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器都能做什么?

云服务器都能做什么?,第1张

服务器以 简单、高效、安全、可靠、d性强 等特性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追崇,对于云服务器主要承载几个侧面的工作,功能层面:为企业提供IaaS层硬件资源,包含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等;资源层面:提供资源整合动态管理,为PaaS层面提供相关资源共享服务,对比物理服务器而言对于企业用户无需提前购买自身的固态应用服务器硬件而是以按年缴费的模式进行云服务器的租赁,尽管云服务器一方面有效降低了IT的运维成本,但同时企业的核心数据也对外暴露存在数据安全的隐患。

伴随现在企业上云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提出自己的云领域软件平台如:明源云、泛微云、金蝶云等, 为解决数据暴露的安全隐患云服务器也由原有的公有云衍生出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种形态, 但伴随云形态的演进,“云孤岛、云竖井”也随之而来,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原有的信息竖井并没有因为上云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能够实现云间集成、云到端、端到端无缝连接融合的中间集成平台是企业上云后的迫切需求,从而避免企业上云后云孤岛、云竖井的情况发生。

综上:云服务器确实能够灵活适配、d性伸缩有效解决IT服务器运维管理的难度,但企业上云的同时需要理智面对、选择,不要盲目跟风,同时兼顾云间集成整合、数据对接的模式及标准管理,避免仅仅是将物理应用转换部署模式而不是从根本解决企业的实际数据管控述求。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通过了解云服务器的功能是了解云计算的重要方式之一,相对于解释云计算整体的概念来说,解释云服务器的功能也更有针对性。

云服务器是云计算平台一种比较常见的理解方式,从功能上来看,云服务器主要承载三大方面功能,其一是云服务器要实现存储功能(分布式);其二是要实现计算功能(分布式);其三是要实现资源整合功能。云计算以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为核心,通过采用虚拟化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动态管理,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功能的扩充,这一点主要是为了提供PaaS相关服务。

云服务器针对于不同的用户诉求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功能,早期的云服务器主要指硬件资源的云端化管理,在服务形式上主要以IaaS服务为主,用户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来 *** 作远端的服务器,以便于实现软件的部署,在硬件资源管理方面可以更加灵活。

随着云计算自身的不断发展,目前云服务器的功能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扩展,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也不仅仅局限于硬件资源,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来提供一系列软件服务。比如目前可以通过云服务器实现行业领域的专属应用,这就是所谓的行业“全栈云”,而且如果把人工智能平台部署到云服务器上,还可以进一步打造“智能云”,这都是未来云服务器的重要发展方向。

最后,对于用户来看,要想充分发挥出云服务器的功能,需要掌握一定的编程知识,而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充分发挥出云服务器的功能,还需要组织一个技术团队。

以腾讯云服务器CVM为例,从实例类型、镜像、云硬盘、网络、云监控、负载均衡、d性伸缩灯方面来阐述下云服务器的功能。


实例类型


实例类型决定了用于实例的主机硬件配置。每一个实例类型提供不同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用户可以基于需要提供的服务规模而选择实例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网络访问方式。实例启动后,用户即可像使用传统计算机一样使用它,用户对启动的实例有完全的控制权。





镜像



云硬盘


网络


云监控


负载均衡


d性伸缩



云服务器,实际跟现实的服务器是差不多的,基本上现实服务器能做的云服务器都能做,而且也可以节省一批维护成本,其实就想当于你租了别人的服务器,别人替你维护基本的设施,你只需要把产品部署上去就可以了。

物理服务器能做的它都能做。

如果你提问没有方向的话,答案就是上面那个。

这是一个专业技术的问题,云服务器可以做很多技术类的事情!比如:

一、可以用来搭建个人网站,一般可以写写博客文章之类的。

二、如果性能配置高点的可以用来搭建企业门户网站,宣传企业以及产品是非常不错的。

三、学习研究用,学生可以用来学习linux、java、php、c++等开发技术语言,搭建测试demo。

四、应用级可以搭建app,提供用户下载。做一些大的赚钱项目。这个就需要比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作为支撑才能做起来!

对一般人来说,云服务器可以用来搭建个人网站,写点文章心得分享到网上还是可以的!

