮、钻圈、用后肢站起来、用前肢站起来倒立走路,甚至跳跃距水面1.5米高的绳索。海狮的胡子比耳朵还灵,能辨别几十海里外的声音。

海狮

北海狮是海狮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它又叫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和海驴等,是体形最大的一种海狮,素有“海狮王”的美称。海狮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动物,无论在科学还是军事上都是重要的角色。但海狮也是一种濒危物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北海狮是海狮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

分类

海狮和海狗同属于海狮科,共有7属,14种。它们和海豹的差别为:海狮及海狗的鳍状后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够在陆地上行走,而海豹则不能;此外,有如小指头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欠缺的特征。因海狮雄性颈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为“海狮科”。海狮易与人类亲近,记忆力不错,可以饲养学艺。海狮的毛粗硬无绒毛,能防湿,毛皮仅可作防水用具外,没有什么价值。海狗很像海狮,全身覆有绒毛,脸很短是其特征。海狗与海狮不同,不会学艺。但因为它们的皮毛柔软、漂亮,往往招致猎人的捕杀,目前在严格的国际法令保护下,海狗的族群数目正逐渐回复中。

生物学家认为鳍足类动物和胡狼源自同一个祖先。大约在3,000万年前,海洋里的食物资源大大增加,在那时有些像犬类的肉食性动物开始慢慢转移到海洋里来寻找食物,为了能适应在水中觅食,它们的身体和生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四肢演化成鳍状以方便在水中游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进化,就形成了现在的鳍足类动物。

特点

海狮是海洋中的食肉类猛兽。海狮的食物来源于海上,主要以鱼类和乌贼等头足类为食。海狮身体粗壮,食量大得很,最深可以潜入270米的海底。在人工饲养下,一头海狮一天要吃40千克的鱼。一条1.5千克多重的大鱼,它可以一口吞下。在自然条件下,海狮的活动量大增,它们的食量还会增加2~3倍。海狮不但食量大,而且胆子也不小。它敢于在渔网中钻来钻去,抢夺渔民的收获,然后撕坏渔网逃之夭夭。因此,在渔民眼中,海狮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由于人们的大量捕杀,海狮的数量在不断下降。目前,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保护海狮的倡议。在我国,海狮属于的鳍足目的动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狮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种类较多。目前,人们已知的海狮有14种。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个头较大,体披稀疏刚毛,没有或极少绒毛,共5种,如北海狮和南海狮;另一类个头较小,身上既有刚毛,又有厚而密的绒毛,共9种,如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狗。因为海狮的吼声如狮,有的种类雄性颈部的长毛也像狮子,所以总称为海狮类。

海狮是海洋中的食肉类猛兽

北海狮又叫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和海驴等,是体形最大的一种海狮,因为在颈部生有鬃状的长毛,叫声也很像狮子吼,所以得名。它的雄兽和雌兽的体形差异很大,雄兽的体长为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雌兽体长250~270厘米,体重大约为300千克。它的头顶略微凹陷,吻部较为细长,外耳壳很长,可达5厘米。雄兽在成长过程中,颈部逐渐生出鬃状的长毛,但没有绒毛。海狮的身体主要为黄褐色,胸部至腹部的颜色较深,雌兽的体色比雄兽略淡,幼兽黑棕色。雄兽具很小的阴囊。

海狮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海狮的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和外耳壳较小。它的前肢较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较中间三趾长而宽,中间三趾具爪。

生活习性

北海狮多集群活动,有时在陆岸可组成上千头的大群,但在海上常发现有一头或十数头的小群体。它们主要聚集在饵料丰富的地区。它们的食物主要为底栖鱼类和头足类。海狮在我国渤海、黄海均有分布。

北海狮

除了繁殖期外一般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雄兽每个月要花上2~3周的时间去远处巡游觅食,而雌兽和幼仔在陆地上逗留的时间相对较多。

北海狮白天在海中捕食,游泳和潜水主要依靠较长的前肢,偶尔也会爬到岸上晒晒太阳,夜里则在岸上睡觉。它的食性很广,主要食物包括乌贼、蚌、海蜇和鱼类等,多为整吞,不加咀嚼。为了帮助消化,海狮还要吞食一些小石子。

生长繁殖

海狮每年5~8月间一只雄兽和10~15只雌兽组成多雌群体。雌兽每胎仅产1仔,幼仔出生时体长约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3~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以上。

海狮

北海狮是一雌多雄的动物。身强力壮的雄兽首先到达岸边的繁殖场所,在海滩上或岩礁上割疆而治。此后成群结队的雌兽才浩浩荡荡地赶来,使海岸上呈现出一片十分热闹的景象。雄兽先是立在海滩上,热情地欢迎雌兽的到来,继而拼命争抢配偶。越是体形威武,本领高强的雄兽,抢到的雌兽就越多,最后形成了许多由一雄多雌组合的“独立王国”,叫做生殖群或多雌群。

但是,生殖群形成以后,雌兽并不马上与雄兽交配,因为它们都已经怀胎很久,即将分娩,所以要先做好“生儿育女”的准备,待生下幼仔一周以后,才开始与雄兽进行交配,受孕以后,到翌年的繁殖期到来时再度生产。雌兽在一个繁殖期内需要交配1~3次,一般是生产之后交配越早受精率就越高。每只雌兽受孕之后就立即退出多雌群,由其他未经交配的雌兽陆续补充进来。在长达5~6周的繁殖期间,雄兽一直不下海活动,不吃不喝,每天交配多达30次,每次交配时间为15分钟左右,雄兽依靠平时体内积累的脂肪来维持这一巨大消耗,一直到繁殖期结束。

