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一下无蔗糖是无糖吗?

想问一下无蔗糖是无糖吗?,第1张

蔗糖不是无糖,无糖食品国际通用的概念是,无糖食品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

无蔗糖和无糖的区别

1、类型不同:

无蔗糖指的是食品内并未使用蔗糖作为甜味剂,但是部分食品为了增加口感,商家会在内部添加一些葡萄糖、麦芽糖浆等天然甜味剂。

无糖指的是食品内部的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蔗糖等含量比较低,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无糖食品的要求是每100克固体或每100克液体食品中单双糖含量不高于0.5克。

2、口感不同:

无蔗糖的食品在食用过程中,还是会感觉到带有一点甜味,这是因为部分无蔗糖食品的内部会含有一定的合成甜味剂。

无糖的食品吃起来几乎感受不到甜味,这是因为食品内部的糖分含量很低,并且食用后给身体所产生的能量比较少。

3、用途不同:

无蔗糖的食品是用来替代容易对身体造成高血糖的糖类食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微微的甜味,但是比其他含有高糖分的糖类更加健康。

无糖的食品是用来替代其他容易对身体造成的肥胖、牙齿蛀牙等问题的高糖分糖类食品,这种无糖食品的特点就是有糖的味感,但没有其所含有的能量。

走进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你的眼睛是不是会上下搜索,专门找有“无蔗糖”字样的零食呢?比如无蔗糖全麦饼干,无蔗糖蛋黄酥,甚至还有无蔗糖椰子粉、无蔗糖粗粮蛋糕等。对零食有所选择,说明你有一定的健康意识。万般挑选,如果你选择了“无蔗糖”食品,那么对“糖”的了解,你进入了一个误区。首先,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什么是糖。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广告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糖,指的是可以给我们提供能量、吃多了会长胖、而且会影响血糖的一类物质。除了不为人体吸收利用的一类糖外,任何糖都会给我们提供能量,吃多了都会转化为脂肪。可是,能够影响血糖的只有葡萄糖。为什么要选择“无蔗糖”食品?之所以选择无蔗糖食品,也许因为你不想长太多肉,或许你不想血糖受到影响。蔗糖的甜味仅次于果糖,经过分解可以变成一分子葡萄糖+一分子果糖。葡萄糖可以直接被吸收入血,为机体利用,就是通常说的血糖;果糖,通常会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水果中,故称为果糖。果糖可以被一小部分组织直接利用,但其主要代谢场所在肝脏,由肝脏进一步代谢成葡萄糖。果糖对血糖的影响速度缓慢,但是食入过量会导致体重增加,使皮下脂肪堆积。看到这里,可能你在庆幸,蔗糖既能够影响血糖,还能导致皮下脂肪堆积,选择“无蔗糖”食品真明智。请注意,无蔗糖≠无糖食品中不含蔗糖,却依然有甜味,那会含什么糖呢?大部分的我们都没有看配料表的习惯,往往被食品包装袋上“无蔗糖”三个字吸引后,便放心的将ta收入囊中。如果留意一下,不难发现配料表中有“麦芽糖”这几个字。麦芽糖又是什么呢?从结构上来讲,麦芽糖跟蔗糖一样,都是双糖,需要分解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刚刚已经讲过,蔗糖可以分解成一分子葡萄糖+一分子果糖,葡萄糖直接被吸收入血,果糖被部分组织利用一点后,再由肝脏代谢成葡萄糖。麦芽糖则可以直接分解成两分子葡萄糖,省略了果糖分解代谢成葡萄糖的步骤。也就是说,麦芽糖影响血糖的速度快于蔗糖!葡萄糖入血后被机体利用,肌糖原肝糖原都被储存后,多余的也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看到这里,还在为选择了“无蔗糖”食品而庆幸吗?无蔗糖只是商家的一个噱头,无蔗糖≠无糖,不论从控制血糖的方面考虑,还是为了防止肥胖,“无蔗糖“食品都不是最好的选择,甚至还不如”有蔗糖“的食品,即便选择的是”粗粮“或”全麦“。如果真的想避免对血糖有影响,又不想摄入过多热量,建议你这么做:1、 火眼金睛搜索“无糖”食品,或者“糖醇”食品。糖醇既不被人体吸收利用,也不会引起血糖波动;2、 避免选择含有“麦芽糖”或者“麦芽糊精”的食品;3、 即便“无糖”或者“糖醇”食品,都要少量食用,两餐之间的加餐可以,不可作为正餐

0蔗糖不一定无糖。

0糖”食品

是相对于常规含糖食品而言的,指含单双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的量很低。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无糖食品的甜味则来自于甜味剂,如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它们产生较少的能量,代谢也不需要胰岛素的协助,按照标准规定合理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

“0蔗糖”食品则是指在加工过程中未添加蔗糖作为甜味剂的食品,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类食品内不含有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等其他糖类物质。由于蔗糖会升高血糖,生产厂家在制作时不加入蔗糖,但为了增加食品的口感,他们往往会在其中添加其他有甜味的物质,比如天然甜味剂(麦芽糖浆、葡萄糖等),或合成甜味剂(安赛蜜、阿斯巴甜等)。这些含有麦芽糖浆或葡萄糖的无蔗糖食品,由于它们比蔗糖更易被消化吸收,所以,会更容易导致人的血糖波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60218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2
下一篇 2023-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