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座”2火箭更名为“心宿二”等] 心宿二火箭

[“金牛座”2火箭更名为“心宿二”等] 心宿二火箭,第1张

轨道科学公司将“金牛座”2新型商用火箭更名为“心宿二”。选用“心宿二”这一名称是因为心宿二是天上最明亮的恒星之一,而该公司希望这种火箭也能成为航天发射市场上的明星。该火箭现定于2012年2月在沃洛普斯岛新建的发射台进行首次鉴定性试飞,随后再进行NASA“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计划下的一次验证飞行,把该公司“天鹅座”货运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它同年将开始发射实用型“天鹅座”飞船,执行一系列NASA国际空间站货运补给任务,2015年前共要飞行8次,合同额19亿美元。轨道科学公司在COTS计划下共将得到NASA 288亿美元的资助。
“心宿二”为液体和固体发动机结合的两级火箭,具备中等运载能力。
(阳光)
阿斯特里姆拿到欧空局空间站运行管理合同
根据价值31亿美元、为期两年的合同,阿斯特里姆航天运输公司将管理国际空间站欧洲部分的运行工作,涉及上站实验设备的准备、站上设备的维护及与欧洲设备和“自动转移飞行器”货运飞船任务相关的航天员训练。合同规定,阿斯特里姆和欧空局将同意开展经常性成本压缩,到2020年把年运行成本降低到比目前低30%。合同涉及的时段是2011年~2012年。欧空局各成员国政府预计将在2012年11月召开会议来确定多年计划和预算时同阿斯特里姆签订一份更长期的合同。欧洲目前从事空间站运行与维护工作的大概有500人。(阳光)
阿里安火箭将发射马来西亚卫星
马来西亚东亚卫星全球公司已选定由其发射MEASAT-3b通信卫星。这是阿里安公司2011年拿到的第10份发射合同。发射将在2013年第4季度由阿里安5火箭在库鲁进行。M EASAT-3b正在由阿斯特里姆公司采用“欧星”3000平台建造,发射重量约5800千克,将携带48路Ku波段转发器,拟同MEASAT-3和3a共位部署在东经915度轨位,用于向马来西亚、印度和印尼用户提供直播到户服务,设计寿命15年。(江山)
澳新运营商选洛马和阿里安造发卫星
澳大利亚新成立不久的卫星运营商新星公司将选择欧洲阿里安航天公司在2014年底为其发射将由洛克希德马丁航天系统公司建造的“林鹳”1Ka波段宽带卫星,用于覆盖中东和南亚。卫星将采用A21 00AXS平台,配备50路Ka波段转发器,寿命15年。(江山)
龙飞船将飞往国际空间站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将在2012年2月初使用“猎鹰”9火箭向国际空间站发射其“龙”货运飞船,执行一次飞行验证任务,从而为启动正式的空间站货运补给飞行扫清道路。太空探索公司2006年以来已从NASA“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验证计划拿到了376亿美元的资助。在2010年底的首次验证飞行后,它原定还要在COTS计划下对“龙”飞船进行两次验证飞行,其中后一次才会让飞船停靠到空间站上。但该公司近来一直在争取把这两次飞行合二为一。NASA现已暂时同意了这一要求。但表示在获准停靠前,飞船须先通过一系列试验证明其性能,包括在相距32千米外飞过空间站和对飞船中止交会的能力进行验证。飞船最终将由站上航天员使用机械臂捕获并安装到站上。若交会和停靠不成功,太空探索公司将需做第三次验证飞行。(江山)
日发射雷达侦察卫星
2011年12月12日,日本H-2A-202型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了“情报收集卫星(1GS)一雷达3号”雷达侦察卫星,用于监视朝鲜的导d和核计划及开展自然灾害监测。这是H-2A火箭第20次发射和第19次发射成功。日本现有3颗光学侦察卫星在轨工作,2011年9月新发射的另一颗光学卫星尚未投入使用。有两颗雷达卫星被成功发射入轨,但后来因故障报废。“IGS-雷达3号”研制工作耗资约512亿美元。卫星的具体性能指标不得而知。日本政府的目标是建成由两颗光学卫星和两颗雷达卫星组成的侦察卫星系统。另有一颗雷达卫星计划在2012财年发射。(阳光)
质子号成功发射双星
2011年12月11日,俄罗斯质子M/和风M型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以色列空间通信有限公司的“阿莫斯”5通信卫星和俄本国的“射线”5A数据中继卫星。这是质子号火箭2011年第9次发射和3年来第三次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通信卫星。“射线”5A类似于美“跟踪与数据中继系统”卫星,将工作在静地轨道上,用于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和俄其它轨道较低的航天器提供中继通信。它由俄信息卫星系统-列舍特涅夫公司建造,设计寿命10年。“阿莫斯”5也由ISS-列舍特涅夫公司建造,是其建造的首颗外星,设计寿命15年。两颗卫星的有效载荷均由泰雷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提供。
(阳光)
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测试等离子群有效载荷
预计今年发射升空的英国“技术演示验证卫星”1(Tech DemoSat-1)有了巨大突破,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成功试验了首个有效载荷工程模块――创新型带电粒子光谱仪(ChaPs)。
带电粒子光谱仪由伦敦大学的玛拉德太空科学实验室(UCL―MSSL)历时1年建造,是TechDemoSat-1搭载的8个英国有效载荷之一,也是首个与英国航天局合作开展的任务。该有效载荷由技术战略委员会、英国航天局和英格兰东南经济发展署筹资,萨里卫星技术公司建造,用于演示验证4445厘米的“立方体卫星”的先进能力,并为新的英国设备与技术提供极具价值的飞行中演示验证。 (阳光)
日本寻求取消有关太空法规的限制
随着日本正试图为将太空开发用于防卫目的找出法律依据,很可能使外太空的军备竞赛因此而加剧。
日本可能很快提出修改关于“太空研究和探索仅限于非军事目的”的法律。如果日本国会通过该项修改议案,那么日本政府将通过把太空技术转为军用,成功地为研制间谍卫星和尖端武器扫清主要障碍。
日本一些官员认为,他们需要天基军事设备来抵御任何潜在威胁。事实上,日本已推动与美国合作研制导d防御系统,以抵御这些威胁,这很可能会在亚洲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阳光)欧空局官员称应邀请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
2011年12月13日,欧空局载人航天与运行主任赖特在发表讲话时说,长远来看,国际空间站计划各伙伴方应邀请中国加入该计划。他说,中国在载人航天上的雄心使其很自然地应成为国际空间站伙伴关系中的新成员。赖特说,中国近来在准备建设其本国空间站和送航天员上天方面取得的成功让人们很难怀疑其投资意愿。同中国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赖特说:“我们可以想象中国同欧空局一道在国际空间站上联合开展工作,或是欧空局加人中国的空间站。”(江山)
“维加”火箭将发射两颗卫星
2011年12月14日,阿里安航天公司宣布将在2014年~2016年采用“维 加”小型火箭发射两颗欧洲“哨兵”对地观测卫星,即一颗“哨兵”2多光谱陆地成像卫星和一颗“哨兵”3雷达观测卫星。每颗卫星发射重量预计约为1200千克。“维加”现定于2012年一季度进行首次发射,将成为继俄制联盟号火箭后又一种同阿里安5火箭一起在欧洲法属圭亚那发射基地发射的火箭。(江山)
俄发射一艘载人飞船
2011年12月21日,俄罗斯联盟FG型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联盟TMA03M载人飞船。飞船两天后同国际空间站对接。船上乘有美国、俄罗斯和欧空局航天员各一人,将加人第30宇航组组,使站上机组人数恢复到6人的满额水平。他们将在站上生活和工作约5个月,2012年返航。他们驻站期间,由太空探索公司研制的“龙”商业货运飞船将在一项验证任务下首次停靠到站上。(阳光)