海狮

雌兽每胎仅产1仔,幼仔只需10分钟左右即可产出,并不困难。刚出生的幼仔体长约为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体毛为黑棕色,睁开眼睛就能活动,但需要雌兽耐心的照顾。雌兽行动时,总是用嘴叼着它一起走。雌兽的乳汁很浓,含脂量也很高,所以每1~2天以上哺乳一次,就能使幼仔得到足够的营养,生长得也很快。雌兽产仔后5个星期便开始下海觅食鱼类、乌贼等,每隔2~3天回来一次,有时竟长达9天。尽管繁殖地群体庞大,密密麻麻,吼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但雌兽和幼仔仍然能够彼此辨别出来。雌兽返回栖息地后,首先是连声高叫,召唤着自己的幼仔,幼仔一听到母亲的召唤,也会高声答应,并急切地向雌兽叫声的方向移动,雌兽也加快步伐向幼仔靠拢。当它们相聚之后,除了用声音继续交流和联系外,还要辅以嗅觉,互相嗅对方身上的气味,甚至鼻子对鼻子地亲吻,当确认无疑后,雌兽才开始喂奶。不过,雌兽对不是自己的幼仔却表现得残酷无情,不但不会为之哺乳,而且还会用牙将其叼起来,抛向远处。这种情况如果正巧被这个幼仔的母亲发现,两只雌兽之间就会展开一场格斗。幼仔不会游泳,也不敢下水,到了5~6月份的时候才开始以小甲壳动物和小鱼作补充食物,此后慢慢地学会到海里去游泳和捕食,3~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以上。

海象

海象,顾名思义,即海中的大象。它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而坚硬的体毛,眼小,视力欠佳,体长3~4米,重达1300千克左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与陆地上肥头大耳、长着长长的鼻子、四肢粗壮的大象不同的是,海象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海象主要生活于北极海域,也可称得上北极特产动物,但它可作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大西洋都有其踪影。

海象

在高纬度海洋里,除了大鲸之外,海象可谓是最大的哺乳动物了,有人称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19世纪,由于对海象肆意捕杀,海象遭灭顶之灾,动物学界还曾经郑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绝迹了。也许由于逃过大捕杀劫难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来海象又昌盛起来。如离旧金山100千米的一个仅3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就生活着13万只的海象。

海象那巨大的身躯,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习性,不仅使人们惊讶,也使科学家迷惑不解。它圆头、短而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齿形成长达40~90厘米的獠牙,每只獠牙达4千克以上。雄海象体长可达5米,重4吨。海象的后肢能向前屈,贴在腹下,使它在陆地时也能向前移动。海象性喜群居,数千头簇拥在一起。夏季一来,它们便成群结队游到大陆和岛屿的岸边,或者爬到大块冰山上晒晒太阳。

海象视觉差,两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头子

海象的视觉差,两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头子。它们爱睡懒觉,一生中大多时间是躺在冰上度过的,也能在水里睡觉。平睡时,海象半个脊背露出水面像座浮动小山丘,随波起伏;直睡时,它们的头、肩露在外面,呼吸挺方便。海象为何能直睡呢?原来它的咽部有个气囊,内充满空气时,使它像气球般悬浮在水中。海象的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当它们在睡觉时,有一只海象在四周巡逻放哨,遇有情况就发出公牛般的叫声,把酣睡的海象叫醒,迅速逃窜。海象的躯体笨重,可是行动起来非常敏捷,能在波涛汹涌的嶙峋岩石间游来游去,还能横渡几百千米的海峡!

海象的皮下约有三寸厚的脂肪层,能耐寒保温。海象在陆地上与海水中皮肤的颜色不一样,因为在陆上血管受热膨胀,呈棕红色。在水中,血管冷缩,将血从皮下脂肪层挤出,以增强对海水的隔热能力,因而呈白色。

特点

在众多的海洋动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潜游20分钟,潜水深度达500米,个别的海象,可潜入创纪录的1500米的深水层,大大超过了一般军用潜艇,后者至多可下潜300米。海象在潜入海底后,可在水下滞留2小时,一旦需要新鲜空气,只需3分钟就能浮出水面,而且无需减压过程。

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

海象之所以具有如此惊人的潜水本领,主要得益于它体内极为丰富的血液。一头体重2~4吨的海象,血液占整个体重的20%。而人类的血液,仅占体重的7%,比海象少了近2/3。由于海象体内血液多,含氧量也多,在海洋中下潜的深度大、时间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海象习惯生活于海洋中的深水领域

海象习惯生活于海洋中的深水领域,阳光无法射到这里。像蝙蝠和海豚那样,海象并不具有特异的视觉功能,它是靠声音定位进行捕食。海象喜群居,性情懒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据记载,海象寿命为45年)大部分用在睡懒觉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头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长期生存斗争的经验,使海象时时刻刻也不放松警惕。这时,便有一名海象担任起警卫员的工作。一旦发现敌情,警卫员便会大声唤醒沉睡的伙伴,或用长长的牙撞醒身边的同胞,并依次传递下去。有时为了防御更加周到细致,它们还会在水中暗里安排了第二个警卫员。

海象形似笨重,但却十分灵巧。当它潜入海底觅食时,巨大的牙被运用得得心应手,不断地翻掘泥沙。同时,敏感的嘴唇和触须也随之探测、辨别,碰到食物,便用齿将其喜食的乌蛤、油螺等的壳咬破,然后将其肉体吃掉。

北方海象主要生活在美国西部海岸。它时而出现在大陆沿岸,时而又出现在夏威夷群岛。原来,它们在作往返漫游,其漫游的行程因雌雄而不同——雄海象漫游约2.1万千米,雌海象漫游约1.9万千米。南方海象群的漫游路线是往返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海象虽为庞然大物,但它对北极鲸和北极熊却望而生畏。北极熊可用力大无穷的熊掌将其脑壳击碎,然后美美吃上一顿。当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鲸时,双方便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激战,这时海象便采取集体防御的策略,奋起进行自卫。道高一只,魔高一丈,狡猾的虎鲸则采取分而歼之的方针。

