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7月河北用户在联通APP上充值有活动吗?

22年7月河北用户在联通APP上充值有活动吗?,第1张

河北推出中国联通APP充值享8折活动:
业务上线时间:2022年7月7日-2022年7月31日。
活动对象:河北联通移网手机用户(异网、宽带、固话用户除外)。
活动参与路径:
1)中国联通APP-首页-轮播-充话费 享8折
2)中国联通APP-首页-交费充值
活动期间,河北联通移网用户登录中国联通APP每日充值即可享受限量8折、88折、98折优惠,活动当天10点开抢,数量有限,抢完为止。
注意事项:
1河北联通移网用户通过中国联通APP参与“充值享8折”活动,活动指定日期当天给登录的本机号码充值系统自动指定的金额(20元、30元、50元、100元)话费,可享受限量8折、88折、98折优惠,充值折扣抢购完毕后,可享受常规的995折充值优惠;
2 活动期间,每月仅能给登录的本机号码充值一次,折扣无法重复享受且给其他号码充值不享受折扣优惠;
3 折扣仅限充值系统自动指定的金额(20元、30元、50元、100元),手动输入相应金额充值,不能享受此活动优惠;
4 活动仅限中国联通APP-河北联通手机号用户参与,异网、宽带、固话用户无法享受折扣;
5活动期间凡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以不正当手段参与本次活动的用户,中国联通有权终止其参与活动、取消其参与活动的资格并收回所得奖品。

中国联通的网络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1上网快:网速可以达到150Mbps;2速度稳:有4G网络的150Mbps和3G网络42Mbps的双重保障,速度稳定;3覆盖好:3G网络联通运营多年,很成熟覆盖很好;4G网络又建设了10000多个基站,主要城区和街道的信号都非常好;4语音通话接通快,质量好;5漫游广:全世界80%的国家和地区都支持联通网络漫游,只有少部分欠发达国家不支持。

看点1:5G专网


2021年,是5G toB的发展元年。这一年,在政府的巨额资金支持下,在运营商和厂商的资源堆积下,各个行业都扶持了大量的5G标杆应用,例如5G工厂、5G码头、5G矿山等。


2022年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标杆项目进行低成本复制。


也就是说,如果国家不再砸钱,5G是否能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运营商和厂商,从“重点保障单个项目”,到“普遍支撑N个项目”,是否还能搞得定。


5G toB的进一步推进,引发了人们对5G专网的关注。5G公网建设达到初步目标,专网是否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其实,我们国家对专网的政策比较严格,对频谱资源控制得很紧,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建网基本上没有空间。而且,专网的技术门槛太高,建设和维护成本也高。所以,除了电力、石油、铁路等国有企业之外,大部分企业建设专网的动力和意愿并不强烈。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5G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时延和带宽,真正有需求的场景并不是很多。如果是自己掏钱建5G专网,大部分企业都会仔细掂量利弊。


我个人觉得,想要发展专网,仅靠资金扶持是不够的。还是要多考虑在政策、技术和频谱方面,能有所松绑,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权。我们不是为了5G建设专网,而是为了数字化转型建设专网。与其过于强调5G在专网中的角色,不如更多关注园区全光网络以及云网融合接入的重要性,通过云业务来带动用户对网的需求,刺激专网的建设。


看点2: 毫米波的政策走向


还有1个月,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作为通信人,这届冬奥会,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毫米波的亮相和应用。


毫米波这个技术争议很大,很多人将其上升到政治层面。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中国同样是毫米波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没有必要对一项技术进行排斥。


毫米波作为一项移动通信技术,其实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不堪。速率和覆盖是天平的两端,在不同的场景,各自有各自的优势。毫米波的技术优势就是大容量、大带宽、低时延和精准定位。


冬奥会8K直播、VR/AR直播,是毫米波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如果毫米波在冬奥会现场表现出色,不排除会加速毫米波在国内的测试进展,并进一步影响毫米波发展政策,包括商用频谱的划分。


看点3:R16的商用


2020年3GPP R16标准就冻结了,但真正技术落地,是2022年。R16的芯片、终端,2022年批量上市。所以,今年我们需要关注一下R16到底会给5G现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R16的性能指标,是否会带来显著的体验升级。


与此同时,我们往前看,关注R17冻结,R18启动。5G-Advanced转眼间就来了,到底有什么新花样,我们需要好好研究。RedCap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技术,作为青春版的5G,它是否会对NB-IoT等物联网技术造成影响?


