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第1张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

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

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

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

宽刑罚而重教化.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

、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

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

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和阶级地位无关。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才是真正博爱的体现,仁者并非只会关怀比自己轻贱的人,仁者眼中只有贴近仁与远离仁的人。

远离仁的祸害自己与身边的人,贴近仁的人能够成就别人同时成就自己。然而仁爱的实践又是任道重远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能够如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不懈怠放纵。

扩展资料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

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828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2
下一篇 2023-03-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