俄一颗军事通信卫星发射失败
2011年12月23日,俄罗斯联盟2-1b/“弗雷盖特”型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了“子午线”5军事通信卫星,但因火箭第三级故障失败,卫星落入西伯利亚地区。问题出现在火箭起飞后约7分钟。按预定计划,卫星应在发射约9分钟后同火箭分离。这次失败对俄陷入困境的航天计划是又一次沉重打击。自2010年12月以来,俄火箭发射已出现了两次完全失败和两次部分失败,损失了3颗导航卫星、1颗先进军事测地卫星、1颗通信卫星和1艘货运飞船。俄另有一个火星探测器在发射后被困到低地轨道上。一个国家委员会将对此次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此次发射的是“子午线”系列的第5颗卫星。由信息卫星系统一列舍特涅夫公司建造,兼具军事和民用用途,旨在为北极舰船及俄偏远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供通信服务,能用于地面部队、地面站、飞机和舰船同指挥控制中心的通信联络,此前发射的4颗卫星中有一颗由于火箭故障未能进入正确轨道。联盟2―1 a和联盟2-1b型火箭都是联盟号火箭系列的升级型号,采用了现代化的数字控制系统。联盟2-1b还改用了RD-0124型第三级发动机。联盟2-1b/“弗雷盖特”配置2006年12月首次发射,此前5次发射全部成功。(阳光)
2011年全球发射情况一瞥
2011年,全球共进行84次航天发射,其中俄罗斯33次,中国19次,美国18次,欧洲5次,印度3次,日本3次,伊朗1次,海射公司2次。阿里安公司全年发射9次,其中包括其所经营的俄制联盟号火箭分别在法属圭亚那库鲁和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进行的各2次发射。中国的年度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位列第二。(阳光) 联盟号发射6颗第二代“全球星”
2011年12月28日,俄罗斯联盟2―1a/“弗雷盖特”型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美国全球星公司的第三组6颗第二代低轨通信卫星。这次发射由有阿里安航天公司参股的法俄合资斯达西姆公司代表阿里安公司进行。发射所用的联盟2-1a火箭和12月23日发射俄“子午线”5军事通信卫星失败所用的联盟2-1b火箭虽均是联盟号火箭系列的改进型号,但联盟2-1a第三级仍沿用老的RD-0110型发动机,分别用于发射货运和载人飞船的联盟U和联盟FG型火箭也都采用老型号第三级发动机。
全球星公司已订购的24颗第二代卫星由泰雷兹・阿可莱尼亚空间公司承造,每颗重约650千克,拟由联盟号火箭分4组以一箭六星方式发射,此前已分别在2010年10月和2011年7月发射了两组。另有6颗卫星将在2012年上半年发射。第二代卫星星座全面部署后,将支持全球星公司面向120多个国家的商业和政府用户开展移动卫星语音和数据服务。全球星公司现有星座主要由1998年~2000年间发射的卫星组成。这些第一代卫星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建造,设计寿命75年,现已老化,需要更换。(阳光)
加加林雕像落户印度
2011年12月30日,印度孟买的尼赫鲁科学中心举行了世界首位航天员加加林雕像的揭幕仪式。俄罗斯驻印大使和驻孟买总领事及孟买市长等参加了仪式。中心主任马尼卡尔在讲话中称,加加林是尽人皆知和和令人爱戴的人物,曾到访过印度和孟买。他说,印度对科学和航天的兴趣很高,相信加加林雕像能成为该中心一个重要看点。印已在南部城市特里凡德朗的俄罗斯科学文化中心建有一座加加林雕像。(江山)
俄被困探测器可能在1月落地
俄罗斯军事航天部队发言人佐罗图欣1月初说,俄被困在低地轨道上的“火卫――土壤”火星探测器的碎片预计会在1月15日落向地球。但受外部因素影响,最终再入日期可能会变化。目前探测器轨道高度为184千米~224千米。耗资165亿美元的该探测器2011年11月9日发射,重135吨,原拟飞往火星的卫星火卫一,采样后送回地球,但因推进系统问题而未能离开地球轨道。俄军事航天部队的监测中心2011年11月曾预测探测器会在1月或2月份落回地球。俄联邦航天局称,该探测器再入时预计会有总共不超过200千克的20块~30块碎片落到地面,而探测器上的剧毒燃料将会在再入过程中被烧掉。(阳光)
NASA证实可能存在生命的“超级地球”
2011年12月5日,NASA称其“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已证实了首颗太阳系外宜居区内的行星。法国天文学家今年早些时候证实发现了首颗满足支持生命的关键要求的岩质系外行星。但“开普勒”望远镜2009年首次观测到的开普勒22b是得到NASA证实的首颗这类行星。所谓得到证实,是指天文学家已3次看到该行星从其母行星前方通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天文学家知道那里是否确实存在生命,而只意味着那里的条件适宜生命存在。这类行星距其恒星的距离适合支持水的存在,并能形成适合支持生命的温度和大气。开普勒22b在距地球约600光年以外绕其恒星运行,大小是地球的24倍,属于“超级地球”,每290天绕其恒星运行一周。据推测,其表面附近的温度大约为22摄氏度。不过,科学家们尚不掌握它是否是岩质、气体或液体的。“开普勒”望远镜是在2009年3月发射后不久观测到该行星首次从其恒星前方通过的。
2011年12月20日,NASA宣布“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已发现了同地球大小相仿、绕类似于太阳的一颗恒星运行的两颗系外行星,称为开普勒20e和开普勒20f。这两颗行星距其恒星太近,并不处在表面上能有水存在的所谓宜居区内,但却是迄今已证实围绕类似于太阳的恒星运行的最小的系外行星。这项发现是类地行星搜寻方面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这两颗行星据信都是岩质行星。开普勒20e比金星略小,半径为地球的087倍。开普勒20f略大于地球,半径是地球的103倍。它们均处在有5颗行星、称为开普勒20的一个系统内。该系统距地球约1000光年。(江山)
欧空局将造“哨兵5前驱”卫星
欧空局已选定由阿斯特里姆英国公司来建造“哨兵5前驱”对地观测卫星,合同价值6100万美元。卫星将采用“宇宙星”250平台,发射重量预计约500千克,定于2015年发射到800千米的极轨道,用于研究大气化学。(江山)
俄有望全面加入“外空火星”计划
美国、欧洲和俄罗斯航天局高级官员同意就促使俄方成为美欧一联合火星探测项目的全面伙伴进行磋商。被欧空局称为“外空火星”的该项目因NASA预算限制而受阻。三方官员会谈后乐观地认为,俄方能够提供质子号火箭在2016年发射由欧洲牵头的一个火星通信轨道器和主要由欧洲和俄罗斯提供的一套遥感仪器,并借此成为项目的全面成员。(阳光)
微软创始人组建空射火箭公司
微软共同创始人艾伦近日宣布组建平流层发射系统公司,目的是要研制一种采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所造多级火箭和升高复合材料公司研制的载机的空射型航天运载系统。该系统将能把重达6100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轨道,运载能力类似于德尔它2中型火箭,可用于发射私人太空游客、货物和卫星。该项目使艾伦同他在“太空船一号”项目上的合作者、升高复合材料公司创始人鲁坦重新走到一起,打算在5年内进行首次飞行。系统的载机将能把重达222吨的火箭携带到高空。载机将从一座大型机场或航天港(如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飞,能飞到2400千米外的发射点。由艾伦单独出资、由鲁坦设计的“太空船一号”空射型亚轨道飞船曾在2004年在两周内两次飞到100千米高空,赢得了1000万美元的X奖。升高复合材料公司为将开展亚轨道太空旅游业务的维珍银河公司建造“白衣骑士二号”载机和“太空船二号”亚轨道飞船。(阳光)

