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江西发现的什么遗址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1973年江西发现的什么遗址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第1张

吴城商代遗址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吴城村、肖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上。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年代: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1世纪。它是在江南首次发现的较大规模的商代文化遗址。考古界称之为"吴城文化"。遗址中心在吴城村土城内。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引自百度百科
吴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具有重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是商代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遗址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专家学者来这里,有很多游客来这里领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人文风景。每一片土地,每一寸砖瓦,都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神奇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这里隐藏着太多人类不为人知的奥秘,吸引着人们前赴后继的去探索去发展去研究。
吴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器,对于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具有重大发展意义,而且在这里已经成立了考古文化站,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来这里作为自己的实习基地,作为自己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作为自己以后工作的宝贵经验。
吴城遗址可以分为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具有别致的地域文化特色,商周青铜文化面貌提供了参考依据,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1973年在江西省樟树市发现的吴城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吴城遗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村,萧江上游丘陵坡地,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

后来,在湖南湘西和常德等地陆续发现了商周文化遗址,勾勒出商文化在长江以南洞庭湖流域的基本框架。特别是望子岗遗址位于湘江上游地区,在洞庭湖以南四百多公里,于是进一步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观点。

吴城遗址位于江西樟树市的吴城遗址发现于1973年,同年开始发掘。这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其发现、发掘标志着江西早期文明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揭开了南方地区商代考古的新篇章。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发源地之一。

在商代,具体来说是二里岗上层时期。

具体表现是赣江中、下游鄱阳湖以西的赣北、赣西北、赣中地区的吴城文化的兴起,该文化在中原商文明的启发下产生,带有浓郁的中原商文化色彩,同时又具有自身鲜明的地方特征。典型遗址包括樟树吴城遗址、瑞昌铜岭商周矿业遗址、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遗存等。

(大洋洲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可与安阳殷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相媲美。(大洋洲遗址)的发掘再次证明,赣江流域曾有一支与中原商殷青铜文明有别的土著青铜文(赣南)是明清时期闽粤移民的集中地和大本营。(浒湾镇)是我国最大的刻板印刷基地之一。

扩展资料

(角山遗址)是我国至今发掘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制造原始陶瓷的窑场。(角山遗址)为目前所知江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商代窑炉。(南丰)被称为“傩舞之乡”(青花)烧造成功,使景德镇瓷器在全国独占鳌头。

(吴城遗址)的发现,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之说。(吴城遗址)是目前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规模最大、出土物最为丰富的商周文化遗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洋洲商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角山板栗山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城遗址

不是1937年,应该是1973年在江西省樟树市发现的吴城遗址。

吴城遗址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千件。

遗址意义:

吴城商代遗址已成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考古专业的实习基地,江西省博物馆已在吴城建立考古站,是江西第一个农村考古站。吴城遗址的发现,对于认识长江流域土著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73年,在江西省的樟树县发现的遗址是。吴城遗址。具体的可以说一下,它起到的作用。
1973年秋,樟树市博物馆配合兴修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吴城遗址。自发现以来,吴城遗址先后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
通告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该遗址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
从揭露6000多平方米面积来看,清理了一批房基、陶窑、水井、铸铜作坊、道路、祭祀场所、墓葬、城墙和城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原始瓷、玉器、牙雕等5000多件。
出土有青铜戈、矛、刀,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大口尊、鬲、缸、碗、盂、爵、尊,陶质和石质生产工具有马鞍形刀、纺轮、网坠、拍、垫、斧、镰、铲,以及铸造青铜器的石范。同时,还发现200多个刻画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符号,几何形印纹陶纹样40多种。
吴城遗址在西段土城墙的城壕里,在近4米深不到4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20多个商代人头颅骨和部分肢骨。
根据地层迭压关系和考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吴城文化可分为三期:一期相当于郑州二里冈上层,即早商时期;二期相当于殷墟早期;三期到殷墟晚期。
10次考古发掘基本上集中在土城内,资料反映城内分布有商代的居住区、制陶作坊区、铸铜作坊区、祭祀场所、墓葬区、城墙和城壕等。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吴城遗址的发掘者,也是“吴城文化”的命名者)认为:
真正能够证明长江下游地区正式进入文明阶段的是在江西省发现的以清江县吴城遗址为代表的吴城文化,该文化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一带的一支受中原商文化强烈影响的土著青铜文化,而且从早期开始即已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
曾经参与发掘和研究吴城遗址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智范有一首赞《吴城遗址》的诗,诗曰:“樟树葱郁清江秀,阅尽沧桑胜迹留。曾见工奴铸铜器,犹记先民磨石头。农耕渔猎话艰巨,戈矛剑戟写春秋。掩卷沉思赞奇迹,创史英雄足风流。”
199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吴城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它的发现改写了江南古代文明史,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该遗址2001年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国家文物局将吴城遗址定性为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7485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1
下一篇 2023-05-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