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起源?

互联网的起源?,第1张

一、起源于阿帕网

196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了一个计算机网,名为ARPANET(英文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的缩写,又称“阿帕”网)。

按央视的数据,新生的“阿帕”网获得了国会批准的520万美元的筹备金及两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是当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3倍。

时逢美苏冷战,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被苏联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

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取得联系。

1969年,“阿帕”网第一期投入使用,有4个节点,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

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一年后“阿帕”网扩大到15个节点。1973年,“阿帕”网跨越大西洋利用卫星技术与英国、挪威实现连接,扩展到了世界范围。

互联网就萌芽于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互联网起源于美苏冷战。

小故事互联网发送的第一个信息是“L”和“O”1969年10月29日晚上10点30分,克兰罗克在洛杉矶向在斯坦福的比尔·杜瓦传递信息。

这是一个包含五个字母的单词Login,意思是“登录”。在打入“Lo”后,系统死机了,仪表显示传输系统突然崩溃,通信无法继续进行,世界上第一次互联网络的通信试验仅仅传送了两个字母“Lo”。

二、成为互联网

1975年,“阿帕”网由美国国防部通信处接管。在全球,已有大量新的网络出现,如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ComputerScienceResearchNetwork,CSNET)、加拿大网络(CanadianNetworkCDnet)、因时网)等。

1982年中期“阿帕”网被停用过一段时间,直到1983年“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即用于军事和国防部门的军事网(MILNET)以及用于民间的“阿帕”网版本。用于民间的“阿帕”网改名为互联网。

在同一年,“阿帕”网的TCP/IP协议在众多网络通信协议中最终胜出,成为我们至今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即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又名网络通信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来源于百度百科)。

TCP/IP协议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从此,全球的通信设施用上了同一种语言。

1991年8月6日,蒂姆·伯纳斯·李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贴上了althypertext新闻组,通常我们认为这一天万维网公共服务在互联网上首次亮相。

三、中国互联网

中国用了近7年的时间真正接入互联网。这七年标志性的事件包括: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本单位的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年11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1990年11月28日,中国注册了国际顶级域名CN,在国际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唯一标识。最初,该域名服务器架设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直到1994年才移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1992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校园网。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中国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

——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国家。

扩展资料

因特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另一个推动Internet发展的广域网是NSF网,它最初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设的,目的是连接全美的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供100多所美国大学共享它们的资源。NSF网也采用TCP/IP协议,且与Internet相连。

ARPA网和NSF网最初都是为科研服务的,其主要目的为用户提供共享大型主机的宝贵资源。随着接入主机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一些公司还陆续在Internet上开展了商业活动。随着Internet的商业化,其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被挖掘出来,使Internet有了质的飞跃,并最终走向全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互联网

分类: 无分类
问题描述:

我的作业:intel处理器的发展过程(从8088开始到P4酷睿处理器)。

简短一点好了,不要太长的~~

解析:

1979年――英特尔推出8088微处理器(8060的低价版本),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英特尔发布2920信号处理器,这是首款能对模拟型号进行实时数字处理的微处理器。1980年――英特尔发布8087数字协处理器。――英特尔发布历史上销售成绩最佳的8051和8751微控制器。1981年――IBM选择了8088作为IBM PC的微处理器,从此开创了PC时代。――英特尔发布32位的iAPX 432微处理器。1982年――英特尔推出80286的微处理器,内含134万个晶体管,PC产业真正开始腾飞。――英特尔发布首款网络控制器82586,从主处理器剥离出网络功能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英特尔的首款16位微控制器8096进入市场。1983年――英特尔发布CHMOS技术,在推动芯片性能增长的同时减少了能耗。――英特尔开始用6英寸硅晶片生产线生产芯片。1984年――IBM发布采用Intel 286处理器的PC-AT,采用开放的系统,奠定了X86系统结构在PC市场的统治地位。――英特尔发布世界上首款CHMOS动态随机存储器,容量为256K。1985年――英特尔推出32位的386处理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英特尔推出iPSC/1,进入超级计算机业务。1986年――英特尔发布容量1M的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27010、27011和27210。1987年――公司推出第二代iPSC/2超级计算机,它基于大量的英特尔386处理器和80387数字协处理器。1988年――公司发布ETOX(EPROM Tunnel Oxide)技术,进入闪存领域。1989年――英特尔推出首款商用处理器i860,内含超过100万个晶体管。――英特尔推出80486微处理器,内含120万个晶体管。1990年――英特尔发布首款NetPort打印服务器。1991年――英特尔在一个月之内发布了包括EtherExpress配适卡在内23款网络产品。1992年――公司采用8英寸硅晶片生产线生产芯片。――英特尔发布82420芯片组,公司正式进入芯片组领域。1993年――英特尔推出Pentium(奔腾)处理器(俗称586),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PCMCIA标准面世,英特尔是该项标准的创建者之一。1994年――公司发布首款LANDesk网络管理软件产品。1995年――英特尔推出专为服务器和工作站设计的Pentimu Pro处理器,内含550万个的晶体管。――英特尔发布82430FX芯片组。1996年――英特尔推出采用了MMX(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的Pentium处理器。1997年――英特尔推出Pentium Ⅱ处理器,集成了750万个晶体管。――英特尔发布StrataFlash存储器,实现在单个存储单元中存储多位数据,大幅增加闪存容量。1998年――英特尔推出Celeron(赛扬)处理器。――英特尔推出Pentium Ⅱ Xeon(至强)处理器。――英特尔发布首款基于StrongARM结构体系的高性能、低能耗处理器,用于手持计算和通讯设备。1999年――英特尔发布Pentium Ⅲ处理器,内含900万个晶体管――英特尔发布Pentium Ⅲ Xeon处理器。――英特尔进一步扩展网络产品线,推出IXP1200网络处理器和相关产品。2000年――无线应用成为发展重点,英特尔发布Xscale微架构体系和数款无线网卡。――英特尔发布Pentium 4处理器,集成了4200万个晶体管。2001年――英特尔推出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的首款64位Itanium(安腾)处理器。――英特尔发布Xeon处理器。――英特尔制造出世界上最小最快的晶体管,宽仅15毫微米(1毫微米为十亿分之一米)。2002年――英特尔开始在300毫米(12英寸)晶片上采用013微米技术制造芯片产品。――英特尔发布超线程(Hyper-Threading)技术,这种技术能使一个处理器能同时运行多线程任务,从而提高多任务环境中的系统性能。――公司发布专为高性能服务器和工作站设计的Itanium(安腾) 2处理器。2003年――英特尔发布专用于迅驰移动技术,Pentium M处理器是Centrino的核心。――英特尔推出PXA800F蜂窝处理器,这是一款把蜂窝电话和手持电脑关键结构完全集成与单个晶片的微芯片。2004年――2004年Intel公司推出代号为Nocona内核的64位至强处理器,是英特尔迄今为止推出的最成功的企业级64位服务器产品。2005年――推出基于Smithfield核心的双核心英特尔Pentium D处理器。2006年――推出Bensley平台代号为Dempsey的5000系列双核至强处理器。――推出Core(酷睿)架构处理器。――推出Core 2(酷睿2)架构处理器。――推出基于酷睿架构的Bensley平台双核至强处理器5100系列(代号为Woodcrest,采用65nm制程,1333MHz前端总线,处理器接口为LGA 771)。――推出基于NetBurs微体系架构代号为“Tulsa”的7100系列多路至强处理器。

、浪潮的好!
浪潮是专业从事服务器开发和提供解决方案的,做服务器最早(1993年),其他的国产品牌都是半路出家,有了名气再投入到服务器的研发的,是靠宣传吃饭的(如联想……)。而浪潮从不做广告也不做宣传,因为是靠真才实干吃饭的,服务器稳定而且真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是吹的。现在其8路服务器已经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正向32路挺进呢,服务器也出口到国外16个国家,其他的国产服务器就只能在中国买卖了。
曙光在这些真正的高端技术上就差太远了,不过曙光也很悲剧,为了弄个虚名不惜代价,什么曙光5000曙光6000首次使用了国产芯片之类的,曙光就是国家政府为了虚名而设立的机构,只是个工具,所以赚不赚钱就不是很重要了。为国家争虚名最重要嘛!
在中国正真研制服务器的厂家只有浪潮——inspur!
当然和IBM、HP还是有点差距的毕竟人家已经领航服务器行业多年了,不仅体现在资金方面,还有国际影响力,人才的培养。技术可能能不相伯仲但前面提到的这些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颠覆的。希望这种差距能越来越小。
2、华为制作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而服务器属于存储设备。
3、服务器世界品牌:IBM、惠普、sun(已被Oracle收购)。要买外国品牌那最好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IBM,服务器稳定性能卓著,技术先进。

