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的风俗有哪些啊?

年例的风俗有哪些啊?,第1张

1、睇大戏

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而做年例,多数是为庆祝生活水平的提高,祝福好日子长久,显示城乡的喜庆与社会的和谐。

2、木偶戏

俗称“鬼仔戏”“鬼戏”“鸡戏”,是粤西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新编的《茂名市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戏曲”这节如此记载:“茂名地区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 *** 作技术的不同,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

3、贺丁

俗称“点灯”。这个习俗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但各地方具体有不同做法,以下说的只是一种。当某村有男丁出生,在年例期期间,该户村民就必须在该村注定地方(一般是村里的庙前)点一、三盏花灯(忌双数),灯内并且要一直亮着长寿灯。

4、飘色

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所谓飘色,是由三至四人推着一张长约二米、宽约一米,高约零点八米的色台,色台上凌空飘起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犹如腾云驾雾般展如今人们面前,这样巧夺天工的画面令人称奇叹服。

5、跳花棚

表演者穿着古代服装,戴着怪异面具,手持斧头、镰刀、锄头等道具,在锣鼓号角伴奏下,边唱边舞,抒发“驱邪除恶,物阜民安”的喜悦心情。每到“跳花棚”表演日子,吸引了四邻八乡村民扶老携幼前来争睹为快,盛况空前,成为粤西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年例的由来 茂名市有一个特殊的民俗节日“年例”。做“年例”气氛最浓厚的是高州、化州、茂南、茂港、电白等地。还有湛江市的吴川。“年例”庆日从正月初二起至三月,各村庄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庆日,时间1至3天。做“年例”期间,乡村和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彩旗,有些家宅也张灯结彩。彩楼(棚台)会举行戏剧、曲艺、木偶、民间歌舞等艺术表演;街道、村场则举行舞狮、锣鼓、游神、飘色、傩戏等表演,村庙则举行打醮、祭土地神、五谷神、天地神和游圣神、收邪神、烧纸船、送瘟神等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老少平安,村场和家中会布置盛宴,请来亲戚朋友共同欢庆畅叙,亲友的朋友也可随友到来,过路好人也可以就席用餐,做“年例”有一种全民同庆的气氛。“年例”节日的盛行地主要是鉴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袂花江、陵罗江、曹江、大井河以至沿海地带。据调查,“年例”节日的形成源于明朝,流传有一个民间故事。

话说四五百年前,位于鉴江中下游江边的高州城、化州城、吴川城(梅)等城镇已形成商业中心区,手工业发达,附近的乡村也是农业发达地域,从事工、农器具和木、鱼、盐等物品贩运的人往来城乡之间,有的农人渐渐脱离农耕变为城镇人。使得在江边千年形成的商品集散地,渐渐扩大城的面积,当地的农村人也变为街道人。高州城镇、化州城镇、镇隆城镇、吴川梅城镇由三日一圩市向日日皆圩市转变,商业经营行会便搞一些商庆活动以推动商品交换。明朝时,鉴江流域各地的城乡已经由汉俚文化融合进而全部汉化,中原移民和北来的官员宣传中原文化,将祭社稷为主的民俗节日社火(庙会)传至当地,已跟当地古俚人流传下来的鬼神文化渐渐融合,形成祭灶、燃灶火、游庙神、上刀山、过火海、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插田旗、送吉贴、出花灯等一系列习俗。这种习俗也成为当时一种村庆文娱活动。村庆活动吸引城镇人,商庆活动也吸引乡村人,随着部分乡村人变为行商人,随着部分城边土地变为街道,随着城乡人往来频繁,很多人都觉得:将乡村的庙会农庆和城镇的商庆结合起来,城乡皆有文娱活动多好啊。

