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半导体器件、模以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的优秀图书,最好是国外的,谢谢!

求推荐半导体器件、模以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的优秀图书,最好是国外的,谢谢!,第1张

1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影印版) [平装]
~ 罗扎 (作者)
2模拟电子技术/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作者:(美) 博伊尔斯塔德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3模拟电子技术(英文版)/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作者:(美) 博伊斯坦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4电路基础
作者: Charles KAlexanderMatthew NOSadiku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0-12
5 Semiconductor physics :an introduction/半导体物理简介/Karlheinz Seeger/8th ed Springer/c2002 这是本书的第八版,是一本重点介绍半导体“物理”的教材。主要面向实验固体物理学领域的学生,读者应具备数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可将本书作为半导体物理和物理电子学领域的研究生课程教材使用,并可免费获取本书问题的答案手册。
6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半导体结构的电学和光电性质/Jasprit Sing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2003 本书利用精选的例题阐述重要的概念,并包含250幅图表和200道练习题。全书贯穿了很多应用实例,来加强物理原理和实际器件之间的联系。适合工程和物理类学生和专业人员阅读。教师可获得答案手册和用于讲稿的视图。
7High-speed heterostructure devices :from device concepts to circuit modeling/高速异质结构器件:从器件概念到电路建模/Patrick Roblin and Hans Rohd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2002 本书最初为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生课程的讲义,后来增加了配套的练习。现作为高速半导体器件方面的一本教科书,适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工程师阅读使用。读者应先修过半导体器件方面的课程,课程深度与Streetman的《Solid State Electronic devices》相当,但并不要求对量子力学、热力学、能带结构、声子等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8Fundamentals of III-V devices :HBTs, MESFETs, and HEMTs/三五族器件基础:HBTs,MESFETs,和HEMTs/William Liu Wiley/c1999
本书以简单易懂、系统连贯的方式全面介绍三五族的半导体器件,书中包括55个实例,说明给定应用中的器件设计根据。每章末的练习题,便于学生理解器件概念和设计根据。附录列出了不同材料和器件的参数。
9《模拟和数字电子电路基础》 作者Anant Agarwal
本书通过介绍如何从麦克斯韦方程利用一系列简化假设直接得到集总电路抽象,在电气工程和物理间建立了清晰的联系。 本书中始终使用抽象的概念,以统一在模拟和数字设计中所进行的工程简化。 本书更为强调数字领域。但我们对数字系统的处理却强调其模拟方面。从开关、电源、电阻器和MOSFET开始,介绍KCL、KVL应用等内容。本书表明,数字特性和模拟特性可通过关注元件特性的不同区域而获得。

模拟电子技术/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作者:(美) 博伊尔斯塔德
: 电子工业
出版日期:2008-06-01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半导体器件和有源电路的模拟电子电路基础。两位作者Robert L.Boylestad和Louis Nashelsky都是在大学从事电路分析、电子电路基础等相关学科教学的资深教授,在电子电路学科领域出版了多部优秀教材,受到很高的评价。本书自1972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修订至第九版,涵盖了更广泛和新颖的内容,成为流行30多年的优秀经典教材。这本改编版在第九版原版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等教育中模拟电子电路课程的特点,进行了部分内容的调整。
本书是英文原版教材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 Theory,Ninth.Edition之英文改编版《模拟电子技术》的翻译版,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基础、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晶体管和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及频率响应、功率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电流源等模拟集成电路的单元电路、反馈电路、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电压比较器和波形变换电路等。本书对原版教材进行了改编,精简了内容,突出了重点,补充了必要知识点,内容更加新颖和系统化,反映了器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强调了系统工程的概念。
本书与英文版教材配套使用,适合电子、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电子电路基础课程40学时到68学时的中文或双语教学要求,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参考。

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模拟电子技术(第3版)/信息技术和电气工程学科国际知名教材中译本系列
作者:(美) 纽曼
: 清华大学
出版日期:2009-01-01
《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是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电子学必修课程所用的教材。本书第3版的目的是为模拟电子电路及数字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首先分析和设计分立晶体管电路,所研究的电路其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而在本书的最后,将使读者能够分析和设计集成电路的部件单元,比如数字逻辑门电路。
Donald A.Neamen教授在新墨西哥大学执教30多年,著有 Microelectronics:Circuir Analysis and Design一书,全书结构严谨,脉落清晰;例题习题丰富,解答详细。清华大学曾引进出版来该书第2版和第3版的影印版,受到国内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现推出该书第3版的中译本。
本书第1部分所讨论的电路绝大部分都是分立电子电路,所谓分立电子电路,就是由分立的电阻、电容和晶体管所构成的电路。对这些基本电路的分析使我们对这些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特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通过一些设计、讨论介绍了电子电路设计的概念,在讨论过程中还考虑了各种不同的折衷方案。
本书的第2部分将逐步深入地分析和设计较为复杂的模拟电子电路。这些较为复杂的电路是由第1部分所学的基本电路进行组合和扩展而形成的。但是接下来的大部分内容还是继续分析和设计分立电路,因为集成电路就是采用这些分立电路构成的。在此简短的序言中,将讨论一下电子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英文版)/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作者:(美) 博伊斯坦
: 电子工业
出版日期:2007-09-01
本书是一本优秀的模拟电子电路基础英语原版教材(第九版)的改编版,内容涉及半导体器件基础,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晶体管和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及频率响应,功率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电流元等模拟集成电路的单元电路,反馈电路,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电压比较器和波形变换电路等。
本书是一本优秀的模拟电子电路基础英语原版教材(第九版)的改编版,
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基础,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晶体管和场效应管放大电
路的基本原理及频率响应,功率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
电流元等模拟集成电路的单元电路,反馈电路,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电压
比较器和波形变换电路等。在原版内容的基础上,改编版结合国内高等教育
中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补充,
适合40到68学时的教学要求。
本书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且示例丰富,采用原版英语,语言生动流
畅,可作为电子、通信、信息等领域相关课程的本科生英语、双语教学教材
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亦称亚历山大大帝,是古代最著名的征服者。

他结束了以希腊城邦为代表的古典希腊时代,凭借勇气、才智和意志率领马其顿希腊联军征服了波斯并入侵击败了印度。最终于前324年初,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新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马其顿帝国,也称之为亚历山大帝国。

这是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在极盛时期其疆域包含今天的希腊、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埃及、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全部或部分领土。