Intel 4004
Intel 4040
Intel 8086
Intel 8088
80186
80286
80386
80486
奔腾(Pentium)
Pentium Pro
Pentium II
赛扬(Celeron)
奔腾III(Pentium III)
奔腾4 (Pentium 4)
奔腾4极致版(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
赛扬D(Celeron D)
奔腾D(Pentium D)
酷睿 双核 Intel Core Duo
酷睿2 双核 Intel Core 2 Duo
奔腾双核 pentium dual core
酷睿2 至尊版 Intel Core 2 Extreme
酷睿2 四核 Intel Core 2 Quad
赛扬双核 Intel Celeron Duo
笔记型电脑用CPU
Pentium III Mobile
Pentium 4 Mobile 区别于机动版Pentium 4
奔腾M(Pentium M)
赛扬M(Celeron M)
酷睿 双核 (Intel Core Duo)
酷睿2 双核 (Intel Core 2 Duo)
酷睿 单核(Intel Core Solo)
奔腾双核 pentium dual core
凌动超低功耗处理器(Atom)
赛扬双核 Intel Celeron Duo
服务器用CPU
奔腾II至强(Pentium II Xeon)
奔腾III至强(Pentium III Xeon)
至强(Xeon)
安腾(Itanium)
安腾2(Itanium 2)
安腾3(Itanium 3)
微处理器的里程碑1971年:4004微处理器
4004处理器是英特尔的第一款微处理器。这一突破性的重大发明不仅成为Busicom计算器强劲的动力之源,更打开了让机器设备象个人电脑一样可嵌入智能的未来之路。
1972年:8008微处理器
8008处理器拥有相当于4004处理器两倍的处理能力。《无线电电子学》 杂志1974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种采用了8008处理器的设备 Mark-8,它是首批为家用目的而制造的电脑之一——不过按照今天的标准,Mark-8既难于制造组装,又不容易维护 *** 作。
1974年:8080微处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Altair 采用了8080处理器作为大脑——据称 “Altair” 出自电视剧 《星际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业号飞船的目标地之一。电脑爱好者们花395美元就能购买一台 Altair。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种电脑就销售出了好几万台,创下历史上首次个人电脑延期交货的纪录
1978年:8086-8088微处理器
英特尔与IBM 新个人电脑部门所进行的一次关键交易使8088处理器成为了IBM 新型主打产品IBM PC的大脑。8088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步入全球企业500强的行列,并被 《财富》 杂志评为“70 年代最成功企业”之一。
1982年:286微处理器
英特尔286最初的名称为80286,是英特尔第一款能够运行所有为其前代产品编写的软件的处理器。这种强大的软件兼容性亦成为英特尔微处理器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该产品发布后的6年里,全世界共生产了大约1500万台采用286处理器的个人电脑。
1985年:英特386 微处理器
英特尔386 微处理器拥有275,000个晶体管,是早期4004处理器的100多倍。该处理器是一款32位芯片,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运行多种程序。
1989年:英特尔486 DX CPU 微处理器
英特尔486 处理器从真正意义上表明用户从依靠输入命令运行电脑的年代进入了只需点击即可 *** 作的全新时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技术史学家David K Allison回忆说,“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台彩色显示电脑,并如此之快地在桌面进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尔486 处理器首次增加了一个内置的数学协处理器,将复杂的数学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
1993年:英特尔奔腾(Pentium)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能够让电脑更加轻松地整合 “真实世界” 中的数据(如讲话、声音、笔迹和)。通过漫画和电视脱口秀节目宣传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一经推出即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1995年:英特尔高能奔腾(Italium Pentium) 处理器
于1995 年秋季发布的英特尔高能奔腾处理器设计用于支持32位服务器和工作站应用,以及高速的电脑辅助设计、机械工程和科学计算等。每一枚英特尔高能奔腾处理器在封装时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级高速缓存存储芯片。强大的英特尔高能奔腾处理器拥有多达550万个晶体管。不适应市场需要,过早夭折。
1997年:英特尔奔腾II(Pentium II)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 处理器拥有750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英特尔MMX 技术,专门设计用于高效处理视频、音频和图形数据。该产品采用了创新的单边接触卡盒(SEC)封装,并整合了一枚高速缓存存储芯片。有了这一芯片,个人电脑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捕捉、编辑并与朋友和家人共享数字;还可以对家庭进行编辑和添加文本、音乐或情景过渡;甚至可以使用视频电话通过标准的电话线向互联网发送视频。
1998年:英特尔奔腾II至强(Xeon)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至强处理器设计用于满足中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尔为特定市场提供专属处理器产品的战略,英特尔奔腾II至强处理器所拥有的技术创新专门设计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执行所需的商业应用,如互联网服务、企业数据存储、数字内容创作以及电子和机械设计自动化等。基于该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可配置四或八枚处理器甚至更多。
1999年:英特尔赛扬(Celeron)处理器
作为英特尔面向具体市场开发产品这一战略的继续,英特尔赛扬处理器设计用于经济型的个人电脑市场。该处理器为消费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价比,并为游戏和教育软件等应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年:英特尔奔腾III(Pentium III)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I处理器的70条创新指令——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序列扩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显增强了处理高级图像、3D、音频流、视频和语音识别等应用所需的性能。该产品设计用于大幅提升互联网体验,让用户得以浏览逼真的网上博物馆和商店,并下载高品质的视频等。该处理器集成了950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025微米技术。
