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输气管道上必须安装脱硫器吗?

沼气输气管道上必须安装脱硫器吗?,第1张

沼气是一种混合性气体,其中含有少量的硫化氢。硫化氢不仅对人体有害,它又是一种酸性气体,对管道、开关阀门、仪表、沼气灯和灶具的电子点火装置等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对家用电器也有腐蚀作用。为保证安全用气,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在输气管道中必须安装脱硫器,某种沼气脱硫器如图5-15所示。

图5-15 脱硫器

脱硫器是农村户用沼气输气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仪器。脱硫器由压力表、开关、脱硫瓶和脱硫剂组成。户用脱硫瓶容积一般是16升,脱硫瓶内装脱硫剂。脱硫器主要有4个作用。

(1)脱除沼气中的硫化氢气体

以免硫化氢对灶具及压力表和管路的腐蚀,以及燃烧不完全带来的异味而造成污染环境。

(2)显示压强

有的脱硫器上面有一个压力表,压力表显示的数字就是沼气池中的压强大小。

(3)开、关气体通道

脱硫器上面有个开关,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或关闭气体通道。

(4)防止气体回流

在炉具上试火,就是因为脱硫器具有防止气体回流,以免回火发生爆炸。

脱硫器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新沼气池启动产气后,不能直接经脱硫器排气,须经脱硫器排放3次杂气后,方可在沼气灶上放气点火。

(2)使用沼气灶具时,严禁出料。

(3)一次出料较多时,要关闭输气管道上的总开关及调控净化器上的开关。

(4)如因产气量大,顶开活动盖或重新装料,需要重新密封活动盖时,应同时进行脱硫剂的再生或更换。

1 湿法烟气脱硫的基本原理
(1)物理吸收的基本原理
气体吸收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两种。如果吸收过程不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单纯是被吸收气体溶解于液体的过程,称为物理吸收,如用水吸收SO2。物理吸收的特点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被吸气体的吸收量减少。
物理吸收的程度,取决于气--液平衡,只要气相中被吸收的分压大于液相呈平衡时该气体分压时,吸收过程就会进行。由于物理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很小,吸收速率较低,因而在工程设计上要求被净化气体的气相分压大于气液平衡时该气体的分压。物理吸收速率较低,在现代烟气中很少单独采用物理吸收法。
(2)化学吸收法的基本原理
若被吸收的气体组分与吸收液的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则称为化学吸收,例如应用碱液吸收SO2。应用固体吸收剂与被吸收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而将其从烟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属于化学吸收,例如炉内喷钙(CaO)烟气脱硫也是化学吸收。 在化学吸收过程中,被吸收气体与液体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有效的降低了溶液表面上被吸收气体的分压。增加了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即提高了吸收效率又降低了被吸收气体的气相分压。因此,化学吸收速率比物理吸收速率大得多。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都受气相扩散速度(或气膜阻力)和液相扩散速度(或液膜阻力)的影响,工程上常用加强气液两相的扰动来消除气膜与液膜的阻力。在烟气脱硫中,瞬间内要连续不断地净化大量含低浓度SO2的烟气,如单独应用物理吸收,因其净化效率很低,难以达到SO2的排放标准。因此,烟气脱硫技术中大量采用化学吸收法。用化学吸收法进行烟气脱硫,技术上比较成熟, *** 作经验比较丰富,实用性强,已成为应用最多、最普遍的烟气脱硫技术。
在脱硫塔和脱硫尘器中,应用碱液洗涤含SO2的烟气,对烟气中的SO2进行化学吸收。为了强化吸收过程,提高脱硫效率,降低设备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脱硫塔和脱硫除尘器应满足以下的基本要求:
(1)气液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一定的接触时间;
(2)气液间扰动强烈,吸收阻力小,对SO2的吸收效率高;
(3) *** 作稳定,要有合适的 *** 作d性;
(4)气流通过时的压降要小;
(5)结构简单,制造及维修方便,造价低廉,使用寿命长;
(6)不结垢,不堵塞,耐磨损,耐腐蚀;
(7)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

您好,脱硫搅拌器是一种用于烟气脱硫的设备,通常情况下需要长时间运行,以保证烟气的脱硫效果。但是,具体多久可以不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首先,脱硫搅拌器的运行时间应该根据烟气的排放量和脱硫效果来确定。如果排放量大,脱硫效果不好,那么搅拌器就需要长时间运行,以达到较好的脱硫效果。反之,如果排放量小,脱硫效果好,那么搅拌器的运行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其次,脱硫搅拌器的运行时间还应该考虑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如果长时间不开,设备内部可能会积存灰尘和杂物,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检查和维护,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脱硫搅拌器可以多久不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需要长时间运行以达到良好的脱硫效果,但也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脱硫塔最初以花岗岩砌筑的应用的最为广泛,其利用水膜脱硫除尘原理,又名花岗岩水膜脱硫除尘器,或名麻石水膜脱硫除尘器。

优点是易维护,且可通过配制不同的除尘剂,同时达到除尘和脱硫(脱氮)的效果。现在随着玻璃钢技术的发展,脱硫塔逐渐改为用玻璃钢制造。

相比花岗岩脱硫塔,玻璃钢脱硫塔成本低、加工容易、不锈不烂、重量轻,因此成为今后脱硫塔的发展趋势。另外316L不锈钢具有耐腐蚀、耐高温、耐磨损三大优势,也是脱硫塔发展重要趋势之一。

