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开发公司:HTML5和原生的区别

app开发公司:HTML5和原生的区别,第1张

1、动画

动画有很多种,比如侧边栏菜单的滑入滑出、元素的响应动画、页面切换之间的过场等等,在H5之下的众多实现方法都没有办法达到纯原生的性能。一般这些的话有几种不同的选择:css3动画、javascript动画、原生动画。

css3动画非常的消耗性能,如果某一个元素用到css3动画可能还看不出来,但大面积或过场使用css3动画会让app低端手机体验非常差。最好的选择一般是通过框架调用底层的动画,但不管怎么样等于在原来的代码上包上了一层,性能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比如在一个新页面的载入上,如果调用底层动画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本身资源页面的渲染问题,另一个是远程数据的获取。即便是这些动画能够很快的响应,但大量的css页面会导致渲染卡顿,滑入时可能会有白屏/机器卡顿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性能问题又必须要用到预加载或模拟动画。即便是这样,滑入滑出的动画在低端的安卓机器上还是有很多问题,如果获取服务端数据处理的方式不合适,卡顿白屏的现象会更严重。具体看下面的数据获取方式。

2、获取服务端数据

首先要接受的是,这里的数据获取都是在资源页面上异步完成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资源页面完成预加载或者渲染。但是异步拿到的数据在填入页面中时可能会涉及DOM *** 作,众所周知,DOM *** 作非常消耗性能,如果页面小还好,页面稍大数据稍微复杂一点,频繁的DOM *** 作会导致明显的闪白。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页面加载进来之后数据更新的速度太慢,也会让页面模板等待很长时间,对用户体验又不友好,总不能每次打开都像浏览器一样等待刷新是吧。

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解决,H5APP是很难承担大规模数据的页面,在它们之中频繁切换更是难上加难,那么肯定有人也会想到用MVVM的方式,其实我也写过一些基于MVVM的H5APP,相对来说它们获取数据和更新数据的方式更敏捷更科学,但写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很多H5独有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下面的页面切换里来讲。

3、页面切换

上面我们看到了几种不错的实现方式,比如预加载和模拟动画,甚至有批量的预加载,批量的截图模拟动画等等,虽然看起来很友好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事实上如果页面足够多就会引发另一个问题——页面的生存周期。

试想一下,如果引导页或者主页面缓存了5个子页面的资源,在跳转到响应的子页面时又会缓存这些子页面的下级页面资源,如此反复肯定会占据大量内存使APP的体验下降。那么怎么知道那些页面是需要的,最多缓存多少页面,什么时候结束哪些页面的生存周期呢?在我用过的很多H5APP的框架里都没有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完美的解答,因此在页面较多内容较多的APP中可能会因这些资源分配的问题降低性能。

这时候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MVVM的数据加载问题,实际上不管哪个MVVM框架,写过的人都知道管理这种新型的前端代码最重要的问题是内存的问题,你既要保证代码写的足够优雅没有任何内存泄露问题,也要考虑到在页面生存周期结束时它们的控制器/页面资源是否得到释放,这对全局有没有什么影响,在多个请求时也要合理的分配资源,甚至是复用这些父级页面传过来的缓存资源等等。较小的APP可能并不会有这些问题,如果你想用纯H5来开发大型APP,这很可能会浪费你很多时间——而且结果还不会让你满意。

4、Android/iOS的区别

很多人都说纯H5APP一次编写就能编译Android/iOS两种不同的APP,大大降低了成本。实际上这个观点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如果你写过这类APP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它们既不省事,又存在很多BUG,调试时尤其繁琐。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Android和iOS在返回上一页的处理方式上就有明显的区别,iOS的顶部bar在全屏下怎样处理,Android机器出现smart bar怎样处理页面的布局,调用底层硬件时怎样区分不同的场景等等,你需要写一个又一个机型和系统的判断,然后分别在Android和iOS下调试,最后你却发现这并没有卵用,累的要死却什么没学到,只有一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过时的经验。

现在做H5混合APP开发的人很多,但是纯H5却很年轻,很多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几个是我在做这些APP时考虑最多的问题。当然大家也不必担心,随着ES6的推行,硬件发展越来越快,纯H5APP未必没有一席之地。最后说一个很少人注意到的H5优势,大家大谈H5APP时都是快速开发、低成本、多平台等等,但我却觉得它和很多APP开发方式相比有一个不同之处——图文混合的排版。正是这些复杂多变的CSS样式消耗了性能,但是它带来了排版的多样性,能够细致到每一个字宽行高和风格的像素级处理,才是H5的优异之处。

HTML5的APP,指的是使用HTML5技术实现的,功能与交互类似于APP的移动端网站。

原生APP,指的是使用iOS或Android开发语言实现的APP(iOS开发语言为Object C、Android开发语言为Java)

使用HTML5技术与Object C / Java语言合并开发的应用被称为“Hybird APP”。

此外,2015年Facebook出品了可用于JavaScript开发的移动端原生应用 - React Native,React Native实现了对iOS和Android两大平台的支持。

HTML5技术目前并不广泛应用于APP的开发。

其实,相比于APP,HTML5的有些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

在跨平台上,H5不用考虑终端设备或者 *** 作系统的不同,因为它采用网络通用语言,所以在这一方面H5完胜APP;(目前,W3C(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正在与汽车业、出版业、电视业进行讨论,将web引入新的设备平台中。随着平台逐渐丰富,这方面的成本问题将会日益凸 显。)

在开发速度和成本方面,H5的开发比原生开发更节省时间和人力,毕竟HTML5有着跨平台带来的无可比拟的好处。不需要投入两个团队或者更多的人去开发;

在版本控制和BUG修复方面,由于H5是web网页端的内容,若是出现BUG不需要迭代版本,秩序在后台修改即可修复,而这是原生app拍马不可及的;

对于碎片化挑战而言,尽管二者同样面临严重的碎片化问题,但HTML5先天具备的跨平台特性,可以在这方面占据先机;

HTML5不需要安装,它可以直接打开看,而APP是需要的安装。

但是,原生APP也有自己的优势:

在用户体验和表现方面,HTML5仍然面临着不同移动终端设备本地浏览器的功能接入问题,同时在提供用户展示图形界面和数据展现的丰富性方面还有不足,继续得到提高,相比原生APP则得天独厚;

在变现能力方面,原生应用的分发平台,如App Store和Google Play,目前是获得收入的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而HTML5应用,除了付费下载以外,还没有形成其他成熟的商业模式。

虽然一番对比下来,原生APP开发略站弱势,但是原生APP的优势确实有的是不能被HTML5所代替的。就目前状况来看,最好的开发模式是两种技术混合并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62219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8
下一篇 2023-03-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