说的是高州府城有一个由农人变街人的人,名叫高化年,20岁出头的他随父亲高圣将茂名县北部山区出产的木材(主要是杉树)通过鉴江水路木排流运方式,贩运到化州城和吴川梅城出售,又从这些地方用船运回其他物品转卖,经过多年的经营,家境殷厚。高化 年的 祖辈是北方移民来的,很懂中原文化的内涵,对古俚人文化也颇理解。他在行商过程中,认识一位在化州城任教谕名叫金和成的人,又在梅 城镇结 交一位与他父亲同龄的黎族人吴贤。吴贤住在海边山村,从事船运,来梅把物品通过江海贩到家乡出售。时间长了,相知了,高圣和吴贤结拜为兄弟。有一天,吴贤请高圣父子到他船上饮酒,叫出女儿斟酒。那高化年见了花容月貌的吴女,竟一见倾 心。吴女也对高化年暗送秋波。席间知吴女名叫吴梅例,也知书识礼。因高圣跟吴贤成结拜兄弟,高化 年和吴梅例也以兄妹相称。高化年爱心涌动,却不敢冒犯兄妹礼教,不敢跟父亲言及求婚的事。情煎三个月后,跟化州城的金和成教谕吐露心曲。金和成愿意玉成美事,稍作思量,叫高化年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日,请吴贤父女及他那个山村的多个乡老到来赏花灯,由他说合。

高化年把金教谕的话讲给父亲听,又说这样既可增进情谊,又可促进城乡人江海人往来,使生意兴旺。高圣觉得儿子想法聪明,欣然答允,发出请贴。元宵之日,吴贤携女梅例和村老八人往高家赴宴。席间说三天后的正月十八,是他海边山村的庙祭活动,跟街上的元宵灯庆有所不同。金教谕当即叫吴贤要礼尚往来,要高圣父子带他和商友前往贺庆。吴贤却说村居简陋,不敢接贵客。金教谕向高圣建议:在梅......>>

年例的年例起源 一说:相传,湛江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过年和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日子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一说:它实际上是元宵节、庙会、湛江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一说:年例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年例活动由冼氏家族祭祀祈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圣母冼太夫人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见她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当地人如此敬重一位爱国的巾帼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们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及爱国主义思想。或许把冼太夫人尊为神只是延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冼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种文化内涵,是泯灭不了的。冼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只有封建的迷信思想,还有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客观分析,年例与元宵又有不同,主要区别在于:一、 年例是没统一日子,它多集中在农历腊月至二月间,还有“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少数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一天,有的地方举办两三天。而元宵则固定在农历正月十五一天,过了这天不叫元宵。二、信仰不同,元宵称上元节,与道教三元说信仰有关,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而年例宗教信仰广泛,它祭祀的神灵有道教的三官大帝,也有佛教的观音菩萨,本土的冼太夫人,社稷土地,康王以至祖宗、树神、鬼等等。三、元宵节是吃元宵,燃灯等,年例没有这方面的习惯,在古时,年例注重于乡傩驱魔逐鬼仪式。四、年例盛行地区与古代俚人生活的区域相重叠,具独特的唯一性,是其它民系所没有的。元宵则地域广泛,是多民族的节日。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过了春节,茂名等地的年例也就陆续开始了。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实际上“年例”只是具有同一地域特色节日的通称,并不是所有做年例的地方都习惯把年例叫做年例,茂名、湛江市区和遂溪一般叫年例或“元宵”,其他地方习惯称谓各不相同,例如,雷州叫游人或元宵,徐闻叫上军坡、闹军坡或游神,廉江叫游神或游花街等。茂名地方的“年例”,可以说来源于“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这天晚上有观灯的风俗,“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的正是元宵节观灯的情景,因此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也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日时间错开,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年例期早的从年初五便开始,直到二月底。茂南有句俗语“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说高山镇黄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馆镇的艾屋地是2月28日才做年例。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在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做年例没有现在这样热闹、隆重。那时,生产队干鱼塘,杀几头猪,社员们领回几斤鱼、几斤肉,再杀一个鸡做菜,就算是丰盛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做年例也就越来越隆重、热闹。一般人家也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十几二十桌,吃的也不仅仅是鸡、鸭、鱼、肉,而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做年例是谁家客人多,客人级别高,门口停放的小车多,主人的面子就大。探......>>

