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一下AMD?

详细介绍一下AMD?,第1张

不知道你说的是厂商呢 还是它的产品 都说一下吧 说起AMD不能不提它的冤家对头INTER
Intel与AMD的竞争似乎从他们成立之初就已经注定。
1968年,Intel公司成立,随后1969年,AMD公司开始正式营业。两家公司的“斗争”由此开始。1971年,Intel研制的4004作为第一款微处理器开启了微型计算机发展的大门。
1978年,Intel出产第一颗16位微处理器8086,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该指令系统沿用至今。
接触电脑比较早的人,一定知道早期的计算机表示方法都是按照X86指令集定义,比如286、386、486。当时各个公司出品的CPU都是一个名称,只是打的厂牌不同。
在微处理器发展初期,Intel提出的X86体系处理器远没有现在风光,当时IBM和苹果公司都推出了微处理器产品,在结构体系上互不相同,但性能差距不大,当时Intel对于AMD以及当时Cyrix等公司的态度十分微妙。一方面他们推出的产品和Intel的产品完全兼容,在市场上对其产品销售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Intel也在借助这些公司的产品稳固X86体系的地位。
在Intel与AMD发展的初期,两家公司还有过鲜为人知的合作关系,为X86体系地位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286 、386的不断推出,特别是到486的时代,x86体系已经雄霸民用微处理器市场,IBM只有在服务器市场坚守着自己的领地,苹果被限制在了某些专业领域维持其独特的风格。
在这段时间人们对于处理器的品牌概念十分淡漠,当时的消费者只知道购买的的康柏的486或者IBM的486,并不关心处理器的Intel还是AMD。Intel凭借标准提出者的身份,一直是新产品的首发者,并且在市场份额上保持着老大的地位。AMD只能跟在对手背后以完全兼容作为生存的标准,更像是一家生产厂,在竞争上也只能以低价作为俄日裔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AMD一直以来跟人的感觉都是一个“高性价比”品牌,其实就是低价产品的美化说法。
被迫改变
1993年,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在这一年,Intel一改以往的产品命名方式,对于人们认为该命名为586的产品,注册了独立的商标——Pentium(奔腾)。此举不仅震惊了市场,更是给了AMD当头一棒,AMD到了必须走一条新路的时刻。
从Pentium(奔腾)开始,Intel的宣传攻势不断加强,当时提出的“Intel Inside”口号,现在已经深入人心,经历了Pentium II(奔腾2)和Pentium III(奔腾3)两代产品,Intel已经成为微处理器市场的霸主,一直同AMD并肩作战的Cyrix公司在Intel的强势下无奈选择下嫁VIA公司,退出了市场竞争。
面对Intel的Pentium(奔腾)系列处理器,AMD在产品上虽有K5、K6等系列对抗,但从性能上一直难与Intel抗衡,只有凭借低廉的价格在低端市场勉强维持生计,眼看着Intel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作为一家科技公司,AMD终于醒悟单纯的价格并不能使其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拥有技术才是关键。
1999年,AMD推出了Athlon系列处理器,一举赢得了业界与消费者的关注,AMD彻底摆脱了自己跟随着的身份,腰身成为敢与Intel争锋的挑战者。也是在这一年,Intel放弃了使用多年的处理器接口规格,AMD也第一次没有跟随Intel的变化,一直沿用原有接口规格,标志着AMD与Intel的竞争进入了技术时代。
新的开始
从Athlon开始,AMD似乎找到了感觉,接连在技术上与Intel展开竞争,率先进入G时代,无疑是这一段交锋中,AMD最值得骄傲的一点。在比拼主频的这段时间,不仅让对手再不敢小觑这个对手,也让消费者认识了AMD,市场份额虽然还处在绝对劣势,但是在很多的调查中,AMD已经一举超过Intel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CPU品牌。
接下来AMD发起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势,在Intel推出奔奔腾4在主频上与AMD拉开距离后,AMD极力宣传CPU效能概念,在稳住市场的同时还概念了消费者盯住主频的消费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AMD首先提出了64位的概念,打了Intel一个措手不及。当时64位技术还仅限于高端服务器处理器产品,在民用领域推行64位技术,使AMD第一次作为技术领先者在竞争中取得主动。Intel当时十分肯定地说,64位技术进入民用市场最少还要几年时间,但是1年后,面对市场趋势不得不匆忙宣布推出64位处理器。
在这次64位的比拼中,AMD无论在时间还是技术上都占有明显优势,可惜天公不作美,由于微软公司的拖沓比预计晚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推出支持64位的 *** 作系统,而此时Intel的64微处理器也“恰好”上市了,AMD得到了一片叫好声但是“票房”惨淡,所幸AMD也许早料到了这一点,其向下兼容的64位技术在32位应用中性能不俗,没有落得更大遗憾。
在64位没有取得先机的Intel,在双核处理器上再下文章,领先AMD一个月推出双核产品。AMD现在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跟在人后的小公司,在推出自己的双核产品后,抛出了真假双核的辩论。
更令业界震惊的是2005年6月底,AMD毅然把Intel告上了法庭,直指对手垄断行业。对于这场官司的胜负暂且不论,AMD的这种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不再依靠跟随对手,不再依靠低价抢占市场,AMD现在要求的事平等,是站在同一赛场上的对手。
在法庭外的市场上,AMD再一次拿起了价格这柄利器。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主频竞争发展缓慢,因而Intel公司和AMD公司之间几乎没有进行过大幅度的降价竞争。但是随着双核处理技术的发展,两家公司与业内的其他竞争对手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产品价格重新成为了Intel公司与AMD公司争夺市场的主要战场。
市场调研机构Mercury Research公布的x86处理器市场2005年第一季调查。结果表示Intel还是这个市场的头龙占市场817%,比上季下降05%,而AMD为169%上升了03%,在战斗中两个对手都在不断成长,似乎AMD要走的路还要更远一点。
产品对比
AMD与Intel的产品线概述