目前这个时代,通信技术发展就是唯3GPP马首是瞻。3GPP Rxx的走向,就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紧跟Rxx,大概率不会走错路。但是,3GPP的一统天下,扼杀了通信技术的创新,形成了巨头对技术的专利垄断,新兴企业“造反”的难度越来越大,新型通信技术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看点4: 芯片和模组的价格走势


2021年到处都在“缺芯”,这个局面2022年很可能还会持续。


在这个大背景下,通信泛终端芯片的价格,没有如大家预期的明显下降。尤其是5G芯片的价格,仍然很贵。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加速,物联网应用爆发,另一方面芯片和模组的价格下不来,这是有问题的。


几个芯片厂商里面,华为因为被制裁,现在退而求其次,追求较低制程(28nm)的芯片的稳定供货。这种制程,虽然5G手机终端不够用,但至少能保证基站、数通、光通信主设备的需求。


另一家国内厂商紫光展锐,经过多年积累,已经陆续开始输出产品成果。展锐不像华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终端。从长期角度来看,国内产业链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让更多的终端企业用一下展锐,有人用才会变得更好,保护好这个独苗。展锐自己也要小心被盯上,时间还是很紧迫的。


2022年,国内芯片模组的出货量只会越来越大,Cat1、NB-IoT都有很大的增长潜力。2G、3G加速退网,物联网市场份额会有一个大的洗牌。成本决定了洗牌后的市场格局。


同样面临成本问题的,还有高速光模块。


传输骨干网方面,绕不开的话题就是400G。400G,说来说去就是成本和价格。


骨干网的容量扩增没有停止脚步,云计算刺激下的数据中心数量增长,也是越来越快。这些都对高速光模块有强烈的需求。2026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45亿美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高速光模块的价格,和5G芯片的价格一样,下降缓慢。当年1G、10G光模块价格飞速下降的局面,不复存在。


全球经济的整体形势,决定了资源价格的上涨,也决定最终产品价格的上涨。价格上涨,就意味着运营商CAPEX的居高不下。最终,成本还是会转嫁到用户身上。


这一轮行情下来,到底谁会受益,谁会受罪,只能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看点5: 千兆光接入和F5G


国内光接入基础设施的发展,极为迅速。十余年的时间,我们一路从1M到8M,10M、20M、50M、100M、200M、500M。如今,很多家庭已经迈入了千兆(1000M)时代。


在千兆快速普及的同时,运营商已经在致力于推动50G-PON的标准推进。


50G-PON带来的用户端接入速度,是5Gbps。其实,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和5G一样,人们也不知道这么高的网速,除了资费的增长之外,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能用到这么高网速的,只有VR/AR和未来的全息视频。从目前国内民众对元宇宙的反感来看,沉浸式的数字世界体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家庭网速的标准带宽,估计200Mbps是一个门槛,再高的话,用户体验没有太大区别。


除了家庭宽带接入之外,企业商用办公光纤接入的需求,应引起运营商的充分重视。


商用光接入的成本太高,上行速率太低,没有外网IP,都是痛点。


在企业上云的大背景下,用户对解决这些痛点的需求,逐渐超过了对单纯下载速率的需求。运营商是否可以放弃一些利益,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和体验升级?


看点6: 车联网


2021年,受整个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影响,人们对车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爱屋及乌,车联网、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也被公众和资本重点关注。华为、小米相继杀入这个领域,更是刺激了关注的进一步升级。


其实,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车联网尤其是车路协同,取得的进展并不算是特别显著。


车联网需要进行的投入很大,在技术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广泛建设的可能性很小。大部分地方,都还是以示范区小规模试验为主。


现在行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开始提“封闭或半封闭”环境的车联网。


说白了,就是园区内部的无人驾驶和车路协同。对于城市规模和公共高速的车联网,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在封闭或半封闭做好试验,再进行规模推广,从安全角度来说更为稳妥。我个人觉得,如果可以建设更多全封闭的无人驾驶高速公路,相信也会对技术的验证和成熟有更大帮助。


看点7: 频谱政策


2022年,一拖再拖的广电5G将正式迎来放号。以广电的能力,即便放号,也不会对现有的市场份额造成影响。值得关注的是,移动借助700M,是否会进一步对电信和联通的竞争优势。