在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为了获取海象的油脂,曾对海象大肆进行捕杀。后来,由于美国和墨西哥政府的严厉禁止,这种势头才得到遏制,逃避于太平洋墨西哥沿岸的小部分海象才幸免于难。如今,海象曾被列为濒危动物,它的命运正发生转机,美洲南部沿海已时有成群海象出没。

习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象的习性了解很少,尤其是那对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学家困惑不解。如果说獠牙是一种自卫的武器,可是在高纬度地区,海象并无劲敌,白熊对它敬而远之。凶猛的逆戟鲸可能会追击它,然而,海象总是“走为上策”,它绝不会以那獠牙与逆戟鲸比高低。那么獠牙莫非为了加重海象头部的负荷,使它便于往深水潜泳?如是,这种假设不就增加海象浮游的困难吗?海象有时也借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与情敌决斗,可是这还不能说明獠牙的主要用途。为了弄清这一个个的谜,国外科学家到海象的故乡——哈德逊湾进行考察。

海象

原来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着,犁过之处显出两道约50厘米深的垄沟。当犁过2~3米时,海象就伸展前肢向上游,它的两只前鳍足紧紧合拢,捧着收获物边游边搓,身后拖着一股黑色“烟雾”。当快游到水面时,它把猎获物撒开,又转回头根据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诸如海螺、贝壳类软体动物的肉食。这是多么聪明绝顶啊!还有海象那稠密而坚硬的胡须也帮它在光线不佳的条件下(如极夜季节)准确无误地捕到食物。当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或其他动物为生的。其中一种性情特别凶猛的海象,专吃海豹、海兔的尸体,甚至追逐小船伤人。这种海象獠牙为黄色(一般为白色),爱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酿成灾祸。

每当春季,海象开始大迁徙。雌海象产崽,接着进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体重可达40公斤,经过1个月哺乳期后其体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2岁,它的身长可达2.5米,体重达500千克,从此开始独立生活。雄海象对小海象是漠不关心的。在交配季节里,它们只顾争风吃醋,为争夺情侣互相残杀,有的丧命,大多数留下累累伤痕。但是,难能可贵的是,雄海象一旦与雌海象分居后,昔日情敌之仇全被忘得一干二净,它们很快又形成一支单独的,友好的雄性群体。

雌海象虽然并不像海豹那样视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母子相依为命,互相嬉戏。妈妈用前鳍抱着孩子,有时让小崽骑在背上,搂住脖子或睡在妈妈身上。如果小海象受伤死了,妈妈还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水里安葬。有一次,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头小海象,当他拿着猎获物要走时,猝不防遭到后面窜出的雌海象袭击;当他转身弄清是怎么回事时,雌海象已带着小海象的尸体潜入水中。如果雌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会喊叫着寻妈妈,跟在猎船后不忍离去。

海象妈妈和幼仔

海象还有其他习性,比如在陆地上,它是实行“斋戒”的,不吃任何东西,表现出其独特的新陈代谢。还有雄雌海象的体重相差悬殊,一只2.5米长的雌海象,体重约700千克,等于同样的雄海象体重的一半,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海象习惯于回到“老家”繁殖,每胎产一仔。它们年年如此,从不会迷路。

海象的长牙有何作用

海象是生活在海里的食肉类哺乳动物,属于鳍脚目。它的躯体呈圆筒状,全身皮肤又厚又皱,脑袋扁平而前探,脸上长满刷子般坚硬的胡须,有四只肉乎乎的灵活的鳍状的脚,两后鳍脚还可向前弯曲,一对小眼睛埋在皮折里面。

海象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对长在上颌,从两个嘴角伸出来的长牙。成年海象,无论雄性、雌性都有长牙,每根达70~80厘米,重达4千克多。

海象的长牙有什么作用呢?有人说,长牙是海象攀登高耸的浮冰或山崖的工具,是和对手格斗的武器,也被用来破碎冻得尚不坚实的冰层。但这些毕竟还都是次要的,它的这对长牙最重要的用途是:用它来挖掘海底以获得食物。所以海象被一些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水下耕耘者”。

海象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所以它在潜入大海挖掘海底之前,必须先在水面上舒展呼吸,让肺里吸足了新鲜空气后,垂直地潜入海底,紧接着便开始翻地。海象挖土很有特色,它将整个长牙插进土里后,或是在原地有力地运动脖子,或是用力向前推进。看上去有时像用铁锹铲地,有时象用牛在耕地。当它们用长牙翻开土层时,周围便泛起一团团的泥沙。海象耕完二三米,甚至更长的海底之后,蛤蜊等食物便被从泥土中掘了出来,它便用灵活的前鳍脚将食物收集在一起,其中还夹带大量泥,海象便携带食物浮上海面,用鳍脚来回揉搓,将介壳搓得粉碎。而后海象松开“双手”,残碎的介壳就和肉分离出来,并竞相沉入海底。清除了介壳的净肉则慢慢下沉,海象便重新下海将肉捕而食之,当它饱餐一顿之后,又潜出水面,让肺呼吸新鲜空气。

海象的牙是非常珍贵的,海象牙除用于雕刻外,还能加工成各种制品,例如,早在中世纪,海象牙磨成的粉末就是十分重要的药材,还可用海象牙制成刀和匕首等饰物。

海象与海豹的区别

鳍脚类包括海豹、海狮和海象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类动物。与其他很多分类单位相比,对于鳍脚类内部的分类划分争议不是很大,基本上都一致认为现存的鳍脚类可以划分为海豹科、海狮科和海象科,其中海狮科和海象科被认为关系非常密切,被统称为“有耳海豹”,而海豹科和它们关系稍远,又被称为“真海豹”或者“无耳海豹”。“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有很多明显的不同,除了“有耳海豹”有可见的外耳,而“无耳海豹”没有可见的外耳这个明显特征之外,二者最显著的区分在于走路和游泳的方式不同,其中又以海狮科和海豹科之间的差异最大,而海象科大体上类似海狮科,但是也有些介于二者之间。

