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公司服务器的过程

架构公司服务器的过程,第1张

AD是需要DNS支持的,所以一般是在安装AD的同时集成安装DNS服务,至于DHCP,不是必须的,你可以使用路由器的DHCP功能自动分发IP地址,但是你要注意:DHCP分发的IP地址必须与DC的IP在同一子网,且要排除DC的IP地址,不要再分发DC所用的IP,另外,如果是使用路由器的DHCP功能,在DHCP的参数处添加DNS为DC上DNS的IP,网关当然是路由器的IP,这样每台电脑都会自动从路由器中获得正确的IP、子网掩码、DNS、网关等参数
DHCP功能你也可以在AD上安装DHCP功能实现,但要如此做的话,一定要关闭路由器的DHCP功能,不能在一个内网内存在两个DHCP,否则会产生冲突
如果不借助DHCP,你也可以在各个电脑上手工设置IP参数,只要在同一子网内,即IP地址的前三位是相同的,比如你的路由器是19216811,DC的IP为19216812,则其它电脑的IP可设为192。168。1。3-254,子网掩码2552552550,网关为19216811,DNS地址为19216812,注意:DNS地址必须设置正确,否则加入不了域,另外,各台电脑在域中工作依靠DC的DNS服务器,可上网又要使用ISP的DNS服务器,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办法:1)各电脑上设置两个DNS,一个为域的,一个为ISP的。2)各电脑只设为域的DNS服务器,然后在域的DNS服务器上设置DNS转发,转发地址为ISP的DNS地址,这样域DNS不能解析的将请求ISP的DNS服务器解析。相对而言,第二种更好些
要将各客户端电脑加入域,首先在AD(域控)的AD用户和组中为将要使用的电脑添加域用户帐号(如果你使用exchange邮件服务,这也是各用户的电子邮件帐号)。然后在各用户电脑上把它加入域,然后输入域管理员帐号(就是你安装AD目录创建域时使用的帐号),添加过程可以使用向导也可以直接添加,建议使用直接添加,也即把它从工作组改为域,只要客户端的DNS指向DC的DNS地址,加入过程一般没问题。加入域后,域用户组自动加入各电脑的本地users组,可以在此电脑上直接使用,无需在本地添加帐号。如果嫌用户组的权限不够,可以将相应的帐号加入本地的power users组或administrators组,这依据你的网络管理规定而定。

我们将商品社会的基本行为抽象为服务的消费者和服务的提供者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商业行为。但是,问题来了,到底谁是服务的所有者(owner)南邵电脑培训发现大多数人会认为提供者是服务的所有者,所以在传统的企业中,IT应用系统对服务的生命周期负责,应用系统的产品经理来定义应用系统对外的服务接口。这带来一个问题,同样的一类应用,由于实现的厂商不一样,所以各自的产品对外提供的服务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了服务的消费系统无所适从。



于是,我怀疑服务的提供者作为服务的owner来决定服务的生命周期甚至服务的定义是否具有合理性。首先,我认为服务的消费者真正决定了服务的内涵,也就是需求决定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是消费者定义的,提供者只是根据消费者对服务的定义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服务,只是服务的外延。这样看来,消费者是服务的理论上的定义者,而提供者是服务事实上的定义者,这两者在定义权上是有冲突的。

我认为,商业社会中解决冲突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订立契约。假如有一个虚拟的服务提供者从大量消费者的需求中抽象出共同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模式因为能涵盖消费者某些消费需求,就能隐式的和消费者签订提供服务的契约了。所谓隐式意思是说,虽然没有和消费者正式的签订合约,但是服务的合约内涵已经满足甚至超过任何一个消费者对此类服务的需求。可以将这个单方面定义合约的角色称为服务产品经理,服务产品经理在一个企业中的角色更像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他们对自己的产品(服务)负责,他们定义并描述服务在各个维度上的属性,并不断寻找合适的服务提供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水平。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后SOA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化,企业内部的IT系统将逐步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专业化的外部专业系统。而企业内部将会出现专职的服务产品经理来定义企业所需的服务,这些服务通过灵活的接口与外部专业系统对接,从而低成本、灵活高效的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