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及帝国版图

亚历山大有浓厚的英雄主义情结,在东征中更是不断地对其心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和狄奥尼索斯进行模仿;随着其东征的推进,亚历山大逐步使自己获得尊崇,并在有生之年被视为神。在此过程中,他的形象在钱币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亚历山大模仿赫拉克勒斯欺负狮子

在他统治期间发行了数量庞大的钱币,这些钱币表面上雕刻的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头像,但部分钱币其实是按照亚历山大本人做的。因此,我们通过钱币可一睹亚历山大大帝的尊容。

披着狮子皮一直是赫拉克勒斯的经典造型

可惜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3年劳师远征印度之后不久患病逝世,这使得我们无法知晓亚历山大是否会像他的诸位将领后来那样正式发行自己头像的钱币。

亚历山大死后,在众将领推举之下亚历山大的儿子亚历山大四世和同父异母兄弟腓力三世共同执政。但由于诸位骁将专权跋扈,年幼的亚历山大四世和无能的腓力三世无力掌控局势。帝国被部将们迅速瓜分。

腓力三世斯塔德金币

帝国开始还保持形式上的统一,不久统治各块领地的将领们就陷入公开的争斗。

鉴于亚历山大仍有巨大的政治价值,继承者们为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都对亚历山大的形象进行了利用,以达到最终神化自己的目的,由此产生了大量神格化亚历山大头像的钱币。这些亚历山大系列钱币不仅在当时作为官方钱币被发行,更在此后的两个世纪里被古代地中海世界的许多城市仿造,影响深远直至近代。

说完了历史背景,再来看看亚历山大时期发行的钱币。

因马其顿的版图在亚历山大时期达到巅峰,生产亚历山大钱币的造币厂也遍布欧亚非三大洲。这些造币厂分布广、产量高,加之生产出来的钱币有稳定的固定重量和成色,这使得亚历山大钱币迅速成为古代地中海世界的通用货币

亚历山大钱币时期发行的钱币多,执笔写起来内容也多,所以笔者将分上下两篇进行细致解说。

在这个系列文章的上篇,笔者先以时间为维度来介绍亚历山大执政时期的钱币发行的整体概况;至于其主要面值、造币厂,以及它们的风格、铭文和标记等问题,笔者将在这个系列文章的下篇进行列举和讲解。

以时间维度来划分

从时间上看,亚历山大执政时期发行的钱币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亚历山大即位到战胜波斯时期

(公元前336年至约前328年前后)

在此期间,亚历山大依靠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丰富的金银矿资源,继续生产父亲腓力二世时期的钱币。亚历山大父亲腓力二世所发行的“冠军骑手”四德拉克马银币,正面为众神之王宙斯头戴桂冠面右肖像。(古希腊的习惯是:只有神和英雄才能被打制在钱币正面。)背面是马其顿的一位古希腊奥运会冠军骑手:

腓力二世的“大力神”二德拉克马银币,正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背面腓力策马图:

腓力二世的“阿波罗”斯塔德金币,正面为年轻的光之神阿波罗,背面骑手驾驭战车:

腓力二世的“大力神”1/2斯塔德金币:

第二阶段

公元前约333年至后亚历山大时代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两个阶段在时间上是有重叠的,并非先后交替。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在伊苏斯战役(Issos)重创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

亚历山大接见大流士家眷

两年后的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再次击败大流士三世,旋即进军占领整个巴比伦地区,控制了波斯帝国的核心区域。

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所作的伊苏斯战役

Martin J Price在他的《亚历山大钱币史》一书中认为:

新式钱币最早制作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33年,铸造地位于西里西亚地区塔尔索斯(Tarsos)。生产新式钱币所需的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征服波斯所收获的丰硕的战利品。

根据Martin Price的统计,公元前333到330年亚历山大获得的总战利品估计约为180000到400000塔兰特(塔兰特为古代大额的计重单位,据估1塔兰特约为现在303公斤)。此外,新帝国还接管了波斯的税收。这些巨额的财富(通常是金银)被重新分配输送到各地方,各地方再进一步加工将它们送到造币厂铸造钱币。

阿契美尼德装饰狮像金碗

从前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是不足的。各地城市部落通常保持了较高的独立性,拥有独立的铸币权。这些货币往往形状、图案、成色、币制各异,造成了贸易流通时的诸多不便。

结合这一铸币相关的历史背景,也许人们会就此得出结论:亚历山大是为了促进贸易流通而推行新式货币。然而,从历史大背景来看实则不然,亚历山大发行新式钱币其实另有原因。

第一个捉襟见肘的问题是军饷。亚历山大东征所率领的军队主要由马其顿人和希腊联军组成,前者是国王的私人武装,后者的本质则是雇佣军。不同于古典时代公民兵,他们不仅享受战利品还要领取薪水。

第二个动机源于亚历山大个人的欲望和野心——他希望自我封神。自古以来,钱币代表着发行方的官方观点。新发行的所有亚历山大钱币上都刻有亚历山大的名字;有的甚至直接镌刻亚历山大的真容。

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古希腊宗教已经有个人崇拜的倾向,认为具有卓越才能的人可以成为人中之神。

事实证明,亚历山大确实具有超人的才能和德性。因此,受希腊宗教英雄崇拜的影响,驾信希腊宗教的亚历山大想在有生之年被尊奉为神,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期望。况且,在当时的形势下,相比希腊旧有政治体制东方神圣君主制是更加行之有效的统治方式。

于是,东方的国王崇拜与古希腊的英雄崇拜在亚历山大身上便颇为协调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亚历山大的形象在钱币上的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亚历山大在位时期发行了数量大、质量优的亚历山大钱币,但这不意味着亚历山大所辖的庞大帝国所使用的货币完全统一。大部分希腊本土的城市以及归附的附属国仍然在继续发行自己的货币,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的自治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亚历山大钱币并不是帝国境内的唯一法定货币,换言之,亚历山大没有统一货币。

这一阶段亚历山大钱币包括金币、银币和铜币(为了和第一阶段的钱币进行区分,在后面文章中统一记作新式亚历山大钱币),其中当时的金银比为1:10。

金币主要面值为双斯塔德(distater)和一斯塔德(stater)。双斯塔德直径约为22毫米,重量约为172克。一斯塔德金币直径约为18毫米,重量约为86克。银币主要面值是一德拉克马(drachm)和四德拉克马(tetradrachm,tetra = 4)。一德拉克马直径约18毫米,重约43克(五角硬币大小)。四德拉克马银币的尺寸从25毫米到40毫米不等,重量为约172克。

下面笔者就以其中最典型的新式亚历山大四德拉克马银币为例,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一阶段亚历山大钱币的明显特征与不同之处——

这一设计始铸于小亚细亚南部腹地西里西亚地区的塔尔索斯城(Tarsos),显著标记是背面王座下有希腊字母A或B,钱币正面是大力神,背面是众神之王宙斯。

新式“亚历山大”四德拉克马银币

特征一

为什么选择大力神作为钱币的正面头像呢?