700M广电移动合作,最大的受益者是移动。


电信和联通对频谱进一步共享的诉求,一直没有停止。两家运营商对700M垂涎已久,始终在争取政策上的支持。


从宏观来说,频谱资源共享对电信和联通是有利的。中国移动的实力比中国联通和电信加起来都强,基站数量也是最多的。进一步共享的话,会刺激市场竞争,对市场份额最大的运营商形成压力。


除了700M之外,高频频段(尤其是毫米波频段)的分配,将是运营商争夺的重点。频谱共享政策,最有可能影响国内的市场格局。


看点8:小基站


5G宏站建设已经到了一个门槛,2022年开始,5G会重点进行室内基站的建设。


这就意味着,小基站的市场机会逐渐显现。


说到小基站,大家一直都在关注的Open RAN,到底能有多少市场?目前,全球Open RAN基站的发展,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用的运营商还是不多。主流运营商基本上以观望为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对Open RAN的态度直接决定了Open RAN的命运。我个人觉得,Open RAN大规模用于公共移动通信市场的条件还是不太成熟,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运营商来说,运维责任等方面太难界定了,能耗方面也不是很放心。估计会小范围试用,或者在专网进行试用,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是否批量使用。


有消息称,小基站的集采将会在上半年举行。不知道谁会在这个大蛋糕中受益。


看点9:安全


2021年,全球通信网络并不太平。


6月份,全美网络故障;10月份,FACEBOOK遭遇史上最严重的断网;11月份,甘肃某运营商大规模网络故障;近期,西安一码通的频繁宕机……这些都在时刻提醒我们,网络安全稳定,我们还面临极大的威胁,有很多工作要走。


技术在飞速进步,但网络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坚不可摧。


2022年,我们将迎来奥运会、二十大等重要事件,网络的安全稳定极为重要。通信网络一直在强调“原生安全”,感觉离得还是有点遥远。


希望今年网络能够少出事、不出事,大家平平安安,少一些通信人背锅。


看点10:新技术


通信技术基础理论无法突破的局面,2022年不会有改变。


在6G到来之前,无线空口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超表面技术和太赫兹技术,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会发展成熟。


新技术的话,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低轨大带宽卫星通信、AI与传统通信的融合。


低轨大带宽卫星通信这几年很火,带头就是马斯克的星链。我们不可能用星链,所以一定会发展自己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


目前,中国卫通等国家队在这方面进展迅速,覆盖范围逐渐从民航航线,扩展到一带一路和航海主要航线。


国内民营卫星企业的发展阻力很大。卫星这个东西对技术和资金要求太高,一般的企业玩不起,也容易玩死。


卫星是地面通信系统的有效补充。平时可能看不出来,一旦有事,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发展卫星通信,形成于地面5G的有效结合,最终促成空天一体化,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再说说AI。


AI与传统通信的融合,重点在于性能挖潜、智能运维和降能耗。


性能挖潜,其实就是借助AI赋能无线算法,例如高阶调制,或者Massive MIMO波束跟踪。这块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智能运维。目前通信网络过于复杂,传统人工维护的方式不可持续。在特定场景下适当引入AI,将有效降低网络的运维工作量和难度。


我们距离全智能自治网络还有很大距离,但场景的智能化,已经看到了不少曙光。


能效是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也符合国家战略,相信会是AI落地最主要的领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算力网络。


今年,运营商越来越关注算力网络。其实,算力网络就是云网融合的延伸。云和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算力和联接力最终都是合为一体。


作为传统通信领域的从业者,面对这个大势,要有自己的认知。


始终围绕着传统网络转,最终是死路一条。趁着现在联接力还是一些话语权,应该趁机渗透算力领域,在包括边缘计算等方向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将自己转型为算力算法工程师,企业则转型为算力企业。


运营商高层看得还是比较清楚的,想方设法在摆脱管道的定位,积极谋求成为数字基础设施提供商,兼方案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运营商大力建设的IDC,还有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就是为了在toB领域成为企业数字化的合作伙伴,避免被设备商架空。


好了,以上就是小枣君对2022年通信行业10大看点的点评。个人意见和看法,不一定准确,欢迎大家拍砖!


说实话,2022年,最大的关注点还是在于疫情。希望疫情能够尽快结束,整个世界恢复到正常的轨道。我们的人生已经被偷走了两年,实在是不想再被偷走一年了。


对吧?

