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第1张

译文:

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这就是“五教”的纲目。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这就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四者已经穷究事物的道理。至于忠实的去贯彻,就要知道修身、处事、接物的原则,也有各自的要领。 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制住怒气,抑制欲望;改正错误不断向善。

这是修身的原则。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处事的原则。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未达到目的,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原则。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今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

如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书院另立学规。

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希望大家牢牢记住。

学规原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与书院教育宗旨:

宋代书院在讲学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其代表。《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的《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

然而,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作者是南宋学者朱熹,主要内容是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宗旨、办学原则,以及学员应达到的素质。朱熹重点阐明,白鹿洞书院的的教学宗旨,不是要学员博闻强记,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钻研理学提倡的义理,修养身心,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学习要按学、问、思、辨顺序去“穷理”、“笃行”。要从自身角度,从社会和谐与秩序角度,锻炼修身、处事、接物能力,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上述内容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

这一套教育理论,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一些教学措施,形成了宋明理学的办学规范。《白鹿洞书院揭示》很快就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和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国家办学的准则。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阳明全书·紫阳书院集序》)。

从其实际取得的成绩来看,《白鹿洞书院揭示》对于推广孔子提出的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众素质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其提出的教育与做官分离,个人素质与荣华富贵分离,不断启发着学者脱离世俗的科举考试诱惑,和靠文章博取功名利禄的诱惑。南宋和明代,很多仁人志士,舍身保国,不贪图元朝、清朝提出的种种高官厚禄诱惑,宁守夷夏大防,为华夏复兴奠定了正气基础。宋明两代,科举之风大炽,在这种情况下,《白鹿洞书院揭示》高举宋明两代理学的核心,义理大旗,确实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其狭隘之处确实极其明显,义理偏重于已有知识成果,阻碍了对各种自然学科和物理、化学等知识的研究和吸收,以及对他国的研究,包括对占领与经略更大国土的研究。特别是两宋、明代初期航海技术远远领先于西方的时代,理学确实阻碍了国家扩张和社会进一步繁荣,如果两宋、明代扩张到东南亚、非洲、美洲,即使中原失陷,扩张后的国土也将保留文明火种。

《白鹿洞书院揭示》原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白鹿洞书院揭示》参考译文: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这就是“五教”的纲目。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这就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四者已经穷究事物的道理。至于忠实的去贯彻,就要知道修身、处事、接物的原则,也有各自的要领。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制住怒气,抑制欲望;改正错误不断向善。这是修身的原则. 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处事的原则。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未达到目的,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原则。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今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如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书院另立学规。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希望大家牢牢记住。

白鹿洞书院的解释

宋 初四大书院 之一 。在 江西 庐山 五老峰 东南。 唐 李渤 隐居读书于此,曾畜一白鹿自娱,人称 白鹿 先生 。后 渤 任 江州 刺史,于其地建台榭,遂以白鹿名洞。 南唐 时建学馆于此,称庐山国学。 宋 初改称 白鹿洞 书院。 朱熹 为 南康军 守,尝手订学规,讲学其中。 明 清 仍为书院。《宋史·道学传三·朱熹》:“除知 南康军 ……间诣郡学,引 进士 子与之讲论。访 白鹿洞 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明 王士性 《广志绎· 江南 诸省》:“ 白鹿洞 书院在 五老峯 下,始自 南唐 ,以 李善道 为洞主,建学置田,以给诸生,至 宋 而大盛,与嵩阳、石鼓、 岳麓 为四大书院,盖是 晦翁 过化之处,巖壁间多遗手泽。” 清 赵翼 有《 白鹿洞 书院》诗。 参见 “ 白鹿洞 ”。

词语分解

白鹿的解释 白色的鹿。传说仙人,隐士多骑白鹿且放白鹿青崖间。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详细解释.白色的鹿。古时以为 祥瑞 。《 国语 ·周语上》:“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汉书· 郊祀 志五》:“已祠,胙馀皆燎之, 书院的解释 旧时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顾宪成重修 东林 书院的时候 清楚 地宣布,他是讲 程朱学说的。《事事关心》详细解释. 唐 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 玄宗 开元 六年, 乾元 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59446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