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BIM、DM是什么

PM、BIM、DM是什么,第1张

BIM和PM系统为项目的生产与管理提供了大量的可供深加工和再利用的数据信息,是信息产生者,DM为数据管理系统的支撑,以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因此应用层的是以PM、BIM和DM的紧密结合,相互支撑实现工地现场的智慧化管理。

智慧工地是智慧地球理念在工程领域的行业具现,是一种崭新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智慧工地是指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三维设计平台对工程项目进行精确设计和施工模拟,围绕施工过程管理,建立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施工项目信息化生态圈。

并将此数据在虚拟现实环境下与物联网采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过程趋势预测及专家预案,实现工程施工可视化智能管理,以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逐步实现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

扩展资料

智慧工地整体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终端层,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移动应用提高现场管控能力。通过RFID、传感器、摄像头、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对项目建设过程的实时监控、智能感知、数据采集和高效协同,提高作业现场的管理能力。

第二层就是平台层。各系统中处理的复杂业务,产生的大模型和大数据如何提高处理效率?这对服务器提供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和低成本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产生了巨大需求。通过云平台进行高效计算、存储及提供服务。让项目参建各方更便捷的访问数据,协同工作,使得建造过程更加集约、灵活和高效。

第三层就是应用层,应用层核心内容应始终围绕以提升工程项目管理这一关键业务为核心,因此PM项目管理系统是工地现场管理的关键系统之一。BIM的可视化、参数化、数据化的特性让建筑项目的管理和交付更加高效和精益,是实现项目现场精益管理的有效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智慧工地

bim毫无疑问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导向标,建筑信息化可以帮助建筑行业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以建筑产业化为基础的工业化发展,另外,建筑目前现有所有专业都可以和bim结合发展

随着 科技 的发展,现在BIM技术越来越火,特别是在国外。在我国BIM技术发展已有十几年了,近几年更是在建筑行业中较为火热,BIM无论从现阶段技术工具出发,还是基于未来的协同管理模式的创新来看,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BIM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工程项目没有开工之前,先在电脑上面模拟整个建造工程,提前解决现实工程只能够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模型是一个数字化的3D模型, 对应于实体设施的物件化几何组件(如梁、柱、版、墙、楼梯、门、窗等)所组成的拟真三维模型,更直观地发现问题。并且在后期可以方便查看建筑的整体结果,BIM技术在后期也可以与安防,防震,救援中发挥作用。

之前的设计中,不同部门建筑,结构,谁,暖,电,各自有各自的图纸,各专业设计师沟通不到位,建筑与结构,建筑与设备,设备与结构都可能会出现碰撞,这还单单只是内部沟通,到了施工方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时间延期等问题,而BIM就具有更好的设计协调性,方便大家协同设计,及早进行冲突碰撞检查。

随着BIM技术在国内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必须不断地透过对新观念、新信息技术、与新案例经验的认识与思考来学习。

全球市场规模已超过50亿美元

结合两大机构MarketsandMarkets和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的研究报告,2015-2020年,全球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逐年上升。根据MarketsandMarkets在2020年9月发布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全球市场轨迹与分析》报告》,2020年全球建筑信息模型(BIM)市场规模在2020年约为540亿美元。而根据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的报告,2020年全球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达到576亿美元。且二者数据相差无几,可知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在540-576亿美元范围内。



北美市场仍是全球BIM主要发展区域

根据2014年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数据,北美是全球最大的BIM市场,在全球BIM市场中占比33%。而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发布的北美BIM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BIM市场规模为118亿美元,到2020年北美地区市场规模增长至215亿美元,结合MarketsandMarkets测算的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可知,北美区域市场规模占比约为20%,区域市场占比下降约13个百分点。

因此综合来看,目前北美地区仍然是全球BIM行业发展的主要区域,亚太地区作为后起之秀,正在努力追赶北美市场。



全球市场内龙头聚集效应较强

2020年,全球BIM行业市场份额主要被两大参与者占据。其中,Autodesk占据6792%的全球市场,而Bentley Systems占据1437%的全球市场。综合来看,行业集中度较高,仅两家企业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龙头聚集效应较为显著。



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30亿美元

根据各大机构发布的全球建筑信息模型市场未来发展前景预测,2021-2026年全球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呈现上升趋势。预测显示,2026年行业市场规模在107-159亿美元之间波动。基于各个权威机构的未来预测数值可得,2026年全球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3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约15%。综合来看,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较好。