动能拦截d是一种由助推火箭和作为d头的动能杀伤飞行器(KKV)组成,借助KKV高速飞行时所具有的巨大动能,通过直接碰撞摧毁目标的武器系统。20世纪80年代实施“战略防御计划”(SDI)以来,美国为导d防御系统研制了多种KKV,其中包括地基中段防御系统的地基拦截d(GBI)、“宙斯盾”导d防御系统的“标准”3(SM-3)海基拦截d、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拦截d、“爱国者”3(PAC-3)拦截d以及最新研制的可机动部署的动能拦截d(KEI)。目前,GBI、SM-3、PAC-3和THAAD拦截d等都已进入部署阶段。
一、地基拦截d
地基拦截d(GBI)是地基中段防御(GMD)系统的“武器”部分,是一种先进的动能杀伤防御武器,其任务是在地球大气层外拦截来袭的d道导dd头并利用“直接碰撞”技术将其摧毁,即在大气层外(100km以上的高度)拦截来袭导d。在GBI飞行过程中,作战管理指控系统通过飞行中拦截d通信系统向其发送信息,修正来袭d道导d的方位信息,使得GBId上探测器系统能够识别指定的目标并进行寻的。
GBI有两种型号,一种是部署在美国本土的三级动能拦截d,另一种是计划部署在欧洲的两级动能拦截d。
1 美国本土部署的三级GBI
美国本土部署的GBI包括一个外大气层杀伤飞行器(EKV,以碰撞方式摧毁d头)、三级固体助推火箭以及发射拦截d所需的地面指挥和发射设备。波音北美公司和休斯公司(现已并入雷神公司)设计的EKV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进行了试验。1998年11月,选中雷神公司的EKV。但波音北美公司继续研制EKV,作为主要的备选方案。EKV本身是一个能够自主作战的高速飞行器,由红外导引头、制导装置、姿轨控推进系统和通信设备等组成。雷神公司的EKV重64kg,长约14m,直径06m。它采用惯性测量装置制导,依靠激光起爆系统执行各种指令,如在拦截d助推段打开阀门和点燃点火器等。其导引头采用了一种三镜面不散光望远镜系统,将成像聚集到一个由两个波束分离器和三个256×256焦面阵组成的光学试验台组件上。为了保证冗余度,每个焦面阵都有各自独立的电子器件和信号处理信道,但三个信道的数据都将汇集到一个数据处理器中。据称,当光进入第一个波束分离器后,部分能量被反射到一个硅CCD焦面阵上,部分光则通过该分离器。在通过第二个波束分离器时,部分能量被反射到碲镉汞焦面阵。剩余的光继续前行,最后撞在第二个碲镉汞焦面阵上。这样,光通过每个光反射部件其波段依次变短,物体被三种不同的探测器成像,而且每个探测器是在同一时间看同一物体,只是带宽不同而已。采用这种方案有很多优点:第一,消除了在不同时间由不同波段对一个物体成像所带来的问题;第二,采用三个单独的焦面阵,如果一个或两个焦面阵出现故障,仍能继续执行任务;第三,这种系统的光学部分无需致冷,碲镉汞焦面阵的工作温度约为70K。
关于助推火箭,美国导d防御局(MDA)曾考虑多种方案,其中有研制新的助推火箭和改进现有“民兵”导d的助推火箭等。1998年8月,当时的d道导d防御局(BMDO)决定以商用助推火箭为GBI的助推火箭(BV)方案。其一级发动机采用阿联特公司的GEM-40VN固体发动机(最初用于德尔它2火箭),二级和三级发动机采用考顿公司的Orbus 1A发动机。但该计划进展并不顺利,到2001年8月进行飞行试验时,已经比原进度落后了18个月。MDA最终调整采购战略,决定由轨道科学公司研制新的助推火箭(命名为OSC Lite),而洛马公司接手波音公司的商用助推火箭(重新命名为BV+)的工作。轨道科学公司的助推火箭为三级火箭系统,它的很多部件来自该公司的“飞马座”、“金牛座”和“人牛怪”火箭。
目前,轨道科学公司已经成功进行了两次助推火箭飞行试验。2003年2月7日,成功完成了首次飞行试验。该助推火箭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飞行高度达到了1800km,飞行距离达到距发射场5600km。根据飞行试验后对所采集数据的初步分析,助推火箭的所有主要目标均已实现,包括检验拦截d的设计和飞行特性、通过机载设备采集飞行数据、确认推进系统预期达到的性能指标。2003年8月16日,轨道科学公司圆满完成第二次助推火箭发射,其试验目的包括检验火箭的设计和飞行特性;确认制导、控制和推进系统的性能。
而洛马公司的助推火箭首飞试验推迟到了2004年1月。该公司研制的助推火箭一直受技术问题和工业事故所困扰,远远落后于轨道科学公司助推火箭的发展。但按照目前的战略,MDA支持上述两家公司研制助推火箭,从而降低导d防御计划的风险。
因此,从2004年以来进行的GMD系统飞行试验以及所部署的地基拦截d采用的均是轨道科学公司研制的助推器,而之前飞行试验采用的只是一种代用的两级助推火箭。截至2008年,美国已经部署了24枚动能拦截d,其中21枚部署在阿拉斯加,3枚部署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比尔空军基地。预计到2013年左右,在美国本土部署的GBI将达到44枚左右。
2 计划在欧洲部署的两级GBI
美国目前已经决定在欧洲部署导d防御设施,包括在波兰建立拦截d阵地,2011~2013年间部署10枚远程地基拦截d;将现在太平洋试验靶场使用的地基X波段雷达样机(GBR-P)改进后部署在捷克。
在欧洲部署的GBI与美国本土部署的GBI基本相同,也是由助推火箭和EKV组成;但不同的是美国本土部署的GBI采用三级助推火箭,而欧洲部署的GBI采用两级助推火箭。两级GBI的最大速度略低于三级GBI,约7km/s,拦截高度200km。MDA称这种拦截d更适于在欧洲的交战距离和时间要求。该拦截d地下发射井的直径和长度比“民兵”3导d等进攻型导d所用的地下发射井小得多。
二、“标准”3海基拦截d
“标准”3(SM-3)导d是“宙斯盾”海基导d防御系统采用的拦截d。该d包括SM-3 Block 0基本型、SM-3 Block 1型系列(1型、1A型、1B型)和Block 2型系列(2型和2A型)。目前,美国已经部署了少量的SM-3 Block 1型拦截d,正在研制Block 1B型以及Block 2型系列。
1 SM-3 Block 1型系列
SM-3 Block 1型系列导d(直径约035m)的关机速度在3~35km/s之间,具备拦截近程和中程d道导d的能力。
SM-3 Block 1型导d是以大气层内防御使用的两级SM-2 Block 4A导d为基础,改进成四级大气层外使用的拦截导d。SM-3导d第一级、第二级采用了SM-2 Block 4A型导d的发动机(MK-72助推器和MK-104双推力火箭发动机),增加了第三级火箭发动机、一个新的头锥和外大气层轻型射d(LEAP)动能d头。第三级火箭发动机(TSRM)的设计是以美国空军菲利普斯实验室“先进固体轴向级”(ASAS)计划所开发的技术为基础。为了提高能量管理的灵活性,TSRM现包括两个独立的推进剂药柱,按照指令两次点火。两次脉冲工作能独立地按照指令点火,以获得最大的时间上的灵活性。第一个脉冲为第三级提供变轨机动,而第二个脉冲能用于修正相对位置误差,这种误差在中段飞行期间有可能增大。对于较短交战距离来说,可能不需要第二个脉冲。第一个脉冲发动机熄火参数和第二个脉冲发动机点火参数由大气层外中段导引算法计算产生。
TSRM的前面是一个改进的制导设备段(GS)。把制导设备段放在第三级上,可为动能d头提供更大的空间,主要作用包括:(1)用于远程飞行的电力设备;(2)“宙斯盾”武器系统的通信;(3)遥测;(4)飞行终止电子设备;(5)GPS辅助的惯性导航(GAINS)。GAINS用于在拦截d中段飞行期间提供较高的制导精度。GPS的信息与雷达的修正数据相结合,可以为拦截d提供更高的状态精度。为了确保高拦截成功率,SM-3导d即使在没有GPS数据的情况下也能作战使用。
拦截d的第四级是LEAP动能d头。动能d头本身能自动调节方向和高度,作大机动飞行。LEAP动能d头高度模块化,结构紧凑,已经进行了空间试验,用于防御中远程d道导d。为了提高动能d头的系统性能、部署能力及费效比等,LEAP必须控制在10kg量级,一般在6~18kg之间,带有d射机构的LEAP为167kg,长约056m,直径0254m。LEAP动能d头主要由导引头、制导设备、固体轨姿控系统(SDACS)以及接口d射器机构等四部分组成。SDACS包括一个主发动机和两个脉冲发动机。在2003年6月进行的FM-5飞行试验中,SDACS系统主发动机工作(即在持续燃烧模式下)使d头过热,因此其它两个脉冲(脉冲1和脉冲2)使转向球出现裂纹。为此,2004年部署的首批5枚SM-3 Block 1型导d只具备持续燃烧的功能,禁用了两次脉冲燃烧。目前正在对SDACS系统进行改进。
SM-3 Block 1型导d的动能d头采用单色长波红外导引头和固体SDACS推进系统,具备目标识别能力,在海基导d防御系统飞行试验中成功地完成了拦截靶d的任务。
SM-3 Block 1A型导d与Block 1型导d的区别不大,只是在Block 1型导d的基础上改进了某些部件。Block 1A型导d仍然采用单色导引头,其动能d头采用了全反射光学系统和先进的信号处理器。
目前雷神公司还在开发SM-3 Block 1B。该型导d包括先进的双色红外导引头、先进的信号处理器和一套节流轨姿控系统(TDACS)。TDACS能够动态调整d体的推力和运转时间,而且很可能会提供更大的推力,使系统应对不同威胁的能力更强。
2 SM-3 Block 2型系列
美国还正在与日本共同研制SM-3 Block 2型和Block 2A型导d(直径约为053m),关机速度将比Block 1型系列导d提高45%~60%,达到5~55km/s左右,具备拦截洲际d道导d的能力。美日的研制工作由美国的雷神公司和日本的三菱重工公司共同承担。日本主要参与导引头、轨姿控系统(DACS)、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和蚌壳式头锥的研制。Block 2型的主要改进如下:
● 第二级将采用直径53cm的火箭发动机;
● 动能d头采用双色导引头,对突防装置具有更强的识别能力;
● 改进动能d头信号处理器,视场内识别的d头数量增加;
● DACS可能采用延长固体燃料燃烧时间或增加DACS长度的液体DACS或液体/固体燃料混合系统;