“有耳海豹”类的鳍脚较长,海狮科的前肢在指骨的末端被软骨进一步延长,形成宽而大的鳍脚,而爪子只是位于鳍脚上面的退化的残余,毫无用途。“有耳海豹”类的后肢可以向前折叠,在陆地上走路的时候四肢可以将身体支离地面,比较灵活,有些种类如南极海狗在陆地上的速度几乎可以赶上人类奔跑的速度。“有耳海豹”在水下主要靠前肢推动,海狮科在水下动作快速而灵活,而“有耳海豹”的所有成员都不擅长深潜。“无耳海豹”的后肢不能向前折叠,在陆地上后肢使不上劲,肚皮贴着地面,走路靠前肢和肚皮的蠕动,显得很笨拙。有耳海豹类的前肢则通常保留有较发达的爪子。这可能和“无耳海豹”类的生活方式有关,因为“无耳海豹”类的很多成员是在冰上繁殖,几乎不用上陆地,在光滑的冰上行走并不需要把身体直离地面,但是需要爪子来帮助固定。不过“无耳海豹”并非都在冰上繁殖,所以这个特征虽然和在冰上的活动有关,但是并不能视为二者有必然的联系。

“无耳海豹”水中主要是靠后肢推动,其中有些种类和海狮类一样游泳灵活但不擅长深潜,而有些种类则是深潜的专家。“有耳海豹”类的雄兽要比雌兽大很多,而“无耳海豹”则通常雌雄差异不大,而雌兽甚至体型更大些,不过也有例外。和进入海洋的另两类哺乳动物鲸类和海牛类相比,鳍脚类不能算是彻底的海洋动物,还没有摆脱对陆地的依赖,并保留有一定的陆地动物的特征。不过如果仅看在水中的运动能力,鳍脚类则已经对海洋有了很好的适应,有些种类在水中有非常高超的灵活性,另一些种类的潜水能力则可以和鲸类媲美。鳍脚类这几个科内部的中属划分虽然有争议,但是争议也不是很大,然而其本身的地位却并不明确。鳍脚类长期以来都被当做一个独立的分类单位,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和食肉目有亲缘关系;或者就是被列为食肉目中的一个亚目,和其他食肉目成员并列。但是鳍脚类实际的分类地位并不足以和食肉目其他成员并列,而且鳍脚类是不是一个自然类群也尚不确定,很可能是“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而是分别演化的。食肉目可以划分成猫形类和犬形类,犬形类又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包括犬类,一类包括熊类和鼬类等,鳍脚类就是属于后一类。现在一般认为,“有耳海豹”和熊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和熊类属于同一支系。“无耳海豹”的地位则不很明确,尚不清楚是属于熊类这个支系还是鼬类这个支系,如果是属于鼬类这个支系,这样就和“有耳海豹”有完全不同的起源,鳍脚类也并不属于一个自然的类群,二者的相似只是进化上的趋同而已。作为海洋哺乳动物,鳍脚类的化石不是很多

海兽又称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包括哺乳纲中鲸目、鳍脚目、海牛目以及食肉目的海獭等种类,是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

人类对海兽的猎捕历史悠久,其中以捕鲸起源最早(公元9世纪以前)、规模最大。对鳍脚类的大规模猎捕始于18世纪的北半球。1786~1835年俄国在北太平洋猎捕了约200万头海狗1867年美国大量猎捕北太平洋的海狗、海豹和毛皮海狮等,使资源遭到破坏。在南半球,英国和美国等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先后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非西海岸、智利沿岸和南设得兰群岛等地大量猎捕毛皮海狮。南设得兰群岛18世纪时还建有象形海豹炼油业,至1878年该岛附近的象形海豹已被捕绝。白令海的海象由于被各国竞捕,资源量也急剧减少。但南极水域有些鳍脚类目前尚未广泛开发。

海豹

分类和形态

海兽中除个体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鲸目动物(鲸、海豚)外,还有下述重要种类。

海狮

鳍脚目为半水栖动物。它们全身被短毛皮,头圆,颈部不明显,眼相对大而圆,鼻孔在眼前方,耳在眼后方位,外耳壳多数退化,口较大,周围有触毛。上下颌均有齿。鳍脚目四肢均演变成鳍状,趾间有蹼相连;尾较小,上下扁平,夹于两后肢之间。鳍脚目有海狮科、海象科和海豹科等3科共40余种。

海狮科有北海狮、加州海狮、南美毛皮海狮和海狗等10余种。北海狮为海狮科最大的一种,雄性成体长约3.1米,重达1吨左右;雌性较小。海狮的吻略细长;具外耳壳,长达50毫米;雄兽颈部有鬃状长毛,全身被粗毛,呈黄褐色;前肢较后肢长,后肢自脚髁处能朝前弯曲;爪发达,在陆上可行走。海狗成体体长雄性约2.5米,雌性约1.5米。海狗吻短,外耳壳比海狮小;四肢短,可弯向前方,用于步行;尾极小,体被粗毛和短绒毛;四肢表面毛极少,内面裸露;体背部深棕色,腹部色淡,幼体为黑色。

海象科仅海象一种。海象体粗壮,雄性成体长3.6~3.8米,雌性成体长约3米。海象的头部较小,吻端钝,上唇有粗触毛,眼小,无外耳壳。它们体被短粗毛,至老年脱落,皮肤厚而多皱。背部灰褐色,老年为棕灰色。后肢能弯向前方,用以爬行。海象初生齿34颗,至成体减少;雄体上颌有1对很大的獠牙,长者可达1米,斜向下延伸;雌体齿较小。

