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三次迁移的慕陵,最后定在了哪里,陵墓构造又怎么样?

经过了三次迁移的慕陵,最后定在了哪里,陵墓构造又怎么样?,第1张

但是在他执政期间,我国也迎来了黑暗时期的开端,在 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利,被迫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这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道光皇帝生前是一位非常节俭的皇帝,根据史料记载, 他生前曾经还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上过朝,而且他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洗了三次才换下来的。

就是这样一位勤俭节约的皇帝,他的陵墓建造得也很别出心裁。 那他陵墓的别出心裁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生前节俭的皇帝,死后的陵墓又建造得怎么样?最重要的是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道光生前非常的节俭,衣服总是洗了又洗,穿了又穿,常常都是衣服破了打了补丁继续穿,可以说是一位勤俭持家的好皇帝。而他死后为自己修建的陵墓确实比较特殊。 他的陵墓叫做清慕陵,建造在清西陵地界中的龙泉峪。

虽然陵墓建造在了西陵中,但是一开始的选址并不是这里。 而是经历了一波三折,将陵墓的位置更改了三次后才选在了龙泉峪。

第一次陵墓选址:嘉庆元年,在道光皇帝还在做皇子的时候, 便迎娶了笔记还要大上一岁的钮枯禄氏,而钮枯禄氏也就成为了这位未来皇帝的第一任老婆。

但是钮枯禄氏并没有活太久,到了嘉庆十三年的时候就病逝了。 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八岁,那时的道光也就是旻宁才二十七岁。

他对于钮枯禄氏的思念溢于言表,被他的父皇看在眼里,便让他在当时京城,也就是北京城附近的王佐村中尉钮枯禄氏修建了一座陵墓,用来纪念旻宁的第一人老婆。 嘉庆十六年的十一月十七日,钮枯禄氏便以太子夫人的身份和礼仪,下葬在了王佐村。

时间转眼过去了十年,旻宁继承了皇位之后, 为了表示对钮枯禄氏的思念和爱恋,将他追封为了孝穆皇后。 而且也准备将自己陵墓也修建在王佐村,但是如果这么做,就要面临着破坏祖制的问题。

因为在 乾隆年间 时,就制定下来了父子分开埋葬, 父亲葬在东陵,儿子葬在西陵的昭穆之制。这在当时的大清也算得上是一道不可以违背的规定。 而王佐村的位置,既不在西陵,也不在东陵,如果在这里修陵就违背了乾隆皇帝的旨意。

在得知了这个消息后,满朝文武都纷纷上奏,劝阻道光皇帝另选吉地。 因为如果葬在王佐村,不仅仅破坏了祖制。

而且皇陵一定会修建得非常大, 这样也会影响到王佐村的百姓,影响到王佐村民的利益,非常的不可取。

道光皇帝听取了朝中大臣的建议,也认为在这里建陵有点欠考虑,于是便命令大臣们按照祖制的昭穆之制在东陵界内重新寻找一块万年吉地 。而王佐村的陵墓修建计划就此作罢。

第二次陵墓选址:在道光皇帝下达了在东陵中修建陵墓的旨意后,陵墓的选址筹建计划便在道光元年开始了。 关于陵墓修建和选址的问题上,道光皇帝曾经向负责这件事的大臣们吩咐过,陵墓的位置风水一定要非常好,陵墓修小点无所谓。

于是最后便将陵墓的地址选择在了东陵地界中的绕斗峪,在 确定了地址后还将绕斗峪改名为宝华峪 。在一切事宜都确定好了之后,陵墓的修建工程便正式开始了。

在修陵工程浩浩荡荡地进行了六年后,终于修建完成了。道光皇帝很高兴,于是便对负责此事的大臣们给予了奖赏。 并且还在道光元年的九月二十二日,将孝穆皇后的棺椁迁葬在了新的陵墓中。