选择大力神的形象作为钱币正面肖像,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点:马其顿王族声称他们是大力神的后裔,并且在亚历山大之前就有打制过大力神头像钱币(例如其父腓力二世就发行了大力神头像的二德拉克马)。仔细比较早期的亚历山大钱币,大力神的形象沿袭了腓力二世的钱币风格,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亚历山大继承了父亲的传统

第二点:正如前文所示,在希腊社会普遍将伟大历史人物尊奉为英雄或神的背景下,自幼受到母亲奥林匹亚丝(Ὀλυμπιάς)思想灌输的亚历山大身上有着浓重的英雄主义情结。他真切地相信自己是宙斯之子(而非腓力二世之子),是和大力神一样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因此选用大力神作为钱币头像,既可以遵循古希腊崇拜英雄的传统又为自己日后的封神之路做好铺垫

特征二

背面为何选择宙斯?

至于钱币的背面设计,则是宇宙之神宙斯。然而这里的宙斯很有可能化身为国王,通常形象是长发,有时头发会卷在脑后;其头上戴着桂冠,但在有些钱币上看起来更像一个头巾或头饰;其下身覆盖着宽松长衫(亚麻或羊毛斗篷);左手持有一个权杖——象征着权力与权威,右手托鹰——象征宙斯所掌管的天空。

至于为何钱币的背面设计选择了宙斯的形象,为了更好的讲解这一缘由,此处有必要简要提及塔尔索斯城的钱币史。

塔尔索斯(Tarsos)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市,地处西里西亚地区(Cilicia),有学者认为其建立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此地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素来十分富有,它的铸币历史悠久、品种丰富。

下图为在波斯总督治下的塔尔索斯城分别在公元前约380年和公元前约334年发行的钱币。正面形象为当地天空之神巴尔(Baal)。

新式亚历山大钱币的宙斯形象无疑参考了先前巴尔神的形象,新式钱币的宙斯可以说是旧版巴尔神的变体。显而易见,亚历山大在确定钱币图案的时候是希望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相互结合交融的。

此处说句题外话,文化包容性也许是亚历山大具有的有别于当时其他人的优秀品质之一。诚然,这种文化包容可能只是出于政治安抚的考量,但鉴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新式亚历山大钱币的设计面世后,先后被上百个城市拿用和模仿。

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共有约26个造币场生产四德拉克马银币,6个造币厂生产一德拉克马银币。

在他去世时,同一时期的发行此设计的造币厂数量曾高达52个。直到他去世之后的250多年里,还有91个不同的造币厂陆续发行或仿造过亚历山大钱币。

出于贸易的实际需求以及对亚历山大的国王崇拜等原因,有些城市(例如艾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在脱离帝国控制之后,仍然继续发行亚历山大钱币;也有许多帝国之外的城市部落自发地去仿造亚历山大钱币。

最后的亚历山大钱币目前据考是由梅塞姆布里亚(Mesembria)在约公元前65年制作的。

公元前175-125年,梅塞姆布里亚发行的亚历山大钱币

这些造币厂分布范围之广(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时间跨度之长(前后250多年)使得亚历山大钱币成为西方古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钱币。