AMD目前的主流产品线按接口类型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基于Socket 754接口的中低端产品线和基于Socket 939接口的中高端产品线;而按处理器的品牌又分为Sempron、Athlon 64、Opteron系列,此外还有双核的Athlon 64 X2系列,其中Sempron属于低端产品线,Athlon 64,Opteron和Athlon 64 X2属于中高端产品线。这样看来,AMD家族同一品牌的处理器除了接口类型不同之外,同时还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核心,这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可以说AMD现在的产品线是十分混乱的。与AMD复杂的产品线相比,Intel的产品线可以说是相当清晰的。Intel目前主流的处理器都采用LGA 775接口,按市场定位可以分成低端的Celeron D系列、中端的Pentium 4 5xx系列和高端的Pentium 4 6xx系列、双核的Pentium D系列。除了Pentium D处理器以外,其他目前在市面上销售的处理器都是基于Prescott核心,主要以频率和二级缓存的不同来划分档次,这给了消费者一个相当清晰的印象,便于选择购买。(鉴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CPU产品都已经全面走向64位,32位的CPU无论在性能或者价格上都不占优势,因此我们所列举的CPU并不包括32位的产品。同样道理,AMD平台的Socket A接口和Intel的Socket 478接口的产品都已经在两家公司的停产列表之上,而AMD的Athlon 64 FX系列和Intel的Pentium XE/EE系列以及服务器领域的产品也不容易在市面上购买到,因此也不在本文谈论范围之内。)
2 AMD与Intel产品线对比
双核处理器可以说是2005年CPU领域最大的亮点。毕竟X86处理器发展到了今天,在传统的通过增加分支预测单元、缓存的容量、提升频率来增加性能之路似乎已经难以行通了。因此,当单核处理器似乎走到尽头之际, Intel、AMD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自家的双核处理器解决方案:Pentium D、Athlon 64 X2!
所谓双核处理器,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块CPU基板上集成两个处理器核心,并通过并行总线将各处理器核心连接起来。双核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而只是CMP(Chip Multi Processors,单芯片多处理器)中最基本、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一种类型。
处理器协作机制:
AMD Athlon 64 X2
Athlon 64 X2其实是由Athlon 64演变而来的,具有两个Athlon 64核心,采用了独立缓存的设计,两颗核心同时拥有各自独立的缓存资源,而且通过“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统请求接口,简称SRI)使Athlon 64 X2两个核心的协作更加紧密。SRI单元拥有连接到两个二级缓存的高速总线,如果两个核心的缓存数据需要同步,只须通过SRI单元完成即可。这样子的设计不但可以使CPU的资源开销变小,而且有效的利用了内存总线资源,不必占用内存总线资源。
Pentium D
与Athlon 64 X2一样,Pentium D两个核心的二级高速缓存是相互隔绝的,不过并没有专门设计协作的接口,而只是在前端总线部分简单的合并在一起,这种设计的不足之处就在于需要消耗大量的CPU周期。即当一个核心的缓存数据更改之后,必须将数据通过前端总线发送到北桥芯片,接着再由北桥芯片发往内存,而另外一个核心再通过北桥读取该数据,也就是说,Pentium D并不能像Athlon 64 X2一样,在CPU内部进行数据同步,而是需要通过访问内存来进行同步,这样子就比Athlon 64 X2多消耗了一些时间。
二级缓存对比:
二级缓存对于CPU的处理能力影响不小,这一点可以从同一家公司的产品线上的高低端产品当中明显的体现出来。二级缓存做为一个数据的缓冲区,其大小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越大的缓存也就意味着所能容纳的数据量越多,这就大大地减轻了由于总线与内存的速度无法配合CPU的处理速度,而浪费了CPU的资源。
事实上也证明了,较大的高速缓存意味着可以一次交换更多的可用数据,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高速缓存失误情况的出现,以及加快数据的访问速度,使整体的性能更高。
就目前而言,AMD的CPU在二级高速缓存的设计上,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还是比较小,高端的最高也只达到2M,不少中低端产品只有512K,这对于数据的处理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处理的数据量较大的时候。Intel则相反,在这方面比较重视,如Pentium D核心内部便集成了2M的二级高速缓存,这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具有较大的优势,在高端产品中,甚至集成4M的二级高速缓存,可以说是AMD的N倍。在一些实际测试所得出来的数据也表明,二级缓存较大的Intel分数要高于二级缓存较小的AMD不少。
内存架构对比:
由Athlon 64开始,AMD便开始采用将内存控制器集成于CPU内核当中的设计,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缩短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周期,以前都是采用内存控制器集成于北桥芯片组的设计,改成集成于CPU核心当中,这样一来CPU无需通过北桥,直接可以对内存进行访问 *** 作,在有效的提高了处理效率的同时,还减轻了北桥芯片的设计难度,使主板厂商节约了成本。不过这种设计在提高了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一个是兼容性问题,由于内存控制器集成于核心之内,不像内置于北桥芯片内部,兼容性较差,这就给用户在选购内存的时候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内存兼容性较差之外,由于采用核心集成内存控制器的缘故,对于内存种类的选择也有着很大的制约。就现在的内存市场上来看,很明显已经像DDR2代过渡,而到目前为止Athlon 64所集成的还只是DDR内存控制器,换句话说,现有的Athlon 64不支持DDR2,这不仅对性能起到了制约,对用户选择上了造成了局限性。而Intel的CPU却并不会有这样子的麻烦,只需要北桥集成了相应的内存控制器,就可以轻松的选择使用哪种内存,灵活性增强了不少。
还有一个问题,如若用户采用集成显卡时,AMD的这种设计会影响到集成显卡性能的发挥。目前集成显卡主要是通过动态分配内存做为显存,当采用AMD平台时,集成在北桥芯片当中的显卡核心需要通过CPU才能够对内存 *** 作,相比直接对内存进行 *** 作,延迟要长许多。
平台带宽对比:
随着主流的双核处理器的到来,以及945、955系列主板的支持,Intel的前端总线将提升到1066Mhz,配合上最新的DDR2 667内存,将I/O带宽进一步提升到85GB/S,内存带宽也达到了1066GB/S,相比AMD目前的80GB/S(I/O带宽)、64GB/S(内存带宽)来说,Intel的要远远高出,在总体性能上要突出一些。
功耗对比:
在功耗方面,Intel依然比较AMD的要稍为高一些,不过,近期的已经有所好转了。Intel自推出了Prescott核心,由于采用009微米制程、集成了更多的L2缓存,晶体管更加的细薄,从而导致漏电现象的出现,也就增加了漏电功耗,更多的晶体管数量带来了功耗及热量的上升。为了改进Prescott核心处理器的功耗和发热量的问题,Intel便将以前应用于移动处理器上的EIST(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移植到目前的主流Prescott核心CPU上,以保证有效的控制降低功耗及发热量。