● 新型蚌壳式头锥。
SM-3 Block 2A型导d则是在Block 2型导d的基础上,采用了比Block 2型更大的动能d头,提高动能d头的轨控能力。MDA计划2009年进行Block 2型拦截d火箭发动机试验,2013年左右部署Block 2型导d,2015年部署Block 2A型导d。
三、THAAD拦截d
THAAD是一种高速动能杀伤拦截导d,由固体火箭推进系统、KKV和连接这两部分的级间段等部分组成。THAAD全d长617m,最大d径037m,d重660kg。
KKV主要由捕获和跟踪目标的中波红外导引头、制导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和采用激光陀螺的惯性测量装置)以及用于机动飞行的轨姿控推进系统组成。整个拦截器(包括保护罩)长2325m,底部直径为037m,重量为40~60kg。
KKV装在一个双锥体结构内:前锥体为不锈钢制造,其上有一个矩形的非冷却蓝宝石板,作为导引头观测目标的窗口;后锥体用复合材料制造。为了保护导引头及其窗口,在前锥体的前面还有一个保护罩,由两块蚌壳式的保护板组成,在导引头即将捕获目标之前抛掉。在大气层内飞行期间,保护罩遮盖在头锥上,以减小气动阻力和保护导引头窗口不受气动加热。
导引头的设计包括一个全反射Korsch光学系统和凝视焦平面阵列。THAAD拦截d在前7次飞行试验中,其红外导引头采用硅化铂焦平面阵列,阵列规模据信为256×256元。从第8次试验起,THAAD拦截d的红外导引头改为碲化铟焦平面阵列,很可能是多色的焦平面阵列。
KKV的变轨与姿控系统提供姿态、滚动和稳定控制,也提供最后拦截交战的变轨能力。轨控和姿控系统包括单独的氧化剂箱、推进剂箱、增压剂箱和轨控与姿控发动机。轨控系统由4台发动机组成,姿控系统由6台较小的发动机组成(4台俯仰与滚动控制发动机,2台偏航控制发动机)。
用于制导的集成电子设备组件包括几台简化指令的计算机,用以改进直接碰撞杀伤制导;而采用环形激光陀螺的惯性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和稳定平台的运动,并作为寻的头的测量基准。
THAAD拦截d发射前由拦截d装运箱提供保护。该装运箱用石墨环氧树脂材料制造,以使重量最小。装运箱采用气密式密封,在拦截d储存或运输时提供保护。装运箱也起发射筒的作用,被紧固在有10枚拦截d的托盘上。该拦截d的托盘再安装在发射车上。拦截d直接从装运箱中发射出去。
2007年1月,洛马公司被授予生产THAAD的合同,包括48枚拦截d、6辆发射车和2个火力控制与通信单元,2008年部署了首批24枚拦截d。美国陆军计划最终将采购1400多枚THAAD拦截d。
四、可机动部署的动能拦截d
GBI、SM-3、THAAD和PAC-3拦截d等都属于动能拦截d。但这些拦截d都是单一用途的,只能用于各自的武器平台系统。这些拦截d的助推器多数是由原有导d武器系统的助推器改进而成,如SM-3和PAC-3的助推器都是分别由相同名称的舰空导d和地空导d的助推器改进而成,GBI助推器的早期方案也是采用“民兵”3导d的助推器,后来调整为采用商业运载火箭的发动机。这些助推器的加速性能都不高,存在着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应用平台单一,二是性能受到限制。这些缺陷使拦截d的效费比难以提高,在作战中也缺乏灵活性。
因此,美国从2002年就已经开始考虑研制下一代可机动部署的多用途(用于助推段、上升段和中段拦截)动能拦截d(KEI)。其目的是通过通用助推器与有效载荷的逐渐集成,利用可机动部署能力和战场空间的交战灵活性来逐步增强一体化导d防御体系的多层次拦截能力和健壮性,并且达到较高的效费比。KEI要达到的这些能力是一体化d道导d防御系统(BMDS)采办策略中非常重要的目标。
在KEI方案中将设计一种通用的集装箱式的高加速度拦截d。KEI由机动发射车、拦截d和作战管理系统组成。一个KEI连包括5辆机动发射车(每个发射车装备2枚拦截导d)和6辆运载作战管理系统的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每辆装载4个S波段天线的卡车)。利用7架C-17运输机可以在24h内将一个KEI连部署到世界任何地方,并且能在部署后3h内做好作战准备。
KEI拦截d长约118m,d径102m,重1044t,体积约是SM-3的两倍。KEI的杀伤器由自动导引系统、SM-3导d的电子系统以及为GBI研制的轨姿控系统等组成。KEI可在60s的时间内加速到6km/s,速度约是SM-3 Block 1型导d的两倍。
按照最初的计划,KEI旨在研制成一种新型可机动部署的助推段/上升段动能拦截d,作为机载激光助推段拦截系统的后备方案。但是随着该计划的发展,MDA已将KEI助推器按通用助推器使用,与多用途杀伤飞行器和先进的具有目标识别能力的有效载荷(如子母拦截器MKV)进行集成,以增强GMD、“宙斯盾”、THAAD和PAC-3等的能力。
KEI计划目前进展比较顺利,成功地进行了第一级和第二级发动机静态点火试验,初步验证了这两级发动机应用于高加速度、高速度以及高机动能力导d方案的可行性。今后,还将陆续进行一系列发动机静态点火试验,利用获取的数据进一步优化设计,为2009年计划进行的首次助推器飞行试验做准备。
KEI既可陆基部署,也可海基部署。预计,陆基KEI将于2014~2015年左右具备初始作战能力,海基KEI的部署时间尚未确定。
五、PAC-3拦截d
PAC-3型导d由一级固体助推火箭、制导设备、雷达寻的头、姿态控制与机动控制系统和杀伤增强器等组成。d头与助推火箭在飞行中不分离,始终保持一个整体。PAC-3导d的杀伤增强器增大了拦截目标的有效直径。该装置位于助推火箭与制导设备段之间,长127mm,重111kg。杀伤增强器上有24块0214kg重的破片,分两圈分布在d体周围,形成以d体为中心的两个破片圆环。当杀伤增强器内的主装药爆炸时,这些破片以低径向速度向外投放出去。
六、新型动能拦截器——子母拦截器
如何从“威胁云团”(由d头、d体和诱饵组成)中识别来袭d头是目前中段防御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GBI和SM-3导d目前均是携带单个动能拦截器,在无法有效解决识别目标问题的情况下,拦截一枚具有复杂突防装置的导d就可能需要多枚拦截d。为此,MDA于2002年公布了微型杀伤拦截器(MKV)计划,即利用微型化技术,使一枚拦截d携带数十个拦截器,采用一种“多对多”的策略来有效弥补d头识别方面的不足,降低对来袭导d发射前的情报需求和对导d防御系统识别能力的需求。
冷战时期,美苏1972年签订的《反导条约》严格限制研制子母杀伤器用于国家导d防御中。但由于该条约存在一些漏洞,美国实际上已经很早就开始相关技术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与当时的d道导d防御局合作,研制一种用于战区导d防御系统的微型拦截器——LEAP。2002年6月,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MKV计划正式对外公布。2004年,洛马公司获得研制和验证微型杀伤器的合同,为期8年,要求拦截器和母舱适用于现有的以及计划发展的各种助推火箭。同时,微型拦截器计划正式更名为子母拦截器(MKV)。
MKV体积小,重量轻,对运载工具的要求较低。新MKV概念是针对GMD目标识别问题提出来的,未来可用于GBI、SM-3和KEI上。MKV计划引进了一种双色导引头和改进的液体轨姿控系统。MDA曾估计单个拦截器的重量在2~10kg之间。现在预计每个拦截器大约重5kg,直径15~20cm,长25cm,大小如咖啡罐。具体携带的拦截器数量是保密的,如果使用GBI携带的话,拦截器应在10个以上。MDA和洛马公司的官员一直暗示,一枚拦截d将可以携带24个拦截器或者更多。但是如果现在的估计是准确的(即每个拦截器为5kg),现有的或者计划研制的助推火箭能够携带的拦截器数量似乎将大大少于24个。而且,由于拦截器必须有足够的质量,以便采用“碰撞杀伤”的方式进行拦截,因此不能无限制地减小拦截器的尺寸。
MKV的具体方案如下:拦截d发射后,在导d防御系统探测器(包括海基X波段雷达以及天基跟踪与监视系统)的引导下飞向目标。母舱与助推火箭分离后,利用自身配置的目标识别装置探测目标,为拦截器分配打击目标的任务,释放拦截器。母舱上的远程红外探测器探测、跟踪及识别d头和诱饵。每个拦截器都会从母舱接收到瞄准信息。对于每一个已识别的d头可能需要分配几个拦截器进行拦截。每个拦截器也都在自身的光学探测器(工作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制导下,飞向“威胁云团”,将所有可能的目标全部摧毁。即便与母舱分离,拦截器仍将能实时接收到母舱提供的目标修正信息。
目前MKV计划的重点是研制所需的微型化硬件。拦截器微型化技术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消除拦截器封装组件产生的热量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005年完成了拦截器导引头关键设计评审、导引头软件产品设计评审、成像稳定性试验、导引头软件关键设计评审以及制造导引头部件的电路板。2006年3月,洛马公司完成了首个“探索者”导引头的研制,在硬件回路设施中进行试验,模拟杀伤器的振动工作环境。在复杂的光电试验中,验证了导引头和相关杀伤器电子设备的功能。2006年7月,洛马公司又进行了MKV拦截器轨姿控推进装置的初始试验,验证使用单组元液体推进剂的轨姿控系统用于MKV的可行性。试验表明,实际飞行重量的推进装置样机以及阀门组合等达到了规定的性能和寿命指标。
MKV计划在完成硬件回路试验、杀伤器(KV)悬浮试验、KV飞行试验后,最终将于太平洋试验台上对母舱(CV)和KV等进行BMDS系统级飞行试验。预计2010~2011年间开始系统飞行试验。
MKV的技术可能会带动助推段拦截技术的发展,甚至带动天基拦截技术的发展。但是,也有技术专家对MKV技术提出质疑。他们认为,MKV可能在对付诱饵方面比较有效,但对其它类型的突防措施却不能提供什么帮助,例如通过在d头表面涂上颜色等简单的战术就会影响光学探测器的探测性能等。