全球BIM行业存在四大发展趋势

全球BIM存在四大发展趋势,分别是可视化应用、全生命周期应用、“BIM+”集成应用和智慧管理应用。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日趋成熟,BIM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必将随着5G时代的到来而迈上新的台阶。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建筑信息模型(BIM)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西安大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2-10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网应用产业园办公区四层408室35号。

西安大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10139MA6U1GPR4P,企业法人童科大,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西安大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一般经营项目:文化产业创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组织策划、图书策划、建筑产业文化交流活动的组织策划;学术会议、学术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网络技术开发与服务;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及销售;BIM技术,VR技术,AR技术,MR技术,3D打印技术的技术开发;无人机代理销售和服务;智慧城市规划、建筑信息行业分析,广告策划,会务会展服务。(依法需经批准的项目,须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西安大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一直觉得大家对BIM有很多误解,大家的重点都落在了出图上,然而BIM对CAD的优势并不在于出图。甚至从概念上了讲,很多时候“BIM=CAD”的概念依然是成立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像答非所问的从几个方面说一下。

1先扒一扒Revit的“黑历史”

        说到BIM,很多人马上会想到Autodesk Revit,然而Revit≠BIM(此处乘于3)。尽管Autodesk是如今BIM软件的主要玩家之一,但是,直到2002年Autodesk收购Revit的时候,业内流行的概念是参数化模型(parametric object & model),而且这一理念是一路传承Sonata,Reflex而来,通俗点说,Sonata是Revit的爷爷,而Reflex是Revit的爸爸。

        Autodesk接手Revit的时候,竞争对手Graphisoft的ArchiCAD已经在“虚拟模型”领域耕耘了将近20年,不管在苹果电脑还是个人台式机上都积累了相当的用户。但是ArchiCAD偏向的是高效和方便的建筑设计,着重点放在了立体模型和绘图上。

        据说,作为精明商人的Autodesk在接手Revit的时候,发现BIM是个非常有潜力的概念。BIM这个概念首次由GA van Nederveen 和 F P Tolman在1992年的论文里提出,其实在此10年后一直鲜有人问津。在相当程度上,对BIM的概念的强调,成了Revit和ArchiCAD等参数化模型软件竞争的重点,就是所谓从3D扩展到4D。相对于参数化模型这种针对设计阶段一个和几个专业的软件,BIM则是追求信息化模型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的运用,涉及从前期到设计再到施工和采购,一直到建筑维护所有过程。所谓的4D多出的这一个维度,指的正是建筑生命周期中的时间线。

        然而,就算Revit是第一个强调BIM软件,Autodesk心里清楚BIM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在参数化对象上,可以说当时ArchiCAD已经比Revit走得靠前太多,在ArchiCAD实现所谓的BIM的目标理论上同样可行,而且用户群和软件优化都更有优势。直到Revit加入Structure和MEP,最终在2013年融合在一起,这个BIM的理念才初具成形,好歹设计中的主要专业都有了。而且随着和产品线上的其他软件结合越来越紧密,像是Civil 3D, Robot等,Autodesk才基本上可以说完成了当初许下的BIM的愿景。

        然而由于Revit对象化绘图的各种限制,交互不友好(比如最大槽点版本不向下兼容,文本编辑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各地BIM标准不健全,项目标准不清晰,项目参与单位水平参次不齐等原因,其实在很多人手里,Revit依然只是个增强版的参数化设计软件。
2尴尬的亲儿子

        1982年Autodesk开始搞“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的时候,ArchiCAD已经开始走上另一条路了。然而好像Autodesk这条路走下来更成功,不得不说,如果从手绘图纸一步迈到3D模型设计,步子是有点大。

        如果早年你在普通配置电脑上用过ArchiCAD做设计,卡顿的时候你就会明白AutoCAD更成功原因了。除了电脑硬件水平的限制问题,设计产品的输出要求也有利于AutoCAD。由于时代性,当时的设计产品是采用纸媒输出,参数化对象在输出的时候优势得不到体现。即便3D化的对象可以同时完成建筑平、立、剖面,但是对某些人来说,参数化对象的限制太多,学习成本高,并不如通用性更强的AutoCAD方便。打个比方,你要用ArchiCAD或者Revit画一个曲线轮廓的墙面混凝土装饰线条,那比起在AutoCAD中简直是难上天,尽管前者保留了更多信息,但是最后大家都是打印成图纸,所以参数化对象的优势没有了,反而绘图时更繁复。