而AMD方面则加入了Cool ‘n’ Quiet技术,以降低CPU自身的功耗,其工作原理与Intel的SpeedStep动态调节技术相似,都是通过调节倍频等等来实现降低功耗的效果。
实际上,Intel的CPU功率之所以目前会高于AMD,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内部集成的晶体管远远要比AMD的CPU多得多,再加上工作频率上也要比AMD的CPU高出不少,这才会变得功率较大。不过在即将来临的Intel新一代CPU架构Conroe,这个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其实Conroe是由目前的Pentium M架构变化而来的,它延续了Pentium M的绝大多数优点,如功耗更加低,在主频较低的情况下已然能够获得较好的性能等等这些。可以看出,未来Intel将把移动平台上的Conroe移植到桌面平台上来,取得统一。
流水线对比:
自踏入P4时代以来,Intel的CPU内部的流水线级要比AMD的高出一些。以前的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的流水线为20级,相对于当时的PIII或者Athlon XP的10级左右的流水线来说,增长了几乎一倍。而目前市场上采用Proscott核心CPU流水线为31级。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要加长流水线呢?其实流水线的长短对于主频影响还是相当大的。流水线越长,频率提升潜力越大,若一旦分支预测失败或者缓存不中的话,所耽误的延迟时间越长,为此在Netburst架构中,Intel将8级指令获取/解码的流水线分离出来,而Proscott核心有两个这样的8级流水线,因此严格说起来,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有28级流水线,而Proscott有39级流水线,是现在Athlon 64(K8)架构流水线的两倍。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较长流水线不足之处,不过,是否有了解过较长流水线的优势呢?在NetBurst流水线内部功能中,每时钟周期能够处理三个 *** 作数。这和K7/K8是相同的。理论上,NetBurst架构每时钟执行3指令乘以时钟速度,便是最后的性能,由此可见频率至上论有其理论基础。以此为准来计算性能的话,则K8也非NetBurst对手。不过影响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分支预测失败、缓存不中、指令相关性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每个CPU都会遇到,只是各种解决方法及效果存在着差异而已。而NetBurst天生的长流水线既是它的最大优势,也是它的最大劣势。如果一旦发生分支预测失败或者缓存不中的情况,Prescott核心就会有39个周期的延迟。这要比其他的架构延迟时间多得多。不过由于其工作主频较高,加上较大容量的二级高速缓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NetBurst架构的不足之处。不过流水线的问题在Intel的新一代CPU架构Conroe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样子以来,大容量的高速缓存,以及较低的流水线,配合双核心设计,使得未来的Intel CPU性能更加优异。
“真假双核”
在双核处理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AMD宣扬自己的双核Opteron和Athlon-64 X2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双核处理器准则,并隐晦地表示Intel双核处理器只是“双芯”,暗示其为“伪双核”,声称自己的才是“真双核”,真假双核在外界引起了争议,也为消费者的选择带来了不便。
AMD认为,它的双核之所以是“真双核”,就在于它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两个处理器核心集成在一个硅晶片(或称DIE)上,与单核相比,它增添了“系统请求接口”(System Request Interface,SRI)和“交叉开关”(Crossbar Switch)。它们的作用据AMD方面介绍应是对两个核心的任务进行仲裁、及实现核与核之间的通信。它们与集成的内存控制器和HyperTransport总线配合,可让每个核心都有独享的I/O带宽、避免资源争抢,实现更小的内存延迟,并提供了更大的扩展空间,让双核能轻易扩展成为多核。
与自己的“真双核”相对应,AMD把英特尔已发布的双核处理器——奔腾至尊版和奔腾D处理器采用的双核架构称之为“双芯”。AMD称,它们只是将两个完整的处理器核心简单集成在一起,并连接到同一条带宽有限的前端总线上,这种架构必然会导致它们的两个核心争抢总线资源、从而影响性能,而且在英特尔这种双核架构上很难添加更多处理器核心,因为更多的核心会带来更为激烈的总线带宽争抢。
而根据前面我们提到CMP的概念,笔者认为英特尔和AMD的双核处理器,以及它们未来的多核处理器实际上都属于CMP架构。而对双核处理器的架构或标准,业界并无明确定义,称双核处理器存在“真伪”纯属AMD的一家之言,是一种文字游戏,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目前业界对双核处理器的架构并没有共同标准或定义,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真伪之分。CMP的原意就是在一个处理器上集成多个处理器核心,在这一点上AMD与英特尔并无分别,不能说自己的产品集成了仲裁等功能就是“真双核”,更没有理由称别人的产品是“双芯”或“伪双核”。此外在不久前AMD举办的“我为双核狂”的活动中,有不少玩家指出,AMD的双核处理器在面对多任务环境下,无法合理分配CPU运算资源,导致运行同样的程序却会得到不同的时间,AMD的双核并不稳定。从不少媒体的评测还可以看到,AMD的双核在单程序运行的效率要高于Intel处理器,但是在多任务的测试中则全面落后!
由此可见,对于真假双核之说,笔者认为只是一种市场的抄作,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性能表现。从真正的双核应用上来看(双核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各种程序的同时运行,即多程序同时运行的要求),Intel的双核更符合多程序的发展需求。
高性能的基石——Intel及AMD平台对比
二、高性能的基石——Intel及AMD平台对比
看完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无论Intel还是AMD都提供了丰富的产品,而至于二者在处理器架构上的优劣毕竟不是片言只字可以言明,也不可以片面的说谁的架构更为优胜,因为二者都有各自的优势之处,也有其不足。但无论如何,对于CPU来说,一个产品优秀与否,性能如何,都必须要有其发挥的平台,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两家产品的主流平台。
1 平台对比之Intel篇