“王晓初建议卖G网,联通却不给面子”。两网共建的运营商真要退出历史吗?中国联通一直梦想抢占他人地盘,如今,是什么导致其落入此番田地。
最近,一向低调的王晓初在换上中国电信董事长的“帽子”后,一改常态,主动向媒体披露他的“完美建议”:中国电信伙同网通收购联通GSM网。联通方面却表示,王晓初的建议“只是一厢情愿”,极端不给“昔日老大”面子。
其实,不少联通内部人士对于王晓初的“建议”并不感到惊讶。早在联通推出双网共建计划时,就有人对其不断更改的战略表示怀疑,并透露公司确有出售GSM网络的打算,目前正着手将部分高价值用户迁移到CDMA网络。
诺盛咨询电信分析师鲁扬就认为,基于未来3G牌照的考虑,联通不可能取得两张3G牌照,而只能做强一方面,所以联通出售G网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但是,联通真的会将其苦心经营多年的G网拱手相让吗?
双网战略:GSM网内外受困
对联通而言,8500万的庞大GSM用户群体是联通集团稳定收入的来源,G网不仅分担了发展C网时所承担的风险,更为发展C网提供了资金支持。联通以“生命工程”和“支柱业务”来形容C网和G网,所以联通肯定不会轻易将“支柱业务”拱手相让。
但是,联通的双网战略确实面临着尴尬。
联通内部人士表示,联通的双网战略是“往C网倾斜但同时兼顾G网的发展”。
“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在把资源往劣势网络倾斜的过程中,原来的优势网络发展速度放慢使其对劣势网络的资源输送能力也在下降,容易造成劣势网络的发展速度低于预期。”国际投行贝尔斯登分析道。“一旦劣势网络发展到一定规模但单独发展能力仍较脆弱,而优势网络的竞争力持续下降到一定程度而且不足以推动劣势网络进一步发展时,就可能出现双网都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状态。”
这已不单单是理论推断。
目前中国联通由于将主要资金用来发展CDMA,已无暇顾及GSM的升级,也无意发展GPRS。从而造成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GSM网络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中国联通前副总裁余晓芒就曾说过,“前面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GSM网这辈子也赶不上它。”
由于没有大规模投资进行网络升级,中国联通G网吸引到的用户越来越集中在对服务内容没有过多要求的低端领域。但这一领域的用户既面临着来自上端中国移动的吸引力,更有下端小灵通的诱惑,是否保得住还说不定。
高端战略:一失足抢了GSM
除了外部压力,中国联通一直寄托希望的CDMA也在给GSM制造麻烦。
联通CDMA的高端战略并不成功,它在麦肯锡规划的“神坛”上并没有站稳,不得已放下了“高端”的架子,重新调整了市场定位和策略,推出“预付话费,租用手机”的业务,采用大量补贴话费的方式来吸引用户,走的还是中低端路线。
据中国联通提供的数字表明,C网的用户有10%是从中国联通自己的G网转网而来的,这样就形成了中国联通的C网争夺自己的G网用户的尴尬局面。
除用户资源外,终端资源也开始偏向CDMA低端。今年年初,中国联通开始大规模面向CDMA的“超低端”手机集采。此次招标手机超过300万部,均价在1000元人民币之内。
也就是说,对联通的GSM来说,他正面临着中国移动、小灵通和CDMA的三面夹击,处境十分艰难。
有投资咨询公司指出:如果中国联通仍坚持走双网同时发展的道路,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到2010年,联通现金流的净现值也将出现207亿元的负值,资金缺口甚至将高达1048亿元人民币。如果未来联通仍无法在短期内在双网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有效突破,联通发展前景十分堪忧。
银河证券研究员王国平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认为,联通这两年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自己背不起两张网(指CDMA与GSM),既然很吃力,那么国资委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考虑,将其分拆未必就是坏事。
双模战略:“世界风”能刮多远
在双网并营之路越走越窄时,联通想到了双网融合的方式,即号称“世界风”的双模战略。
在联通的双模战略里,双模手机和双模手机卡是两条不同战线。诺盛咨询电信分析师鲁扬为本刊记者分析道:“双模手机,目的在于兼容移动GSM用户,抢占对手的高端用户并发展自己的C网高端用户;双模手机卡则意图固守联通内部双网用户,并逐渐实现将其中G网用户向C网的转移,为将来统一发展基于C网的CDMA2000标准的3G业务做好准备。”
这是一个极有创意的概念。从理论上来说,双模战略是在稳定用户群的前提下,实现自然过渡,解决困扰联通多年的双网并立、左右不是的一个好方式。
但联通集团高层人士表示,目前看来,联通的双模手机业务进行并不顺利,呼声甚高而应者寥寥,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境地。
双模手机意在争夺高端用户,吸引GSM用户使用CDMA 1X的数据业务。但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一个特点是,高端用户大多以语音业务为主,对数据业务兴趣不大;而数据业务的拥趸者大多是收入不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因此,数据业务的需求者与高端定位之间出现错位,以数据业务为卖点的双模手机要吸引中国移动的高端客户,并非易事。
高端行不通,中低端同样困难重重。
双模手机虽然能实现两张手机卡之间的自由切换,但不能同时待机,用户只能通过呼叫转移来防止漏接电话,而呼叫转移需要支付020元/分钟的费用,给用户增加不小的话费成本;双模手机中有两张卡,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双月租的问题,成本再次上升;就终端费用而言,双模手机比现有的CDMA手机还要高出15%~20%。
双模手机出师不利,承载着联通上下不少期待的双模卡也面临不少问题,比如终端产品价格,能否实现只收取单网费用等,前景并不明朗。
GSM网是去是留?
几番战略似乎都毫无斩获,中国联通抢占他人战果的初衷尚未实现,别人已经在窥视其自家宅院里的东西。
1月28日,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中央电信企业改革重组处于方案阶段。2月3日,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就提出了“完美建议”,并就此交易寻求监管部门批准。
这个建议似乎得到了很多拥护与首肯。
3月22日,国际投行贝尔斯登在研究报告中宣称,中国联通的GSM业务很可能在未来9个月中被固定电话运营商收购。报告称,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将极大地改变中国联通其余业务的前景,尤其是CDMA业务,并且该券商认为发生这种行业性重组的可能性高达75%。
BDA中国分析师刘斌也认为,联通把G网卖给中国电信,能够取得一定收益,将资产盘活,这对于上市公司是比较有利的。另一方面,联通专心经营CDMA网,也可以把C网作大。
联通高层曾就此向国资委有关领导磋商询问,国资委的精神是:中国联通作为中国电信业改革的产物与电信竞争的标杆,其成立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国资委有关领导也阐述了电信业重组的意见,表示各公司发展业绩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各家运营商首先还应着力做强自身的业务。
回顾一个月前,国资委曾专门走到前台,召开新闻发布会否认联通分拆的谣言,但随后,关于联通分拆的猜测愈演愈烈,相关方面却再没任何表态。
有消息人士称,联通的命运将是国资委和发改委博弈的结果。但发改委新闻办相关人员在回复《IT时代周刊》时称,他们不清楚联通分拆的事情,并强调,“国有大企业的事情,还是应该由国资委来管理。”
几件事情串联下来,似乎在昭示着,情况演变很可能随了王晓初的心愿。
一位分析人士认为,伴随着3G进程的加快,拥有C网和G网的中国联通都将是电信业重组时绕不开的坎儿,中国联通拥有两张网络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很有可能成为此次电信重组的切入点。由此看来,电信业的第二轮重组将联通列为重要的重组对象不无道理,如果政府要限制发牌数量的话,那么联通无疑是最易被分拆的对象。