音乐世家
1678-1741,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维瓦尔第的父亲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幼年的维瓦尔第成长在威尼斯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里,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到十岁时,他已经能代替父亲在教堂里演奏了。十八世纪初的一本威尼斯旅游手册中记载:“……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维瓦尔第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词句。
维瓦尔第十五岁受戒,1703年领受神职,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当他18岁时接受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时,维瓦尔第才力下心当神职人员。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由于他生有一头红发,人们都称他为“红发神父”。接着他就当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甫,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在维瓦尔第的悉心指导下,孤儿院乐队和唱诗班的水平蒸蒸日上,他本人作为一个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声望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千里迢迢来到威尼斯,只是为了聆听他演奏小提琴。在维瓦尔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大量音乐作品源源不断的从他的鹅毛笔端流淌出来,最出色的还是他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着称的器乐作品。他一生写了近500首协奏曲和73首奏鸣曲,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他在世时就出版了,包括他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他是个天才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约1675-1741)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自幼学习小提琴与作曲,1714年起任威尼斯贫女音乐学校教师及乐长。除作有大量由一把小提琴及乐队来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外,尚作有不少用两至四把小提琴或木管乐器来演奏的协奏曲和实为管弦乐重奏曲的大等,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著称。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三重奏鸣曲、奏鸣曲等。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洛克大音乐家。
异乎寻常的音乐家
维瓦尔第是一个异乎寻常的音乐家。在他生前,人们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不妙的。据说他虚荣心强,喜欢夸耀自己,甚至谎报作品数目(这也许是至今对他某些方面的作品的数字众说纷坛的原因之一,例如:他声称作有歌剧九十四部,而一般认为是四十余部,有人甚至认为仅二十八部)。他还夸口说自己写一部协奏曲比抄写这部作品更快,因而不免遭到诽谤,有人把他的众多的协奏曲作品看作只是一部协奏曲的“多次创作”。尽管如此,维瓦尔第在协奏曲史上的地位仍是无可争议的。他的最大成就在于他把自己对形式的精通运用于协奏曲的发展,并把大协奏曲定型为三乐章形式(快一慢一快);他首创的小提琴协奏曲体裁,对小提琴技巧、配器法以及独奏协奏曲形式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关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真正价值的一个最好的佐证,就是它们得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的关注,巴赫曾把维瓦尔第的十六部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古钢琴曲,四部改编成管风琴曲,还有一部被加以扩展,成为一部为四架古钢琴和一个弦乐四重奏乐队而写的庞大的协奏曲。
维瓦尔第的一生正处于欧洲巴罗克艺术鼎盛时期。一向不如声乐那样受到重视的器乐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而小提琴音乐的发展尤为迅猛。维伐尔第受到环境的影响,写出了众多的音乐作品,包括大量的歌剧、大合唱、交响曲,还有许多宗教音乐作品,以及几百首独奏、重奏作品,仅协奏曲一项就有四百四十六部之多。然而,在这些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很少是公众所熟悉的。维瓦尔第留下的宝贵的音乐遗产已日益受到音乐界的注意,维瓦尔第音乐中那意想不到的重音、直率而热烈的风格以及突如其来的主题,也逐渐为音乐会听众所熟悉
生平事迹
维瓦尔第的父亲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瓦尔第(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十岁的时候离开布雷西亚到威尼斯,并在那里成为一名理发师。他和当地姑娘卡米拉·卡里吉奥于1676年结婚,育有9个孩子。安东尼奥为长,其出生当天据说还出现了地震。1685年乔瓦尼成为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他是一个成功的小提琴手,并且因为其西西里亚联会会员的身份,在威尼斯的音乐界迅速赢得名声,还被认为是一名出色的炫技小提琴家。安东尼奥自小就不输其父,年纪轻轻就能代替父亲上演。他的音乐理论可能来自于乔瓦尼·列坚齐(Giovanni Legrenzi)。但这又显得不太可能,因为列坚齐在1690年去世,当时维瓦尔第才12岁。
维瓦尔第在15岁的时候即行剃发并且接受了首次世俗圣职仪式,维瓦尔第才立下心当神职人员。
维瓦尔第在那里读了一年半的追思弥撒之后就永远放弃了神职工作,但他依然持有神父的地位。在后来的一封信中他写到自己是因为健康状况而辞去教堂职务的(他写到“strettezza di petto”,意为胸闷,可能为心绞痛,也可能是哮喘)。一方面他的作曲工作让他没有时间去分心,另一方面教堂职务带来的收入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根据他在威尼斯的皮耶塔医院(Ospedale della Pietà)的收入单据来看,维瓦尔第在此之后不但是小提琴,还是抒情维奥尔琴跟大提琴教师。还有逸闻说道他还演奏羽管键琴。 他从父亲那边遗传得来的头发颜色使得他被称为“红发神父”。很多威尼斯人不晓得维瓦尔第,却知道红发神父。
维瓦尔第在1704年开始作曲,第一部作品出版于1705年,是一组12首叁重奏奏鸣曲。1713年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奥托尼在维拉》(Ottone in Villa)。从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剧作家,尽管很多人仍然认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生创作了近50部歌剧,其中存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而他创作最多的还是协奏曲,人们公认他对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写了数百部这类作品,大部分是小提琴协奏曲。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维瓦尔蒂始终在威尼斯当地的一家慈善机构“Ospedale della Pietà”中任职而他的职务集乐团指挥、作曲、音乐教师以及总乐长于一身。作曲家也乐此不疲,因为这样既能够为自己带来较为丰厚的收入,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时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循环往复,维瓦尔蒂则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这种需求,费尽心力不断创作。他要为一年中每个即将到来的节日、纪念日写作新的歌剧、神剧、协奏曲。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则是教授被音乐院收留的那些孤儿音乐知识、教她们演奏乐器。由于这些慈善机构只接收私生或者遭遗弃的女孩儿,所以音乐院乐团都由女子组成。维瓦尔蒂当时创作的许多作品也正是由这样一支“全女子管弦乐团”来演奏的,女孩子们优雅而漂亮,演奏场面极其动人,被一些观赏过演出的人形容为“好似一群歌唱的天使”。除了担任这份令作曲家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职务外,据说维瓦尔蒂还在威尼斯本地一家歌剧院做过经理,也曾在一位伯爵的府中供职,但最终还是没能离开Ospedale della Pietà。维瓦尔第在这个职务上一直服务到1716年(其中有一段时间间断1709年2月到1711年9月)。接着他就被任命为“Maestro dei concerti”(音乐会大师)。