但是等到孝穆皇后的棺椁安置进地宫的很过年后,老天爷却和众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道光八年,安排守护东陵的大臣向道光皇帝上奏,宝华峪的陵墓地宫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渗水现象。 在地宫的积水最深的地方足足有半米高,而且连孝穆皇后的陵墓都淹没了两寸

道光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的气愤,随即惩处了当时负责修建陵墓的大臣,虽然没有处死他们,但是也免除了他们的官职,处以罚款和流放。

然后便命人抓紧重新选择一块地方,将宝华峪的陵墓废除了。

所以已经使用了很多年的宝华峪陵墓就废弃了,而葬入地宫中的孝穆皇后也第二次“重见天日”。

最终确定陵墓:在废弃了宝华峪的陵墓后,朝中的大臣还建议道光皇帝在清东陵的地界中寻找建陵吉地,因为这是 祖制,不能破坏

但是道光皇帝颇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他不想在东陵中建陵。并且还指派出了数不胜数的风水师外出寻找建陵吉地。 在这期间道光皇帝也受到了不少的朝中大臣们的奏帖。

而内容无非都是想让道光皇帝三思而后行,尽量在东陵中寻找万年吉地。但是道光皇帝已经打定了主意,执意不在东陵中建造陵墓, 最后终于将陵墓的位置选择在了西陵中的龙泉峪,作为了自己的多年以后的葬身之处。

在确定了陵墓的最终地址后,龙泉峪的陵墓建造工程便在道光十一年的十一月初八那天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建设工程直至道光十五年才结束,足足建造了四年。

期间直接和间接花费的银两就达到了240多万两,而陵寝的名字也最终确定为“慕陵”。 在陵墓建造完成之后,便将孝穆皇后迁葬进去了。孝穆皇后的棺椁足足被迁移了三次,这在以往的 历史 中是极为少见的。

道光二十九年也就是1850年的1月23号,道光皇帝的母亲去世了,享年74岁。 根据史料《清宣宗实录》中的详细记载,皇太后死后,道光帝非常的伤心哭得昏天黑地,一连着好几天不说话不吃饭,甚至一连着几天一口水都没喝。

这令满朝文武都非常的担心, 因为道光皇帝当时年岁已高,这样的悲伤过度,身体很有可能会出意外。 于是朝中大臣们纷纷向道光皇帝下跪请求他不要在为了皇太后的去世而过度伤心,而是以大局为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那时的道光皇帝已经年过半百,他每天都在为了皇太后的后事而奔忙, 白天 *** 办皇太后的后事,晚上则是守在皇太后的灵堂前尽孝 。当时的北方正值严冬,天气非常的寒冷,而道光皇帝在守灵的时候,又只在地上铺了一个草席便席地而睡。

他当时已经68岁的高龄了。身体完全遭受不住这样的寒冷, 于是满朝文武再次恳求他返回宫中,但是道光皇帝并不听劝,在经过了多日的劳累奔波和几天都没有好好吃饭后,终于病倒了。

时间来到了十二月的二十一日,道光皇帝决定将皇太后的遗体送往圆明园中存放。在遗体被运走的那一天,道光帝拖着劳累并且还有伤病的身体出来送走了皇太后,之后又骑着快马前往圆明园,并且提前到达了圆明园, 在门口跪着迎接皇太后的遗体进入圆明园。

之后的几天,道光帝又和之前一样在圆明园中席地而睡为皇太后守孝。

在道光皇帝一连串的哀悼行为后,他迎来了生命的最后一年,那时他已经执政三十年了,年龄已达到了69岁的高寿。 正月初五,朝中大臣们的集体恳求下,道光皇帝便将亲自运送皇太后遗体的计划放弃了。

但是那时的道光身体非常的差,病情已经非常的严重,甚至已经很难在自己站起来。 正月十一那天,道光皇帝在处理完自己生前的最后一件朝政后,于正月十四那天病逝了。 因为之前他的身体就有小病,在经过了之前一连几天的折腾后,病情加重变成了肺病。

