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来历是什么?

中国来历是什么?,第1张

“中国”二字在古代其实是指代中原,而这二字的由来则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刻于“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根据《周礼》这一古籍的记载,古人建立邦国主要是通过土圭法来择选地域。借助土圭法,古人能够确定地中所在。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

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古代史-原始社会:

代表人物: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尧 、舜、禹。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

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5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

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

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中国的来源简单介绍如下: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铸成于西周初叶的著名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内。铭文记录周成王追溯他父亲武王的话说:“余其宅兹中国”,且让我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

周武王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今天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了,但至少这个名称在周成王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已经流行了。这里的“中国”是指今天的洛阳及其邻近地区,大体上与后来把那一带视为“土中”,也就是“天下中心”是一个意思。这是“中国”的第一层含义。

“中国”的演变历史:

中国的是指以黄河中下游平原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大略包括今天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但是这个意义上的“中国”要靠做概念的减法推演出来。什么叫概念上的减法呢?就是我们看古人把哪些地区不算在“中国”的范围内,通过减掉这些地区,反推出当时古人认为的“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范围。

“中国”的是随着汉语人群向华北以外地区的大规模迁徙流动而产生的。它指的是在国家版图内,不断地向外拓展它的生存空间的那个主体人群,以及他们的文化,也就是汉语人群和汉文化的地域。

“中国”得名,始于西周,现今我们祖国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虽然中国以正式国名是在近现代才出现,但“中国”一词在我国历史上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就已经出现。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000年前,西周初年所铸造的一尊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中,铭文原文“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

尊内底部铸有铭文122字,记述了周成王继承父亲周武王遗训,在成周营建都城、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的意思是说: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成周作为西周王朝的都城在建成后,周成王将象征王权的九鼎安放在成周城中的明堂之中,并亲自主持祭礼,寓意定鼎中原,用以震慑天下。此时的“中国”便是指京师成周及附近的王畿之地(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初义为“中央之城”。

拓展资料:

“中国”一词在古代为“国中”之意

在我国古代,“国”字的本义是“邦国”、“封邑”,商周时期将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为“邑”,“邑”就是国,是指古代王、侯的封地,或是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而“中国”就是指“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在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京师、王畿之地,即国家的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五是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最初的“中国”并没有具有国家概念,基本上是指国都,或者是中原地区。如上文中所说的成周,和周王室直接统治的王畿之地。

并且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汉民族前身)为区别居住在中原以外地区的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也称自己为“中华”,中原地区也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

“中华”在古时又称为“华夏”,因古籍中“华”和“夏”是指中原,两字同义反复,曾经相互通用,所以“华”即是“夏”,大约从春秋时期起,古籍中便将“华”与“夏”连用,所以“中华”又称为“华夏”。而“华夏”一词不仅指地理层面,还有更深层面的文化、民族方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517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0
下一篇 2023-02-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