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的 *** 作系统

关于银行的 *** 作系统,第1张

你可能太不了解银行业务 *** 作系统,到目前为止,因受windows系统本身缺陷的限制,在中国大陆绝少有银行业务 *** 作系统使用windows系统。银行业务 *** 作系统主要使用的 *** 作系统是UNIX和Linux系统。这主要是由银行业务和UNIX和Linux系统的特点所致。UNIX系统是银行计算机中最常用的 *** 作系统之一,主要特点(1)可靠性高。可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不间断地连续可靠工作。(2)它是多用户、交互式的分时 *** 作系统。即不同的用户分别在不同的终端上,进行交互式 *** 作,就好像各自独占主机一样。(3)开放式系统。开放性是Unix最重要的特征。(4)向用户提供两种友好的界面。其一是程序级的界面,即系统调用,使用户能充分利用Unix系统的功能。(5)具有可装卸的树型分层结构的文件系统。该文件系统具有使用方便、检索简单的特点。(6)设备具有文件属性。(7)易移植和扩充。(8)可伸缩性和互 *** 作性强(9)容纳新技术的能力强。(10)网络功能强。Linux系统的特点:(1)免费、源代码开放。(2)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和高速性,Linux可运行数月、数年而无需重启,与经常死机的Windows NT相比,这一优点尤为突出。(3)功能完美(尤其是网络功能丰富)与Windows *** 作系统不同,Linux完全在保护模式下运行,并全面支持32位和64位多任务处理。Linux能支持多种文件系统。(4)硬件需求低。(5)用户应用程序众多,硬件支持广泛,程序兼容性好。(6)漂亮的用户界面
Linux提供两种用户界面:字符界面和图形化用户界面。
建议:多了解一下银行业务的特点和windows系统 UNIX和Linux系统的特点。

银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在IT建设上最大区别在于:银行业考虑的不是技术能力,也不是人才数量和质量,而在于开始建设时的时间点和需求。

上世纪银行业有钱,也有准确的业务需求,最主要的是业务变化很慢,需求风险低,业界没有Hadoop等开源的产品,甚至连IBM自己都没有Unix服务器。

银行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大型机,再加上那时的富士通、日立、天腾等都不如IBM好,所以银行业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IBM大型机。

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的区别在于:超级计算机是将所有的数字技术都集中在尝试解决单个的问题上,而大型机所有的计算能力是用来执行数十亿的小事务。IBM大型机被称为是“云计算时代最强大的交易系统”,它主宰了“非x86”的主机市场,占了大约75%的市场份额,每天处理超过300亿笔交易,超过了谷歌的日搜索量。

比如:IBM z14拥有32TB的内存,可以在单个系统上每天处理120亿次事务,运行Java工作负载要比x86快50%,并且可以执行1000个并发的NoSQL数据库。

新一代的z15和z14相比:处理器核心数从170个增加至190个,单线程性能提升14%,最大系统处理能力提高25%,内存增加25%,压缩吞吐量提升17倍,I/O通道增加20%。Z15的推出也让IBM的摆脱了过去几个季度的困境。

如今IBM大型机处理87%的xyk交易,每年有290亿次ATM交易和40亿次旅客航班预订都是通过IBM的大型机处理的。更加令人惊叹的是全球68%的生产工作负载是在IBM大型机上运行的。

IBM也并非造了个大型机那么简单

银行业除了依赖IBM的大型机外,还对IOE(IBM、Oracle、EMC)框架产生了巨大的依赖性。

比如:招商银行能在几分钟内把总行核心业务真从深圳切换去上海,用的是IBM的i系列,自带的DB2数据库,自带的中间件,自带的通行包,自带的邮件支持。TIMI的设计让现代黑客用尽各种招数。

IOE提供了应用程序以外的所有“基础软件”,包括了 *** 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并且这些“基础软件”的源代码是不会对外公开的,银行业的很多业务都是基于它们开发的。IOE框架从单机的性能、安全性、稳定性、扩展性、可靠性和高可用架构来讲是领先的,银行业都是在守成,很难脱离IOE。

银行也没有这个技术,就像航空公司也不会自己造飞机一样,因为它们的飞机也是买来的,刚买来怎么的也得用10多年才替代吧。银行业想去IOE的路线只可能是:有一个新的业务需求,甚至是对内部人员使用的系统开始在去IOE的环境下建立起来,才能慢慢的侵蚀IOE建立的高楼大厦。如果现在新开一家银行,让BAT的高手去弄这样一套东西,顺带去个IOE,代价不见得比用IOE要小。

综上所述

银行业一直使用IBM,跟IBM出现的时间节点有很大的关系,其他同类的产品包括x86也很难做到IOE框架的优秀程度。IOE框架的几十年深耕,再加上银行的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银行就算打出了去IOE的口号,也只敢做小范围的尝试。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从设计目标上看,银行广泛使用IBM的Z系列大型机机是以0宕机为设计目标,他的迭代速度要低于企业核心应用为目标的Power系列。我们常用的x86架构,从诞生之初面向的是桌面,之后才面向服务器,稳定性相对比较差,蓝屏很常见。

