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出身豪门,曹丕为何热衷于行九品中正制?

不是出身豪门,曹丕为何热衷于行九品中正制?,第1张

都知道曹 *** 的出身不是什么门第,也不是什么四世三公,如果真论出身,可能还不如刘备。曹丕的爷爷曹嵩原本是一个乞丐,偶然被大宦官曹腾收养后,才有了真正的姓氏。东汉的官场经常有人重提曹家这件不光彩的往事,对老曹家杀伤力巨大。

所以,曹 *** 在位时在用则:“英雄不问出处”和“唯才是举”,让很多寒门出身的学者有了展示才能的舞台。

因此曹 *** 在世时,魏国很多名士根本瞧不起曹 *** ,明里暗地里与曹 *** 政权进行对抗。而曹 *** 也不甘示弱,也时不时做出压制豪族名门举动,双方相互在利用和打击。客观上,曹 *** 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打击到世族大家,但可以明显看得出曹 *** 对世族大家的厌恶和压制。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曹 *** 废除了自汉武帝以来采用的“察举制””,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选拔人才不分门第和出身,就是为了杜绝士族垄断做官权力。

土地制度方面“奉天子以令不臣”后,又正式在许都实行“屯田制”,宣布无主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提供农耕工具把土地分给军人和农民耕种。打击不法豪强过度兼并自耕农土地的行为

治理国家坚持走法家路线,推行严刑峻法“轻罪重罚”,甚至在世家大族没有违法的情况下,找个借口都要对其进行整治,如果有违法行为,那更是不客气了。

对清流名士也是毫不客气,汉末清流名士其实是士族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曹 *** 统治时期,孔融、崔琰、杨修甚至包括荀彧,只要犯了错,都通过种种“以言治罪”的方式打击。

自封魏王,打破了汉高祖刘邦以来,“非刘姓不王”盟誓,视士族地主阶级长期坚持的“正统”观念为无物。这些名士及其背后的士族势力在曹 *** 时期其实过得很不爽。从内心地世界,他们是抵触“魏”而拥“汉”。

关于“九品中正法”

九品中正法制在于州设大中正,于郡县设中正,将所管辖区内人士,无论已仕未仕,悉入品状(品指德行,状指才能及治绩),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为登用黜陟的张本。将全州、全郡县人士加以评状,绝非大中正或中正一人所能办到,而上述特殊社会势力者或大家名门的存在,亦不允许他们作任何客观的评定,就完全以门第高低为标准了。

评定本地人才高下,分成九等,按照不同的等级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评定的标准首先不看才能看家世(祖上的官爵),其次才看道德,一个人的才能放在最后一位,无论有没有才能,只要世族出身,至于道德嘛,评定的人说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了。关键这些参与评议的都是当地的贵族,自然内部消化了,此法一出,马上赢得了当时世族大家的一片赞赏。

九品中正制完全与曹 *** 的用人方式背道而驰,这是为什么呢?曹丕为何有如此大的转变。我们先来看曹丕想干什么。“九品中正法”是谁提出来的呢?是昌武亭侯、尚书陈群在曹 *** 死后,曹丕继承魏王后提出来的。

曹丕要达成的目标有哪些?

以曹代刘的想法估计在曹丕的心里已经憋了很久,如果没有这些世族们的支持几乎是不能实现的,这一点后来的司马家就没顾忌那么多了,目前曹丕还是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首先要取得世族们的支持。

世族大家要求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权益,并希望能够祖祖辈辈传下去。实行九品中正法,才能在制度上给以保证。曹丕则为了登基做皇帝, 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个制度,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双方各取所需,进行利益上的交换。这也造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恶性膨胀。

于是,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又亲临府第请王朗出山为官司;王朗再三拒绝,曹丕写了首诗赠给王朗,王朗感慨万千,不忍再拒;最后王朗被封为御史大夫,钟繇改任为大理寺卿。

目标只有一个,登上大位成为皇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8352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1
下一篇 2023-05-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