1999年:英特尔奔腾III至强(Pentium III Xeon)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I至强处理器在英特尔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提供额外的性能以支持电子商务应用及高端商业计算。该处理器整合了英特尔奔腾III 处理器所拥有的70条 SIMD 指令,使得多媒体和视频流应用的性能显著增强。并且英特尔奔腾III至强处理器所拥有的先进的高速缓存技术加速了信息从系统总线到处理器的传输,使性能获得了大幅提升。该处理器设计用于多处理器配置的系统。
2000年:英特尔奔腾4(Pentium 4)处理器
基于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的个人电脑用户可以创作专业品质的;通过互联网发送像电视一样的视频;使用实时视频语音工具进行交流;实时渲染3D图形;为 MP3 播放器快速编码音乐;在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状态下同时运行多个多媒体应用。该处理器最初推出时就拥有4200万个晶体管和仅为018微米的电路线。 英特尔首款微处理器4004的运行速率为108KHz,而现今的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的初速率已经达到了15GHz,如果汽车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话,那么从旧金山开车到纽约只需要13秒。
2001年:英特尔至强(Xeon)处理器
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应用目标是那些即将出现的高性能和中端双路工作站、以及双路和多路配置的服务器。该平台为客户提供了一种兼具高性能和低价格优势的全新 *** 作系统和应用选择。与基于英特尔 奔腾III至强处理器的系统相比,采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工作站根据应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预计可提升30%到90%左右。该处理器基于英特尔NetBurst 架构,设计用于为视频和音频应用、高级互联网技术及复杂3D图形提供所需要的计算动力。
2001年:英特尔安腾(Itanium)处理器
英特尔安腾处理器是英特尔推出的64位处理器家族中的首款产品。该处理器是在基于英特尔简明并行指令计算(EPIC)设计技术的全新架构之基础上开发制造的,设计用于高端、企业级服务器和工作站。该处理器能够为要求最苛刻的企业和高性能计算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大型数据库、计算机辅助的机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学和工程计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年:英特尔安腾2处理器(Itanium2) Intel Pentium 4 /Hyper Threading处理器
英特尔安腾2处理器是安腾处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员,同样是一款企业用处理器。该处理器家族为数据密集程度最高、业务最关键和技术要求最高的计算应用提供英特尔 架构的出色性能及规模经济等优势。该处理器能为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网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领先的性能。
英特尔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处理器内含创新的Hyper-Threading(HT)超执行绪技术。超执行绪技术打造出新等级的高效能桌上型计算机,能同时快速执行多项运算应用, 或针对支持多重执行绪的软件带来更高的效能。超执行绪技术让计算机效能增加25%。除了为桌上型计算机使用者提供超执行绪技术外,英特尔亦达成另一项计算 机里程碑,就是推出运作时脉达306GHz的Pentium 4处理器,是首款每秒执行30亿个运算周期的商业微处理器,如此优异的性能要归功于当时业界最先进的013微米制程技术,翌年,内建超执行绪技术的 Intel Pentium4处理器时脉达到32GHz。
2003年:英特尔 奔腾 M(Pentium M) /赛扬 M (Celeron M)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英特尔855芯片组家族以及英特尔PRO/无线2100网卡是英特尔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专门设计用于便携式计算,具有内建的无线局域网能力和突破性的创新移动性能。该处理器支持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以及更轻更薄的笔记本电脑造形。
2005年: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
首颗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处理器登场,正式揭开x86处理器多核心时代。(绰号胶水双核,被别人这样叫是有原因的,PD由于高频低能噪音大,所以才有这个称号)
2005年:Intel Core处理器
这是英特尔向酷睿架构迈进的第一步。但是,酷睿处理器并没有采用酷睿架构,而是介于NetBurst和Core之间(第一个基于Core架构的处理器是酷睿2)。最初酷睿处理器是面向移动平台的,它是英特尔迅驰3的一个模块,但是后来苹果转向英特尔平台后推出的台式机就是采用的酷睿处理器。
酷睿使双核技术在移动平台上第一次得到实现。与后来的酷睿2类似,酷睿仍然有数个版本:Duo双核版,Solo单核版。其中还有数个低电压版型号以满足对节电要求苛刻的用户的要求。
2006年:Intel Core 2 (酷睿2,俗称“扣肉”)/ 赛扬 Duo 处理器
Core微架构桌面/移动处理器:桌面处理器核心代号Conroe。将命名为Core 2 Duo/Extreme家族,其E6700 26GHz型号比先前推出之最强的Intel Pentium D 960(36GHz)处理器,在效能方面提升了40%,省电效率亦增加40%,Core 2 Duo处理器内含291亿个晶体管。移动处理器核心代号Merom。是迅驰35和迅驰4的处理器模块。当然这两种酷睿2有区别,最主要的就是将FSB由667MHz/533MHz提升到了800MHz。
2007年:Intel 四核心服务器用处理器
英特尔已经推出了若干四核台式机芯片,作为其双核Quad和Extreme家族的组成部分。在服务器领域,英特尔将在其低电压3500和7300系列中交付使用不少于具有9个四核处理器的Xeons。
2007年:Intel QX9770四核至强45nm处理器
先进制程带来的节能冷静,HI-K的引进使CPU更加稳定。先进的SSE41指令集、快速除法器,卓越的执行效率,INTEL在处理器方面不断领先
2008年:Intel Atom凌动处理器
低至06W的超低功耗处理器,带给大家的是难以想象的节能与冷静