云服务器是一种简单高效、安全可靠、处理能力可d性伸缩的计算服务。其管理方式比物理服务器更简单高效。用户无需提前购买硬件,即可迅速创建或释放任意多台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帮助您快速构建更稳定、安全的应用,降低开发运维的难度和整体IT成本,使您能够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创新。

偶尔还是能看到,有人问个人买云服务器能用来怎么玩好,下面我根据个人经验做一点分享。

总的来讲,买服务器可以分为3种目的:

学习:学习各种计算机相关技术

分享:个人博客等

试验:个人有应用的一些想法,想快速试验一下

下面是具体的用法(某一个项目可能包含上面说的多个目的在一起,就不具体划分了):

做小程序服务端

小程序现在很火,是很多应用的重要入口,也容易分享导流,小程序可以用云开发是不需要买服务器的,但是不能做后台管理,运维不方便,这个时候需要用云服务器来做后端API的支持

移动App的服务端

和小程序一样,云服务器可以用来跑API

博客

个人博客,没什么好讲的,当然,也可以去用github的page来搭建

试验性网站

如果你有一些想法,比如一些工具性或者内容新的应用想法,想通过网站的方式来呈现,那就需要云服务器

梯(嘘)子(嘘)

这个不多说了,需要买境外的服务器,如果你问我有什么稳定的方案,那咱们不能在这里说。

量化交易机器人

量化交易的学习,如果你不抱着暴发户的心态,还是可以去玩玩的,了解和学习一下常规的量化交易是怎么回事,那么可以买个境外的服务器,跑虚拟货币的量化交易,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 

爬虫

这个用途很多,做垂直网站或者机器学习,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可以写个爬虫让它帮你抓数据,放在这个服务器上跑

学习linux服务器技术

如果没有用过linux,那么买个服务器,试着搭建一些服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学习过程

学习网络技术

和服务器技术一样,没什么好说的

搭建jupyter或者jupyterlab环境

喜欢搞AI的同学,在学习机器学习基础知识,比如统计概率学等课程的时候,需要一个实验环境,jupyter无疑是一个非常棒的工具

> 暂时想起这么多,以后想起陆续补充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面对市面上的 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 这些云提供商,还有同学会问怎么选择服务器比较划算,对于上面列的这种入门级的需求,我建议这样考虑:

1 搭个博客建个个人网站这类需求,怎么便宜怎么来。

2 如果需要跑长时间占用cpu的程序,不要买突发型,要买100%cpu的。

3 要充分利用新人身份,能买3年就买3年。

其他不需要考虑太多,因为你不是做一个大规模或者性能要求强烈的项目,如果你有那么多精力,不如直接投入上面讲的这些具体的项目实践上去,然后随着具体的项目的深入,你的需求才会具体化,这个时候再按照你的真实需求去升级就好。

那么如果你的真实需求来了,又怎么买更便宜呢?

1 换一个服务器提供商,用新人身份去买

2 等优惠券或者搞活动的时候一次性买几年的套餐

现在磐石云福州一区高防云服务器1核2G50GB1M三年69876,相当于每月仅需1941元,每个月一杯奶茶的钱,不香吗?

好了,还什么等想到在陆续补充。

云服务适合下列这些行业:

一、网站建设

用户不需要预先购买硬件。他们可以根据网站的大小和访问流量等因素购买合理的硬件配置。由于可以灵活地升级云服务器,因此后续升级和硬件更换非常方便,可以满足网站的不同阶段和需求。

二、小程序、APP开发

我们只要有智能手机,我们就可以自己去注册微信号进行沟通,这也导致了小程序的火爆,它高于很多同一水平的APP软件,在一些无聊的时间内,我相信许多用户都依赖于各种APP应用程序来度过一天中最琐碎的时间。饮食,购物和 娱乐 是APP的主要风格。对于小程序和APP开发行业,云服务器易于构建且易于部署。它可以灵活地添加硬件配置,并可以在不同的开发环境之间灵活地切换。非常适合APP和小程序的开发。

三、 游戏 行业

面对 娱乐 性质比较强的 游戏 行业,已经影响到了很多的人,它因此被称为第九艺术。对于 游戏 行业而言,云服务器可以很好地构建 游戏 平台,以满足 游戏 行业庞大的运维工作量以及运维自动化的要求。在场景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随着玩家基础的变化,云服务器的高灵活性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节省维护成本。

四、视频直播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便利的网络时代,视频直播正在进入成千上万的家庭。在每一个高墙绿瓦下,可能会有一个梦想的主人。当然,这是个玩笑。无论是构建个人直播服务平台还是主流流行的直播平台,云都可以随时扩展和配置服务器,灵活性和稳定性没有问题。基于分布式集群的云服务器可以提供稳定而高效的服务。


一、用来放网站

网站服务器的应用通常是最常见的,按规模可以根据网站的日均PV区分,按类型可以区分为门户类网站、企业类网站、个人网站、交易型网站、论坛、博客等。

网站应用服务器的部署流程如下:在云服务器上部署网站前,首先必须确保您有云服务器的管理权限,或者是云服务器的空间和接口程序。

拥有云服务器的管理权限后,在云服务器上实现网站应用的步骤如下:

1、需要在系统上安装安装web服务如IIS(默认有装),apache;

2、需要安装网站的相应环境,如aspnet10/20/30/35/40,php;

3、需要网站所使用的数据库,如mysql,mssql。

拥有云服务器的空间和接口程序,在云服务器上实现网站应用的步骤如下:

1、 需要在web服务上配置好网站所需的相应环境;

2、 需要添加网站所使用的权限;

3、 开启网站使用的端口。

部署网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防火墙是否有做一些限制,如网站的80端口是否有开启;

2、 服务器是否有做一些会阻止外部访问网站的安全策略;

3、 域名解析式否正确,是否对网站绑定了相应的域名;

4、 相关的网站环境是否配置正确,网站文件的权限是否设置正确,可以使用探针进行测试。

二、办公系统应用云服务器

随着电脑在办公中的需求越来越重要,办公软件也成为了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软件应用。办公软件的种类非常多,应用最多的主要是OA、ERP、CRM、企业邮箱等,这些办公软件在云服务器上的部署是大致相同的。

在云服务器上实现办公应用的步骤如下:

1、 安装所需要的办公软件;

2、 安装办公软件相应的数据库;

3、 检查办公软件所需要的端口是否有开启;

4、 检查防火墙开启情况,是否有对端口进行限制。

虽然各种常规软件应用在云服务器上部署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下:

常规软件分为CS架构和BS架构的软件,CS架构的软件直接安装即可,安装BS架构的软件需要安装该软件所需要的环境,如aspnet,php。

部署办公类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如果是BS架构的的应用,需要安装相应的环境如aspnet,php;

2、 软件所使用的端口是否有限制,如邮局使用的端口一般为25和110;

3、 软件的服务是否有设置成开机启动,避免服务器重启后,应用没有启动。

三、数据库应用云服务器

随着IT行业应用部署规模的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云服务器作为单独的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用云服务器安装数据库服务。

在云服务器上实现数据库应用的步骤如下:

1、 安装相应的数据库软件如mysql;

2、 配置mysql数据库,设置数据库文件的存放路径,对配置文件进行相应的编译;

3、 管理数据库的用户名与密码,避免使用弱密码,防止被入侵;

4、 确认是否已将数据库服务设置成开机自动启动。

部署数据库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数据进行备份,以免数据丢失。

2、 保证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的安全,以免黑客数据或破坏数据。

四、虚拟主机应用云服务器

虚拟主机极大的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虚拟主机的租用服务也成了网络时代新的经济形势。之前都是使用物理服务器来实现虚拟主机应用,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选择了使用云服务器来实现虚拟主机应用。

在云服务器上实现虚拟主机应用的步骤如下:

1、 搭建NET环境和php环境等;

2、搭建好IIS来存放主机站点,搭建好FTP服务,方便数据的上传于下载;

3、确认是否设置虚拟主机服务开机自动启动。

部署虚拟主机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需要确保网络的畅通,保证主机网站能够正常的运行;

2、 需要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配置相应的安全策略,确保服务器的安全与稳定,主机才能运行流畅;

3、 可以安装虚拟主机管理系统软件,方便购买与管理虚拟主机;

