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叫健全的人格?请大家详细说明?

到底什么叫健全的人格?请大家详细说明?,第1张

健全的人格,其本质是一个“舒展的自我”。

舒展代表着一切中性的概念,你既不紧张也不放纵,既不卑微也不高傲,既不讨好也不回避。

在这样的人格状态里你是松坦的。

因为你是松坦的,是“中性”的状态,所以我们反而很难用直接的、肯定的定义去描述什么是健康的人格,而只能用这种“对立否定”的方式来表达。

不健康的人格,其本质就是“被扭曲”、亦或是“破碎”的自我。

“回避型人格、偏执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等等,这些命名其实表述的都是人格扭曲之后的不同分类。

而人格的扭曲,本质上是人的自我破碎之后,为了整合、或规避这种破碎感,而进行调适的结果。

“自我的破碎”从何而来呢?

它源自于外界的攻击。

我们面对一切外界的攻击,其实都是没有什么防御的。因为“精神攻击”本身就是无法规避、无法防御的。

你对一个四五岁的小孩说:“你真是个废物,滚一边去别碍老子的眼!”

这个小孩的内心马上就会感到一阵难受,他内心的委屈、羞耻、愤怒等情绪马上就会被点燃。

你的话语就如同利剑一样,插在他柔软、脆弱的心理上。

这些攻击落在你的心理中时,它们就像一颗子d打在你的肉体中不断旋转一样,精神攻击也会撕扯你的心理,导致暂时性的“自我的破裂”。

这些子d要是没有取出去,这种破裂感就会一直持续。

所有的防御手段都是我们后天发展出来的。

为了应付这些来自于外部的攻击,所带给你的那些糟糕的感觉,你就脱离了那种松坦的“中性”状态。

就好比原本有一个直直的指向天空的指针,它受到外力的作用之后,向右边偏了一些,你为了让它回到正中,就必然要从右边把它敲回去,或是从左边将它拉回去。

问题在于我们的心理惯性太大,你习惯了从左边拉它之后,往往会在已经把它拉过了中线之后还不放手,仍然一直不停的向左边拉。

往左边拉过头了,你就赶紧又从右边再拉一下。

这些不断从各方发力,试图将自己的内心调整到舒适状态的手段和方法,慢慢地就会固化下来,成为你的习惯,并进而成为你的一种人格模式。

因此,人格的扭曲,源自于我们在受到外界攻击的时候,为了“情绪缓解”这一目的,所付诸的习惯性努力。

比如说你处在一个容易被别人欺负的环境中,别人天天欺负你,你就想:“我不想被他欺负了,那我就巴结一下他吧,我让他开心了,他就不会欺负我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讨好别人,是为了终结或避免别人所可能施加给你的攻击,这种模式固化下来,就是讨好型人格。

你担心将你对别人的不满和愤怒释放出去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所以就一直压抑,表面笑嘻嘻,心理mmp,这种模式固化下来,就是“被动攻击型人格”。

你的内在无比的缺乏自我价值感,你迫切的希望能够被别人看到,于是故意制造戏剧化的场景、做出戏剧化的举止以获得别人的注意、或是在这种“扮演某种角色”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感,这种模式固化下来,就是“表演型人格”。

精神动力学给的药方,是告诉你,你的心理那些伤口需要被治疗,你缺乏自我价值感,心理咨询师就慢慢地给予你价值感;

你回避亲密关系是因为你对它感到恐惧,咨询师就陪伴你慢慢建立亲密关系,让你逐渐意识到亲密关系不是如你所想的那么可怕。

认知疗法给的药方则完全是在另一个维度上的,它告诉你:其实那些所谓的心理伤害并不存在。

这个药方背后的逻辑是完整的、正确的。

但是因为这个结论缺乏人文关怀,会让许多人感到愤怒,甚至感到这个结论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

所以,这个药方的结论往往不会被言明,许多人只是阐述它背后的逻辑,将它包装上一层可爱的、吸引人的糖衣之后,才好让患者吞下去。

为什么说那些心理伤害并不存在呢?

其根源在于:我们习惯性的视角,将责任归咎于精神攻击者;

而认知疗法的视角,是将心理伤害的责任归咎于伤害承受者,而且是100%的将责任归咎于受害人。

我们习惯性的都是认为:别人伤害了我们的心理,是因为他们有恶意,那是他们的错;

认知疗法强调,我们之所以会受到别人的心理攻击,是源自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的接受客观现实。

二、是因为我们受到了社会教育、和群体影响,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偏见与认知扭曲。

三、我们将原本是虚假的、捏造的、扭曲的、夸张的语言和想法都给当成了是真实的。

第一,体验幸福。

是指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有满意的评价,坦然面对现实,痛苦少。有个故事:一位富翁觉得自己不幸福,他将所有贵重财产装入袋子,要送给大师,只求他告诉自己幸福的方法。大师抓了袋子就跑,富翁追丢了,坐在地上大哭,大师回来将袋子还给他,问他:“幸福吗?”富翁说:“太幸福了!”大师笑说:“别等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拥有的。”人生总有不幸的时候,培养体验幸福的能力,可以常常去关怀需要帮助的人,如孤儿、老人、残疾人,这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在感恩里体验幸福。

第二,人际和谐。

积极的人际关系能激发积极的情绪,人格健全者能与人友好相处并平等待人。现在很多年轻人追求个性张扬,在工作与家庭中难免与人产生摩擦,最终也让自己陷入焦虑、抑郁、烦恼中。学会换位思考,为人着想,宽以待人,慷慨助人,就会在身边营造更为和谐的人际环境。

第三,积极乐观。

没有坏的事,只有坏的心态。凡事从好的方面去看,整个人生都会不一样。澳大利亚人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但他没有自暴自弃,不仅骑马、游泳、足球样样皆能,还拥有两个大学学位,遍访34个国家,演讲1500余场,激励和感动了无数的人。他在夏威夷学习冲浪时说:“我的重心非常低,所以可以很好地掌握平衡。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要放弃。每天向前一小步,你一定可以完成人生的目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8849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3
下一篇 2023-03-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