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有什么特点?

昆虫有什么特点?,第1张

昆虫的共同特点:

1、体躯三段头、胸、腹

2、两对翅膀三对足

3、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

4、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5、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

扩展资料:

按主要虫态的最适宜的活动场所来区分,大致可分为五类。

1、在空中生活的昆虫:这些昆虫大多是白天活动,成虫期具有发达的翅膀,通常有发达的口器,成虫寿命比较长。如蜜蜂、马蜂、蜻蜓、苍蝇、蚊子、牛虻、蝴蝶等。

2、在地表生活的昆虫:这类昆虫无翅,或有翅但已不善飞翔,或只能爬行和跳跃。有些善飞的昆虫,其幼虫期和蛹期也都是在地面生活。常见的有步行虫(放屁虫)、蟑螂等。

3、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虫:这些昆虫都以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料。这类昆虫常见的有蝼蛄、地老虎(夜蛾的幼虫)、蝉的幼虫等。

4、在水中生活的昆虫:有的昆虫终生生活在水中,如半翅目的负子蝽、田鳖、龟蝽、划蝽等,鞘翅目的龙虱、水龟虫等。

5、寄生性昆虫:这类昆虫的体型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差,大部分种类的幼虫都没有足或足已不再能行走,眼睛的视力也减弱了。有些寄生性昆虫终生寄生在哺乳动物的体表,依靠吸血为生,如跳蚤、虱子等。

另一些昆虫寄生在其它昆虫体内,对人类有益,可利用它们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这些昆虫主要有小蜂、姬蜂、茧蜂、寄蝇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昆虫

蚂蚁、蟋蟀、蜻蜓、蚂蚱、蝉、毛毛虫等各种奇形怪状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捉来玩玩,观赏一下未尝不可,但要作为食物吃进肚中,可能就有很多人觉得难以想象,说不定还会恶心呕吐。其实,昆虫作为人类食物吃的历史源远流长,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食用昆虫的习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作为食物食用的昆虫约有数十种。

为了进一步“激励”忘掉外活动者吃昆虫的勇气和兴趣,笔者在此列出昆虫的主要营养成分。昆虫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例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物质如各种盐类,钾、钠、磷、铁、钙的含量也很丰富,还有人体所需的游离氨基酸。根据资料分析,每100毫升的昆虫血浆含有游离氨基酸24.4--34.4毫克,远远高出人血浆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昆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也极高,烤干的蝉含有72%的蛋白质,黄蜂含有81%的蛋白质,白蚁体内的蛋白质比牛肉还高,100克白蚁能产生500卡热量,100克牛网却只能产生300卡热量。

昆虫作为食品除了有上述优点外,还有世代短、繁殖快、容易获取等特点。因而在野外遇险时,昆虫往往是遇险者的首选食物,笔者自己在野外就吃过十余种,感觉味道还不错。为使户外活动爱好者对可食用昆虫有一些了解,笔者在此列出我国野外较易获取,口感尚好的可食用昆虫,捕捉及食用方法,供打算吃昆虫的“勇敢者”参考。虫名后标有“*”号者为首选食用昆虫。吃昆虫时,可根据当时自己的条件,选择烤、烧、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食用。

蝗虫 食用其成虫或幼虫,各种蝗虫包括蚱蜢均能食用。用带树叶的枝条扑打,或用塑料薄膜平铺在地上将蝗虫驱赶到薄膜上,因薄膜光滑蝗虫无法逃跑易于捕捉。

蝼蛄 食用其成虫,徒手捕捉,或在夜间用灯光引诱。

蟋蟀 食用成虫,徒手捕捉或用树枝扑打。

螽斯 又叫蝈蝈,捕捉方法与蟋蟀相似。

家蚕、柞蚕 主要食用蛹,系家养昆虫,野生的不易遇见。 蛾类 包括天蛾、刺蛾、夜蛾、螟蛾各种蛾类,由于其幼虫体表多长毛,外貌丑陋,一般多选择吃蛹。

蝶类 各种蝶蛹均能食用,幼虫子较蛾类幼虫而言,大多数种类不长毛,也可食用。

白蚁 食用成虫和卵,寻找蚁穴掘取。白蚁分为生活在树木中和土壤里两大类型,树牺的白蚁体色纯白,食用没有异味。而地牺白蚁多为棕褐色,食用时有一点怪味。

蚂蚁 食用成虫、幼虫、蛹、卵,寻找蚁穴掘取,或用食物诱捕。食用蚂蚁要特别注意蚂蚁中臭蚁科的种类有毒,不可食用。臭蚁个体小,尾部上翘,有异味,易与其它蚂蚁区别。

蝉* 食用成虫,用树枝扑打或用胶杆粘。在南方一些山野的河滩边有时可见到饮水后死亡的蝉大量聚集在一起,可以收集。

蜻蜓* 成虫、幼虫均可食用,成虫用树枝扑打,或胶粘,也可用网捕。幼虫用网具在水中捕捞。

负子蝽 食用成虫,用网具在水中捕捞。

石蚕 食用幼虫,幼虫生活于溪流中,用丝将几块石头粘在一起构成牺身之处,徒手在水中捞取石蚕的石窝,捉取幼虫。

天牛 食用幼虫,幼虫生活在木材里,蛀木为生,选择多虫眼的枯树枝将其划开,寻找幼虫。

螳螂 食用成虫、幼虫,用手直接捕捉成虫或幼虫,螳螂卵也可食用。

龙虱* 成虫、幼虫均可食用,用网具在池塘、河流里捞取。

蜂类 包括胡蜂、黄蜂、蜜蜂,食用成虫、幼虫和蛹。找到蜂巢后用火烧死成虫后,才可收集幼虫和蛹。收集蜂类即使用火烧也有被蛰伤的危险,要选在夜间进行,多准备几支火力猛然的火把,同时将自己的头、手用厚衣服或其他物品保护起来。

