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人是何意?出自于哪?

十二金人是何意?出自于哪?,第1张

人们用“十二金人”纪咏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件。有时也用来比喻建功立业。

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鐻。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玦,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经过南征北战,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之后,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混乱局面,统一了天下,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这就是强盛一时的秦王朝。为了加强统治,他把天下分成三十六个郡,郡里设置郡守掌管一郡政事、郡尉辅佐郡守并主军事、监御史监视郡守,不把老百姓称为“民”了,而称为“黔首”。举国上下饮酒同庆。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到咸阳。这些兵器被熔化后铸为乐器及十二尊铜人,每个铜人重约千石,摆放在宫廷中。

关于秦始皇所铸造的“十二金人”,其经历堪称传奇,从秦到汉乃至于后世,都不乏有人极为关注它的下落。

(一)秦代——咸阳宫到阿旁宫

十二金人最初的位置,可以从史籍中得到信息:“金人十二,重个千石,置廷宫中。”(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很多人好奇,这里的“宫”到底是指秦始皇的咸阳宫呢,还是后来气势恢宏的阿旁宫?

从史料分析来看,一开始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进行销毁并铸造的十二金人,应该是放置在咸阳宫外的,这在越南史籍中可以得到证实:“翁仲死,遂筑铜为其像,置咸阳宫司马门外。”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十二金人被搬到了阿旁宫?

因为在《三辅旧事》中也有提到:“立于阿房殿前”,也就是说,铸造金人是在始皇二十六年,阿房宫的始建是在始皇三十五年,而在这期间的十年,十二金人一直都被安置在了咸阳宫中,而且其置于咸阳宫的时间要长于阿房宫。

(二)汉代——未央宫到长乐宫

到了汉代,十二金人又被搬来搬去,一开始是在未央宫中,在《水经注·河水》中“汉自阿房徙之未央宫前”,直到后来长乐宫建成之后,便将其中的十枚铜人随之再迁到长乐宫大夏殿之前,《水经注·渭水》中云:“长乐宫,周二十里,殿前列铜人”。

但是到了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入长安将长乐宫前的十枚铜人悉数取走以铸铜钱,这在《关中记》中有载:

“董卓坏铜人,余两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董卓将长乐宫前的十枚铜人毁掉铸钱,而未央宫前剩余的两枚则幸免于难,但是到了曹魏时代,也终究被人惦记上了。

(三)曹魏——滞留铜人原

董卓铸钱之后,剩下的两枚铜人魏明帝曹睿看上了,甚至想要将其直接搬回洛阳,但是因为太重的缘故,在长安东面的霸城就停下了,于是这处停放金人的地方也在后来被称为“铜人原”。

“魏明帝青龙中,盛修宫室,西取长安金狄,承露槃折,声闻数十里,金狄泣,于是因留霸城”——《晋书·五行志上》

没能把心心念念的两枚秦代铜人搬回洛阳,魏明帝心有所憾,又在景初元年,自己另外铸造了两枚(翁仲)铜人放置在洛阳司马门外。

“景初元年,发铜铸为巨人二,号翁仲,置之司马门外”——《晋书·五行志上》

(四)后赵、前秦——迁邺与销毁

后来的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到了后赵石虎这里,便把这洛阳城外魏明帝造的两枚铜人,搬到了邺城。

《晋书·石季龙》:“咸康 二年,使牙门将张弥徙洛阳钟虡、九龙、翁仲、铜驼、飞廉於邺,钟一没於河,募浮没三百人入河,系以竹絚牛百头,鹿栌引之乃出。”

再之后,就是前秦苻坚将石虎搬到邺城的两枚铜人,又再次迁到了长安,并最终销毁。

《资治通鉴·晋纪》:“秦王坚徙邺铜驼、铜马、飞廉、翁仲于长安”

所以,这么看来,真正的两枚秦代铜人可能时至今日还在霸城的“铜人原”的土地中沉睡,而石虎与苻坚两人搬来搬去的两枚铜人,却是魏明帝自己造的假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28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