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已经毋须赘言,但其研制时间和成本也同样惊人。一个军事卫星系统从概念设计到交付使用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每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本少则数千万美元,多则十几亿美元。一旦发射失败或发生故障,不但意味着重大的经济损失,还将严重影响军事部门的相关计划或行动。在此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上出现了小卫星热潮,并且愈演愈烈。
小卫星通常是指质量在1 000千克以下的卫星,也有专家进一步将它们细分为小卫星、超小卫星、微卫星、纳卫星和皮卫星。小卫星和超小卫星的质量分别在1 000千克和500千克以下,研制时间各不超过3年和2年。这两类卫星目前在军事和商业领域均有应用,但其制造与发射成本往往超过5 000万美元,并没有完全达到人们的期望。纳卫星和皮卫星质量分别在10千克和01千克以下,由此预计其成本将极具吸引力,但它们至今尚处于探索阶段,还远远谈不上实用化。相比之下,微卫星质量在100千克左右,研制时间不超过2年,制造与发射成本有望控制在2 000万美元以下,而且技术上日渐成熟,理所当然成为当前各国重点追逐的对象。

卫星中的“Pc机”

微卫星从设计到投入运行一般仅需不到2年的时间。这一方面得益于其结构简单,便于采用标准化平台和模块化设计,可以批量生产和存储,因此大大缩短了设计、研制和制造过程。另一方面,在于其入轨后可以立刻投入使用,不像普通卫星那样需要漫长的在轨检测和校正。在各国军事部门日益强调快速口向应能力的今天,这一优点令微卫星倍受青睐。此外,微卫星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可以采用多种发射方式,既可以利用小型运载火箭发射,也可以在大型火箭发射其它卫星时搭乘“顺风车”,还可以一箭多星方式发射。更重要的是,借助于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前沿技术,微卫星正在迅速提高功能密度,这有点类似于个人电脑。与五年前相比,个人电脑的大小尽管没有多少变化,但速度、存储容量等已有天壤之别。微卫星也是如此,尽管针对不同的应用,其尺寸和质量变化不大,但能力则随着技术发展而与日俱增。正如英国萨瑞卫星技术公司的首席工程师所言:“从许多方面看,微卫星就是卫星中的个人电脑。”

目前,微卫星已在民用领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当属“灾害监视星座”(DMC)。这是第一个在国际合作基础上,由低成本微卫星组成的民用地球观测卫星星座,包括阿尔及利亚的AlSat-I卫星、尼日利亚的NigeriaSat-1卫星、土耳其的BilSat-1卫星、英国的BNSCSm-1卫星及中国的“北京”l卫星,提供全球灾害监测等多种遥感应用服务。
在民用领域取得成功的同时,微卫星开始迅速登上军事舞台。迄今为止,英国、美国、法国等航天大国已经先后发射了各自的军用微卫星,其应用涵盖战术侦察、电子侦测、通信、导d预警、空间攻防等多个领域。

“战术光学卫星”


大型侦察卫星通常执行战略侦察任务,很少有机会用于战术侦察,即直接为战术部队提供信息,这一空白恰好可由微卫星填补。此类微卫星通常搭载高性能侦察设备,运行于近地轨道,可根据战术部队的需要拍摄指定区域的图像,并在几分钟内将图像传送给战场指挥人员。可见,如果将大型侦察卫星比作有人侦察机的话,那么微卫星就是小型或微型无人机,它们将卫星的使用范围由军师级扩展到战区各级指挥人员乃至单兵。英国的“战术光学卫星”(Topsat)就将目标对准了战术侦察。
Topsat的研制始于2000年,由英国国防部和国家航天中心联合投资。按设计,这是一颗军民两用卫星,可为商业用户提供多种遥感服务,包括救灾、环境监测、作物管理、土地利用等,但英国国防部投资该项目的真正目的是发展低成本、能快速发射,并由战术部队控制的微卫星。就此而言,Topsat扮演的是探路者的角色,用以考察微卫星执行战术侦察任务的可行性。2005年10月27日,Topsat与“北京”l卫星一同发射升空,定位在距地686千米的近地轨道。外界评论认为,这是英国军方向部署微卫星迈出的第一步。
据透露,Topsat质量为130千克,成本仅为同等性能大卫星的20%。其上搭载了由卢瑟福一阿普尔顿实验室专门开发的高性能光学相机,可提供分辨率为25米、幅宽为15千米的黑白图像,以及分辨率为5米、幅宽为10千米的多光谱彩色图像。这足以分辨地面目标是一辆坦克还是一辆卡车。此外,他们还专门研制了Rapids机动地面站。在“陆虎”车上安装小型圆盘式卫星天线,能近实时接收卫星图像。
理论上,一个由5-6颗Topsat组成的星座,每天至少可对地球上的任何一点成像一次。
2005年12月7日早上,地面站接收到Topsat传送的第一幅图像。图像清楚显示了伦敦北部市区的大型建筑物,包括桥梁、购物商场、体育场等,甚至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大桥的交通情况也依稀可辨。英国军方和工业界对此自然是欢欣鼓舞,声称这表明英国在这一竞争激烈的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标志着“英国辉煌历史又书写了新的一页”。

“战术卫星”系列

2002年下半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向五角大楼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发展低成本的微型和小型卫星,以尽快实现卫星的战术应用。这份报告博得五角大楼转型办公室的高度评价,后者随即制订并启动了“空间作战快速响应”计划,着手研制“战术卫星”系列实验卫星,以使美军“能在数周或者数月内而不是用数年形成太空能力”,并快速响应地面战术部队的需求。至今,“战术卫星”系列已出现五种型号,即“战术卫星”1、2、3、4和5。其中“战术卫星”1、4由海军研究实验室牵头研制,“战术卫星”2、3、5则由空军研究实验室负责。
“战术卫星”1在质量上最符合微卫星标准,并最早完成设计、组装和测试,但由于发射它的“猎鹰”1火箭不断出现技术问题,导致2004年初的原定发射日期一再推迟。它主要用于验证:与空中平台实现互联;获取战场上的目标图像和电子信号;通过军方保密PCP/IP路由网传输数据等任务。
“战术卫星”2由“半人马座”火箭发射升空,是“战术星”系列中第一个成功入轨的型号。它搭载分辨率高达l米的地球表面成像仪。将在6~12个月运行期内进行多项试验,包括将拍摄到的目标图像在几分钟内传送给战场指挥官。不过,对于美国空军来说,“战术卫星”2发射成功的更大意义在于验证了快速响应能力:在15个月内设计、制造、试验并交付一颗任务就绪卫星,接到任务1周内发射并运行卫星。
“战术卫星”3率先采用标准化平 台,进一步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另外,其主要载荷――“先进战术快速响应军用成像光谱仪”(ARTEMIS),与“全球鹰”无人机上的超光谱成像仪类似,能快速侦察地面的伪装和隐藏目标。并能提供更多的周围地形信息,从而帮助确定地面是否适合飞机起降或车辆进出。
“战术卫星”4也被称为“通信试验卫星”,搭载UHF通信转发器,主要用于验证超视距通信。与上述三种型号均定位于近地轨道不同的是。“战术卫星”4将运行于远地点12 000千米、近地点400千米的大椭圆轨道。这与其主要用于验证超视距通信有关。众所周知,卫星运行在近地轨道可以提高分辨率,但每天在目标区上空只能逗留短短几分钟。而采用大椭圆轨道可使逗留时间增至数小时,同时能提高通信载荷的利用效率。
“战术星”5目前处于设计阶段。2007年1月,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向工业界发布其载荷征询信息,称主要关注通信、战场空间特征描述和空间态势感知三个应用领域,其中战场空间特征描述拟使用雷达、可见光传感器、紫外或红外传感器等载荷。

“实验卫星系统”

攻击敌方卫星或保护己方卫星是空间攻防的重要内容,而这两项任务非常适合由微卫星承担,因为此类卫星自然不会太大。事实上,西方国家已经对此有过很多研究。一般来说,反卫星分为轨道反卫和动能反卫。前者是将微卫星发射入轨后,通过变轨逐渐靠近目标,并以逆轨为主,以获得较大的相对速度;后者不必入轨,从地面发射后,靠自身动能靠近目标。从攻击手段看,又分为非接触和接触式两类,前者包括电磁干扰、激光照射和向对方喷洒凝胶等手段,后者包括碰撞和发射小d头等。在防御方面,微卫星特别适合充当重要卫星的“护卫”,对逼近的“威胁”做出必要反应。
美国近年实施了多项反卫星研究项目,其中“实验卫星系统”(XSS)受到普遍关注。该项目由美国空军负责,先后研制和发射了两颗微卫星――XSS-10和XSS-11,以演示和验证其自主逼近目标的各项技术,如在轨检查、交会与对接、重定位、逼近绕飞等。
XSS-IO卫星由波音公司研制,重28千克,2003年1月由“德尔塔”Ⅱ火箭发射入轨。在距地800千米的轨道上,XSS-10卫星曾三次逼近“德尔塔”Ⅱ火箭第二极,分别在200米、100米和35米的距离上,对火箭第二极进行了拍照。
XSS-11卫星由洛马公司制造,2005年4月11日由“半人马座”火箭发射入轨,进入距地约850千米的预定轨道。该卫星重145千克,采用三轴稳定,携带15千克推进剂,能以大于28°的倾角在24千米之外观测目标,且具备在轨成像能力。其核心部件是抗辐射PowerPC750处理器,可使卫星自主规划与执行交会任务。在为期一年多的任务期间,XSS-11卫星先后与位于同一轨道内的6-7个空间物体进行自主交会。这些空间物体均为美国所有,包括废弃的火箭上面级或失效的卫星。例如,2005年7~10月,XSS-11卫星先后三次和“半人马座”火箭上面级交会,二者之间的距离由15千米递减到05千米。
XSS项目曾引起广泛评论。虽然美国空军一再宣称它属于非武器验证项目,但仍有国家公开指责这是部署太空武器的前奏。毕竟,一颗卫星如果具备“靠近另一颗卫星并拍摄图像”的功能,那么摧毁敌方卫星或干扰其通信自然不在话下。不过,也有太空专家嘲笑XSS的设计是不现实的,因为“武器需要快速响应时间才有较高的成功几率,花费几天甚至几周时间缓慢移向目标实在愚蠢”。

