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诸葛亮的形象特征,第1张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以忠臣的形象出现在书中,无论是对刘备,还是对刘禅,此人物均是忠心耿耿,未做出逾越臣子关系的行为。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事功形象,主要表现在足智多谋方面。世人给诸葛亮贴的标签包括运筹帷幄、足智多谋、能谋善断等,诸葛亮善用计谋,和司马懿、鲁肃、姜维等用计高手相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可以说是技压群雄。

扩展资料

从晋代开始,历代都在给诸葛亮升官晋爵,赐庙加号。晋封武兴王(见于《方舆胜览》);唐封武灵王(《舆地碑目》有《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记》),并赐庙;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

明代朱元璋钦定“帝王高”,选从祀名臣37人,汉末三国人物仅有诸葛亮一人被选中,“忠武侯与拥焉”;清代不但把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礼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

诸葛亮形象的特征之一,就是“忠贞”,对蜀汉事业“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当初他隐居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虽“千呼万唤始出来”,但他一旦认识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继续辅佐孱弱的刘禅。

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在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他执著理想,力撑危局,顽强进取,坚忍不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竭力把诸葛亮和曹 *** 的品德置于对立的两极上,一个是辅汉之忠臣,一个是篡汉之奸贼,表现出强烈的褒贬抑扬的价值判断。诸葛亮形象的光彩,首先就在于他为当时社会所推崇备至的人格力量。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37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