在威尼斯发表两部奏鸣曲集(12首三重奏鸣曲 op1 和 12首小提琴奏鸣曲 op2, 在1705和1709年付梓)之后,维瓦尔第发表了协奏曲集“L'Estro armonico”(和谐的灵感)op3(1711年印制),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欧洲范围内的名声。直到1729年他共写有12部曲集,打op3后都在阿姆斯特丹印制。其中有12首协奏曲 op8(1725)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和声与创作之争),当中前四首即是著名的“Le quattro stagioni”(四季)。
早在Ospedale della Pietà任职时维瓦尔第就已经开始了歌剧创作,其第一部歌剧Ottone in villa于1713年在维琴察首演,之后到173926年间他写有歌剧达50部。其中存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在此之后,维瓦尔第除了Ospedale della Pietà的职位外,日益频繁地担任维琴察圣安格洛剧院的主持。后来在威尼斯维瓦尔第有了争执,他决定1718年迁到曼图亚,供职于地主飞利浦·冯·黑森·达姆斯塔德(1671-1739,路德维希六世之子,伊丽莎白·阿玛莉(Elisabeth Amalie)之侄,也就是斐迪南三世之妻埃列诺拉(Vgl Titelblätter zu den Opuswerken X und XII: “SAS Il Sig'r Principe Filippo Langravio d'Hassia Darmstadt”)的母亲。他在那里主要是当音乐会主持和创作歌剧。1721年他多次在罗马逗留,两次在教宗面前演奏,因此赢得了大量的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委托。
1725年Alessandro Scarlatti去世。那不勒斯乐派在这位前辈的细心“经营”发展下开始走向国际化,虽然后期某些作品在质量上趋向没落,但是这并未影响人们对其火热般的兴趣。这样的必然是北方威尼斯乐派的没落。作为在意大利其他各国,尤其是在德国等日耳曼地区广泛受欢迎的意大利威尼斯作曲家维瓦尔第的音乐地位也正在受到不可逆转的挑战。1726年他以圣安格洛剧院音乐总监的身份返回威尼斯。这一次,身为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的他在那里赢得了全欧洲人的敬仰,甚至是很多音乐家朝圣的对象。在此期间他认识了16岁的女歌手Anna Giró,后者陪伴他进行游历。
时间到了1728年,当维瓦尔第出版作品9“里拉琴”后 ,不难看出他在作品风格上开始作出的初步“反击”,这是一部具有威尼斯乐派特色早期古典主义风格的成功作品,它比起“贵族化”的,较凝重的那不勒斯乐派似乎更加贴近自由民的思想。
到了1730年维瓦尔第又出版最后两集协奏曲作品11,12。但总的来说这两集作品趋向于保守。如果维瓦尔第从此不再出版/写协奏曲作品,这两集作品类似与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的晚期风格——成熟而又怪异/保守的作品。1733年以后,在北方意大利的情况开始不妙起来,晚期巴洛克威尼斯乐派开始完全的没落了,整个意大利都开始偏向了那不勒斯乐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维瓦尔第却再度成为家乡威尼斯市圣安吉洛剧院的首席作曲家。1734年,他与佩塔孤儿院的关系因为他长期外出而告结束。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仍然保持联系。但威尼斯已经开始对他流露出厌倦的情绪。但他对欧洲大陆的兴致越来越浓,在他国外旅游中,其中一次到阿姆斯特丹参加勋伯格剧院一百周年纪念日。1738年1月7日,维瓦尔第曾在当地演奏小提琴协奏曲。
1739年以后,维瓦尔第在威尼斯已无法继续他的事业,打算决定离开威尼斯,先去奥地利。在他动身之前,佩塔孤儿院的主管看在情分上向维瓦尔第买下了他大部分的协奏曲作品和宗教乐谱,作为维瓦尔第本人最后离开旅行的路费,对于他来说这次旅行好比一次赌博。
维瓦尔第在63岁的时候迁往维也纳,想寻求查理六世的支持。但查理六世却于1740年10月去世,失去依靠的维瓦尔第穷困潦倒,当时维瓦尔第的健康也不见得比国王强多少,随即一病不起。到达维也纳后一个月即1741年7月28日,他就逝世了。这位名满天下的作曲家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世了。他死去的当天就被草草埋葬在圣查尔斯教堂贫民公墓,与他同时埋葬的人中还有被处决的罪犯。几十年后公墓废弃,后人再也无法找到他的遗骨。就这样,维瓦尔第清风一样的走了,留下的只有清风一般的音乐。
维瓦尔第在晚年,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回到“叛逆”主题,确实不可否认晚期的波折让作曲家再次变的成熟不少。在晚年他似乎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想要创造心中不可思议的奇迹。这是从未听到过一个维瓦尔第。他似乎综合了一生的作曲理念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升华,更重要性的是他的叛逆性。大幅度的跳跃对比,极力避免重复,在这里小提琴技术运用丝毫不亚于帕格尼尼,且生动,扣人心弦。其阴郁风格近似于后来前古典时期华丽风格的柏林乐派,CPEBach的先声。和早期作品相比有了许多革命性的改革。
他的部分晚期作品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几乎绝望的预料?这是一个迷……一个已经六十岁的老人却一反常规写下比年轻时期更为“叛逆”激进的作品,这也是一个值得回味的现实。
二十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洛克音乐。当在复兴巴赫的运动中发现维瓦尔第对他耐人寻味的影响时,音乐界开始关注这位大师,他的音乐魅力也越来越多的被揭示出来。1978年在他诞辰300周年之际,一块纪念铭牌在公墓旧址——维也纳理工大学揭幕,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崇敬。发光的未必是金子,而真金即使蒙尘多年,也依然是闪闪发光的。
直到1940年,维瓦尔第的作品才被重新发掘。法国音乐研究员马克·宾舍利和其他收藏家在20世纪30和40年代买了大量的手稿。这些手稿被藏在城堡和寺院等地超过200年。宾舍利尝试为维瓦尔第的作品编号,但根据进一步的研究和新发现的作品来看,这套目录并不完备。另有一套目录,是由安东尼奥·凡纳(F)编制的。丹麦音乐科学家彼得·旅昂(1937)在 1973年发表了一套更新的目录,即Ryom-Verzeichnis(缩写 RV)。
红发神父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一生的大部分活动也在威尼斯。他是圣马克大教堂一位职业小提琴师的儿子,从小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并向莱格伦齐学习音乐。25岁开始从事神职,两年后因故离职。维瓦尔第因长有一头红发,被称为“红发神甫”。
1703—1740年的30多年里,维瓦尔第先后数次在威尼斯仁爱教养院任职,担任过指挥、作曲家、音乐教师、音乐总监。维瓦尔第的主要职责是为仁爱教养院举办的音乐会提供大量新作品,包括清唱剧和协奏曲。由于这类音乐会频频举行,因此,维瓦尔第的创作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据说他写一部歌剧只需5天时间,而写一首协奏曲的速度竟比抄谱员誊写分谱的速度还要快。威尼斯有四家类似的教养院,而以仁爱教养院的演出最受欢迎,也最为精彩。