        时至今日,如果单论绘图软件,太多数人都不会觉得Revit比CAD好用。以前很多建筑设计公司的工作程序都是CAD绘图--3D建模渲染--PS加工方案--CAD出图,而现在,对他们来说,Revit不过是把绘图和建模渲染结合起来罢了,所以很多建筑设计公司的程序依然是Revit设计建模--渲染至PS方案--转DWG至CAD出图。

        Autodesk迈向BIM的时机正好是看中电脑的硬件发展以及普及程度。21世纪后,电脑硬件得到发展,使得3D化的绘图不再是负担。而除了在设计环节中运用,很多施工单位,供应商,甚至业主都已经实现计算机化管理。

        然而Autodesk并没有放弃亲儿子AutoCAD,一方面是因为BIM的标准和软件都还在发展中,这种不完善导致很多用户依然在使用AutoCAD。另一方面是AutoCAD作为偏重绘图功能软件,并不和Revit有正面的矛盾。毕竟从3D模型到图纸出版,Revit并不完美,有些公司可能居于习惯,也可能居于对图面表达更高的要求,还是会在CAD里完成最后的出图工作。

3同样尴尬的干儿子

        那么,Autodesk这个野心勃勃的BIM目标,现如今实现了吗?

        整个设计过程中,Revit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所有涉及的专业。当然,Revit根本没有必要完成设计阶段的所有工作,可以把自己从新定位为一个BIM建模软件,而像是耗能分析、 室内设计等完全可以提供接口交给别的软件。所以问题重点就放到了接口兼容和方向上。以结构计算为例,并不是所有结构工程师都愿意接口到Robot完成分析,甚至是Etabs,因为首先你不能保证所有Revit里模型参数都符合结构分析的要求,其次当你在结构分析软件里完成修改后,Revit是否提供了友好的反向接口。然而事实是,如果采用Revit里的结构模型,结构工程师要在分析软件了做大量调整,等分析完成修改了某些构件,可能又必须要求Revit绘图师完成同样修改,这种接口并不是双向的。

        说到对IFC的支持,Revit也是问题种种。就算不扯那么远,由于某种不可描述的原因,版本不兼容根本就是和BIM的理念背道而驰,试想建筑师使用2016版本,而把模型交由使用2017版的结构师完成结构建模,好的,结果是建筑师最好掏钱升级,说好的数据共享呢?更不要说中小型企业对BIM合作服务器架设,大家一般不都是拿个u盘或者是email发来发去?

        对比AutoCAD,现阶段Revit的尴尬还有出图方面,作为BIM建模工具,尽管Revit的绘图功能也是越来越强大,但是面对一些非标准的表现向图纸时,还是让绘图员欲哭无泪,举例来说,同一详图中两条隐藏线,一条要用红色短虚线,另一条要绿色长虚线,怎么办?隐藏真实隐藏线,从新绘制线并分配线型,这一套流程下来,除去模型信息不说,并不比AutoCAD表现的友好。

4那么BIM究竟会不会取代CAD出图?

        我们会发现其中有点小问题。相比上面的问题,我们应该问“Revit或其他BIM软件会不会取代AutoCAD等计算机绘图软件?”或者是“BIM的设计方法会不会取代出图?”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可能会,因为现阶段Revit的发展方向是包括出图阶段的,这种建模绘图一体化的思路除了用户需求,可能还有竞争对手的压力因素。所以随着Revit的发展,AutoCAD的用户会越来越少。但是在日新月异的未来,保不齐Revit还没有等到取代AutoCAD的那一天,自己就被别的软件取代了。另外一种可能是Autodesk干脆弱化Revit的详细设计阶段的绘图能力,另一方面加强AutoCAD对Revit的接口专注于详细设计,把AutoCAD和Revit作为BIM里不同阶段的软件,不过从现在来看,这种可能性不高。

        对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建筑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真的都可以用信息化模型来完成,审查单位,施工单位等都不在需要“图纸”形式的输出产品,那么“出图”这种行为必定会被省略。到时候现场出现问题,业主可能是对你说的是“回去改改模型”而非“回去改改图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6444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