4、 如果安装了虚拟主机管理系统软件,则需要保障它的正常运行,防止管理主机与购买主机时出错。

在初步实现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的战略布局后,杨元庆把以服务器为主的企业级市场设定为下一个追逐的目标。8月1日,联想集团宣布与全球最大的服务器存储公司EMC达成战略合作。依据联想方面的介绍,双方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分支机构生产存储产品。联想将持有该公司51%的股份,EMC旗下艾美加公司(Iomega)的部分资产和资源并入其中。
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表示,与EMC的合作将有利于提升联想在后台设备市场的能力,并建立起服务器和存储业务的坚实基础。他预计未来几年里双方整体合作的销售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的量级。
对联想来说,云环境的搭建是实现旗下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四大终端相互融合的关键,但联想打造云环境基础设备的能力却略显薄弱。尽管2012年第二季度,联想的全球PC市场份额达到146%,有望超越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但在服务器以及存储业务上,联想与惠普、戴尔有着较大差距。
在杨元庆看来,与EMC合作显然有助于补强联想在后台设备方面的短板,从而完善PC+战略(以“四屏一云”——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云计算——为核心),以使联想得以进入利润更高的企业级市场;而EMC则可以透过联想的渠道和客户资源深入中国的企业级用户。
根据合作协议,合资双方还将共同研发X86标准服务器,由联想推向市场并逐步嵌入到EMC特定的存储解决方案中。此外,联想将负责销售EMC的存储产品,并把其网络存储解决方案介绍给自己的客户。
“预计未来5年,X86服务器全球市场规模将由现在的380亿美元增长到460亿美元,在新兴市场增长会更快。在全球存储市场复合增长率将会达到25%,这对联想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杨元庆说。
目标赶超戴尔
据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陈旭东介绍,上个季度,联想在中国国内服务器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历史新高15%。而在今年6月联想发布ThinkServer品牌的全线服务器产品时,陈旭东曾表示,联想的目标是在2015年拿下国内服务器市场20%的份额,并力争将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0%以上,进入全球前三。
根据IDC发布的数据,以营收计算,2012年第一季度,在全球服务器市场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惠普、IBM、戴尔、甲骨文、富士通,各自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93%、273%、156%、61%、52%。以此推论,联想若想挤进全球前三,至少需要超越戴尔。不过,目前联想在全球服务器市场的占有率仅为3%,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陈旭东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未能及早进入欧美主战场。
EMC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存储服务公司,其战略主要是云技术、大数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存储市场54亿美元的硬件销售总额中,EMC以18亿美元的销售额占据了1/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有观点就指出,如此高调地设立三年内超越戴尔成为服务器市场TOP 3的目标,可见陈旭东对与EMC合作的前景很有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在联想之前,EMC曾与戴尔有过长达10年的合作。
2001年10月,戴尔与EMC宣布达成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关系,戴尔以联合品牌转销EMC的终端存储系统。
不过在2007年,戴尔出资14亿美元收购存储厂商EqualLogic,意图打造自己的储存产品线,两家公司的合作关系随之出现裂痕。2011年10月,戴尔终止与EMC的转销合作关系,两家正式分道扬镳。资深IT评论人士曲晓东认为,与EMC的合作帮助戴尔发展成存储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戴尔成功借力EMC的效果正是联想所期待的,而EMC也希望找到新的合作伙伴,拓展自己的客户关系。EMC公司COO基辛格透露,与联想的洽谈早在一年前便已开始。EMC董事会主席兼CEO乔·图斯则表示,他坚信和联想的合作将更持久,而且比与戴尔的合作关系更强大。
不过也有业内分析认为,EMC旗下的Iomega公司有着“高端用户不够用,低端用户用不好”的问题,销量并不出彩,想利用好Iomega的资源,联想必须探索出合适的市场方案。此外,联想与EMC的合作能维持多久,也是业内人士所关心的问题。
即使如此,杨元庆对这次合作仍给予了高度评价,“EMC是帮助我们充分把握PC+时代机遇的最佳合作伙伴。”曲晓东也认为,不管联想最终和EMC能合作多久,在合作期间双方将实现双赢。
坚持海外并购
陈旭东曾表示,联想的第一波战略是要在PC领域获得领导地位,第二波战略则是要在PC+领域,在中国市场率先取得成功,然后逐步向海外拓展。“第三波战略,则是在企业级市场获得突破。而在实现这些战略的过程中,海外并购都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陈旭东说。
海外并购已经成为联想做大做强战略中的关键步骤,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2004年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通过并购,联想获得了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10000名员工,以及在5年内使用IBM品牌的权利。
此后,联想以该项并购为契机,开始双品牌战略运作,并在IBM品牌5年使用期结束后,成功打造了Lenovo品牌的知名度。
对于该项并购,杨元庆总结认为,“并购让联想从一个单一的本土市场公司成长为全球运营的公司。”而这8年间,联想在全球PC市场的占有率也从24%一举跃升到146%。
对IBM全球PC业务的并购成功让联想更加坚定通过并购进行海外布局的战略。2009年1月29日,联想收购了总部位于西雅图的美国消费者技术公司Switchbox Labs。
随着近几年日本电子消费企业集体陷入巨额亏损,联想又将目光瞄向日本市场。2011年1月27日,联想与日本最大的PC公司NEC达成战略合作,成立NEC联想日本集团,并持股51%。合资后的第一个季度,NEC联想日本公司便获得日本国内264%的市场份额,超过此前双方合计的25%。
与IBM和NEC的合作帮助联想在第一、二波战略中取得了进展,那么,此次与EMC联合即是联想实现第三波战略的具体体现,这有助于实现其在全球企业级市场的布局。