按服务器的处理器架构(也就是服务器CPU所采用的指令系统)划分把服务器分为CISC架构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和VLIW架构服务器三种。 CISC的英文全称为“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即“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从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CISC指令集方式。早期的桌面软件是按CISC设计的,所以,微处理器(CPU)厂商一直在走CISC的发展道路,包括Intel、AMD,还有其他一些已经更名的厂商,如TI(德州仪器)、Cyrix以及VIA(威盛)等。在CISC微处理器中,程序的各条指令是按顺序串行执行的,每条指令中的各个 *** 作也是按顺序串行执行的。顺序执行的优点是控制简单,但计算机各部分的利用率不高,执行速度慢。CISC架构的服务器主要以IA-32架构(Intel Architecture,英特尔架构)为主,而且多数为中低档服务器所采用。
如果企业的应用都是基于NT平台的应用,那么服务器的选择基本上就定位于IA架构(CISC架构)的服务器。如果企业的应用主要是基于Linux *** 作系统,那么服务器的选择也是基于IA结构的服务器。如果应用必须是基于Solaris的,那么服务器只能选择SUN服务器。如果应用基于AIX(IBM的Unix *** 作系统)的,那么只能选择IBM Unix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 台式服务器也称为“塔式服务器”。有的台式服务器采用大小与普通立式计算机大致相当的机箱,有的采用大容量的机箱,像个硕大的柜子。低档服务器由于功能较弱,整个服务器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机箱不大,都采用台式机箱结构。这里所介绍的台式不是平时普通计算机中的台式,立式机箱也属于台式机范围,这类服务器在整个服务器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优点:塔式服务器它的外形以及结构都跟我们平时使用的立式PC差不多,由于服务器的主板扩展性较强、插槽也多出一堆,所以个头比普通主板大一些,因此塔式服务器的主机机箱也比标准的ATX机箱要大,一般都会预留足够的内部空间以便日后进行硬盘和电源的冗余扩展。
由于塔式服务器的机箱比较大,服务器的配置也可以很高,冗余扩展更可以很齐备,所以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应该说目前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服务器就是塔式服务器。
缺点:目前常见的入门级和工作组级服务器基本上都采用这一服务器结构类型,不过由于只有一台主机,即使进行升级扩张也有个限度,所以在一些应用需求较高的企业中,单机服务器就无法满足要求了,需要多机协同工作,而塔式服务器个头太大,独立性太强,协同工作在空间占用和系统管理上都不方便,这也是塔式服务器的局限性。不过,总的来说,这类服务器的功能、性能基本上能满足大部分企业用户的要求,其成本通常也比较低,因此这类服务器还是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支持。 机架式服务器的外形看来不像计算机,而像交换机,有1U(1U=175英寸)、2U、4U等规格。机架式服务器安装在标准的19英寸机柜里面。这种结构的多为功能型服务器。
优点:作为为互联网设计的服务器模式,机架服务器是一种外观按照统一标准设计的服务器,配合机柜统一使用。可以说机架式是一种优化结构的塔式服务器,它的设计宗旨主要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服务器空间的占用,而减少空间的直接好处就是在机房托管的时候价格会便宜很多。
很多专业网络设备都是采用机架式的结构(多为扁平式,就像个抽屉),如交换机、路由器、硬件防火墙这些。机架服务器的宽度为19英寸,高度以U为单位(1U=175英寸=4445毫米),通常有1U,2U,3U,4U,5U,7U)几种标准的服务器。机柜的尺寸也是采用通用的工业标准,通常从22U到42U不等;机柜内按U的高度有可拆卸的滑动拖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服务器的标高灵活调节高度,以存放服务器、集线器、磁盘阵列柜等网络设备。服务器摆放好后,它的所有I/O线全部从机柜的后方引出(机架服务器的所有接口也在后方),统一安置在机柜的线槽中,一般贴有标号,便于管理。
缺点:机架式服务器因为空间比塔式服务器大大缩小,所以这类服务器在扩展性和散热问题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配件也要经过一定的筛选,一般都无法实现太完整的设备扩张,所以单机性能就比较有限,应用范围也比较有限,只能专注于某一方面的应用,如远程存储和Web服务的提供等 在一些高档企业服务器中由于内部结构复杂,内部设备较多,有的还具有许多不同的设备单元或几个服务器都放在一个机柜中,这种服务器就是机柜式服务器。
对于证券、银行、邮电等重要企业,则应采用具有完备的故障自修复能力的系统,关键部件应采用冗余措施,对于关键业务使用的服务器也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高可用系统或者是高性能计算机,这样的系统可用性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 刀片式服务器是一种HAHD(High Availability High 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服务器平台,是专门为特殊应用行业和高密度计算机环境设计的,其中每一块“刀片”实际上就是一块系统母板,类似于一个个独立的服务器。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母板运行自己的系统,服务于指定的不同用户群,相互之间没有关联。不过可以使用系统软件将这些母板集合成一个服务器集群。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母板可以连接起来提供高速的网络环境,可以共享资源,为相同的用户群服务。当前市场上的刀片式服务器有两大类:一类主要为电信行业设计,接口标准和尺寸规格符合PICMG(PCI Industrial Computer Manufacturer's Group)1x或2x,未来还将推出符合PICMG 3x 的产品,采用相同标准的不同厂商的刀片和机柜在理论上可以互相兼容;另一类为通用计算设计,接口上可能采用了上述标准或厂商标准,但 尺寸规格是厂商自定,注重性能价格比,属于这一类的产品居多。刀片式服务器目前最适合群集计算和IxP提供互联网服务。
优点:刀片服务器适用于数码媒体、医学、航天、军事、通讯等多种领域。其中每一块“刀片”实际上就是一块系统主板。它们可以通过本地硬盘启动自己的 *** 作系统,如Windows NT/2000、Linux、Solaris等等,类似于一个个独立的服务器。
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主板运行自己的系统,服务于指定的不同用户群,相互之间没有关联。不过可以用系统软件将这些主板集合成一个集群服务器。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主板可以连接起来提供高速的网络环境,可以共享资源,为相同的用户群服务。在集群中插入新的“刀片”,就可以提高整体性能。而由于每块“刀片”都是热插拔的,所以,系统可以轻松地进行替换,并且将维护时间减少到最小。值得一提的是,系统配置可以通过一套智能KVM和9个或10个带硬盘的CPU板来实现。CPU可以配置成为不同的子系统。一个机架中的服务器可以通过新型的智能KVM转换板共享一套光驱、软驱、键盘、显示器和鼠标,以访问多台服务器,从而便于进行升级、维护和访问服务器上的文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8085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1
下一篇 2023-05-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