“蜂群”

由多颗微卫星组成星座理论上可以发挥一颗大卫星的功能,法国人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2000年12月,法国国防采办局投资8 000万欧元,委托EADS AstlSum公司研制名为“蜂群”的微卫星系统。整个系统由太空段和地面段两部分组成。太空段包括4颗各重120千克的微卫星,其中1颗备用。地面段包括x波段终端,安置在法国国防采办局武器电子中心,用于接收微卫星传回的数据。专用的卫星控制中心则位于法国航天局在图卢兹的工作区内。
2004年12月18日,4颗微卫星随“太阳神”2A光学侦察卫星同被“阿丽亚娜”5火箭发射升空,并于2005年5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运行。在7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这4颗微卫星编队飞行,彼此相隔30千米,呈菱形分布,从轨道上侦测下方5 000-6 000千米宽条带内的无线电和雷达信号。
在指定区域上空,“蜂群”星座可提供10分钟侦测时间。法国军方表示,虽然“蜂群”系统主要用于技术验证,但也具备某种程度的实用性。
“蜂群”系统的微卫星以法国航天局和EADS公司合作研发的平台为基础。为了满足重量和尺寸要求,研究人员引入了最先进的技术,如砷化镓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高集成电子元件和光纤陀螺仪。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1月,法国国防采办局签订了一份价值124亿欧元的合同,要求开发SPIRALE微卫星系统,计划用于导d预警,预定于2008年由“阿丽亚娜”5火箭发射升空。

瓶颈所在

总体来看,军用微卫星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不但性能日渐提高,而且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不过,目前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依旧不少,特别是对单颗微卫星来说,需要解决或缓解工作寿命短、重访时间较长、难以按需灵活变轨等一系列问题。在专家眼里,目前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成本问题,主要是发射费用昂贵。例如美国价格最低的运载火箭,其发射费用也得1 200万~1 500万美元,远远超过微卫星的制造成本。而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平台、载荷和运载火箭的成本大致相等。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或开发廉价的发射方式。
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是,利用由苏联洲际d道导d改装的运载火箭发射微卫星,例如英国借用俄罗斯“宇宙”3M火箭发射其Topsat。这些运载火箭已大量生产,设计与制造的质量及可靠性相当不错,而且发射费用非常便宜,只有西方同类运载火箭的1/3。基本与卫星成本相等。但这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做法毕竟不是长远之计。法国由于拥有“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至今一直坚持以搭乘方式发射微卫星,而且从未公布有关发射费用的信息。
在美国,五角大楼由于受限于政府规定――由美国政府投资制造的军事卫星必须用美国的运载工具发射,而无法照搬英国人的做法,加上其一心要实现快速响应能力,因此正在加紧发展适合发射微卫星的低成本运载火箭。2003年11月,美国空军和一家私营公司――SpaceX公司签订合同,要求研制“猎鹰”1两级运载火箭,目标是提高可靠性、降低发射费用和缩短发射周期。其中成本目标是:基本型能以670万美元将500千克载荷送入近地轨道,改进型能以600万美元将2 025千克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不过,被寄予厚望的“猎鹰”l后来屡屡出现问题,并直接导致“战术卫星”1至今未能升空。尽管如此,美国空军目前仍然支持“猎鹰”1的研制,并相信它终将成功问世,成为迄今为止最为廉价的运载火箭之一。
按照专家的预测,一旦解决了发射费用问题,军用微卫星将在今后五年内得到蓬勃发展。届时,太空实力版图将因它们的加入而有所改变,甚至面目一新。不过,从性能上看,目前微卫星(包括小卫星)尚无法取代大卫星,因为后者具有很大的覆盖范围和很长的寿命,这是微卫星无法比拟的。事实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军事部门仍需要大卫星完成如大范围持久监视、远距离通信、全球导d预警等重要任务。
编辑/严晓峰

全球三大宇航防务公司2021年航天发展研究(三)


波音公司2021年航天发展研究


文 | 张京男


本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22年4期


2021年,波音公司在航天领域的发展虽然并未完全扭转颓势,但在登月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等重要系统工程项目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美国重返月球和载人航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运载火箭


波音公司作为NASA“阿尔忒弥斯”(Artemis)重返月球计划SLS火箭的主承包商,研制了火箭的芯级、上面级和航电设备。


(一)SLS火箭芯级静态点火测试


2021年,首个执行发射任务的SLS火箭的芯级完成了2次静态点火测试。为开展点火测试,波音公司组建了一个测试团队,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公司内外的熟练航空电子设备、液压、推进系统、地面电子设备和测试的专家。包括:波音公司、NASA和Aerojet Rocketdyne公司等,拥有从火箭、航天飞机、卫星发射到测试的技术优势。


1、第一次


2021年1月,NASA、波音公司和Aerojet Rocketdyne公司在密西西比州的斯坦尼斯航天中心(Stennis Space Center)B-2试验台对参与SLS火箭首飞的芯级进行了首次点火测试。芯级的燃料加注和增压过程中,4台由Aerojet Rocketdyne公司制造的RS-25发动机完成了672秒点火测试,而收集火箭重要数据最少需要大约4分钟,实际飞行中需要工作8分钟。


波音公司表示,为了确保该芯级的安全,特意将测试参数设计得比较保守且仅适用于地面测试,以避免对芯级产生不必要风险,从而较早地触发了发动机关闭,但点火后芯级状态良好。该团队分析了测试数据,清理和修复了发动机,对芯级的热保护系统进行了小的修理,对之前保守的控制逻辑参数进行了更新,还修复了故障的电线束。该电线束导致出现了芯级4号发动机故障信息,但这仅是一个仪表问题,并没有影响发动机工作。


该芯级点火测试获得了芯级和发动机在更长工作时间内主推进系统和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的数据。本次主要测试及 *** 作内容包括:转变为由芯级飞行计算机和“绿色运行”测试软件 *** 作的自动发射序列;完成最后倒计时序列,就像发射倒计时;给燃料贮箱加压,向发动机输送推进剂,演示芯级主要推进系统性能;以109%的功率启动发动机; *** 纵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来转动发动机。


2021年1月16日,用于Artemis 1任务的芯级的燃料加注和加压测试,4台RS-25发动机点火工作1分钟后关机


2021年1月16日,在密西西比州圣路易斯湾附近的NASA斯坦尼斯航天中心进行的一项预定的热火测试中,波音公司为NASA首枚SLS火箭建造的芯级被看到在B-2试验台上。在测试过程中,水从试验台流出,产生巨大的蒸汽云。


2、第二次


2021年3月,波音公司为NASA研制的SLS火箭芯级在NASA斯坦尼斯航天中心完成了第二次点火测试。测试数据证明芯级运行正常,可用于飞行,数据用于为飞行任务提供支持。此次测试中,发动机点火工作了4996秒,即8分19秒。测试后,该芯级被送往NASA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与“猎户座”载人飞船、临时低温上面级和固体火箭助推器进行集成,用于执行Artemis 1载人绕月任务,为后续载人任务做准备。


2021年3月18日,NASA在密西西比州的斯坦尼斯航天中心(Stennis Space Center)进行首枚太空发射系统火箭核心阶段的热火测试,蒸汽从B-2试验台下滚滚而出


3、B-2试验台


B-2试验台高1067米,由439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固定在地面上,自“阿波罗”计划(Apollo)时期以来开始使用,经现代化改装加固后,用于2021年1月的SLS火箭芯级的点火测试。此前用于美国“土星”系列火箭和“德尔塔4”火箭和航天飞机的测试。当前,B-2试验台支架及其灭火和燃料系统已经被翻新,以处理更大更重SLS火箭芯级。


SLS火箭测试工作启动之前, B-2试验台钢铁已生锈并且设施设备过于陈旧。为SLS火箭测试,NASA对B-2试验台进行改造主要有:高压工业水厂每分钟可向B-2输送126万升水,比原来的系统每分钟增加了94635升;为了吊装SLS火箭芯级,B-2支架上的主吊杆起重机已经延长了152米,额定负载增加了177吨,该芯级比早期的“土星5”火箭级更大、更重;辅助移动提升系统和临时接入平台可以进入芯级的整个外壳。