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是广东茂名、湛江地区(包括吴川[1])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度的,一个村子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年例”传说源于“元宵节”,但“年例”的时间范围却比元宵节宽泛得多,以选择在元宵节或元宵节前后做“年例”的居多,各地因地理位置和族人姓氏的差异,所定的日子而有所不同。一个村庄的“年例”一般是一天的时间,搞得热闹隆重的地方一般延续到两三天,一直到中秋节前后,仍有村庄做“年例”(早的在年初二,迟的在十一、二月份)。做“年例”这样的风俗,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并不多见,那么,“年例”是何时起源的? 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年例”实际上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年例”的最大目的是敬神,“年例”首先是为神而做的。“年例”中,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在节日里,人们极尽所能来讨好神,献媚于神,以博取神的欢心,讨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在古代,人们的生产力极低,对大自然的驾驭能力很弱,因此,对神的敬畏是很深切的。现在,“年例”依然在继续过,敬神的色彩依然很浓,但是现在的“年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神而过,人们也可以籍此而自娱自乐了,吴川市的人们就凭借“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资”的文章,搞“一节一会”,一节就是“吴川市元宵民间艺术节”,一会就是“吴川市经贸洽谈会”,这就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了。

年例期间,鞭炮声伴随着锣鼓声不绝于耳,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搭建花桥、花塔,装扮飘色、泥塑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尽献于众。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这时,主人认识的客人带着主人不认识的客人都来了,主人也毫不见外,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大家便很快融为一体,无拘无束地谈笑风生,吴川人也因此留给客人热情好客的好印象。过去,乡村青年交际圈狭小,“年例”就曾起过“情人节”的作用,深为年轻人所喜爱。每到“年例”,青年男女,走街串巷,一来二往,渐渐熟悉了,婚姻大事不用别人 *** 心了。

过“年例”的时候,家家户户广延宾客,从早到晚不停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们随到随吃。谁家到的客人越多,谁家门前停的小汽车最多,谁的脸上就越光彩;若是门庭冷落,则要被人看不起的。有钱人家是这样做“年例”的:他们的“年例”比一般人家的婚宴还要丰盛,开销还要大,他们的餐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珍馐佳肴、名贵酒品。一桌花费少则上千元,多则三几千,一天下来,共摆了十多桌,就得花去数万元。有钱人家这样做“年例”,岂不是亏大了?非也,他们不会全干亏本的事,因为地方的党政干部是他们的“座上宾”,他们把吃 “年......>>

关于年例的传说 “年例”它与传统的过年一样非常热闹、喜气,不同的是当地人把它看着大于过年。做“年例”中其文化内涵不知不觉地深深印刻在当地百姓的心底,那就是冼太夫人文化。

民以食为天,“年例”的那一天家家都把宰好的猪和杀好的鸡、鸭拿到广场或村门口摆出来一同展示,他们称这种形式为“摆谯”,“摆谯”是“年例”那天的第一个项目,人们一早就在自家的“摆谯”位旁等候请来的“神像”――冼太夫人塑像。敬拜时,在浓浓的炮竹烟雾弥漫之中,可以看到敬拜的人群里不仅有老人、中年人,还有年轻人和小孩子们,场面非常壮观。据说,“摆谯”一来是看一看谁家的猪肥,谁家的鸡、鸭大,二来也有请冼太夫人回家与大家一起过年之意。

“年例”活动,“初时是骑马、射箭、比武,以后演绎为游神,演戏。”其中的“游神”就是把“神像”请出来,抬着在各村和城镇的大街上 *** 。“游神”的习俗如果用一种迷信色彩的单纯解释是不科学的。

我们发现“年例”中“游神”的神像却总是有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冼太夫人的雕塑造型。“游神”时所经民宅之处鞭炮齐鸣,烟花绽放,以示敬意。走访的时候,乡里人说,“年例”包含有三层涵义:一是请冼太夫人沐浴、更衣。因为冼太夫人生前每逢节日都要出来巡视,所以这一带的人们就习惯性地把她接回娘家与大家一齐吃饭过年。吃饭时,来客无论认识与否,越多越好,以表示有人缘,家业兴旺的意头。二是请冼太夫人出来游一游,看一看家乡人们生活的变化,感谢冼太夫人给自己带来的富裕。三是今天的“游神”也是过去为抵御外来的侵犯而显示自己村落势力而演化的一种形式。