扩展资料

脱硫塔和脱硫除尘器应满足以下的基本要求:

(1)气液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一定的接触时间;

(2)气液间扰动强烈,吸收阻力小,对SO2的吸收效率高;

(3) *** 作稳定,要有合适的 *** 作d性;

(4)气流通过时的压降要小;

(5)结构简单,制造及维修方便,造价低廉,使用寿命长;

(6)不结垢,不堵塞,耐磨损,耐腐蚀;

(7)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脱硫塔

进口太低有放硫的现象。在脱硫实验中,各槽产生的硫化氢气体会随着气体分布器均匀向上升起,并与向下喷淋的脱硫塔洗涤液以逆流式洗涤,进口太低会导致硫化氢有放硫的现象,导致实验不成功,因此要高进低出。

脱硫除雾器结垢堵塞运行分析

曹森

除雾器通常布置于吸收塔内顶部,含硫烟气经过反应区时与石灰石浆液进行中和反应后形成雾滴,雾滴随烟气上升至除雾器区域,被除雾器捕集除去,防止下游设备的结垢及腐蚀。脱硫除雾器是烟气脱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装置,除雾器除雾效率的高低和压降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脱硫后烟气的“干净”程度和系统的运行效率,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湿法洗涤烟气脱硫系统能否连续可靠运行。除雾器故障不仅会造成脱硫系统的停运,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机组系统停机。

脱硫除雾器

一、除雾器堵塞情况

脱硫系统除雾器堵塞情况如图1、图2所示。可以看出,除雾器表面及内部都有严重的结垢现象,结垢面遍布整个除雾器,特别是除雾器表面结垢厚度达25px以上,除雾器冲洗水无法冲洗掉,严重影响了除雾器的正常运行,加重了下游设备的结垢堵塞,同时烟气带水量增加,下游设备酸性腐蚀加重。

在采取多种冲洗手段无效后,虽然冲洗后除雾器前后压差恢复正常,但经常采用上述处理方式,一方面冲洗费用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冲洗水的高压力也会对除雾器本身造成损坏,影响除雾效果。因此,找出除雾器结垢堵塞地原因,并通过运行调整来维持除雾器洁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脱硫除雾器

图1除雾器堵塞情况

图2除雾器堵塞情况

二、除雾器堵塞原因分析

除雾器位于吸收塔顶部烟气出口处,属于“湿—干”交界区,属于“湿—干”结垢。由于吸收塔浆液中含有CaSO4、CaSO3、CaCO3及飞灰中含有硅、铁、铝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较大的粘度,当浆液碰撞到除雾器表面及塔壁时,它们中的部分便会粘附于除雾器及塔壁而沉降下来。同时,由于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加快沉积层水分的蒸发,使沉积层逐渐形成结构致密,类似于水泥的硬垢。

具体引起除雾器结垢堵塞的原因归纳如下:

1除雾器冲洗周期长。正常的除雾器冲洗,是保证除雾器洁净的有效措施,特别是除雾器较为洁净时,除雾器运行中附着的少量石膏颗粒、飞灰,都能被冲洗水冲刷掉。因此,从除雾器投入运行开始,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对除雾器进行正常冲洗。

冲洗周期是有效冲洗的重要保证,如果冲洗周期太长,石膏颗粒和烟气不断附着,除雾器表面结垢加重,并经高温烟气冲刷不断硬化,直至形成厚实致密的硬垢,此时冲洗已无法冲刷掉垢物。通常最佳的除雾器冲洗周期为1~2h一次(我厂为3h一次),发现除雾器前后压差有增大趋势,应适当缩短冲洗周期。

调整依据为:

1)缩短冲洗周期后,经过几个冲洗周期后,除雾器前后压差有下降趋势;

2)缩短冲洗周期后,要保证能够维持吸收塔液位,防止溢流现象发生,因此,除雾器冲洗应尽量安排在吸收塔液位降低较多时如出石膏或废水时进行。

袋式除尘器由含尘气体入口至净化烟气出口,本体结构由进气管路、进气室、袋室、灰斗、排灰阀、出口管道及反吹风系统和清灰控制系统所组成。

袋式除尘器本体为全钢结构,并设计由防热膨胀机构措施,外壳采用轻质岩棉板双层保温,外表用05镀锌板防护,并采用抽拉铆钉新工艺安装,花板用冷冲压压延滚压成型工艺,既增加强度又保证设备质量。

袋式除尘器采用的是经特殊处理的耐高温玻纤布袋,其抗折性、耐磨性、强度及热冲击性能均较好,并可根据不同的烟气特性,对玻纤进行相应的处理,达到需方使用要求和排放标准。

脱硫除尘器是通过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技术,除尘器不仅能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并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硫酸氨化肥产品。该锅炉除尘设备利用一定浓度(此处以28%为例)的氨水作为脱硫剂,生成的硫酸氨浆液,输送到化肥厂处理系统。脱硫过程中使用的氨水需要量,由预设PH控制阀来自动调节,并由流量计进行测定。硫酸氨结晶体在脱硫除尘器中被饱和的硫酸氨浆液结晶出来,生成35%重量比左右的悬浮粒子。这些浆液被子泵送到处理场,经过初级和二级脱水,然后,再送到化肥厂进行进一步脱水、干燥、冷凝和存储,通过锅炉除尘设备对烟气脱硫的同时,锅炉除尘器还生成了可观的副产品,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

袋式除尘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2876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