在刚过去的2005年中,Intel处理器在产品规格与规划两方面对整个芯片技术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用户的最终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尽管LGA775接口较脆弱的问题曾一度过引发争议,但桌面级CPU从Socket 478向LGA 775过渡已是不可逆转;其次,处理器的FSB频率再一次被拉高,1066MHz已成为新一代处理器的标准;再次,双核CPU的上市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普及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与之对应,第一代LGA 775接口芯片组——Intel 915/925系列已是昨日黄花,945/955系列已经作为新的主流取而代之。集成HD音效技术、双通道DDR2内存架构、千兆网卡、SATA2技术,RAID5等一系列过去只能在高端主板上才有的技术现在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在PCI-E显卡接口已经成为市场主流的时候,市场上有了更多的厂商加入其中,Intel芯片组一家独大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NVIDIA和ATI都推出了相应产品,功能规格毫不逊色;VIA和SIS等台系厂商也有其“特色产品”,市场空前繁荣。 Intel Intel处理器搭配Intel芯片组一向是DIYer的首选。2005年,Intel沿袭了其一贯的特点:新品推出速度快,档次定位明确,新技术大量使用等等。目前Intel的高端桌面芯片组当属955X和975X系列,作为高端产品,955X具备了945系列的主要功能,但抛弃了过时的533MHz FSB。加之其支持8GB内存、ECC校验技术和内存加速技术,这些特点令其与主流产品拉开了距离。975X则是955X的加强版,可以完美支持Intel所有桌面处理器,包括Pentium EE。更重要的是支持双PCI-E 8X显卡并行技术。925X/XE是上一代的高端产品,但由于缺乏对双核心的支持,令其瞬间失势。
主流市场一向是Intel的中流砥柱。945系列是其巩固这一市场的利器,包括945P/PL/G/GZ等型号,分别用于不同需求的用户。945系列支持FSB 533-1066的处理器,包括Celeron D、Pentium 4和Pentium D等在内的Intel主流CPU,945系列已全面转向DDR2,并支持Intel Flex Memory技术,可使不同容量的内存构成双通道模式,兼容性得以提高。
随着945系列的大量铺货,曾经的主流产品915系列不可避免的被推到低端市场。915系列包括915P/PL/G/GV/GL五种型号,针对不同的用户,但目前该系列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货,售价与945系列相差也不是太大,而且也传言Intel即将将其停产,故不推荐购买。
NVIDIA目前NVIDIA发布的Intel平台的芯片组有NF4 SLI IE,NF4 SLI XE,NF4 Ultra等几款,都是作为中高端产品出现在市场的,其中的NF4 SLI IE更是第一个把NVIDIA在AMD平台上无限风光的SLI技术引入了INTEL平台,让INTEL平台也能实现双显卡运作的模式。而更具革命性的是,NF4 SLI IE芯片组在打开双显卡模式的时候,能够运行在PCI-E 16X+16X的高显示带宽之上,性能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的技术优势,即便是说AMD平台上的NF4 SLI芯片组也已经难以实现(NF4 SLI只能打开PCI-E 8X+8X的带宽),缺乏技术授权的众INTEL芯片组更是无可奈何。
ATI目前ATI在Intel平台的主力芯片组是Radeon Xpress 200 For Intel platforms系列,而支持交火技术的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则定位高端。Radeon Xpress 200 For Intel platforms芯片组的主板采用南北桥分离设计,包括RS400、RC400、RC410和RXC410四款产品。北桥集成X300显示核心,并具备Intel平台的几乎所有主流技术支持,兼容性十分强大。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在Intel平台的产品称作RD400,基本架构与RS400相仿,最大的特点是支持ATI的CrossFire显卡并行技术。但ATI的自家的南桥功能有限,众多厂商会采用ULi M1573/1575替代作为折衷方案。
VIA、SIS VIA和SiS在Intel平台也是有相当资历的元老级芯片组生产商,二者主要为Intel平台提供中低端的产品。VIA目前在Intel平台的主要产品有PT880 PRO和PT894,集成显卡的最新产品为P4M890。SiS则提供SiS 656/649等产品。 2 平台对比之AMD篇
随着K7核心退出历史舞台,K8处理器已经顺利完成过渡。与此同时,Socket 754和Socket 939平台也发生着分化——Socket939定位于主流桌面和入门级服务器市场,Socket 754则定位于低端平台。与之搭配的芯片组延续着显示核心市场的明争暗斗——NVIDIA于ATI的大战愈演愈烈,加上久经沙场的VIA和SiS,AMD处理器配套芯片组市场从未如此热闹。
NVIDIA
NVIDIA是AMD平台中芯片组最多的一家厂商,从集成显示核心的入门级产品到支持显卡并行技术的高端产品都可以找到NVIDIA的身影。可以说NVIDIA芯片组是AMD平台中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产品,也是众多DIYer眼中AMD处理器的最佳搭档。
目前NVIDIA在AMD平台的芯片组包括NF4-4X、NF4标准版、NF4 Ultra、NF4 SLI以及整合图形核心的C51系列。其中NF4-4X主要采用Socket 754接口,针对低端及入门级用户,主要搭配Socket 754接口的Sempron和Athlon 64处理器。NF4 Ultra和NF4 SLI则主要采用Socket 939接口,针对中高端用户。其中部分产品更是用料十足,配置豪华,是骨灰级玩家的选择。C51系列包括C51G(GeForce 6100)和C51PV(GeForce 6150)两种北桥芯片,搭配nForce 410 MCP和nForce 430 MCP两种南桥,为AMD提供整合显示芯片的主板。其集成的显示芯片性能已经不再是鸡肋,紧跟主流显卡脚步。
ATI
ATI作为NVIDIA在显卡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在AMD平台中的角色也非常强,但竞争力就要比在显卡市场下降不少。作为对NVIDIA SLI技术的回应,ATI推出了Crossfie芯片组与之抗衡,而且其双显卡并行的限制比SLI要宽松很多, Crossfie技术对游戏的兼容性很好,几乎每款游戏都可以从中获得性能提升。但目前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Crossfie主板远没有SLI的多,ATI在这方面推广力度似乎不够。此外在中低端市场,ATI提供了Radeon Xpress 200系列,包括整合显示核心的RS480/482和采用独立显卡的RX480,支持单PCI-E x16显卡插槽,支持两个以上的SATA接口,支持千兆网卡,性能中规中举。
平台综述
目前市场上Intel和AMD平台的主要产品都已经略为介绍,我们可以看到,AMD处理器目前使用的芯片组绝大多数由其合作伙伴设计,比如nVidia、ATI、VIA等等,他们设计好后再找其他企业代工生产。这样一来,AMD在实际的市场 *** 作方面就有很多困难,比如说在平台的整体价格控制方面无法做到统一调控,另外很可能会出现主板供应跟不上CPU的市场出货率,或者大于CPU的供应量等等。虽然AMD本身也有配合自己产品的平台,但是高昂的成本、不实用的功能也只能使它成为评测室中的一道风景。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AMD的主流处理器产品拥有Socket 754和Socket 939两个平台,而在两个平台的产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