尽管有评论认为,联想的海外并购是以资本换技术,但它们在联想实现全球市场布局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对此,已脱身联想集团转型为投资人的柳传志表示,“如果有必要,他将继续支持推进新的海外并购。”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采集、处理、存贮、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数据及其属性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GIS发展迅速,应用也日趋深化和广泛,逐步融入信息技术(IT)的主流,正在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地理信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今GIS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亮点,日益深入到各个专业领域和百姓日常生活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发展以及应用的不断深化,GIS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基于互联网的Web GIS就是其中之一。Web GIS除了应用于传统的国土、资源、环境等政府管理领域外,也正在促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车载导航、移动位置服务、智能交通、抢险救灾、城市设施管理、现代物流等产业的迅速发展。
GIS经历了单机环境应用向网络环境应用发展的过程,网络环境GIS应用从局域网内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C/S)结构的应用向Internet环境下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结构的Web GIS应用发展。随着Internet的发展,Web GIS开始逐步成为GIS应用的主流,Web GIS相对于C/S结构而言,具有部署方便、使用简单、对网络带宽要求低的特点,为地理信息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早期的Web GIS功能较弱,主要用于电子地图的发布和简单的空间分析与数据编辑,难以实现较为复杂的图形交互应用(如GIS数据的修改和编辑、制图)和复杂的空间分析,还无法取代传统的C/S结构的GIS应用,出现了B/S结构与C/S结构并存的局面,而C/S结构涉及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大量数据转输,无法在互联网平台实现复杂的、大规模的地理信息服务。
随着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构建由多个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信息系统体系,跨越传统的单个地理信息系统边界,实现多个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包括数据、软件、硬件和网络)共享、互 *** 作和协同计算,构建空间信息网格(Spatial Information Grid),成为GIS应用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这要求将GIS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功能移到服务器端,通过多种类型的客户端(如PC、移动终端)上Web Browser或桌面软件调用服务器端的功能,来实现传统C/S结构GIS所具有的功能,最终使B/S结构取代C/S结构的应用,通过GIS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互 *** 作和协同计算,构建空间信息网格。
B/S结构应用已经由浏览器/网络服务器/数据服务器(Browser/Web Server/Data Server)三层架构阶段进入到浏览器/网络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Browser/Web Server/Application Server/Data Server)四层架构阶段。在新的四层架构中,网络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分离,并且其间还可以插入二次开发和扩展功能,其中的应用服务器一般为支持远程调用的组件式GIS平台,或由组件式GIS平台封装而成。将GIS复杂数据分析与处理功能(编辑、拓扑关系的构建、对象关系的自动维护、制图)移到GIS应用服务器上,使客户端与服务端的数据传输减少到最少的程度,为在Internet上实现复杂、大规模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这一架构带来的巨大优势是使服务器端具有极强的扩展性,因此作为应用服务器的组件式GIS所具备的功能,都可以通过B/S结构实现,WebGIS不再是只能满足地图浏览和查询的简单软件了,而是一个体系先进,功能强大的服务器端GIS(Server GIS)。新的服务器端GIS将是未来应用的发展的主流。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此词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ont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存在”。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本体论 外文名 :Ontology 首先使用 :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 时间 :17世纪 哲学概念,研究历程,其他领域,构建本体,简介,步骤,基本问题,概况,存在论历史,观念,物体,联系,实体和环境,存在, 哲学概念 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实践。 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来源于冯契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 研究历程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 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是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上学的本体论”。 17~18世纪,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上学不可能,本体论要强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些流派(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反对任何形上学和本体论,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等,他们往往借助于超感觉和超理性的直觉去建立概念体系,其观点带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且往往同错误的社会观点相联系,为宗教哲学所支持。 本体论研究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它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 (1)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 (2)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 (3)主观精神,如“心”。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用“本体论”一词专指那种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唯心主义学说,如魏晋时期王弼的贵无论。 