海豹科约有10余种,中国主要产斑海豹,体长1.5~2米。海豹的头圆、吻宽而短,有稀疏触毛、四肢完全被毛、爪尖细;尾短小;体被绒毛。成体呈蓝灰色或黑灰色,间有许多蓝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腹面色淡。初生仔兽体被白色厚绒毛,离乳前乳毛蜕变为成体颜色。

海豹

南象形海豹是鳍脚目中最大的动物,雄性成体长可达6.5米,体重约3600千克;雌性成体长仅3.5米,体肥胖,胸部宽,但躯体较柔软,能向后弯曲。南象形海豹的鳍肢靠近后部,能撑起身体。雄兽的鼻子呈长鸡冠状,长达40厘米;幼体黑棕色,成体黄褐色间灰色。

海牛目体形颇似鲸。它们皮肤很厚,被短而稀疏的刚毛。海牛的头部较小,前端呈截形,吻短,有很多触毛无外耳壳;无背鳍;前肢鳍状,后肢退化尾鳍扁平而宽大;无阴囊;乳头一对位于鳍肢后基部。本目共有3科,其中大海牛科原分布于白令海峡近岸水域,体长可达10米,在18世纪即被捕绝,现仅存2科,海牛科的尾鳍呈铲形。儒艮科只有儒艮1种,体长可达3米,胸鳍卵圆形,尾鳍宽广呈新月形,背部苍灰色,腹部灰色,雄体两颗门齿呈獠牙状。

海獭食肉目鼬科中唯一栖息于海洋的种,也是最小的海洋哺乳动物。雄性成体体长可达1.5米,雌体小。形似鼬鼠,体细长。它们头小;具小耳壳;上吻端有触毛、四肢短,后肢呈鳍状、身被刚毛和致密绒毛、体呈淡黄色或黑褐色。

海狮

海狮因它的面部长得像狮子而得名。海狮生活在海里,以鱼、蚌、乌贼和海蜇等为食,也常吞食小石子。海狮没有固定的栖息地,每天都要为寻找食物而到处漂游。等到了繁殖季节,它们才选择一块固定的地方开始一场争夺配偶的激烈斗争。最后,胜利的雄性要占有许多雌性。雌性怀孕达一年之久,每胎产一仔。在动物园和水族馆里,海狮是颇受欢迎的角色。海狮聪明伶俐,经过训练,它们可以学会不少高超的技艺,如顶球、投篮、钻圈、用后肢站起来、用前肢站起来倒立走路,甚至跳跃距水面1.5米高的绳索。海狮的胡子比耳朵还灵,能辨别几十海里外的声音。

海狮

北海狮是海狮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它又叫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和海驴等,是体形最大的一种海狮,素有“海狮王”的美称。海狮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动物,无论在科学还是军事上都是重要的角色。但海狮也是一种濒危物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北海狮是海狮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

分类

海狮和海狗同属于海狮科,共有7属,14种。它们和海豹的差别为:海狮及海狗的鳍状后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够在陆地上行走,而海豹则不能;此外,有如小指头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欠缺的特征。因海狮雄性颈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为“海狮科”。海狮易与人类亲近,记忆力不错,可以饲养学艺。海狮的毛粗硬无绒毛,能防湿,毛皮仅可作防水用具外,没有什么价值。海狗很像海狮,全身覆有绒毛,脸很短是其特征。海狗与海狮不同,不会学艺。但因为它们的皮毛柔软、漂亮,往往招致猎人的捕杀,目前在严格的国际法令保护下,海狗的族群数目正逐渐回复中。

生物学家认为鳍足类动物和胡狼源自同一个祖先。大约在3,000万年前,海洋里的食物资源大大增加,在那时有些像犬类的肉食性动物开始慢慢转移到海洋里来寻找食物,为了能适应在水中觅食,它们的身体和生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四肢演化成鳍状以方便在水中游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进化,就形成了现在的鳍足类动物。

特点

海狮是海洋中的食肉类猛兽。海狮的食物来源于海上,主要以鱼类和乌贼等头足类为食。海狮身体粗壮,食量大得很,最深可以潜入270米的海底。在人工饲养下,一头海狮一天要吃40千克的鱼。一条1.5千克多重的大鱼,它可以一口吞下。在自然条件下,海狮的活动量大增,它们的食量还会增加2~3倍。海狮不但食量大,而且胆子也不小。它敢于在渔网中钻来钻去,抢夺渔民的收获,然后撕坏渔网逃之夭夭。因此,在渔民眼中,海狮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由于人们的大量捕杀,海狮的数量在不断下降。目前,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保护海狮的倡议。在我国,海狮属于的鳍足目的动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狮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种类较多。目前,人们已知的海狮有14种。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个头较大,体披稀疏刚毛,没有或极少绒毛,共5种,如北海狮和南海狮;另一类个头较小,身上既有刚毛,又有厚而密的绒毛,共9种,如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狗。因为海狮的吼声如狮,有的种类雄性颈部的长毛也像狮子,所以总称为海狮类。

海狮是海洋中的食肉类猛兽

北海狮又叫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和海驴等,是体形最大的一种海狮,因为在颈部生有鬃状的长毛,叫声也很像狮子吼,所以得名。它的雄兽和雌兽的体形差异很大,雄兽的体长为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雌兽体长250~270厘米,体重大约为300千克。它的头顶略微凹陷,吻部较为细长,外耳壳很长,可达5厘米。雄兽在成长过程中,颈部逐渐生出鬃状的长毛,但没有绒毛。海狮的身体主要为黄褐色,胸部至腹部的颜色较深,雌兽的体色比雄兽略淡,幼兽黑棕色。雄兽具很小的阴囊。