中国联通:作为中国4G时代业绩下滑最为严重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其对于5G时代的赶超机会尤为看重。中国联通在近几年中发展了大量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在2016年中国联通密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会对中国联通在5G时代的发展形成支撑。
大唐电信: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控股的高科技电信企业,主要从事微电子、通信设备及配套设施的产品开发与销售,覆盖领域广泛。目前已形成以运营支撑系统为核心技术的软件产业、以新一代通信接入及其相关业务为核心的通信设备产业
高鸿股份:主要从事数据通信领域产品、业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行业信息化客户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公网企业和民用等领域,并建立了全国性的渠道销售体系。
中兴通讯:公司长期布局物联网、5G、硅光等下一代通信技术,发布5G全系列高低频预商用基站产品,满足多样化场景和需求,可帮助运营商在5G时代提前部署抢占先机,同时也是华为5G方案的主要支持者。
烽火通信:国家基础网络建设的主流供应商,其产品类别涵盖光网络、宽带数据、光纤光缆三大系列。近期,超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再获突破,“光传输设备+光纤光缆”垂直一体覆盖产业上下游,且于2016年12月首次参与中移动服务器集采中标。
网宿科技:国内CDN 行业的龙头公司,在国内互联网市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实现了多年的高速成长。随着5G 网络的建设,高流量需求的业务也会高速增长。网宿科技未来的市场空间将继续扩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541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