其他领域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近几十年里,这个词被套用到计算机界,并在人工智慧、计算机语言以及资料库理论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本体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固定的套用领域。史丹福大学的Gruber给出的定义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认可,即本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Gruber,1995),本体论用于描述事物的本质。 在实现上,本体论是概念化的详细说明,一个ontology往往就是一个正式的辞汇表,其核心作用就在于定义某一领域或领域内的专业辞汇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如同工程一座大厦的基石,为交流各方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这一系列概念的支持下,知识的搜寻、积累和共享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重用和共享也成为可能。就此意义而言,Web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识语言)就是本体理论的一项典型套用;xml文档就是一个标签化的辞汇表。 本体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领域、通用、套用和表示。领域本体包含着特定类型领域(如电子、机械、医药、教学)等的相关知识,或者是某个学科、某门课程中的相关知识;通用本体则覆盖了若干个领域,通常也称为核心本体;套用本体包含特定领域建模所需的全部知识;表示本体不只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还提供了用于描述事物的实体,如“框架本体”,其中定义了框架、槽的概念。可见,本体论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教学领域而言,如果说某门课程中的概念、术语及其关系看成是特定的套用本体,那么所有课程中的共同的概念和特征则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Ontology这个哲学范畴,被人工智慧界赋予了新的定义,从而被引入信息科学中。然而信息科学界对 Ontology的理解也是逐步发展才走向成熟的。1991年Neches等人最早给出Ontology在信息科学中的定义:“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辞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辞汇外延规则的定义。”后来在信息系统、知识系统等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研究Ontology,产生了不同的定义。1993年Gruber定义Ontology 为“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1997年Borst进一步完善为“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Studer等人对上述两个定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Ontology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这也是目前对Ontology概念的统一看法。 Studer等人的Ontology定义包含四层含义:概念模型(Conceptualization)、明确(Explicit)、形式化(Formal)和共享(Share)。“概念模型”是指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其表示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明确”是指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形式化”是指Ontology是计算机可读的,也就是计算机可处理的;“共享”是指Ontology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所针对的是团体而非个体。Ontology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辞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辞汇(术语)和辞汇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尽管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从内涵上来看,不同研究者对于Ontology 的认识是统一的,都把它当作是领域(领域的范围可以是特定套用中,也可以是更广的范围。)内部不同主体(人、机器、软体系统等)之间进行交流(对话、互 *** 作、共享等)的一种语义基础,即由Ontology提供一种共识。而且Ontology提供的这种共识更主要的是为机器服务,机器并不能像人类一样理解自然语言中表达的语义,目前的计算机也只能把文本看成字元串进行处理。因此,在计算机领域讨论Ontology,就要讨论如何表达共识,也就是概念的形式化问题。 Semantic Web中的Ontology Ontology研究热点的出现还与Semantic Web的提出和发展直接相关。 Semantic Web是Tim Berners-Lee提出的又一个概念。Tim Berners-Lee认为,当前的Web是供人阅读和理解的,它作为一个越来越大的档案媒体,并不利于实现数据和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新一代的Semantic Web 将不仅仅为人类而且能为计算机(信息代理)带来语义内容,使计算机(或信息代理)能够“理解”Web内容,进而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他认为Semantic Web不是与当前Web隔离的另一个Web,而是对当前Web的扩充,在Semantic Web中,信息的语义经过完好的定义,能够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和人之间的相互合作。 为了实现Semantic Web的功能,需要提供一种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结构化的语义描述机制,以及一系列的推理规则以实现自动化推理。Semantic Web的挑战在于提供一种语言,它能够表述数据和在数据中进行推理的规则,而且需要这种语言能够将目前存在于知识表述系统之中的规则能够被套用到Web上。 在Tim Berners-Lee的Semantic Web框架中,有几个关键的组成元素。它们分别是XML,RDF(S)和 Ontology。XML允许用户定义自己的档案类型,允许用户定义任意复杂的信息结构,但是XML只具有语法性,它不能说明所定义的结构的语义。XML之所以在Semantic Web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与XML是一种载体语言、XML命名机制等有很大的关系。 在Tim Berners-Lee看来,语义的描述是通过RDF进行的。RDF的两个特性对此有着特殊的贡献: (1)RDF是一种由资源、属性、属性值组成的三元结构。这种三元结构形似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关系。一个描述资源的RDF语句,就如同“某件事具有什么样的属性”这样的句子一样有效。它能够表明一种对事物存在状态的断言,可以表述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需要处理的知识。 (2)RDF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组成RDF的资源、属性、属性值这三个元素都必须是被URI(统一资源标识)所标识的。由于RDF利用 URI 来对信息进行编码,它意味着被RDF所引用的任何资源、属性和属性值都是经过预先定义的、不具二意性的概念。 由于RDF能够表示陈述句,并且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三个组成元素都是通过URI所标识的,故它具有语义表述的特性。但Semantic Web的要求还远不止于此,Semantic Web还需要加入逻辑功能:Semantic Web需要能够利用规则进行推理、选择行动路线和回答相关问题。Ontology是Semantic Web实现逻辑推理的基础。 Semantic Web研究者也认为,Ontology是一个形式化定义语词关系的规范化档案。对于Semantic Web而言,最典型的Ontology具有一个分类体系和一系列的推理原则。其中,分类体系定义对象的类别和类目之间的关系。实体之间的类/子类关系对于Web套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在Ontology中,还可以为某个类添加属性来定义更多的类目关系。这些类目关系提供了的推理的基础。 借助Ontology中的推理规则,Semantic Web套用系统可以提供更强的推理能力,例如可以在一个地理Ontology中加入这样一条规则,“如果一个城市代码与一个省代码相关,并且一个地址利用了城市代码,那么这个地址与就与相应的省代码相关”。通过这一规则,程式可以推理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中关村,应当在北京市。 本体论 Semantic Web研究者为了实现对Ontology的描述,在RDF的基础之上,发展了RDFS。RDFS借助几个预先义的语词(如 rdfs: Resource, rdfs: Class, rdf: Property, rdfs: subClassOf, rdfs: subPropertyOf, rdfs: domain, rdfs: range)能够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有限的描述。为了更方便全面地实现Ontology 的描述,W3C在 RDFS的基础之上,借助了DAML和OIL的相关研究,正在积极推进OWL(Web Ontology Language)的套用。自2004年2月10日,OWL已经成为了一个W3C推荐的标准。 Gene Ontology 为了查找某个研究领域的相关信息,生物学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更糟糕的是,不同的生物学资料库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术语,好比是一些方言一样,这让信息查找更加麻烦,尤其是使得机器查找无章可循。Gene Ontology(GO)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发起的一个项目。 Gene Ontology中最基本的概念是 term 。GO里面的每一个entry都有一个唯一的数字标记,形如 GO: nnnnnnn,还有一个term名,比如 "cell","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nding",或者 "signal transduction"。每个term都属于一个ontology,总共有三个ontology,它们分别是molecular function, cellular component和biological process。 一个基因product可能会出现在不止一个cellular component里面,也可能会在很多biological process里面起作用,并且在其中发挥不同的molecular function。比如,基因product "cytochrome c" 用molecular function term 描述是"oxidoreductase activity",而用biological process term 描述就是"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和"induction of cell death",最后,它的celluar component term是 "mitochondrial matrix" 和 "mitochondrial inner membrane"。 Gene Ontology中的term有两种相互关系,它们分别是is_a关系和part_of关系。is_a关系是一种简单的包含关系,比如A is_a B 表示A是B的一个子集。比如 nuclear chromosome is_a chromosome。part_of关系要稍微复杂一点,C part_of_D意味着如果C出现,那么它就肯定是D的一部分,但C不一定总会出现。比如nucleus part_of cell,核肯定是细胞的一部分,但有的细胞没有核。 Gene Ontology的结构是一个有向无环图,有点类似于分类树,不同点在于Gene Ontology 的结构中一个 term可以有不止一个parent。比如biological process term "hexose biosynthesis" 有两个parents,它们分别是 "hexose metaboli "和"monosaharide biosynthesis",这是因为生物合成是代谢的一种,而己糖又是单糖的一种。 Gene Ontology使用Oxford Dictionary of Molecular Biology(1997)中的定义,在分选时还要参考SWISS-PROT, PIR, NCBI CGAP, EC…中的注释。建立起来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标准(这是GOC所一直强调的),自然也不规定每个研究者必须遵循这套控制字集系统。所采用的动态结构(dynamic structure)使用DAGs(Directed Acyclic Graphs)方式的neork,将每一个ontology串连起来,形成树状结构(hierarchical tree),也就是由前面所说的“is a”和“part of”两种关系。 由于 GO 是一种整合性的分类系统,其下的三类主ontology我们前面说是独立的,但是无论是GOC原初的设计还是我们的使用中其实都还是存在一定的流程关系。一个基因/蛋白质或者一个ontology在注解的过程中,首先是考虑涉及在构成细胞内的组分和元件(cellular component),其次就是此组分/元件在分子水平上所行使的功能(molecular function),最后能够呈现出该分子功能所直接参与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由于这是一种存在反馈机制的注释过程,并且整个系统是动态开放实时更新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纠错的能力。 TAMBIS计画是目前唯一实现了在概念和联系层次上集成信息源的系统。但是还有其他一些相关计画正在研究之中。比如BioKleisli(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系),采用Mediator(调节器)技术实现了若干数据源的集成,其后的K2/Kleisli系统还利用数据仓库实现了OLAP(在线上分析处理)。 DiscoveryLink(IBM研究院),基于Wrapper/Mediator(包装器/调节器)实现了信息源集成,提出了查询的分解和基于代价的最佳化策略。 TAMBIS(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系)基于Wrapper/Mediator实现了信息源集成,借助BioKleisli中的CPL语言作为查询语言并给出了查询最佳化的方法。通过TaO(TAMBIS Ontology)本体定义为用户浏览和查询处理提供领域知识。 