(二)芯级研制与交付


1首枚SLS火箭芯级研制


2021年,波音公司向NASA交付了SLS火箭芯级,芯级高65米,重85275吨。4月,SLS火箭芯级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一艘驳船上卸载,并转移到火箭组装大楼。65米长的芯一级将与1个临时低温上级、2个固体火箭助推器、1个运载火箭级适配器和1艘“猎户座”飞船组成。各团队将准备SLS发射猎户座飞船,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绕月球飞行。临时低温上级由波音公司与联合发射联盟公司联合研制。6月,SLS火箭芯级被送入肯尼迪航天中心(KSC)运载火箭组装大楼(VAB)的移动发射台。


首枚SLS火箭的芯级


2021年4月21日,位于斯坦尼斯航天中心的SLS火箭芯级


SLS火箭的芯一级抵达肯尼迪航天中心


2喷涂泡沫保护SLS火箭


在2021年研制工艺中,波音公司将火箭热保护系统(TPS)应用于SLS火箭芯二级,比芯一级 *** 作更快。SLS火箭表面**到橙色的涂层是TPS,即喷雾泡沫。在准备和发射的极端环境中,它用于承受733万加仑液氢和液氧推进剂的温度,温度分别为-423华氏度和-297华氏度。整个芯二级喷涂过程经历了100分钟。对芯二级贮箱圆顶采用了自动化喷涂,此前由于圆顶的复杂几何形状,需要人工喷涂。经历点火测试的芯一级性能稳定,4台发动机点火工作时部分TPS区域被大火烧蚀,后续会进行翻新。


波音公司使用3D投影技术进行泡沫修剪,以获得更精确和更高质量的应用。通过工艺改进,热保护泡沫都定制了3D打印模具,可喷涂于之前芯级上无法喷涂的小部件,如发动机和箱间段。模具被安装在复杂外形周围,并充满灌注泡沫,在浇注泡沫固化后取出模具。仍有区域需要手工喷涂,如芯级各部分之间的法兰接口。在3D打印制造工艺下,制造出了300多模具,可以做出复杂的几何形状。


SLS火箭采用的泡沫是一种轻质的聚氨酯泡沫材料,足够坚固,能保护火箭的硬件,且足够灵活,能在极端温度下保持其保护密封,未来仍会不断改进。波音公司正在为SLS火箭使用第3代泡沫材料,并开始验证第4代。


3首枚SLS火箭与“猎户座”飞船对接


2021年9月,SLS火箭完成了2项主要测试:脐带释放和收回测试(URRT),以及使用“猎户座”质量模拟器进行的综合模态测试。脐带缆连接着将火箭芯级、上面级连接至发射塔的电气和流体接口,发射前必须实现无缝释放和收回。4个脐带连接至芯级、级间段、液氧贮箱和液氢贮箱,此外还有2个稳定器固定在前裙上。URRT测试验证了 *** 作时序和功能。波音公司支持测试前后的检查,然后帮助分析数据。SLS火箭还进行了综合模态测试,以确定火箭的全部频率和振动范围,以便飞行软件和导航系统能够在发射和上升过程中安全引导火箭。


10月,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装配大楼,携带上面级和航电设备的首枚SLS火箭芯级,在顶部安装了“猎户座”适配器和“猎户座”飞船。其中“猎户座”适配器吊装至临时低温推进级(ICPS)之上,整体高度达到了98米。波音公司还完成了SLS火箭的设计认证审查(DCR),在团队准备发射期间检查所有测试数据、报告和验证,以确保安全的 *** 作条件和可靠性。


位于佛罗里达州的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猎户座”飞船吊装于SLS火箭顶部


4其它芯级研制


2021年,波音公司在Michoud组装了Artemis 2任务SLS火箭芯级的液氧贮箱和级间段,并开始准备安装前裙。波音公司还在Artemis 2任务SLS火箭芯级的下半部分工作,包括安装发动机,并对液氢贮箱进行热保护喷涂,并准备最后的组装。当前波音公司研制的用于SLS火箭的5枚芯级每个都将承担独特的飞行任务,相应的每种设备的安装 *** 作也不相同,包括计算机、电池、线路和仪表、推进剂管路和其他系统的集成。


8月,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公司将第2个临时低温推进级(ICPS)从阿拉巴马州迪凯特(Decatur)的工厂运送到佛罗里达州的设施进行集成,后续将交付NASA。Artemis 2任务的SLS火箭在新奥尔良的“米丘德”(Michoud)组装工厂进行集成。ULA和波音公司在ULA的迪凯特工厂研制了第3个ICPS。同时,波音公司正在研制SLS火箭的第2枚、第3枚和第4枚芯级,以及 探索 上级(EUS)取代前期的ICPS,从而研制出后续任务使用的SLS Block 1B火箭。


Artemis 2任务的SLS火箭芯级发动机与部件对接


Artemis 2任务的火箭临时低温推进级(ICPS)抵达卡纳维拉尔角的太空军站


Artemis 2任务芯二级液氧贮箱


(三)后续工作


Artemis 1任务之后,会进行首次载人的Artemis 2任务。位于新奥尔良的Michoud组装工厂为Artemis 2和Artemis 3任务制造SLS火箭芯级,通过摩擦搅拌工艺为Artemis 3任务的焊接SLS火箭芯级结构。Artemis 3任务将使首位女性宇航员和下一位男性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波音公司研制的 探索 上面段(EUS)已在Michoud投入生产,用于Artemis计划的远期发射任务。波音公司还在设计研制后续SLS火箭使用的 探索 上面级。


首次SLS火箭发射中,除了无人乘坐的“猎户座”飞船,ICPS还将部署10个次级有效载荷,“猎户座”绕月飞行后,会返回地球并溅落海上。SLS火箭未来将向土星的卫星土卫二发射探测器,对其间歇泉进行采样,并在其表面放置科学探测器。SLS火箭还可以用于行星防御,比如可以将大质量物体送到目标,实施动能推动、表面爆炸或者重力牵引,最终重定向威胁地球的小行星。另外,NASA正在论证使用带有 探索 上面段(EUS)的SLS火箭用于2033年也即下一个火星冲日年完成1次火星飞掠任务。


二、载人飞船


(一)安装并测试飞船的NASA对接系统(NDS)外壳


2021年1月,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组装工厂,CST-100“星际飞船”(Starliner)上安装并测试了一个新的NASA对接系统(NDS)外壳。NDS由波音公司设计研制,是一种标准化的对接系统,可使2个航天器可靠对接并自动形成一个短隧道,以便宇航员可以在2个航天器之间移动。新的外壳将为自动对接系统在重返大气层期间提供额外的保护。在重返大气层期间,太空舱将面临约1650度的温度,然后在美国西部5个着陆点之一着陆。NDS最初是为一次性使用而设计的,然而,增加再入大气层的外壳后,可多次执行任务。


发射时,NDS外壳位于乘员舱的半球形“上升外壳”之下,在“上升外壳”丢弃后的入轨 *** 作时会暴露在外面。它作为飞船顶部的一个舱口,在与国际空间站上波音制造的国际对接适配器对接时打开,在脱离对接后关闭。NDS外壳于2020年12月安装在未来进行第2次试飞的CST-100飞船上,即“轨道飞行试验-2”(OFT-2)飞船。


NASA对接系统(NDS)外壳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商业载人和货物处理设施进行功能测试


(二)载人着陆点安置


鉴于安全考虑,未来宇航员乘坐“星际飞船”着陆时,要求陆上回收小组必须在大约1小时内将宇航员从太空舱中撤离飞船。“星际飞船”飞船设计为陆地着陆,在美国西部有5个着陆点,其中2个在新墨西哥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各有1处。2021年,任务安全工作组与犹他大学 健康 中心协调犹他州着陆点,亚利桑那大学附属学术医院班纳-图森大学医学中心协调亚利桑那州着陆点,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协调加州着陆点。大多数着陆点都非常偏远,在24小时内很可能经历极端的温度变化和对人有严重伤害的野生动物。


(三)系统安全验证与演练


2021年1月,波音公司完成了“星际飞船”飞行软件的重新认证,并对未来的任务修改或升级进行了正式审核。通过一系列测试,确认更新后的飞船软件符合设计规范,并在软件集成实验室内进行了数百个案例的静态和动态测试,从单个命令验证到使用核心软件的全面端到端任务场景。


5月,波音公司和NASA在波音公司位于休斯顿的航电设备和软件集成实验室(ASIL),使用飞行硬件和飞行软件的最终版本对“星际飞船”第2次试飞任务进行了持续5天的端到端任务模拟演练,包括完整的发射前、对接、分离和着陆 *** 作。在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的飞行控制室里的任务 *** 作小组使用实际的飞行程序指挥了此次演练。演练从发射前26小时开始,并持续至飞船对接国际空间站、站上 *** 作、32小时的电源启动程序,然后脱离、着陆并关闭电源。此次演练让软件与最高保真度的硬件和任务控制器在回路中运行,最大程度接近真实飞行。


目前,“星际飞船”计划在2022年上半年试飞停靠在国际空间站2个可用的端口,但有可能被“载人龙”飞船、“货运龙”飞船、或者“载人龙”商用飞船占用。


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未来执行“轨道飞行试验-2”(OFT-2)任务的CST-100飞船船员舱进行重量和重心测试