而那时的道光皇帝年岁已高,所以身体的各方面抵抗力也变得大不如以前,所以他的逝世基本也在预料之中。

在道光皇帝逝世前的六个小时里,他已经变得不能说话,但是神志也还算清醒于是便宣布了下一任的皇帝人选。 皇帝的遗诏在五年前就已经写下并保存下来了,而现在要做的就是打开存放遗诏的盒子。

在慎德堂中,满朝文武,皇亲国戚都守在大殿中,准备迎接新一代的皇帝。 在盒子打开后,里面有两道密旨,当时的内务府大臣宣读了遗诏上的内容,遗诏上的内容非常的简单,只写了皇帝的继位和其他太子亲王的人选。

遗诏的内容大概是 皇六子奕欣被封为了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奕欣被立为了下一任的皇帝,他跪地痛哭,而当时在大殿内外的满朝文武也都跪地叩拜新的君王。

道光皇帝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可以称为是一座木制雕刻的盛会,而这场盛会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雕刻的非常完美且栩栩如生的 楠木雕龙

在慕陵中的三座楠木大殿上全部都没有施加油彩,但是整体却用融化的蜡涂抹在楠木的表面。 而且慕陵的三座大殿中还一共用了1318条木质雕龙进行装饰,在隆恩殿中就装饰了整整1096条。

在隆恩殿的天花板上,装满了木质的雕龙。 由于使用了比较特殊的镂空雕刻法,龙的整体姿态就好像在俯瞰众生一般。

在慕陵中的建筑大多是都是实用性的并没有太多的装饰,因为在生前他曾对自己的陵墓要求过, 一定要风水好,陵墓的规模可以缩水

所以陵墓的主要建筑就只有神道碑,神道桥,隆恩殿,玉带河,石五供以及每个陵墓都不可或缺的碑楼。 与其他的清代皇帝陵墓相比,缺少了明楼和方城。

神道桥在神道碑的北面,慕陵中的神道桥并没有按照先例一样建造成三孔三路的石桥,而是一路拱桥, 在拱桥的左右两边还有分布着一座平桥。

在桥北的地方分布着两座朝房,前出廊,面阔三间 。 在两座朝房的北面各有一间班房。接下来便是陵墓中的主要建筑,隆恩殿。

隆恩殿的建造在一座石质的须弥座上,在台面上还铺满了金砖,面阔五间,而屋顶则是黄色琉璃瓦铺成的单檐式歇山顶,在中间还开设了三道大门, 但是原先安置在门内的燎炉已经消失不见。分布在隆恩殿左右的东西配殿相对来说比较小。

隆恩殿的主体结构与历代皇帝所建的结构上略有不同,慕陵中的隆恩殿一改之前面阔五间的先例,缩减为三间,将重檐歇山顶式的屋顶改为了单檐式歇山顶。 在大殿的四周还设置着回廊,而在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和雕刻的龙头也被撤除了,月台上是放置了两尊铜炉。

而在月台的东西两个角落还有安置着两座石潼和两座嘉量。 在隆恩殿和两座配殿中的所有可以看到的木质结构全部都是金丝楠木,所以隆恩殿和这两座配殿的在建造时花费的银两最多,建造的时间也最长。

在金丝楠木上并没有刻画一些彩绘,而是在天花板,群板等重要建筑上也并没有按照传统去刻画一些金莲水草案,而是又一些浮雕的方法刻画出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游龙。 三个大殿中装饰的木质雕龙加起来足足有1318座,而隆恩殿中就占1096条。

道光皇帝认为,之前在宝华峪的陵墓之所以会渗水是因为, 装饰的龙的原因 ,这次在慕陵的建造中,他特地的命令将木制雕刻的游龙布置在屋顶,这样一来地宫就不会渗水了。

在隆恩殿的后面还有一条河,名叫玉带河,而且还有三座汉白玉制作而成的三座平桥横跨在玉带河上, 在这三座石桥中,只有中间的桥比其他两座桥多建造着有栏板。

在玉带河的北面便是以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式的用汉白玉制作而成的石牌坊取代了传统建设中的三座门 。石牌坊的两侧连着墙体,牌坊的两侧的两道门的门额上雕刻着龙凤的图案,游龙在中间,凤凰则在左右两边包裹着龙。