从1710年,韦瓦尔第开始写歌剧。从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剧作家,尽管很多人仍然认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共写了49出歌剧,其中传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他的歌剧是当时威尼斯剧院中上演频率最高的,并在佛罗伦萨、费拉拉、罗马、维罗纳、维也纳等城市享有声誉。除了歌剧以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康塔塔、清唱剧和经文歌。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世界最大的港口,位于欧洲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整座城市展布在马斯河两岸,距北海约25公里,有新水道与北海相连。港区水域深广,内河航船可通行无阻,外港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货轮和超级油轮。
鹿特丹是连接欧、美、亚、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欧洲门户”之称。城市市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港区100多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7万,包括周围卫星城共有1024万。
鹿特丹地势平坦,位于荷兰低地区,低于海平面1米左右。其东北部的卫星城亚历山大斯塔德附近低于海平面67米,为荷兰最低点,该处有居民175万。鹿特丹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1月最冷,平均气温1℃,7月最热,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700毫米。
城市历史
[编辑本段]
从沼泽地崛起
鹿特丹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它原本是鹿特河附近的渔村,该河古时从南荷兰的沼泽地区流人马斯河,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在马斯河北岸修建堤坝,用闸门将鹿特河与马斯河隔开。1340年荷兰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时,挖掘运河与代尔夫特和莱顿相通,使鹿特丹开始繁荣起来。1563年城市大部分曾被大火破坏。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和掠夺,几个月以后西班牙人撤退。当时有许多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来,使鹿特丹进入一个恢复发展时期。
到了16世纪,鹿特丹城市建设逐步发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许多港口,为对外交通和贸易奠定了基础。到18世纪;鹿特丹的对外贸易更为蓬勃兴旺,集中对法国和英国开展贸易,当时也有船只远航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到19世纪,鹿特丹在转口贸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德国在1870年统一,在莱茵地区,特别是在鲁尔地区实行工业化,使鹿特丹也相应地得到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及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特别是1877年铁路接通南部市区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运河新河道,使其运输条件大为改善。城市的扩展,港口运输网络的建立,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河流和运河联为一体,至20世纪初鹿特丹一跃而成为荷兰第一大港,世界上设备最好的港口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鹿特丹遭受了巨大损失。1940年5月14日,德国空军对这座城市狂轰滥炸,整个市中心和东部广大地区完全被破坏,包括建于15世纪的圣劳伦斯大教堂在内的许多公共建筑物被炸成一片瓦砾。只有市政府、邮政总局、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馆等建筑残留下来,幸免于难。鹿特丹的瓦尔港机场(欧洲第一民用机场)也遭到破坏。1944年秋季,德军撤退时还大肆破坏城市设施,如总长为7700多米的远洋货轮码头区和约40%的码头设备遭到破坏。
重建与发展
战后,市政当局开始执行重建计划,并征用整个被破坏的地区。港口设施的重建于1949年完成,并逐步恢复了海上交通运输。60一70年代建成了博特莱克港和石油化工区,开挖深23米、宽400—600米、长12公里的贝尔河,并修建欧罗波特港。港口和工业区面积自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由263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使鹿特丹自1965年起跃为世界第一大港。目前,它有400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约有31万艘海轮和18—20万艘内河船舶停靠。港口年货物吞吐量高达3亿吨,装卸集装箱达400多万只标准箱。港口设备先进,拥有机械化装卸码头,大型仓库和冷藏库,是世界最大集装箱港口之一(其余为香港、新加坡、高雄、纽约等)。港内可停泊30—50万吨巨型油轮。进口和过境的大宗货物有石油、石油制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进出口主要对象为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
今日鹿特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荷兰已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它是欧共体最早成员国之一,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欧洲前列。其工业门类齐全,拥有欧洲最大的炼油厂,造船业很发达,石油化工、家用电器、电子仪器、乳品加工、人造黄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此外还有汽车装配、工程机械、铁路器材、轻工业(纸张、服装、咖啡、茶、可可、香烟、啤酒)等制造部门。
步入鹿特丹,宛如置身于一座新兴的大城市。它的城市建设规划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布局实施的,建筑物基本上是战后新建的,外观新颖别致,大多为西欧风格,造型独特,异彩纷呈。市区有规模宏大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国际贸易中心机构。在老城区,许多街道路面是用石头铺成的,保留数百年前的风貌。鹿特丹是一座位于马斯河沿岸的城市,市内河道很多,有各种各样的船只停泊在河边。在建筑物近旁,在河畔,在桥边,荷兰独特的风车随处可见,构成一幅幅如画的景色。
市内交通十分方便,有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和各类船只。乘车经常要过桥、过河,在河网里穿梭行驶。市区街道整齐清洁,其最大特点是居民住户的楼层窗户都养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欧洲港口花园城市。在郊区有许多菜园和花圃,种植各种蔬菜和花卉。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市场供应极大丰富,出售的货物大部分是来自欧共体的产品。街道上奔驰的有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除荷兰本国的飞利浦产品外,尚有日本索尼、松下、日立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通讯邮电发达,街道上公用电话亭到处可见,对外联络颇为方便。各国风味的餐馆、酒家、快餐店鳞次栉比,还有华侨餐馆供应地道的中餐。
鹿特丹也是一座著名旅游城市,它每天要接待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市内有许多博物馆、画廊、公园、图书馆、院和音乐厅。人民生活不仅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去寻求生活的乐趣。
城市建设再展宏图