TINet(GSK公司和IBM研究院),基于多资料库中间件OPM(Object-Protocol Model,对象协定模型)定义数据源的对象视图,其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伺服器使各数据源Wrapper(包装器)更易于扩充。 但是他们都存在一定的缺陷。BioKleisli系统查询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并未给出查询最佳化策略;TAMBIS系统和 DiscoveryLink系统集成的数据源数量相对还很少,后者在查询处理中并未运用领域知识,因而查询分解也未从语义角度考虑;TINet系统中的查询处理能力不强。 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资料库查询中尤其是当多个资料库存在信息重叠时,缺乏从中选择最佳检索成员,动态生成最佳化检索方案的能力。而且现有的工作主要面向数据集成,而对服务集成考虑不多。支持数据与服务综合性集成的体系仍欠完备。因此这也将是GO未来发展和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体论 构建本体 简介 在实际的套用中,本体论学者、知识管理、人工智慧、情报学(图书馆学)甚至任何一个具有大量需要归类和划分信息的部门及领域都可以成为本体论的套用对象。本体论的基本元素是辞汇(term)/概念(concept),转而构成同质化的类(class)和子类(sub-class),然后各个类和概念之间加入了适合的关系(relation)后,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本体。概念和类皆用来表达辞汇本身,而关系则为辞汇提供连线(mapping),并加入限制条件(constraint),使之与现实情况相符合。 构建本体最为常用的软体是由史丹福大学开发的Protege,最初是套用在医学领域,后来被逐渐的扩展至其它领域,该软体本身也是一个开源软体。 步骤 构建本体的简单步骤: 1 列出研究课题所涉及到的词条(terms) 2 按照词条的固有属性和专属特征进行归纳和修改,对词条建立类(class)以及层级化的分类模型(taxonomy) 3 加入关系(relation)连系terms和taxonomies 4 按照需要,添加实例(instance)作为概念的具象 最后在Protege中,还可以利用其附带的功能和外挂程式对本体进行文字和图形化的导出,格式也可以自由选择。 基本问题 概况 ontology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的最初分类是什么?”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 这个问题使得在神学、图书馆学和人工智慧的研究方面都需要运用本体论的知识,而且反映到宇宙学、道德和审美观念上。另外存在论提出的问题还包括: 什么是存在? 什么是物质物体? 什么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用什么区别确定一个物体? “物质物体存在”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物体的特性是什么? 存在的特性是什么? 什么时候物体不再存在?并不仅仅是变化。 为什么物体可以相对于虚无存在? 存在论历史 存在论最早可推朔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存在论为“研究物体的存在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物体的分类,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物体可以被定义为“存在”。比论包括“普遍”的问题和“具体”的问题 观念,物体,联系 关于存在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在存在?”“我是什么?”等,对于本体论来说,最基本的是找出什么是物体、什么是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启蒙时代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本体论基本问题的先例,笛卡儿并没有深入研究,也认为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他认为“我思故我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后来的神学家们也认为:“究竟是谁可以将这句话普遍套用到一切事物中?”当然只有“上帝”。到了20世纪,当数理哲学,科学哲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将以前许多物质的所谓界限都打破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神学的说法。 实体和环境 在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形上学的主观主义学派,客观主义学派,相对论学派等不同流派,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上述的各个问题,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况。 命题相对于不同环境的变化,使得存在更难定义。如果人们说:“A是B”,“A必定是B”或“A曾经是B”究竟有什么含义?有的哲学家主张去掉英语中的“是”一词,改用以免造成容易混淆的抽象含义;另一些哲学家力图了解辞汇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方式;马丁·海德格尔想区分开“存在”和“物体”的意义。 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好多事物都可以说“是”,动词“是”有许多种用法,因此是易于混淆的,所以有许多种存在。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简单的说,形而下就是指的现实的我们可感的世界,而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后的原因,是抽象的,是不可感的,并且是作为可感世界的根据存在的。本体论就是探讨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据的。

1、服务器代理商的资质和实力
服务器的代理商的资质和实力是企业用户在选择海外服务器代理商时首先需要考量的,代理资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是代理商的实力,实力比较强的代理商能有最优质的服务器资源,能保障用户的应用稳定运行。
2、 服务器的配置
服务器的配置应该用户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如果只是搭建普通的网站,最低配置的就可以满足;如果是部署了应用类型则需要选择内存较大的服务器,因为服务器需要承担起计算和功能实现;但是如果是游戏或视频应用,这类需要服务器处理视频编码、访问的数据处理等,对服务器的CPU和内存要求比较高,这类用户建议使用中上等的服务器配置,以免访问过程中出现宕机等故障。
3、 接入的网络带宽资源
这个和第一项注意事项有息息相关,服务商的实力可以通过运营商网络的接入数量来体现。企业用户的需求不尽相同,接入的网络资源越多越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而且用户如果想持续扩展在全球范围的业务也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4、售后运维团队
海外服务器除了故障维修,还有增加配置等情况,高效的运维团队能帮助用户快速地解决这些情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3728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