1华为海思

2紫光集团

3长电科技

4法定最低工资

5太极工业

6中央股份

7振华科技

8纳斯达有限公司

9中兴微电子

10华天科技

龙头芯片股排名前十。

二、国产芯片龙头股名单

紫光国威002049:

国内领先的芯片股。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5342亿,同比增长6335%。

公司是专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核心业务包括智能卡芯片设计和专用集成电路。

紫光微的股价在最近30天下跌了2005%,最高价21719元,最低价19668元。目前市值106407亿元。2022年股价下跌-3039%。

兰琪科技688008:

国内领先的芯片股。兰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实现总收入1824亿,同比增长494%。

公司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深耕十余年,已成为全球能够提供从DDR2到DDR4完整内存缓冲/缓冲解决方案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另外,天津CPU是兰琪科技推出的具有预检测和动态安全监控功能的x86架构系列处理器,适用于天津CPU或其他通用服务器平台。

回顾过去30个交易日,兰琪科技下跌2956%,最高价775元,总成交172亿手。

IT168 评测智能手机火热的今天,手机中的处理器也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关于手机的处理器厂商,有大家所熟知的传统的嵌入芯片厂商例如高通,德州仪器,也有做电脑板卡半路出道的英伟达,甚至是山寨机时代火爆的厂商联发科,也有其智能手机的处理器被多家厂商的手机所采用。
今天来到IT168的这款手机,在手机处理器上可以说是一个“新入伍的老兵”,但提起它的名字,便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就是现在全球最大的电脑芯片厂商:英特尔。今天我们要来评测的这款手机,就是英特尔的LAVA XOLO X900,一款采用Atom X86构架处理器的安卓智能手机。
品牌
英特尔
制造商
LAVA
型号
XOLO X900
*** 作系统
Android 237
*** 作界面
Android 原生UI
处理器型号
英特尔Atom Z2460
处理器参数
HT技术单核心 16GHz 32纳米制程
RAM内存
1GB RAM
ROM存储
16GB 可用10GB
存储卡插槽