鹿特丹市政当局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它的城市中心扩展到马斯河南岸,是通过埃拉斯穆斯(Erasmus)桥向南延伸的,该桥目前正在建造中。在科普范祖伊德(Kop van Zuid),这是一个新的、生气蓬勃的绿色地区,占地面积为125万平方米,正沿着旧港的沿岸兴起。这个地区将建设成为集住宅区、办公楼、商业和娱乐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区。第一批新的住宅楼目前正在建造中,计划可居住5300个家庭。
1994年起开始修建新的地铁车站,第一期工程总共为4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面积,35万平方米商业和商店面积和6万平方米的休闲和其他设施面积。纽约饭店和航海模拟中心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五洲”外国节日市场将设在原先的贸易中心内,这是一个有盖市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每日均可在那里出售。活动广场将经常有音乐演出,在保税仓库建筑内将有许多酒店和餐馆为广大雇客服务。
鹿特丹港
[编辑本段]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东溯莱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有“欧洲门户”之称。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码头总长42公里,吃水最深处达22 米,可停泊545万吨的特大油轮。港区基础设施归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务管理由鹿特丹港务局负责,各类公司承租港区基础设施发展业务。二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鹿特丹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发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1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此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达32亿吨,创最高记录。目前,鹿特丹年进港轮船3万多艘,驶往欧洲各国的内河船只12万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64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业人口7万余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4%,货运量占全国的78%,总产值达120亿荷盾,约占荷国民生产总值的25%。
鹿特丹港区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储、运、销一条龙。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公路、铁路、河道、空运、海运等多种运输路线将货物送到荷兰和欧洲的目的地。
鹿特丹港区是该市的主体,占地100多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无闸,冬季不冻,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风浪侵袭,最大可泊544万吨超级油轮。海轮码头总长56公里,河船码头总长336公里,实行杂货、石油、煤炭、矿砂、粮食、化工、散装、集装箱专业化装卸,同时可供600多艘千吨船和30多万艘内河船舶,年吞吐货物3亿吨左右。港口货物的运输干线莱茵河、高速公路、港口铁路与国内外交通网相连。进港原油除经莱匣河转运外,还铺设运输油管道直通阿姆斯特丹以及联邦德国、比得时。大宗过境货运占货运总量的85%,其中原油和石油制品占70%,其余为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进出口主要对象国为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从60年代起鹿特丹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仍然不断加强泊位建设,更新设备,拥有许多提供特别服务。
鹿特丹港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装箱港口之一。早在1967年,一些码头装卸公司敏锐地发现到集装箱在世界上的发展潜力,并进行了巨大投资。现在,鹿特丹港已成为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码头上各种集装箱井井有条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装卸216万标准箱,超过了纽约港的190万箱。现在鹿特丹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1)公路集装箱运输。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稠密的公路网,将鹿特丹与欧洲所有的大城市连接起来,从鹿特丹出发,只需8~10小时就可以到达巴黎、法兰克福和汉堡,到达德国的主要工业区鲁尔地带和比利时大部分地区所需的时间就更短了,即使是北欧这样较远的地区也可以在24小时之内到达。荷兰的公路运输拥有雄厚的实力,欧盟30%的国际公路运输是由荷兰承担的。(2)铁路集装箱运输。鹿特丹几乎每天都有一系列的集装箱列车向欧洲各地发车。(3)驳船集装箱运输。近年来,由于运价低等原因,鹿特丹驳船集装箱运输得到了迅速发展。几乎每天都有驳船将集装箱由鹿特丹运至莱茵河沿岸各集装箱码头)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内陆集装箱码头开始大量出现。在欧洲,尤其是菜茵河沿岸,已兴建了32个集装箱码头。90年代以来,鹿待丹开始实施新的扩能计划,建造10~15万吨级的第五、第六代集装箱码头。到2010年,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达600万箱,以确保欧洲最大集装箱运输中心的地位。
1957年,由于港口极大的扩建,鹿特丹人想出了欧洲之门港这个名称,这意味着他们想成为“欧洲的大门”。其实自1963年鹿特丹就可被称为世界最大港口和仓库地。城市对集装箱转载进行了大量投资,以在远东世界经济国中竞争。在马斯平地港的码头上可毫无困难的装卸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
集装箱尺寸的标准化对此也有贡献。在不列颠港,位于Botlek水道中的卡兰桥后,人们主要装卸(多为日本)汽车。运汽车船的特征是其高而对风敏感的结构。
佩尔尼斯和马斯平地港上主要是炼油厂。自1936年石油港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发展。瓦尔港内主要装卸零装货。很多是“流动”转载,直接可上内河航运船。
城市旅游
[编辑本段]
德夫哈芬(Delfshaven)
在这儿您会发现恍若风景画的荷兰旧街。约在375年前,英国清教徒为了宗教信仰,而从这儿乘船到美国去。此外,德夫哈芬也以身为派特·海恩(Piet Heyn)的出生地而闻名。这位诞生于1577年的西印度公司船队司令,曾俘虏西班牙“宝藏”船队,至今他的雕像仍矗立在派特·海恩广场上。
博曼斯美术馆(Musem Boynams-van Beuningen)
馆内的收藏含括了14世纪到19世纪中叶西欧著名画家的画作,如:鲁本斯的《苏珊娜富曼》、波希的《放汤子》、《地狱》、《加纳的婚礼》等等。主宰19世纪画史的画家像是凡高、莫纳、高更、毕`加索等人的画作也不少,二楼还特别辟室展示二十世纪的作品,收藏相当丰富。
周边景点:
小孩堤防(kinderdijk)
位于鹿特丹南面12公里处。在小孩堤防,19座风车面对面排列成两排。一排圆形砖结构的风车为Nederwaard地区进行排水。而另一排八角形的风车让Overwaard不遭受灭顶之灾。其中有部分风车向公众开放。它们将让游客们对从前风车主及其家庭生活留下逼真的印象。1997年,这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三角洲工程(Delta Work)
三角洲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最为壮观的防潮工程。
由于荷兰地势低洼,河道纵横,上游水量丰盛,在汛期受风暴潮灾害严重。于是,1953年,政府出台了一项防洪计划,命名为“三角洲工程”(也称为“北海大坝工程”),目的就是治理这个富庶的三角洲地区。该工程是一项大型挡潮和海口控制工程,建设地点是荷兰西南部的韦斯特思尔德的新水道口上,主要包括两扇巨大的防潮闸大门、平时存放防潮闸大门用的船坞、水道河床的平整、移动防潮闸大门及其供水排水的电力设施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它的建成使位于福克角三角洲以上的鹿特丹地区100多万居民免受风暴潮灾害之苦。