编者按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IT产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积累,跻身世界信息产业强国行列。
作为中国第一份IT媒体,《计算机世界》从1980年创办至今,28年来始终密切关注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发展,见证了中国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过程。28年来,无数IT人为中国信息产业的进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本期,《计算机世界》借助在不同领域的10位著名IT人的亲身经历,为读者展示IT业过去30年的拼搏与奋斗,心酸与成就。
作为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的一部分,本报还将在2008中国“IT两会”上推出“改革开放30周年专场对话”,邀请中国知名IT企业老总共叙30年成败与得失,经验与教训,此外还将有其他系列报道呈现,敬请读者期待。
历史不能重来
30年 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复兴
10人 印记了一个产业的变迁
当IT以不可逆转的姿态与工业接轨
我们期待 大国崛起


王选 :“当代毕�”的梦想
1979年8月11日,“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运用获重大突破”成为《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标题。 这一年,王选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
这一刻的4年前,时任北京大学助教的王选,提出用数学的办法描述字形,超越日本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的激光照排系统,引起学界一片哗然:“你要是能搞第四代,那我就能搞第八代”。
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此时,创业浪潮席卷大江南北,各类科技企业犹如雨后春笋,王选洞悉出这一市场的可观前景,开始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工作。
1986年,北大新技术公司(北大方正前身)创立,引来一阵骚动。1988年起,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以强大的功能、仅有进口产品1/5的价格称雄市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将来华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逼退出中国市场。
随后王选带领队伍针对市场需要,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3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1992年12月12日,北大方正集团成立,作为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他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将方正集团引上“技工贸”的道路。1996年北大方正的年产值达到40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最大的校办企业。 直至现在,方正集团仍占有国内报刊业80%以上的份额,在全球华文市场则占有90%以上的份额。是方正,让中文在世界风行无阻。
2006年2月13日,王选辞世。这位生活质朴、酷爱戏剧的老人,用对科学技术的敬仰书写出他伟大的一生。