SIM卡插槽
Micro-SIM
手机电池
1450毫安时 不可更换式
屏幕尺寸
403英寸
屏幕参数
1024x600 TFT材质
前置摄像头
130万像素
后置摄像头
800万像素/1080P LED闪光灯
第一款采用采用X86构架处理器的手机
当下,四核处理器的手机是绝对的高端代表,我们选购高端的四核手机时,也通常会关注手机处理器的厂商和处理器的一些参数,例如是三星的处理器还是英伟达的处理器,是12Ghz还是15Ghz,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了手机处理器的构架。事实上,无论是单核双核还是四核,无论是高通的,三星的,还是德州仪器的,现在所有智能手机处理器都是基于ARM指令集的构架。而英特尔XOLO手机采用的Atom处理器,则是X86构架的一颗处理器。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款使用了X86构架Atom处理器的英特尔LAVA XOLO X900。
▲英特尔Atom处理器LOGO
${PageNumber}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正面外观
首先我们来一下这款英特尔LAVA XOLO X900手机的外观。在整体的外观风格上,XOLO X900手机比较中规中矩,圆角矩形的机身,符合一般人对直板触摸屏手机的审美。虽然在造型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突破,但是从手机外观的做工和质感上来说,这款手机还是非常不错的。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手机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手机正面
在手机正面,英特尔LAVA XOLO X900使用了一块403英寸的显示屏,分辨率为600x1024,在显示屏上方是130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以及旁边的隐藏式光线和距离感应器,可以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节屏幕亮度,以及在接打电话手机贴到面部时自动关闭或者点亮屏幕。
▲130万前摄像头 听筒 光线和距离感应器
正面机身底部是手机的四颗触摸键,分别是:返回,菜单,主页,搜索,和一般的Android23系统的手机基本一样,因为这款XOLO X900同样是也是采用了Android 23的系统。在触摸按键下方,是手机的麦克风。
▲机身底部的触控键和麦克风
${PageNumber}
英特尔LAVA XOLO X900背面外观
英特尔XOLO X900手机背面采用了磨砂塑胶材质的机身,握持的手感比较不错,手机背面上方是800万像素的摄像头和LED闪光灯,同时在摄像头周围的,还有第二颗麦克风,用于手机通话时吸收和处理背景噪音,达到通话更清晰的目的。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手机背面
▲手机背面细节(点击放大)
XOLO X900手机底部带有intel inside的LOGO,标明了这款手机特殊的身份。XOLO X900手机的机身尺寸是123x63x11毫米,整体来看和iPhone4S手机的厚度差不多,但是403英寸的屏幕使得这款XOLO X900看起来要比iPhone4S长一些。
▲XOLO X900和iPhone4S的大小直观对比
▲大图
${PageNumber}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按键接口
英特尔 LAVA XOLO X900在机身顶部设置了开关键和35毫米耳机插口,机身右侧则安放着音量键和手机的SIM卡槽,最下方的按键是两段式的拍照快门键。在机身左侧是手机的HDMI输出接口,而作为充电/数据线使用的Micro-USB接口则在手机底部。
值得一提的是XOLO X900手机还是立体声的双扬声器,两个喇叭孔分别在机身左右两侧的最下方。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机身右侧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机身左侧
▲顶部和底部的接口(大图)
手机的SIM卡槽位于XOLO X900的机身右侧,打开卡槽需要借助取卡针(在手机包装中已有配备)。XOLO X900手机可以打开后盖,但是实际上打开了后盖却也没什么用,因为它既不能插存储卡(机身内置16GB存储,约10GB可用),也不能更换电池。XOLO X900采用了1450毫安时的电池,这一点在电池上并没有标注。
▲Micro-SIM卡槽(大图)
▲可以打开后盖 但没有可更换部件
${PageNumber}
英特尔LAVA XOLO X900系统界面
英特尔LAVA XOLO X900采用了Android 237系统。在界面方面,英特尔并没有像其他厂商那样使用自家的定制界面,而是使用了Google Android的原生界面,看起来非常清爽,虽然少了一些华丽,但是那种原厂纯净版系统的特殊质感是很多第三方界面Android手机所体会不到的。
▲采用Android原生UI
▲手机桌面
除了简洁清爽,Android原生界面还有一个优势所在就是可以发挥出手机最高的硬件效率。减少了很多华而不实的特效,也就减轻了手机在处理每一个任务时的负担,没有预装那些无用的软件,也就让系统变得不再臃肿,不会有那么多启动项来加重系统运行的负荷。
▲最近任务列表
▲功能表菜单
▲采用Android 237系统
${PageNumber}
英特尔LAVA XOLO X900屏幕效果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手机采用了403英寸的显示屏,分辨率1024x600,这和一般的Android手机要么40要么43英寸的屏幕大小稍有些不同,不过屏幕尺寸问题每个人都见仁见智,总的来说403英寸屏幕看起来和常见的40英寸屏幕的手机差不多。
1024x600这个分辨率也不是一个常见的分辨率,不过还好现在的Android程序都可以自适应分辨率,所以屏幕分辨率的多少也不会带来太多的程序兼容问题(别小于800x480即可)。在实际的显示效果上,这个1024x600屏幕的细腻程度看起来和很多720P(1280x720)手机是一样精细的。毕竟1024x600很接近于1280x720这个数值,而大多数720P手机却有着45英寸以上的屏幕尺寸。
关于这款手机的实际显示效果如何,大家可以点击下面的屏幕实拍照片查看。
▲手机屏幕实拍(大图)
▲手机屏幕实拍(大图)
▲手机屏幕实拍(大图)
▲手机屏幕实拍(大图)
${PageNumber}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拍照效果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手机采用了800万像素的摄像头,可以拍摄1080P的高清视频。手机摄像头的真实实力,还是要靠拍照的实际效果来说明的,仅仅看参数和像素并无太大意义,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放出由这款手机排出的实际样片,点击可以查看原图细节。
▲X900拍照样张(原图)
▲X900拍照样张(原图)
▲X900拍照样张(原图)
▲X900拍照样张(原图)
▲X900拍照样张(原图)
${PageNumber}
英特尔推出X86处理器手机的意义
X86处理器的手机有什么不同
前面说到了这款英特尔XOLO手机采用了X86构架的处理器,那么X86构架与我们一般的ARM处理器的手机有什么不同呢这里说到了构架,也许不是所有网友都了解,所以这里我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X86和ARM构架处理器的区别。
▲Z2460是首次出现于手机的X86构架处理器
从CPU发明到现在,有非常多种架构,从我们熟悉的X86,ARM,到不太熟悉的MIPS,IA64,它们之间的差距都非常大。但是如果从最基本的逻辑角度来分类的话,它们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即所谓的“复杂指令集”与“精简指令集”系统,属于这两种类中的各种架构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设计者考虑问题方式的不同。