从史料中看,冼太夫人在当地一带已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年例”活动最初是由冼氏家族而兴起。史料中说:“冼太夫人的后裔他们按皇帝当年对冯氏家族祭祀和游神时的特许口喻,可以组织12支长号,每次可连续打12下铜锣,连续燃放12声响炮。尤其逢元宵节,冼太出游旧城时,随后队伍有几百米长,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气氛热闹,情绪激扬。”

现在这种“年例”活动的起因,虽说已无百姓关心,也很少人去探究它的来历。就如同人们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比赛、包粽子吃,用以纪念屈原一样,这种习俗是通过长期的演化,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风俗习惯。而其演化的过程虽无史料记载,但还是有迹可查的。

由此推理,这一带的人们不仅把“年例”当作一种习俗,而且习惯性地把冼太夫人塑像奉为神像。这不能不使人联想这种风俗习惯是经过数千年的长期演化而形成的纪念冼太夫人的一种形式。然而,当地人把“年例”看得比过年还要重要,这与冼太夫人对岭南经济、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她的贡献对当时的岭南一带。甚至对整个中原的局势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精神也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千里河山的岭南大地上,冼太夫人早已成为百姓心目中爱戴的偶像,信奉的神灵。这就是当地人把“年例”看的比过年还要重要的因素之一,也许,这正是冼太夫人文化的一种形式。

“年例”与时间

“年例”的时间各有不同,这在我国的民俗节日中还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习俗。

这里的“年例”与传统的过年有着同样祈福和祝福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各县(市)、镇、村过“年例”从大年初一至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都各不同的时间,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与冼太夫人有关系的。

民间为纪念冼太夫人而举办的“年例”有迹象可查:今电白山兜一带,在旧社会里一直以农历正月十七日为冼太夫人忌日。高州则以正月十八日。此外,道光《电白县志》记有:电白霞洞镇过去也有一个“年例”叫“十七把人看”。即在“正月十七日”来纪念冼太夫人。每年正月从十六至十九日在“......>>

有没人知道年例的来历?知道的说说 万年历的起源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见此,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万分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于是,他阴谋策划,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刺客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被当场缉拿。祖乙知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吴川年例的年例意义 当大城市居民日益觉得传统的节日过得越来越无味的时候,吴川地区家乡的汉族传统风俗依然可以保存得很好,吴川家乡的传统文化没有在今天的一切都全球化的大潮中消失殆尽。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变,吴川年例的节日内容和节日功能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吴川年例文体活动的繁荣,是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心理需求这一层次的迫切需要。吴川年例"是广东省乃至中国少有的风俗习惯,它以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习俗,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吴川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海,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融入这具有文化内涵的年例,将其加以开发、发展以此为主题特色的旅游经济,将为湛江旅游业添砖加瓦,市场潜力也是巨大的。在吴川年例期间,主人与在其他地方生活的有着共同血液的亲戚和在外工作、生活的朋友共聚一堂。或许,一年当中就只有年例这一天才能见到许多好久不见的朋友,在这一天,和好友们说着当年,说着以后,联络着朋友间真挚的感情。吴川年例作为吴川地区一项自古沿袭的重大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表现的更多的应是优良的传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对整个地区的人们的精神文化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吴川年例不断的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对它的存在也赋予了新的意义:1、沟通的桥梁。当今社会网络、通讯发达,但是人们工作的压力也增大了,减少了他们回家的时间,很多人很难在一个时间聚在一起,缺少了和亲朋好友面对面的机会。在这里,外出的人过年的时候可以不回家,但吴川年例时她们会不顾千里必须要回家团聚。而且是吴川年例 线,年例之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邻近各镇各村庄的群众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亲朋好友,朋友的朋友也都一起涌来,主人家会盛情款待,招茶呼饭,宴饮尽欢,小朋友还可以收到利是,吴川年例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这真是来得开心,走得欢心!给春天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2、促进经济发展。吴川年例期间,吴川地区乡镇和城区的消费剧增。菜市场、各商店、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年例商品,琳琅满目。据调查结果显示:水果、糖果、饼干等供应会大大增加,增幅在40%以上;新菜式的兴起也逐渐成为经济的一个亮点,它 *** 了消费的增长,同时也拉动了相关物品的需求,直接增加了菜农的收入,增幅也在15%左右;家庭电器用品,烟花、彩灯等喜庆物品的消费比例也有很大的提高,同比其他月份相对会增长20个百分点;年例的娱乐演出(如醒狮、舞龙、飘色、粤剧……)等市场潜力也巨大。据有关人士统计分析,吴川年例经济约占农村市场经济的四份之一份额。吴川是一个旅游城市,而年例正是吴川地区的一大文化特色,过去的精神财富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物质价值,并正在加快脚步,影响这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文化在经历了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之后,已经开始给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所释放出的潜能就越巨大,将文化产业融入到服务行业特别是旅游业中,更是一种经济增长的新亮点。3、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发扬光大。&......>>