张效祥:追忆“红色计算”
2008年,当记者再次见到张效祥老人时,年过九旬的他依然反复告诫,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计算机事业。
张效祥是中国第一台仿苏电子计算机制造的主持人,他组织并参与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电子管、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的研制,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56年,37岁的张效祥参与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那之前,中国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完全空白。从上世纪40年代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采用晶体管的第二代计算机成为市场主流,中国都处于缺席状态。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这一时期,中国的“仿苏论”成为发展科技的准条。张效祥等一行人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的国际会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计算机国外访问团启程。两个月后代表团满载而归。
回国的第一件事是立即投入人力仿制苏联计算机,并终于将103小型机作为“八一”献礼。在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的研制过程中,中苏双方出现分歧,张效祥坚守“中国要有自己计算机事业”的信念,“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台计算机,而是培养人才。”最终,我国第一台大型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诞生,并立即承担了共和国当时最大的科研项目―第一颗原子d的有关计算。
此后,中国计算机事业走上了完全自力更生的道路。张效祥担起中国自行设计的从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他率先领导开展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系统国家项目的探索与研制工作,并于1985年完成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张效祥和一批科学家的努力,实现了那个时代的计算机基本上都采用国产元器件和自主研制。


柳传志:与改革开放同行
64岁的柳传志亲身经历过解放后中国所有天翻地覆、惊心动魄的场面。
1984年,凭着20平方米小平房、20万元人民币,柳传志和王树和、张祖祥共同创办了联想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20万元的投资拿到手还不到两个月,便被骗去了14万元,柳传志他们不得不靠给别人的机器做验收、四处讲课来谋生
1985年,倪光南的“联想式汉字系统” 完成测试后,柳传志向中科院开发局呈送报告,请求批准将此产品立项,并大规模生产。第一批汉卡的生产让技术出身的柳传志转变成商人,开始学会以商业的准则来衡量自己。
1994年,是柳传志和联想的一道大槛。蜂拥而来的外国货冲击着中国市场,红极一时的汉卡逐渐走向没落,原本以进口AST电脑为主业的香港联想管理失控,柳传志一面忙着为联想在香港上市,另一面旧疾复发,住进了医院。然而,一身竞争天性的柳传志,挣扎着从内忧外患中一步步走出来。
1996年,联想PC首次超越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位居第一,代理业务呈现出勃勃生机。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第一台“因特网电脑”――“天禧”诞生,为蒸蒸日上的联想鼓舞了士气。1999年,联想电脑以85%的市场占有率荣登亚太市场PC销量榜首,经历了15年“急流险滩”的柳传志和联想,终于守得了云开。
2000年,是柳传志此前24年从商史的一道分水岭。 一方面,柳传志将35%的分红权转变成35%的股权,联想的资产清晰终于百折千回,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他将联想一分为二,分别交给了他精心培养的两位接班人杨元庆和郭为,自己退居二线。
当所有人都以为柳传志时代将自此谢幕时,柳传志在联想控股――这家代表大股东中国科学院,从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每年获取分红的母公司里,又开创出一片全新的事业,再造出多个“新联想”,自己也漂亮地完成了从一个实业家向一个长袖善舞的资本家的转变。
而当年的联想,在杨元庆国际化并购的大手笔下,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将传奇继续演绎。


任正非:成就世界级企业
任正非是中国企业界出了名的低调企业家。2007年,他创办的华为公司收入达1256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经销商。这一年,恰是华为创办的第20年。
任正非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所创办的华为公司,让中国人们用电话、打电话的费用嗖嗖地下降。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固定电话普及率不到05%,掌握着新兴技术的国外电信设备商定价奇高,安装一部电话的费用高达5000多元人民币。
1987年,任正非在深圳创办华为,注册资金仅仅24万元,员工只有六七人。1991年12月,华为开发出的BH-03交换机终于通过了全部的基本功能测试,随着首批3台价值数十万元的交换机发货出厂,华为步入发展的正轨。
任正非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经历过“文革”洗礼、深受毛泽东思想影响、管理带有浓厚军人色彩,雷厉风行,有着极强的抗压能力。
2001年,华为步入第二个转折点。一方面,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国际电信巨头也开始将焦点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华为倚重的国内电信市场自1999年底开始分拆重组,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中分拆出来,而移动、联通两大移动运营商又与跨国电信设备供应商关系紧密。华为触到了增长的“天花板”。2001年,华为结束了数年接近100%高速增长的历史;2002年,华为出现了历史上的首次收入下滑,收入降低到221亿元。
在以75亿美元的价格成功卖出华为电气后,华为开始加快了在海外扩张的步伐。在美国本土遭遇了与思科之间的知识产权官司后,华为异军突起,成为国际数据通信领域的一朵奇葩。与此同时,华为内部引入IBM进行企业流程梳理和改造,锻炼了自己的筋骨。
华为在全球通信设备领域攻城略地。2006年,华为656亿元销售收入中65%来自国际市场; 2007年,华为又成为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经销商。