我们可以继续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要命令一个人吃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命令呢我们可以直接对他下达“吃饭”的命令,也可以命令他“先拿勺子,然后舀起一勺饭,然后张嘴,然后送到嘴里,最后咽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到,对于命令别人做事这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如果我首先给接受命令的人以足够的训练,让他掌握各种复杂技能(即在硬件中实现对应的复杂功能),那么以后就可以用非常简单的命令让他去做很复杂的事情:比如只要说一句“吃饭”,他就会吃饭。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样会让事情变的太复杂,毕竟接受命令的人要做的事情很复杂,如果你这时候想让他喝汤怎么办难道继续训练他喝汤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事情分为许多非常基本的步骤,这样只需要接受命令的人懂得很少的基本技能,就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无非是下达命令的人稍微累一点——比如现在我要他喝汤,只需要把刚刚吃饭命令里的“舀起一勺饭”改成“舀起一勺汤”,问题就解决了,多么简单。
这就是“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的逻辑区别。可能有人说,明显是精简指令集好啊,但是我们不好去判断它们之间到底谁好谁坏,因为目前他们两种指令集都在蓬勃发展,而且都很成功:X86是复杂指令集的代表,而ARM则是精简指令集的代表。
▲ARM构架和X86构架CPU分别适用不同平台 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坏
X86构架处理器在手机上的意义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了ARM构架处理器和X86构架处理器的不同,那么回到我们的XOLO手机上,采用X86构架的处理器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简单来说,就是可以使手机获得更加优秀的性能,达到和PC一样级别的计算能力。
▲英特尔处理器可以为手机带来PC平台的强进性能
${PageNumber}
英特尔LAVA XOLO X900处理器简介
英特尔的LAVA XOLO X900手机使用了Medfiled平台的Atom 16GHz的处理器,具体型号是Atom Z2460,根据英特尔官方的资料,这颗处理器采用了单核心16GHz的主频,带有Hyper-Threading超线程技术,32纳米制程,是基于英特尔Moorestown的基础而来,采用PoP封装,其尺寸仅有1212mm(目前主流的高通MSM8260还是采用976 NSP 14x14mm封装工艺)。该处理器内置512KB的L2,采用双通道的LPDDR2方案,GPU方案则是PowerVR SGX 540。
▲英特尔Atom Z2460处理器
HT超线程技术
超线程(Hyper-Threading)技术是Intel的创新设计,藉由在一颗实体处理器中放入两个逻辑处理单元,让多线程软件可在系统平台上平行处理多项任务,并提升处理器的执行资源的使用率。使用这项技术,处理器的资源利用率平均可提升40%
▲HT技术最早来源于英特尔的服务器处理器
Z2460处理器的性能
在外媒的测试当中,通过Sunspider Javascript的跑分来看,英特尔Medfiled平台比其他的任何平台都要优秀,而且优势明显,包括最新的三星Galaxy Nexus ,而英特尔CE欧德宁也承诺,Medfilef的表现在Android 40依然会很出色,并将保持其性能领先于其他平台。而以BrowserMark的跑分来看,英特尔Medfiled处理器平台也要胜出对手较大分值。
▲Z2460的JAVA性能远超其他处理器平台手机
▲BrowserMark测试上网性能 英特尔处理器也具有非常不错的成绩
${PageNumber}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性能实测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英特尔这款Z2460处理器的相关资料,同时也看到了外媒对这款处理器的高度认可。但是手机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计算工具,单独的一些测试项目可能并不能贴近我们用户的实际使用,为此,我们特地选择了国内用户常用的几款测试软件,来对这款英特尔LAVA XOLO X900进行跑分测试。
在看跑分之前,我们在回顾一下这款手机的核心硬件参数:1024x600分辨率的屏幕,16GHz单核处理器,带有超线程技术,32纳米制程,内置PowerVR SGX 540的GPU,在RAM内存方面,X900采用了1GB的双通道RAM。
▲“安兔兔硬件检测”显示的系统信息
▲“安兔兔评测”综合得分5786分
▲象限软件中X900综合得分“秒杀”GALAXY Nexus
▲安卓优化大师的安卓评测,综合得分
▲安卓评测当中X900的机型排名对比
在跑分结果出来以后,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一些软件当中,X900的综合得分完全秒杀其他机型,而另一些软件当中,X900则成绩平平。这个问题的出现,除了各个软件的测试基准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很多测试项目可能并未对X86处理器所优化,毕竟这种构架的手机处理器才刚刚出现。换句话说,现在的很多安卓软件还并未能完全发挥X86处理器优秀构架的真正实力,所以跑分结果仅供大家参考。
${PageNumber}
英特尔LAVA XOLO X900 试用总结
编辑观点
在试用过英特尔LAVA XOLO X900之后,相信大家也对这款手机有了自己心里的一个认识,对此,小编个人也对这款产品有很多想表达的观点。
▲X900机身上的intel inside LOGO
(1)把它当做一台普通安卓手机
作为一台普通的安卓智能手机,这台X900还是非常不错的。
首先,他有着不错的外观,不仅仅是外观的设计风格简洁大方,在机身的做工上也是非常的优秀。这种视觉上的喜爱不仅体现在外观,X900那块600x1280的403寸屏幕也可以领你在使用它的时候非常愉悦。
在硬件上,这台X900有着非常不错的性能。我们且不管它是否是X86还是X多少的构架,在使用这台手机的时候,无论是系统本身的流畅度,还是网页的缩放,以及程序的运行,我都没有感到任何的卡顿,注意,是任何卡顿都没有,这一点还是非常令我满意的。双核,四核,还是X86,我们关注这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手机可以非常快速流畅的使用吗这一点X900做到了。
当然,这台X900也并非没有缺点。
首先是拍照效果并不算出色(第7页有拍照样张的展示)。虽然有800万像素,但也就是仅能满足一般的网络社交拍照,比如发个微博分享到人人网之类的。再一点就是该机的发热还是有点高,说不上烫手,但是感觉要比一般的Android手机热一些。
(2)它是你的一个标签
为什么说这台X900是一个标签呢
对于英特尔来说,这台LAVA XOLO是其进军智能手机处理器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俗话说就是亲儿子,跟谷歌的Nexus系列一样。所以日后的优化和软件升级(据悉会升级Android40)还是有一定的保障的。
对于我们用户来说,现在很多的高端手机,多多少少都有“烂大街”的嫌疑,而这台X900,突破性的使用了X86构架的处理器,使用了原生的Android界面UI,整台手机从内到位都散发着一股Original的味道,这应该是小编这种Geek逼(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的最爱,它代表了原厂的优秀品质和最好的制造工艺,最强劲的性能,以及,别人无法懂得其中魅力轻易拥有的那种深深的满足感。
▲X900包装盒
上市地区和价格
好了,说了有关这台手机的那么多,想必很多朋友已经动心想购入这台X86处理器的手机了。据悉,这台英特尔LAVA XOLO X900已经在印度上市,售价约合人民币2600元左右,这个价钱还是非常合适的,至于国内是否上市,现在还没有准确的消息,如果你实在忍不住,那么就各种海外代购taobao,eBay去搜索吧。或者,你也可以继续关注我们IT168手机频道的后续报道,如果该机登陆水货市场或者在国内发售行货,我们也会为大家带来这款手机的最新消息。
▲英特尔LAVA XOLO X900手机