Z系列从CPU到服务器系统到软件到服务全套都是IBM的产品,从整体上满足零宕机的要求,同时也不存在常用软硬件那样的多个供应商的推诿扯皮。

国产系统大多是基于开源软件改的或是基于多重开源软件的集合,能够完全自研的少之又少,软硬件设计又是多家公司的集合,在没有bat那样强有力的内部开发能力之前,国内上百家银行只能使用IBM的成熟产品。

因为“安全”。

你懂我意思吗?特别是核心 科技 。

啥叫去IOE?
这是三家IT巨头的名字,I=IBM,O=Oracle,E=EMC。他们的产品的作用,可以看下面这个表格:

IOE提供了应用程序以外的所有的”基础软件“,包括 *** 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这些”基础软件“的源代码一般都是不公开的。

当然,应用程序还是要银行的人自己来开发,最威武雄壮的工行,开发队伍有几千人。

那银行为什么不像阿里那样呢?是做不到吗?

并不是。
1、银行要稳定,一旦出了风险,谁来承担责任?没人愿意

2、采购背后的利益,谁愿意让?没有愿意

3、人才不够强,嗯,这是比较现实的问题

4、国内的产品还是顶不上

如果现在新开一家银行,BAT高手去弄,可以去IOE,但需要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代价不见得比当年用IOE要小。
老银行都在摸索如何去IOE,但并没有很迫切的需求,只是作为减少成本和新技术的 探索 。而且技术上来说,在10年内核心系统不可能完全去IOE。

互联网和银行业在IT建设上的最大区别是:不是技术能力,不是人才数量和质量,而是开始建设的时间点和需求不同。

前几个月和IBM的一个软件销售(非大中华区)吃饭,人家表示了对IBM在中国软件销售前景的担忧,随后他又说了一句:“IBM现在中国比较安全的业务就是高端服务器了,虽然贵但是稳定性好,那几个大银行的数据量现在只有IBM的高端机能支持,也不太有可能放到云上。中国的竞争对手还没有这个技术。”

公司做大了,任何政府都会想插一手,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q打出头鸟,这就是美国政府要对付华为,中国政府对付Google麦肯锡IBM一样的。这是非常正常的外交手段。

中国的IT企业现在比不过人家,这是事实。保护主义要不得,看看东南亚那些小国就知道,国有垄断企业根本不求发展效率低下。希望中国的企业能静下心来搞技术。人家IBM,微软,oracle雇了那么多科学家一个季度花十几个亿美元在研发上,这点就是值得学习的。

利益相关,我就匿名了。


IBM提供的不是单一产品,是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了服务器、 *** 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应用系统,越早成立的银行核心系统越依赖IBM,早期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解决方案,反而新的银行选择很多。银行系统是相对封闭的一个行业,也对稳定性要求很高的行业,进行国产化替代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大,需要银行和大厂联合才能处理,当然我们大部分大行都是国资,希望国家政策能适当引导,加快进程。

银行的系统都是30年前的,所以都是美国甲骨文系统。银行都不愿意换系统是因为银行领导都怕担责任。能做到银行的大领导,都希望稳定不出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这就是几十年来银行系统落后也不换系统的原因。

目前世界上就两种系统,一种是美国甲骨文数据库系统,另一种是阿里巴巴自研的云系统。阿里巴巴云系统肯定远远超过了甲骨文老式小型机系统,由于今年美国甲骨文公司总在泄密,才让中国的银行们害怕了,不敢继续使用美国甲骨文系统了。

在IBM生产的大型机领域,也就是主机领域,目前全球没有同段位对手,大型机的特点在于高稳定性和高速计算,这一点远非小型机或x86以计算力堆叠方式可以实现的,核心是不同的系统架构实现的。在这个领域,IBM是全球唯一的巨人。在量子计算机领域,IBM也是率先的研制者,并已有样机展现,小型机卖给浪潮,x86卖给联想,是因为利润薄弱,IBM需要聚焦高端计算。

如果IBM被美国政府要挟以国家为由禁止用,那我们银行系统会瘫痪吗?

大学里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不知道你们知道不?里面有一个叫决策系统。这个中国的程序员好像不在行,另外还有银行里个风险控制,这个好像程序员也不在行。根据我的档案管理经验,这个系统得会全部银行业务、统计学和计算机程序,感觉有点像人工智能,貌似这样的全能人才中国几乎没啥了,想搞出这样的软件不太可能,于是乎有现成的,绝对不会自已再去整这个复杂的软件。

现在正在国产化改造,最多四五年,ibm就会淘汰掉。现在新银行已经不用ibm,比如蚂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7504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1
下一篇 2023-05-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