海狮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海狮的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和外耳壳较小。它的前肢较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较中间三趾长而宽,中间三趾具爪。

生活习性

北海狮多集群活动,有时在陆岸可组成上千头的大群,但在海上常发现有一头或十数头的小群体。它们主要聚集在饵料丰富的地区。它们的食物主要为底栖鱼类和头足类。海狮在我国渤海、黄海均有分布。

北海狮

除了繁殖期外一般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雄兽每个月要花上2~3周的时间去远处巡游觅食,而雌兽和幼仔在陆地上逗留的时间相对较多。

北海狮白天在海中捕食,游泳和潜水主要依靠较长的前肢,偶尔也会爬到岸上晒晒太阳,夜里则在岸上睡觉。它的食性很广,主要食物包括乌贼、蚌、海蜇和鱼类等,多为整吞,不加咀嚼。为了帮助消化,海狮还要吞食一些小石子。

生长繁殖

海狮每年5~8月间一只雄兽和10~15只雌兽组成多雌群体。雌兽每胎仅产1仔,幼仔出生时体长约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3~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以上。

海狮

北海狮是一雌多雄的动物。身强力壮的雄兽首先到达岸边的繁殖场所,在海滩上或岩礁上割疆而治。此后成群结队的雌兽才浩浩荡荡地赶来,使海岸上呈现出一片十分热闹的景象。雄兽先是立在海滩上,热情地欢迎雌兽的到来,继而拼命争抢配偶。越是体形威武,本领高强的雄兽,抢到的雌兽就越多,最后形成了许多由一雄多雌组合的“独立王国”,叫做生殖群或多雌群。

但是,生殖群形成以后,雌兽并不马上与雄兽交配,因为它们都已经怀胎很久,即将分娩,所以要先做好“生儿育女”的准备,待生下幼仔一周以后,才开始与雄兽进行交配,受孕以后,到翌年的繁殖期到来时再度生产。雌兽在一个繁殖期内需要交配1~3次,一般是生产之后交配越早受精率就越高。每只雌兽受孕之后就立即退出多雌群,由其他未经交配的雌兽陆续补充进来。在长达5~6周的繁殖期间,雄兽一直不下海活动,不吃不喝,每天交配多达30次,每次交配时间为15分钟左右,雄兽依靠平时体内积累的脂肪来维持这一巨大消耗,一直到繁殖期结束。

海狮

雌兽每胎仅产1仔,幼仔只需10分钟左右即可产出,并不困难。刚出生的幼仔体长约为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体毛为黑棕色,睁开眼睛就能活动,但需要雌兽耐心的照顾。雌兽行动时,总是用嘴叼着它一起走。雌兽的乳汁很浓,含脂量也很高,所以每1~2天以上哺乳一次,就能使幼仔得到足够的营养,生长得也很快。雌兽产仔后5个星期便开始下海觅食鱼类、乌贼等,每隔2~3天回来一次,有时竟长达9天。尽管繁殖地群体庞大,密密麻麻,吼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但雌兽和幼仔仍然能够彼此辨别出来。雌兽返回栖息地后,首先是连声高叫,召唤着自己的幼仔,幼仔一听到母亲的召唤,也会高声答应,并急切地向雌兽叫声的方向移动,雌兽也加快步伐向幼仔靠拢。当它们相聚之后,除了用声音继续交流和联系外,还要辅以嗅觉,互相嗅对方身上的气味,甚至鼻子对鼻子地亲吻,当确认无疑后,雌兽才开始喂奶。不过,雌兽对不是自己的幼仔却表现得残酷无情,不但不会为之哺乳,而且还会用牙将其叼起来,抛向远处。这种情况如果正巧被这个幼仔的母亲发现,两只雌兽之间就会展开一场格斗。幼仔不会游泳,也不敢下水,到了5~6月份的时候才开始以小甲壳动物和小鱼作补充食物,此后慢慢地学会到海里去游泳和捕食,3~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以上。

海象

海象,顾名思义,即海中的大象。它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而坚硬的体毛,眼小,视力欠佳,体长3~4米,重达1300千克左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与陆地上肥头大耳、长着长长的鼻子、四肢粗壮的大象不同的是,海象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海象主要生活于北极海域,也可称得上北极特产动物,但它可作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大西洋都有其踪影。

海象

在高纬度海洋里,除了大鲸之外,海象可谓是最大的哺乳动物了,有人称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19世纪,由于对海象肆意捕杀,海象遭灭顶之灾,动物学界还曾经郑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绝迹了。也许由于逃过大捕杀劫难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来海象又昌盛起来。如离旧金山100千米的一个仅3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就生活着13万只的海象。

海象那巨大的身躯,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习性,不仅使人们惊讶,也使科学家迷惑不解。它圆头、短而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齿形成长达40~90厘米的獠牙,每只獠牙达4千克以上。雄海象体长可达5米,重4吨。海象的后肢能向前屈,贴在腹下,使它在陆地时也能向前移动。海象性喜群居,数千头簇拥在一起。夏季一来,它们便成群结队游到大陆和岛屿的岸边,或者爬到大块冰山上晒晒太阳。

海象视觉差,两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头子

海象的视觉差,两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头子。它们爱睡懒觉,一生中大多时间是躺在冰上度过的,也能在水里睡觉。平睡时,海象半个脊背露出水面像座浮动小山丘,随波起伏;直睡时,它们的头、肩露在外面,呼吸挺方便。海象为何能直睡呢?原来它的咽部有个气囊,内充满空气时,使它像气球般悬浮在水中。海象的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当它们在睡觉时,有一只海象在四周巡逻放哨,遇有情况就发出公牛般的叫声,把酣睡的海象叫醒,迅速逃窜。海象的躯体笨重,可是行动起来非常敏捷,能在波涛汹涌的嶙峋岩石间游来游去,还能横渡几百千米的海峡!