弗雷德里克永贝里(Fredrik Ljungberg)
出生日期:19770416
出生地点:哈尔姆斯塔德(瑞典)
国籍:瑞典
体重:75kg
身高:176cm
俱乐部:西汉姆联队
位置:中场
球衣号码:7
加盟日期:2007年7月23日
曾效力球会:哈尔姆斯塔德BK、阿森纳
个人简介
初出茅庐
永贝里1977年4月16日出生在瑞典哈斯勒霍姆的维特斯约(Vittsjö)。从小就接触过永贝里的人对其现在取得的成就一定不会感到惊讶,在家乡人眼里永贝里简直就是一个运动天才。1982年,年仅5岁的永贝里就加入了瑞典俱乐部哈姆斯塔德BK的少年队,并在球队中展现出了完美的适应能力。而与此同时,永贝里还在家乡的手球俱乐部占有一席之地,幸亏他对足球的兴趣更大一些,否则阿森纳将失去一名多么优秀的球员啊!?
一战成名
1994年10月,年仅17岁的永贝里代表哈姆斯塔德俱乐部参加第一场成年队比赛,随后一鸣惊人的他就牢牢地占据了哈姆斯塔德队的主力阵容。在球队中,永贝里的位置并不固定,虽然他最中意的位置是在右边锋,但在前场左中右路,我们都可以看到永贝里的身影。
在代表俱乐部参加了79场正式比赛之后,永贝里顺利地得到了瑞典国家队的召唤。在一场访问英格兰的热身赛中,初出茅庐但又略显稚嫩的永贝里一眼就被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温格相中。永贝里在那场比赛中表现得如此出色,以致于向来谨慎的温格在没有经过一次实地考察就下定决心与其签约。
对于300万英镑的诱惑,哈姆斯塔德俱乐部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这样永贝里就开始了他在阿森纳的“神奇之旅”。
永贝里在阿森纳的处子秀取得了空前的成功——1998年9月一场阿森纳与死敌曼联的比赛中,永贝里受命替补上场,在瑞典人仅仅登场5分钟之后他就打进了加盟阿森纳之后的首粒进球,而q手也以3-0取得了大捷。在接下来的赛季里,永贝里逐渐融入了温格球队之中,在他的一个英超赛季永贝里上场16次,而阿森纳也获得了联赛的亚军。在随后的二个赛季,阿森纳的成绩依然没有突破,他们遭到了曼联牢牢的压制,不过永贝里在海布里的位置已经日趋稳固了。2001年在威尔士千年球场进行的足总杯决赛中,阿森纳依靠他的进球曾以1-0领先过利物浦,不过随后的比赛属于欧文……
2002年对于永贝里来说是难忘的一年。在当年的英超联赛前,温格与他重新签订了一份为期5年的新合同,这无疑是对他贡献的肯定。在随后的赛季里,阿森纳成为了打破了曼联的“霸权”,成为联赛和足总杯的双冠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足总杯2-0击败切尔西的战役中,永贝里再次取得了进球,瑞典人也成为近40年来首位能在连续两届足总杯决赛取得进球的球员。
随后的赛季,永贝里因伤缺席了大部分比赛,不过阿森纳还是以1-0击败了南安普顿蝉联足总杯冠军。随后的赛季是阿森纳足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温格的球队复制了115年前普雷斯顿保持的全赛季不败的超级纪录,而永贝里也是亲手书写历史的其中一员。阿森纳也成为了当时全世界最好球队的“代名词”。足总杯对于永贝里来说总是有着特殊的吸引力,2005年阿森纳一赛季不败的赛季也是如此,虽然120分钟的比赛被曼联逼平,但在点球大战中q手还是成功地点杀了红魔,永贝里是阿森纳第二个主罚点球的球员。
那个赛季结束之后一切都随着穆里尼奥的到来而改变了……阿布军团依靠“不讲理”的引援政策统治了英超,对于转会一直精打细算的阿森纳受到的冲击也是最大的——球队至此之后已经三个在各条战线一无所获了。
2006年希望通过欧冠联赛来“曲线救国”的阿森纳几乎达成了目的,在当年的欧冠决赛中阿森纳凭借坎贝尔的头球得以长时间地领先巴萨。但在最后时刻,贝莱蒂和久利的进球还是使得q手郁闷而归。这场比赛失利直接造成了当时阿森纳的“分崩离析”——皮雷和亨利在随后的两个赛季里分别离开了球队。
分手时刻
失望的欧冠赛季结束之后,永贝里就一直保守伤病的困扰。这段时间内温格看中的年轻球员赫莱布、罗西基和法布雷加斯也逐渐成为了球队的新宠,永贝里在球队的位置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上赛季末期瑞典人已经伤愈归队,但他的上场时间已经严重缩水,永贝里知道自己在阿森纳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今夏温格对于永贝里转会问题模棱两可的表态更是加速了他的离开。法国人在阿森纳官网上主动表示:“永贝里即使留下来下赛季也要做好长时间打替补的准备。”“教授”的这次发言无疑是一道含蓄的“逐客令”……
在这种情况下,永贝里自觉地选择了离开。北京时间7月23日下午,永贝里正式以300万英镑的低廉身价转会到了西汉姆,并与新球队签订了一份为期4年的新合同。值得安慰的是,西汉姆俱乐部的主席马格努森同样来自北欧(冰岛),在这样的环境中,永贝里或许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瑞典国家队生涯
弗雷迪迄今为止总共为瑞典国家队出战67场,打进了13球。他代表瑞典队的处子秀是1998年1月与美国的比赛;随后永贝里随队出征了2000、2004年的欧锦赛和2002、2006年的世界杯。瑞典队在这四项大赛中总共参加了16场比赛,而永贝里没有错过任何一场,这足以显示永贝里对于国家队的重要性。2006年球队出征德国世界杯前,永贝里被教练拉德贝克任命为队长。
技术特点
超群的速度是永贝里击败英超后卫的一大利器,因此与永贝里一对一是每一个后卫的噩梦。在阿森纳,按照温格的要求几乎所有的配合都要在地面完成,技术细腻永贝里对此非常适应。而在比赛中,永贝里的大力界外球也是他的招牌“必杀技”,瑞典人可以用其在球场任何角落向对手开火。 他集细腻的技术和顽强坚韧的作风于一身,作为右中场还经常贡献进球。
你知道吗?
由于温布利球场改建,足总杯决赛也被移师到了威尔士千年球场,而永贝里也得以成为第一位在英格兰本土之外打进足总杯决赛入球的球员。
虽然永贝里并不像贝克汉姆那样具有偶像气质,但他还是成为著名服装品牌CK的代言人。他赤裸上身穿着CK内裤的海报出现在全球所有的媒体上,永贝里也在2002年被评为瑞典最会穿着的人。
永贝里的阿森纳出场和进球记录:
英超联赛:出场188+28,入46球
欧洲赛场:出场63+10,入13球
足总杯:出场28+5,入11球
联赛杯:出场3次,入0球
社区盾:出场3次,入0球
总计:出场285+43次,入72球
荣誉:
英超冠军:2002,2004
足总杯冠军:2002,2003,2005
社区盾:1999
2005/2006赛季报告
十二月:首战博尔顿先发出场,对阵纽卡斯尔和切尔西上半场发挥极为出色,助攻范佩西一球如非裁判宣判无效,阿森纳本该先下一城。联赛杯休息后对阵查尔顿上半场错过了一次极好的机会,末战维拉同样贡献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射门。
十一月:比较安静的月份,因为脚筋受伤缺席一段时日,布拉格与桑德兰两战都没有参加。打维冈时方才复出并出现在首发阵容中,在伯尔尼打图恩他同样首发,不过与布莱克本一战他出现在了替补名单内,下半场才替换雷耶斯出场。
十月:由于伤兵众多,永贝里首战伯明翰是与雷耶斯联袂锋线。由于腿伤,与西布罗姆维奇一战上半时就被换下,随后直到月末与热刺一战才复出。
九月:与米德尔斯堡一战因伤缺阵,不过随后与图恩、埃弗顿、西汉姆和阿甲克斯的较量他悉数首发。在阿姆斯特丹客串前锋的瑞典人开场仅80秒就破关得手,迎战埃弗顿时还曾射中门柱。
八月:对阵纽卡斯尔表现优异,制造点球并助攻范佩西打入球队第二球。不过随后与切尔西交手时不幸撞上广告牌负伤,并因此缺席了与富勒姆一战。
夏季:世界杯预选赛马耳他的比赛中永贝里攻入一球,在阿姆斯特丹锦标赛其亦有斩获,2-1胜波尔图一役中替补上场的瑞典国脚梅开二度助球队逆转。
五月:摆脱伤病困扰的永贝里在伯明翰出场了68分钟,不过足总杯决赛上他还是坐上了替补席。但弗雷迪下半时上场后在门线上挡出了范尼斯特鲁伊的头槌攻门,点球大战中又打入一球, 加上足总杯四分之一决赛作客博尔顿时,弗雷迪还打入制胜进球,阿森纳能问鼎桂冠,瑞典人可称居功至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5722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