有没人知道年例的来历?知道的说说 年例,是粤西南茂名的独特习俗。正月初二开始陆续有人过年例,意在年年有例岁岁有歌,以农历正月至三月最为热闹。村村鸣锣醒狮,亲朋汇聚,乡俗缤纷,四野一片喜庆欢闹。农村人管这段时期叫“年例春”。

高州年例的由来。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佳节,也是众所周知的最隆重的节日。在粤西地区人民的心目中,年例却是一个比春节更为大型的节日,而且也是只有粤西地区才有的特殊的节日。外出打工的人们有的即使春节没有回来,但是到了年例那天却纷纷往家里赶。

年例通常是定在正月的元宵前后,不同的村子定有不同的时间。年例的由来众说纷纭,现在大多数是说,为了纪念一个叫做年例的英雄,因为他使得粤西的人民可以驱赶了恶魔得到了幸福的生活。大人们告诉我们年例的重新兴起的改革开放之后,因为那时人们才开始过上好的生活,才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去过年例。

现在的年例已经越做越隆重了,在舅舅的村子高州的根子镇,因为盛产水果,人们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的,年例连续做三天。年例使得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正月十四是年例,正月十二就已经村子里就已经请来了表演的队伍,有传统的粤剧表演,还有音乐会等文艺表演,和倍受欢迎的杂技表演。大人们在表演还没有开场,就已经到了会场互相贺喜,恭贺一年的新气象。小孩子们最开心了,因为在会场的周围有很多的小吃,兜里的利是正是满满的时候,掏出红包尽情吃着小吃,还有的点燃了烟花,会场的高空绚烂一片。

欢乐的日子总是不觉得漫长,在两天的欢乐日子过后,便是年例的正式到来。传统的游神队伍捧出玉帝王母等神话人物,关公魏征等历史人物,还有冼太夫人等地方的英雄人物,绕着村子,敲打锣鼓,让神灵驱赶过去的不如意,祈祷好运的降临,保佑村民的平安。游神过后便开始准备筵席,家家户户宰鸡宰鸭,锅盆碗罐的声音夹着水声在欢腾。亲朋好友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儿,赶过来吃年例。吃年例并不是因为了桌面丰盛的菜肴,而是借这个喜庆的日子欢聚一堂,平常忙碌没有时间见面的亲戚这会儿都聚齐了,拉着家常总是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老人们看着膝下成群的儿孙,笑嫣如花。做次年例便是摆了一次筵席,只是和婚寿等筵席不同,年例的意义更加简单和纯朴些,吃的客人不用带上红包,只是提上点水果便可以。

在生活的节奏比较缓慢的粤西地区,年例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惬意和休闲,过完年例之后,人们也才会慢慢从喜庆中带着祝福开始一年新的工作。

年例是广东省茂名市、湛江市全市各农村的一个独特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

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汉族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茂名全市乃至湛江吴川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在年例这一天,村子就是饭桶的天堂,其热闹程度从交通状况就可见一斑--专门交警到场指挥,下午5、6点高峰交通近乎瘫痪。年例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盛会,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年例期是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年例宴客最少都摆三五围酒席,期间肉菜水果市场物价明显上涨为了最好地迎接年例,村民修路造桥,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自家屋子添置各种家具电器,进行各种装修请来歌舞艺术团助兴等,很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年例"的另一种含义是指古代大户人家"每年按例发放给子女或仆人们的银子"。如《红楼梦》第49回:凤姐打发了平儿来回复不能来,为发放年例正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365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