海象的皮下约有三寸厚的脂肪层,能耐寒保温。海象在陆地上与海水中皮肤的颜色不一样,因为在陆上血管受热膨胀,呈棕红色。在水中,血管冷缩,将血从皮下脂肪层挤出,以增强对海水的隔热能力,因而呈白色。

特点

在众多的海洋动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潜游20分钟,潜水深度达500米,个别的海象,可潜入创纪录的1500米的深水层,大大超过了一般军用潜艇,后者至多可下潜300米。海象在潜入海底后,可在水下滞留2小时,一旦需要新鲜空气,只需3分钟就能浮出水面,而且无需减压过程。

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

海象之所以具有如此惊人的潜水本领,主要得益于它体内极为丰富的血液。一头体重2~4吨的海象,血液占整个体重的20%。而人类的血液,仅占体重的7%,比海象少了近2/3。由于海象体内血液多,含氧量也多,在海洋中下潜的深度大、时间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海象习惯生活于海洋中的深水领域

海象习惯生活于海洋中的深水领域,阳光无法射到这里。像蝙蝠和海豚那样,海象并不具有特异的视觉功能,它是靠声音定位进行捕食。海象喜群居,性情懒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据记载,海象寿命为45年)大部分用在睡懒觉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头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长期生存斗争的经验,使海象时时刻刻也不放松警惕。这时,便有一名海象担任起警卫员的工作。一旦发现敌情,警卫员便会大声唤醒沉睡的伙伴,或用长长的牙撞醒身边的同胞,并依次传递下去。有时为了防御更加周到细致,它们还会在水中暗里安排了第二个警卫员。

海象形似笨重,但却十分灵巧。当它潜入海底觅食时,巨大的牙被运用得得心应手,不断地翻掘泥沙。同时,敏感的嘴唇和触须也随之探测、辨别,碰到食物,便用齿将其喜食的乌蛤、油螺等的壳咬破,然后将其肉体吃掉。

北方海象主要生活在美国西部海岸。它时而出现在大陆沿岸,时而又出现在夏威夷群岛。原来,它们在作往返漫游,其漫游的行程因雌雄而不同——雄海象漫游约2.1万千米,雌海象漫游约1.9万千米。南方海象群的漫游路线是往返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海象虽为庞然大物,但它对北极鲸和北极熊却望而生畏。北极熊可用力大无穷的熊掌将其脑壳击碎,然后美美吃上一顿。当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鲸时,双方便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激战,这时海象便采取集体防御的策略,奋起进行自卫。道高一只,魔高一丈,狡猾的虎鲸则采取分而歼之的方针。

在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为了获取海象的油脂,曾对海象大肆进行捕杀。后来,由于美国和墨西哥政府的严厉禁止,这种势头才得到遏制,逃避于太平洋墨西哥沿岸的小部分海象才幸免于难。如今,海象曾被列为濒危动物,它的命运正发生转机,美洲南部沿海已时有成群海象出没。

习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象的习性了解很少,尤其是那对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学家困惑不解。如果说獠牙是一种自卫的武器,可是在高纬度地区,海象并无劲敌,白熊对它敬而远之。凶猛的逆戟鲸可能会追击它,然而,海象总是“走为上策”,它绝不会以那獠牙与逆戟鲸比高低。那么獠牙莫非为了加重海象头部的负荷,使它便于往深水潜泳?如是,这种假设不就增加海象浮游的困难吗?海象有时也借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与情敌决斗,可是这还不能说明獠牙的主要用途。为了弄清这一个个的谜,国外科学家到海象的故乡——哈德逊湾进行考察。

海象

原来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着,犁过之处显出两道约50厘米深的垄沟。当犁过2~3米时,海象就伸展前肢向上游,它的两只前鳍足紧紧合拢,捧着收获物边游边搓,身后拖着一股黑色“烟雾”。当快游到水面时,它把猎获物撒开,又转回头根据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诸如海螺、贝壳类软体动物的肉食。这是多么聪明绝顶啊!还有海象那稠密而坚硬的胡须也帮它在光线不佳的条件下(如极夜季节)准确无误地捕到食物。当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或其他动物为生的。其中一种性情特别凶猛的海象,专吃海豹、海兔的尸体,甚至追逐小船伤人。这种海象獠牙为黄色(一般为白色),爱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酿成灾祸。

每当春季,海象开始大迁徙。雌海象产崽,接着进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体重可达40公斤,经过1个月哺乳期后其体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2岁,它的身长可达2.5米,体重达500千克,从此开始独立生活。雄海象对小海象是漠不关心的。在交配季节里,它们只顾争风吃醋,为争夺情侣互相残杀,有的丧命,大多数留下累累伤痕。但是,难能可贵的是,雄海象一旦与雌海象分居后,昔日情敌之仇全被忘得一干二净,它们很快又形成一支单独的,友好的雄性群体。

雌海象虽然并不像海豹那样视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母子相依为命,互相嬉戏。妈妈用前鳍抱着孩子,有时让小崽骑在背上,搂住脖子或睡在妈妈身上。如果小海象受伤死了,妈妈还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水里安葬。有一次,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头小海象,当他拿着猎获物要走时,猝不防遭到后面窜出的雌海象袭击;当他转身弄清是怎么回事时,雌海象已带着小海象的尸体潜入水中。如果雌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会喊叫着寻妈妈,跟在猎船后不忍离去。

海象妈妈和幼仔

海象还有其他习性,比如在陆地上,它是实行“斋戒”的,不吃任何东西,表现出其独特的新陈代谢。还有雄雌海象的体重相差悬殊,一只2.5米长的雌海象,体重约700千克,等于同样的雄海象体重的一半,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海象习惯于回到“老家”繁殖,每胎产一仔。它们年年如此,从不会迷路。