慕陵中的石五供后面建造着一座月台, 面阔45.4米, 在上面还建造着一个台基, 高1.92米, 在台基的前面还建造着三出台阶,每一出都是十二级。

在台基上并没有像其他皇陵一样建造着方城明楼和宝城。 在台基的上面有一条御道,御道的尽头则是一个接近于正方形的月台。在月台之上的须弥座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宝顶,宝顶的下面便是清慕陵的地宫,也是道光皇帝的埋骨之所。

如果有参观过慕陵的观众可能会知道,在慕陵中没有像历代皇帝一样建立歌颂生前成就的圣德神功碑。 这是因为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失利战败,道光皇帝觉得自己,愧对于大清王朝的百姓和列祖列宗,于是便没有在陵墓中修建圣德神功碑和极具代表性的石像生。

在五孔桥的北面就是陵墓中的龙凤门,慕陵中的龙凤门与孝陵,泰陵中一样,但是在规模上偏小。 在陵墓的北面建造着两座下马牌,其作用则是提醒骑马前来祭拜的人到达此处应该下马进入陵园,以表达对道光皇帝的尊敬。

在神道附近的石碑上,刻着宣宗的谥号,在石碑的背后则是按按照道光的要求,刻着宣宗的生平事迹,其作用其实和 神功圣德碑 差不多。

而关于道光皇帝陵墓的名字为什么定为慕陵这件事情可是大有来头。 按照先例皇帝死后的陵寝名字都是要在墓主人死后制定,但是了解过 历史 的人都知道,道光皇帝陵墓名字确实自己定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在道光皇帝将陵墓的选址确定在龙泉峪后, 为了避免让这个陵墓再像宝华峪一样有漏水的情况于是便选了一块地势比较高的地方。

而且他在世的时候还经常来陵墓中巡查。在龙泉峪的陵墓建造工程快要进入尾声的时候,道光帝又一次来到了清慕陵中巡视。 在此之前他已经参观过泰陵和昌陵,来到自己今后的葬身之地后,他非常的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陵墓建造的非常的坚实牢固。

有一次道光皇帝在亲临龙泉峪陵墓的时候,站在大殿的月台上手中持笔,凝望着东方突然感慨万千,于是手下朱笔一挥写下了“ 其慕也慕也 ”的谕旨。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十八岁的皇子 奕聍和奕沂喊来,让他们两个恭读了这几个大字。

之后后让人将自己刚才写字的笔收藏在了隆恩殿中的东暖阁里 。两年之后,道光皇帝与世长辞,继承皇位的咸丰也就是奕泞,重新读了一遍两年前道光皇帝留下来的遗诏。

在看到遗诏上的“其慕与慕也”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景象恍然大悟, 这才领悟到原来道光皇帝想要暗示自己将来要用“慕”字来给陵墓命名。

道光三十年的二月初九,咸丰皇帝下达了谕旨,将父亲道光皇帝的陵墓正式命名为“慕陵”。 对于陵墓命名这件事上,只能说还好咸丰皇帝天资聪慧。

没有忘记道光留下来的谕旨,并且及时领悟出了道光皇帝的用意。 如果在领悟出用意的时候,已经取了名字并且公之于众,那在九泉之下的道光皇帝只能摇头叹气了。

那道光皇帝为什么要用“慕”字来为自己的陵墓命名呢?不少的学者都认为,道光皇帝在位的时候,大清王朝的政治局势急剧下降。

无论是国内的起义反叛还是西方诸国的虎视眈眈。 都为道光皇帝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道光也在位置将大清王朝管理一塌糊涂而懊悔不已。