在野外活动中,蚯蚓、蜘蛛、螃蟹、虾也常被作为食物,但它们都不在昆虫之列,故不在此述及。

德国小蠊

图片验证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B5%C2%B9%FA%D0%A1%F3%B9&rn=21&pn=20&ln=129

1.德国小蠊的简介

德国小蠊(Blattela germanica)俗称油婆子,属昆虫纲蜚蠊目姬蠊科;全球已知种类的蜚蠊目类达5000余种,有家栖和野栖两类,我已知有13种(未包括地鳖类)。

蟑螂已被证明携带约40种对脊椎动物致病的细菌,其中重要的如传染麻风分支杆菌、传染腺鼠疫的鼠疫杆菌、志贺代痢疾杆菌、伤寒沙门氏菌等,同时还可携带多种的蠕虫卵。

1、辨认特征:德国小蠊是室内蟑螂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10至15毫米,呈茶褐色,雌虫色略深,成虫和若虫前胸背板都有2条平行的黑褐色纵条;翅发达,雄虫的伸近腹端,雌虫超过腹端。

2、生活史:在成虫期的第7~10天中交配。雄虫一生可多次交配,但雌虫只一次;雌虫在交配后2~3天就能产出卵鞘。卵鞘长约7~9毫米,雌虫一生最多产卵为8个,但每个卵鞘含卵数最多平均35个,寿命约100~200天。

影响生活史最大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和食物。

3、生态习性:德国小蠊需要温暖、水分、食物、隐蔽场所。

德国小蠊可适应温度0℃至600℃均可生存,由于虫体较小,常在缝隙中栖藏,喜好群居。

这种蟑螂由于生活史和适应特强,以及由母虫携带着卵鞘内的卵,胚胎发育受到较好的保护,卵化率高,天敌较小,所以它们的繁殖率很高是常见蟑螂之首;因此,它是城镇蟑螂中最难防治的一种。

2.德国小蠊的危害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城市害虫,它除了盗食、污染食物,损害衣物、书籍,破坏电脑等精密仪器,造成经济损失外,更主要是人类哮喘和过敏的主要诱发因素。由于德国小蠊适应性强、繁殖快,易产生对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因而对其防治难度很大。据报道,美国饮食服务业有害生物防治,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就是防治德国小蠊。我国各地德国小蠊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其防治的研究。

3.德国小蠊的防治

德国小蠊的综合防治同样是将害虫与其孳生的环境作为整体,综合环境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方法来防治德国小蠊,并将对人和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以往对德国小蠊的防治多是强调用新药、用好药,缩短施药频率。结果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且难以根治德国小蠊的危害。

综合防治:强调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者首先要研究德国小蠊孳生的环境原因,找到其栖息场所,并对其进行彻底处理。随后应继续对处理过的环境进行定期监测有的放矢地处理出现的问题。不应当机械地制定所谓的“施药计划”,试图以定期的大范围施药来预防德国小蠊的再发生。

环境改造与物理防治:食物、水和巢穴是德国小蠊生存的3个基本条件。采取保持室内外清洁,控制食物和水、补齐墙上的各种缝隙、孔洞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害虫的环境容纳量,使其难以孳生。德国小蠊一般是夏季随运入室内的食物、家具等迁入,因此对运入有包装物及各种杂物应仔细检查,垃圾及时清除,避免德国小蠊入侵。

化学防治:滞留喷洒和投放毒饵是德国小蠊化学防治的两个基本方法。由于滞留喷洒后,残留于室内表面的药剂可以残留3个月以上,难以清除,因此在防治德国小蠊时,应避免不加区别地大范围喷洒地面、墙面和天花板,重点处理德国小蠊活动、栖息处,特别是接近水源、食物的缝隙。灭蟑毒饵:由于其对环境污染小,使用安全,效果可靠而迅速得以推广。蟑螂摄食毒饵返回窝巢后,种群中其它个体通过与其接触或摄食其排泄物、尸体而发生连锁中毒。

生物防治:利用昆虫病原体防治害虫具有安全性好,不污染环境的优点,尤其适合防治室内的城市害虫。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fDNV)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进行系统研究的蟑螂病毒。可以感染、致死黑胸大蠊而不感染脊椎动物。利用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研究成果开发的生物灭蟑剂已经投入生产,其对德国小蠊投药第5天,成虫死亡率为13.33%,8天为56.67%,11天为100%;对德国小蠊的二次中毒死亡率为76.67%,德国小蠊按1克/平方米剂量,5天、10天、15~180天的灭效分别为75%、97.8%、100%,现场防治效果良好。该病毒目前已由武汉武大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命名为毒力岛生物杀蟑饵剂。

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AaIT)来源于一种蝎子,它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使昆虫产生痉挛而死亡。AaIT主要作用于鳞翅目、双翅目等昆虫,而对甲壳动物、哺乳动物等均无毒性。实验证实,蝎毒素AaIT对德国小蠊的LD50(4小时)为231微克/克。目前,编码此毒素的基因已被分离,并被应用于提高杆状病毒杀虫剂的毒力。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昆虫病毒研究室正在研究将蝎毒素基因AaIT引入蟑螂浓核病毒,构建重组蟑螂病毒杀虫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aji/73569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4
下一篇 2023-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