海象的长牙有何作用

海象是生活在海里的食肉类哺乳动物,属于鳍脚目。它的躯体呈圆筒状,全身皮肤又厚又皱,脑袋扁平而前探,脸上长满刷子般坚硬的胡须,有四只肉乎乎的灵活的鳍状的脚,两后鳍脚还可向前弯曲,一对小眼睛埋在皮折里面。

海象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对长在上颌,从两个嘴角伸出来的长牙。成年海象,无论雄性、雌性都有长牙,每根达70~80厘米,重达4千克多。

海象的长牙有什么作用呢?有人说,长牙是海象攀登高耸的浮冰或山崖的工具,是和对手格斗的武器,也被用来破碎冻得尚不坚实的冰层。但这些毕竟还都是次要的,它的这对长牙最重要的用途是:用它来挖掘海底以获得食物。所以海象被一些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水下耕耘者”。

海象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所以它在潜入大海挖掘海底之前,必须先在水面上舒展呼吸,让肺里吸足了新鲜空气后,垂直地潜入海底,紧接着便开始翻地。海象挖土很有特色,它将整个长牙插进土里后,或是在原地有力地运动脖子,或是用力向前推进。看上去有时像用铁锹铲地,有时象用牛在耕地。当它们用长牙翻开土层时,周围便泛起一团团的泥沙。海象耕完二三米,甚至更长的海底之后,蛤蜊等食物便被从泥土中掘了出来,它便用灵活的前鳍脚将食物收集在一起,其中还夹带大量泥,海象便携带食物浮上海面,用鳍脚来回揉搓,将介壳搓得粉碎。而后海象松开“双手”,残碎的介壳就和肉分离出来,并竞相沉入海底。清除了介壳的净肉则慢慢下沉,海象便重新下海将肉捕而食之,当它饱餐一顿之后,又潜出水面,让肺呼吸新鲜空气。

海象的牙是非常珍贵的,海象牙除用于雕刻外,还能加工成各种制品,例如,早在中世纪,海象牙磨成的粉末就是十分重要的药材,还可用海象牙制成刀和匕首等饰物。

海象与海豹的区别

鳍脚类包括海豹、海狮和海象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类动物。与其他很多分类单位相比,对于鳍脚类内部的分类划分争议不是很大,基本上都一致认为现存的鳍脚类可以划分为海豹科、海狮科和海象科,其中海狮科和海象科被认为关系非常密切,被统称为“有耳海豹”,而海豹科和它们关系稍远,又被称为“真海豹”或者“无耳海豹”。“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有很多明显的不同,除了“有耳海豹”有可见的外耳,而“无耳海豹”没有可见的外耳这个明显特征之外,二者最显著的区分在于走路和游泳的方式不同,其中又以海狮科和海豹科之间的差异最大,而海象科大体上类似海狮科,但是也有些介于二者之间。

“有耳海豹”类的鳍脚较长,海狮科的前肢在指骨的末端被软骨进一步延长,形成宽而大的鳍脚,而爪子只是位于鳍脚上面的退化的残余,毫无用途。“有耳海豹”类的后肢可以向前折叠,在陆地上走路的时候四肢可以将身体支离地面,比较灵活,有些种类如南极海狗在陆地上的速度几乎可以赶上人类奔跑的速度。“有耳海豹”在水下主要靠前肢推动,海狮科在水下动作快速而灵活,而“有耳海豹”的所有成员都不擅长深潜。“无耳海豹”的后肢不能向前折叠,在陆地上后肢使不上劲,肚皮贴着地面,走路靠前肢和肚皮的蠕动,显得很笨拙。有耳海豹类的前肢则通常保留有较发达的爪子。这可能和“无耳海豹”类的生活方式有关,因为“无耳海豹”类的很多成员是在冰上繁殖,几乎不用上陆地,在光滑的冰上行走并不需要把身体直离地面,但是需要爪子来帮助固定。不过“无耳海豹”并非都在冰上繁殖,所以这个特征虽然和在冰上的活动有关,但是并不能视为二者有必然的联系。

“无耳海豹”水中主要是靠后肢推动,其中有些种类和海狮类一样游泳灵活但不擅长深潜,而有些种类则是深潜的专家。“有耳海豹”类的雄兽要比雌兽大很多,而“无耳海豹”则通常雌雄差异不大,而雌兽甚至体型更大些,不过也有例外。和进入海洋的另两类哺乳动物鲸类和海牛类相比,鳍脚类不能算是彻底的海洋动物,还没有摆脱对陆地的依赖,并保留有一定的陆地动物的特征。不过如果仅看在水中的运动能力,鳍脚类则已经对海洋有了很好的适应,有些种类在水中有非常高超的灵活性,另一些种类的潜水能力则可以和鲸类媲美。鳍脚类这几个科内部的中属划分虽然有争议,但是争议也不是很大,然而其本身的地位却并不明确。鳍脚类长期以来都被当做一个独立的分类单位,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和食肉目有亲缘关系;或者就是被列为食肉目中的一个亚目,和其他食肉目成员并列。但是鳍脚类实际的分类地位并不足以和食肉目其他成员并列,而且鳍脚类是不是一个自然类群也尚不确定,很可能是“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而是分别演化的。食肉目可以划分成猫形类和犬形类,犬形类又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包括犬类,一类包括熊类和鼬类等,鳍脚类就是属于后一类。现在一般认为,“有耳海豹”和熊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和熊类属于同一支系。“无耳海豹”的地位则不很明确,尚不清楚是属于熊类这个支系还是鼬类这个支系,如果是属于鼬类这个支系,这样就和“有耳海豹”有完全不同的起源,鳍脚类也并不属于一个自然的类群,二者的相似只是进化上的趋同而已。作为海洋哺乳动物,鳍脚类的化石不是很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217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