一想到自己的祖先努尔哈赤驰骋沙场,南征北战创建的大清王朝和自己父辈所创立的太平盛世就要毁在自己的手里, 道光的心里就产生了一种愧疚的感觉,认为自己的在九泉之下没有脸面面对自己的先祖和父王。

他的父亲嘉庆皇帝在在位二十五年,延缓了爱新觉罗氏的江山衰败,而到了自己的这一代,却让大清王朝变得岌岌可危, 想到这不得不使他钦佩仰慕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便用钦慕的“慕”字来给自己陵墓命名, 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先祖的仰慕,一方面则是表达了一种愧疚的心情。

大清王朝覆灭的结果是必然的,而其重要原因并不在于道光皇帝。 清朝建立初期,大清王朝的综合实力比较强,那时候有很多国外的商人想要来到清朝做生意但是那时的清王朝认为自己非常厉害,并且认为中华大地的资源应该归属于自己便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不与其他的国家进行商业来往和各方面技术的交流 ,而这便也为清王朝的衰落埋下了种子。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是清朝的各方面的技术发展都变得非常的缓慢, 而同时外国正在全力的发展 社会 生产力,不仅使人民的日子过得更好,军队的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第二个原因则是制度问题, 在清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囤积了大量的资源而国库也非常的充盈。 在其他国家来看, 大清王朝就是一块肥肉,谁也想来分一杯羹, 于是便派了很多的使臣来到中国商量合作,但是都被拒绝。

但是那时欧洲列国已经建立了全新的资本主义制度 ,这让他们在短期内囤积了大量的财富,也是他们有了侵略我国的基本实力。

在清朝拒绝了合作后西方列强的炮火便敲开了清朝锁了很久的“大门” 而大清朝也就一步步的走向了灭亡。

清慕陵即为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陵寝 ,位于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 。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皇帝因肺病死于圆明园慎德堂,时年69岁。咸丰皇帝即位,重读当年道光的遗旨,见“其慕欤慕也”一句,特别有所感触,认为道光当年瞻望东北方向的泰、昌诸陵,仰慕列祖列宗的功德,其实是要将“慕”字传给自己,他已经寓意深远地默定龙泉峪万年吉地工程为“慕陵”。道光死后不到一月,咸丰帝就说:“仰见皇考,感念松楸,孝恩不匮,用垂遗训,昭示来兹。所有龙泉峪陵名,应敬称慕陵。朕当和泪濡墨,敬谨书写,命武英殿选工镌刻。”于是在石牌坊上亲笔写下了“慕陵”二字。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为什么题名为“慕陵”,咸丰二年(1852)二月,他又写了一篇碑文,刻于大殿前石幢上。文中说:“当年皇上恭谒诸陵,至龙泉峪大殿,召我同恭亲王奕欣至御座旁,命读朱谕,藏于殿内东楹。这是圣意深远,默定陵名。现在已经恭敬地镌刻在牌坊上,这是为了遵守遗训啊。”慕陵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

慕陵是清陵中规模最小的帝陵,无大碑亭、石华表、石像生,无方城明楼,地宫之上惟有石圈。道光帝一直提倡要俭约行事,在建造慕陵的过程中,他也是不断提到要俭约。那么事实上慕陵的修筑真的俭约了吗?

早在东陵宝华峪修陵时,道光就一再说要俭约。在挑选地方时,他对大学士戴均元等说选择陵地“只要择坤灵钟毓、干脉延长之处,是为了以定福基。其四至之广狭不必过分拘泥。如果地点选择了很好,即使比以前的陵墓规制俭约点,朕认为也是可以的”。之后,他反复说修陵“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自己要“永守淳朴家风”。当时的宝华峪工程的确是裁减了宝城头、宝城内月牙碑亭,地宫内起脊黄琉璃砖头、金券内的经文佛像、二柱门、井上栏杆,并且落矮了大殿举架,收小了石像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679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5
下一篇 2023-02-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