一、北方华创:世界级半导体设备后备军;
二、中微公司:世界级半导体设备后备军;
三、大族激光:世界激光设备全场景龙头;
四、中芯国际:世界第三的芯片先进代工;
五、兆易创新:世界存储芯片平台后备军;
六、TCL集团 :世界前四的半导体显示;
七、长电科技:世界前三的先进芯片封装;
八、圣邦股份:中国模拟IC芯片设计龙头;
九、中环股份:世界级大硅片潜力后备军;
十、紫光国微:世界级卡芯片平台龙头。
注:排名不分先后。

龙头股指的是某一时期在股票市场的炒作中对同行业板块的其他股票具有影响和号召力的股票,它的涨跌往往对其他同行业板块股票的涨跌起引导和示范作用。
龙头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地位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成为龙头股的依据是,任何与某只股票有关的信息都会立即反映在股价上。
定义:
龙头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地位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时间。
龙头条件:
1龙头股必须从涨停板开始,涨停板是多空双方最准确的攻击信号,不能涨停的个股,不可能做龙头。
2龙头股必须是在某个基本面上具有垄断地位。
3龙头股流通市要适中,大市值股票和小盘股都不可能充当龙头。11月起动股流通市值大都在5亿左右。
4龙头股必须同时满足日KDJ,周KDJ,月KDJ同时低价金叉。
5龙头股通常在大盘下跌末期端,市场恐慌时,逆市涨停,提前见底,或者先于大盘启动,并且经受大盘一轮下跌考验。再如12月2日出现的新龙头太原刚玉,它符合刚讲的龙头战法,一是从涨停开始,且筹码稳定,二是低价即391元,三是流通市值起动才45亿,周二才64亿,从底部起涨,炒到翻倍也不过10亿,也就是说不到2-3亿的私募资金或游资就可以炒作。四是该股日周月KDJ同时金叉,说明该股主力有备而来。五是该股在大盘恐慌末端,逆市涨停,此时大盘还在下跌,但并没有影响此股涨停。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龙头的起涨过程,也说明下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盘下跌,没有龙头出现。

国内发行的有 cdlinux 、Red Flag Linux 、Magic Linux、Hiweed Linux 、Asianux 、Everest Linux 、NeoShine Linux 、RAYS, 世界排名在前300的,其余的就不用考虑了。
国内适合初学者的话有cdlinux、Red Flag Linux
但是各大发行版一般都支持中文,所以选择外国发行版也是不错的哦。看看2013年Linux系统的排行榜:
1 最佳Linux发行版本:Ubuntu
本项今年的评选很激烈。近一年来,Ubuntu一些举动越来越受到社区开发者和用户的抱怨、质疑,社区唱衰Ubuntu的声音此起彼伏。Ubuntu今年获得仅16%的获票率,Debian、Arch Linux和Linux Mint等共占据了35%的投票。
2 最佳Linux桌面发行版本:Ubuntu
部分Linux发行版本提供了桌面版本和服务器版本。对桌面版本来说,毫无疑问,Ubuntu今年再次凭借其易用性荣登桌面发行版本榜首,火热的Linux Mint也紧随其后。
3 最佳适用上网本的Linux发行版本:Debian
Debian在2013年度过了它的20岁生日,Debian系目前成为Linux *** 作系统的一大分支。Arch Linux在此项投票与Debian很接近。值得注意的是,Android也上榜了。Android x86项目,使得在普通笔记本电脑上安装Android变得可行,大家可以体验下。
同时,Debian也获得2013年度的“最佳计算性能Linux发行版本”称号。
4 最佳Linux移动 *** 作系统:Android
毫无疑问,Android再次成为最受欢迎的Linux移动 *** 作系统。除Android之外,基于Meego的Sailfish OS、Mozilla推出的Firefox OS也共获得了20%多的投票,它们有望在未来崛起。虽然CyanogenMod也获得较多投票,不过它严格说来还是一款Android定制系统。
5 最佳桌面环境:KDE
号称现代桌面环境先锋的GNOME评选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部分用户也吐槽GNOME3糟糕的设计。今年,KDE获得最佳桌面环境!
6 最佳网络浏览器:Firefox
今年,Firefox以528%的获票率成功击败Google Chrome,获选最受欢迎的网络浏览器,祝贺!2013年,Mozilla迎来了其15周岁生日,Firefox度过了其9岁生日。Google Chrome获票率为355%。
目前,大多数流行的Linux发行版本多数将Firefox作为默认搭载的网络浏览器。
7 最佳Linux游戏:Minecraft
Minecraft成为了2013年度最受欢迎的Linux平台游戏。Minecraft是一款沙盒建造游戏,玩家可以在一个三维世界里用各种方块建造建筑物。
今年令Linux用户比较高兴的是,著名游戏平台Steam推出了Linux平台版本,希望在下一年,它能够为Linux平台用户带来更多优秀的游戏。
8 最佳RSS阅读器:Feedly
Google今年7月份关闭了Google Reader,引来嘘声一片。不过,紧接着Google Reader的替代者们应运而生,如Feedly、Digg Reader等。一些Linux下的RSS阅读器客户端也获得了较高的投票率。
9 最佳云端存储工具:Dropbox
Dropbox、ownCloud、Google Drive、Ubuntu One等排名较靠前。对于国内Linux用户来说,百度网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仅有网页版本可用;坚果云等云存储服务商也提供了Linux下的客户端。
10 最佳编程语言:Python
坊间流传一句话“人生苦短,我用Python”。Python以283%的获票率荣登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毫无疑问,它可以说是适合初学者的最佳编程语言。
11 最佳IDE:Eclipse
部分编辑器用户可能会吐槽了,不过Vim、Emacs、Sublime Text排名也很靠前。
12 最佳Linux设备:树莓派(Raspberry Pi)
仅有xyk大小的树莓派目前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同时,树莓派也在此次评选中获得“2013年度最佳Linux产品”的称号。
13 最佳CMS系统:WordPress
内容管理系统评选前四名:WordPress、Drupal、Joomla、MediaWiki。不过,部分用户也抱怨WordPress越来越臃肿。一些轻型CMS系统层出不穷,试图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如Ghost博客系统等,但没有进入本次评选。
同时,Linux Journal还对其他受欢迎的Linux平台软件进行了评选,结果如下:
最佳邮件客户端:Mozilla Thunderbird
最佳即时通讯工具:Pidgin
最佳办公套件:LibreOffice
最佳图形设计工具:GIMP
最佳音频工具:Audacity
最佳音频播放器:VLC
最佳在线协作工具:Google Docs
最佳Linux智能手机生厂商:三星
最佳系统监控应用:Nagios
最佳关系型数据库:MySQ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2323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