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和迈克·芬克通过与模拟器连接的宇航员显示器,在实验室内部监控发射过程每一个动态


(四)人体测量测试设备准备第二次飞行


2021年6月,波音公司的人体测量测试设备“罗西火箭人”安装在“星际飞船”,准备第二次试飞。


“罗西火箭人”是一个重约82千克测试设备,整个体征位于人体身高和体重的中位数,曾在“星际飞船”首次试飞中提供了数百个关于宇航员飞行中承重的数据,“罗西火箭人”的第二次飞行用于保持飞船上升、对接、分离和着陆过程中的重心。之前连接到它的15个传感器的航天器数据捕获端口将被用于收集沿座椅托盘放置的传感器的数据,以描述所有4个座位的运动特征。


在“星际飞船”和“宇宙神5”火箭集成之前,由乘员舱和服务舱组成的星际飞船将被装载到肯尼迪航天中心商业乘员和货物处理设施的重量和重心机上测试,以确保飞船上的“罗西火箭人”和货物的保持平衡。


未来,“星际飞船”在成功完成第二次试飞后,将首次搭载宇航员飞行。


“罗西火箭人”绑在指挥官的座位上


三、卫星系统


(一)5G卫星研制


2021年2月,位于美国加州埃尔塞贡多的波音卫星系统工厂共有16颗商用卫星正处于不同的开发阶段。其中,包括波音公司为卫星运营商SES公司设计、测试和制造的SES-20卫星和SES-21卫星,两者均采用小型平台702SP。2022年,这2颗卫星将搭载同1枚火箭发射进入地球静止轨道,清理300兆赫的C波段通信,在整个美国实现5G通信。


通过SES-20和SES-21卫星,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将清理主要运营频谱,推动美国5G无线运营商业务。这也是FCC“5G FAST”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是一项促进美国5G行业领导地位的综合性战略。


同时,波音公司还在为SES公司研制11颗中地球轨道(MEO)卫星,建成SES公司高度为8000千米的下一代MEO轨道 星座 。O3b mPOWER系统推出后,能够向电信、海事、航空和能源以及世界各地的政府和机构提供50 Mbps到每秒几吉比特速度的连接服务。第一批O3b mPOWER卫星已推迟至2022年发射。


(二)波音公司获准开展受保护战术卫星(PTS)下一步研制工作


2021年4月,波音公司和诺格公司各自承担的受保护战术卫星(PTS)通信项目获准进入下一阶段研制工作,完成设计、建造、测试,并于2024年将2个有效载荷搭载于军事卫星或商业卫星发射入轨进行在轨演示和 *** 作。


PTS项目的后续研制工作将继续全面而公开的竞标。PTS原型作为下一代安全通信卫星的方案选项,未来十年可补充或替换现有的用于高密级通信的先进极高频(AEHF)卫星。


美国太空军太空和导d系统中心曾在2020年2月和3月分别授予波音公司、洛马公司和诺格公司191亿美元、24亿美元和253亿美元的合同,为PTS项目设计有效载荷原型。


获得合同后,三家承包商的项目设计接受全面评估,包括有效载荷性能、可扩展性、模块化、可稳定性、成本、进度和风险,并2021年3月完成了评估。


(三)FCC批准了波音公司的147颗卫星V波段 星座


2021年11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了波音公司2017年3月提交的V波段 星座 申请,允许波音公司开发和运行147颗非地球静止轨道(NGSO)宽带卫星。2017年与波音公司同期提交NGSO申请的还有SpaceX、OneWeb等公司,波音公司是这批申请中最后一家得到FCC结论的公司。


按照监管规定,各家需要在6年内将一半的计划卫星发射入轨, 星座 其余卫星可以在9年内部署完成。波音公司的 星座 包括132颗轨道高度为1056千米的近地轨道卫星,其余卫星位于27355 44221千米之间,将为全球的住宅、商业、机构、政府和企业客户提供服务。


波音公司专长于研制地球静止轨道(GEO)大型卫星。为了加强NGSO卫星的研制能力,波音公司在2018年收购了小型卫星专业公司千禧空间系统公司(Millennium Space Systems),以加强在该领域竞争力。


与SpaceX公司“星链”卫星的Ka波段和Ku波段相比,波音公司使用的更高频率的V波段宽带网速更快,但降雨可能会减干扰V波段信号传输。除了允许波音公司在V波段提供卫星服务外,FCC的批准波音公司在部分V波段建立星间链路。然而,FCC驳回了波音公司在Ka波段和V波段其他部分建立星间链路的请求,以避免出现潜在的在轨通信问题。


(四)获得GPS卫星未来10年在轨运行保障合同


2021年12月,美国太空军授予波音公司1份价值3293亿美元的合同,未来10年为GPS-2F卫星在轨运行提供支持。美国目前在轨服役的31颗GPS卫星中有12颗是GPS-2F卫星。GPS-2F卫星在2010年至2016年期间发射,取代了1990年至1997年期间发射的GPS-2A卫星。2010年,美国空军选择洛马公司研制下一代的GPS-3卫星。GPS-2F卫星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2年,从美国军事和商业卫星在轨运行经验来看,GPS-2F卫星的使用寿命预计将超过设计寿命数年。


四、国际空间站


2021年,波音公司研制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于国际空间站。


6月,波音公司研制的2块新型太阳能电池板发射入轨进入国际空间站,并通过站上宇航员3次太空行走完成了安装。旧的太阳能电池板不会被移除了仍将继续使用。


新型太阳能电池板长186米,宽61米,尺寸是旧板的一半,但产生的电能是旧板的2倍。到2023年,国际空间站还会再增加4块新型太阳能电池板,均由波音公司光谱实验室(Spectrolab)研制。在每次65小时的太空行走中,任务控制中心的NASA飞行控制人员直接与宇航员协作,并得到国际空间站上168米长的机械臂和移动运输装置的协助。该装置能够沿着国际空间站的桁架移动,专门用于将放置设备。


新型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在发射时紧密地卷起来,由1个无需重型电动机就能自行展开的结构支撑,可利用自身的能量展开,并且其尺寸小,进入轨道后可由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放置好,宇航员可通过太空行走将其带至国际空间站桁架的远端进行安装。


这些电池板会受到微流星体碎片撞击和宇宙射线,每天还能承受16次500度的温度变化。当6块新型太阳能电池板都完成安装后,国际空间站发电总功率将增至215千瓦,总供电量提升20%到30%,可支持更多的科学实验、技术研究、更多宇航员生存以及近地轨道的商业需求。


2021年早些时候,NASA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了一个安装结构,为波音公司的新太阳能电池板做准备


新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国际空间站


“货运龙”飞船发射前装载的2个新型太阳能电池板


五、总结分析


(一)SLS运载火箭研制进展显著,已具备首飞能力以支撑美国重返月球计划


SLS运载火箭研制项目是波音公司当前承担的规模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项目,是波音公司航天系统能力建设与发展的重点。2021年,SLS运载火箭在翻新后的B-2试验台上完成了2次芯级的静态点火测试,充分验证了系统工作性能,达到预期目标,并且与“猎户座”飞船完成了对接,后续将进一步开展全系统测试。2021年之前,波音公司研制SLS火箭的进度相对较慢,NASA经费投入非常巨大,已超100亿美元,但由于工程研制进度较慢,导致首飞时间多次推迟。


随着美国载人重返月球时间节点的临近,波音公司与NASA加大了研制力度,共同推进工程进度,截至2021年,SLS运载火箭自身基本达到了发射准备状态,具备了在2022年上半年执行首次无人试飞的能力。


(二)载人飞船经过持续测试与优化,已具备再次无人试飞能力以支撑美国载人航天能力


“星际飞船”在2019年的无人首飞中因飞行控制系统故障,导致未能对接国际空间站。直到2021年底,NASA与波音公司一直在持续测试并排除故障,同时对飞船系统进行了局部升级。


“星际飞船”的全系统软件模拟演练、飞船着陆点安置、飞船对接系统等均顺利推进,预计在2022年能够完成继2019年之后的第二次无人试飞,若试飞顺利的话便可快速转入载人飞行对接国际空间站。


“星际飞船”是波音公司拥有的仅将于SLS运载火箭的第二大航天系统工程项目,在进度落后于SpaceX公司“载人龙”飞船的情况下,能否顺利完成第2次无人试飞将决定波音公司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前景。


(三)中小卫星研制与 星座 部署项目成为卫星系统领域发展重点


目前,全球大卫星系统研制业务普遍减少,中小卫星业务增多,波音公司采取了与洛马公司相似的策略,即在自身具有中小卫星平台的同时,收购研制小卫星平台的公司。


波音公司正在通过已有702SP小型卫星平台研制SES-20卫星和SES-21卫星,通过702X中型卫星平台研制O3b mPOWER卫星,而2018年收购的小型卫星专业公司千禧空间系统公司将在该领域进一步支撑波音公司研制更多类型的微小卫星,研制新申请下来的147颗V波段低轨宽带卫星。


波音公司作为传统大型卫星的系统集成商,在全球微小卫星和低轨卫星的趋势下,正在转变其发展思路,预计未来将产出更多中小卫星或微小卫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08827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