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翅蝽、梨蝽是什么?

茶翅蝽、梨蝽是什么?,第1张

茶翅蝽(Holyomorpha picus Fabricius)又名臭木椿象,属半翅目蝽科。为害梨、苹果等多种果树。梨蝽(Urochela luteovaria Distant)又名花壮异蝽。为害梨、苹果等多种果树。各省均有分布,以辽宁、河北梨区受害最重。

为害状

成、若虫刺吸梨果汁液,常形成疙瘩梨,畸形变硬,味苦,果肉木栓化。

形态特征

茶翅蝽成虫体扁椭圆形,茶褐色,长12~16毫米,宽6.5~9毫米。前胸背板前缘横列4个黄斑点,小盾片基部横列5个黄斑点。触角5节,第四节两端和第五节基部为黄白色。若虫体近圆形,腹部淡黄色,1.5毫米左右。腹节两侧节间有8对长方形黑斑。老熟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无翅。卵为扁鼓形,蜡白变黑色。常20余粒排成不规则的三角形卵块。

梨蝽成虫长椭圆形,灰褐色,长10~13毫米。头背面中央具褐纵纹2条,前胸背板前缘有黑色“八”字形纹。腹部两侧有黄黑相间的斑,露出翅外,腹部腹面每节各有小黑点3个。触角5节,第二、三节黑色,第四、五节基部黄白色。初孵若虫黑色,2龄头部暗褐、腹部黄色。前胸背板两侧具黑色斑纹,腹部背面中央有长方形黑斑3个,纵列。卵为椭圆形,浅绿或乳黄色,顶端有棒状附属物3条,常20~30粒成块,外覆透明胶质物。

发生特点

茶翅蝽1年1代。以成虫在果园、房檐、墙缝、树洞、草堆等处越冬。北方果区5月上旬始出蛰,先为害桑、榆、柳、槐树,梨果拇指大时迁入梨园。成虫午后活跃,交尾产卵。卵块多产在叶背面,6月上旬始见。若虫于7月中旬出现,集中活动,2龄后分散。成虫发生盛期在8月上中旬,9月下旬后陆续越冬。成虫、若虫受惊扰即分泌臭液逃逸。

梨蝽1年1代。以2龄若虫在枝干皮缝里越冬。3月中下旬出蛰,为害树梢。6月至7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若虫于夏季高温时有群集于枝干背阴面静伏习性,傍晚分散取食。成虫寿命长达4、5个月,8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交尾与产卵盛期,9月中旬见若虫,10月以后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秋冬傍晚于果园房前屋后、向阳墙面捕杀茶翅蝽越冬成虫。早春刮树皮、堵树洞,夏季中午用软鞋底拍打枝干,消灭梨蝽越冬。

(2)药剂防治。茶翅蝽若虫能爬不能飞,应重点歼灭。4月下旬茶翅蝽成虫出蛰,5月下旬是迁入果园盛期,7月下旬是若虫高峰期,应药剂防治。梨蝽早春集中活动期、夏季枝干静伏时需防治。可选用10%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20%菊杀乳油或菊马乳油2000倍液、47%百磷3号1000~2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1000~2000倍液等均可。

5月上旬对果园外围树木喷药带封锁,阻隔迁入果园,效果好。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等。

茶翅蝽又名臭木椿象,俗名臭大姐。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毫米,宽8~9毫米,扁平。略呈椭圆形。体茶褐色。口器黑色,很长,尖端可达第一腹节的腹板,触角褐色,5节,第四节两端和第五节的基部为黄褐色。前胸背板两侧略突出,背板前方着生4个横排黄褐色小斑,小盾片前缘亦横列5个小黄斑,以两侧的斑较明显。

若虫:初孵若虫体长约2毫米,无翅,白色。腹背有黑斑,胸部及腹部第一、二节两侧有刺状突起,腹部第三节至第五节各有一红褐色瘤状突起。

卵:短圆筒形,顶平坦,中央稍鼓起。周缘环生短小刺毛。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呈褐色,多为28粒卵排成一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78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1
下一篇 2023-03-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