李彦宏:用中文搜索世界
几年前,李彦宏曾与王雷雷、梁建章作为“网络新贵”的代表共同出现在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中。那天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做自我介绍,“我叫李彦宏,是百度公司的创始人和CEO,百度是世界最大中文的搜索引擎。”
这两句自我介绍,他今天还在用。
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的李彦宏,堪称“教育改变命运的典范”。少年李彦宏以山西阳泉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这为他今后的人生规划赢得了一个好的开局。
在“搞原子d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 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李彦宏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出国。他放弃了情报学专业,最终申请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学习。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8年期间,李彦宏获得了超链分析的技术专利。更为关键的是,他明晰了人生的方向。
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和稳定的工程师职位,李彦宏1999年在美国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之后,李彦宏带着从美国融到的120万美元,成立了百度。
李彦宏和他的几位创业伙伴最初设计的商业模式是出卖自己的搜索技术给门户网站,这种模式在美国已有成功的先例,百度也在互联网寒冬中顺利获得了第二轮1000万美元的融资,但李彦宏依然感受到了压力。
随后,李彦宏在推出自己独立网站的同时,创造性地推出了竞价排名这一崭新的商业模式,让百度走向盈利。
2005年8月5日,百度迎来了最绚丽的一次绽放,在纳斯达克,这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以27美元的发行价入市,首日收盘于12254美元,涨幅达到35885%,当日市值达3958亿美元。百度成为美国历史上在上市首日表现最为出色的10大股票之一。
李彦宏将百度成功的秘诀定义为“专注”,只做一件事,就是中文搜索。


麦戈文:打开计算机世界之窗
如果将默多克称为“世界传媒大王”,那么麦戈文就是“世界IT媒体之王”。
1964年, 计算机行业的资深记者、27岁的麦戈文筹措资金成立了IDC市场研究公司。1969年,麦戈文首先在英国建立了第一个跨国组织。随后,德文版《计算机世界》入主西德。《计算机世界》就像一枚种子,随麦戈文周游世界的版图,播种在欧洲、亚洲、美洲、澳洲,甚至南极大陆。
1978年,纯粹到中国旅游观光的麦戈文首次漫步在北京街头时,第一次强烈地产生了要到这个国家投资办报的意愿。“我发现北京的书店总是挤满了购买书籍与报刊杂志的人群。当我再三被人流所推挤时,中国人对于知识文化的尊重之情感染了我。”麦戈文打定主意,要将《计算机世界》带到中国。
在上世纪80年代跨国企业掀起进入中国的第一波浪潮时,麦戈文带着拓展IDG业务的雄心重返北京,与时任中国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副局长郭平欣不期而遇,这场“甜蜜的邂逅”拉近了麦戈文与中国的距离。
在与当时的电子情报所领导进行几个轮回的艰难谈判后,1980年9月13日双方签订协议,中美双方共同出资25万美元的货币与实物资本,中方与美方的持股比例为51:49。
麦戈文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IT行业报,更为重要的是将IDG先进的媒体市场运作经验带进了中国。当麦戈文主张将中文《计算机世界》报的定价订得很低,声称要以该报的广告实现盈利时,让从未想过通过广告来创收的中国媒体业感到震惊。
1980年10月28日,4开20个版面的《计算机世界》以最“厚”的姿态面世,成为中国第一份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报纸。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几代IT人,是伴随着《计算机世界》成长起来的。
71岁的麦戈文,为中国人推开了IT的一扇大门,他依然对中国、对挑战充满兴趣。


孙丕恕:引领老牌IT制造企业转身
从“技术专家”到“技术总裁”,再到董事长,成为浪潮愿景的设计者和幕后推手,孙丕恕多次经历身份的转变。
1985年,浪潮0520PC获电子部南京评比第一名,第二年,年仅24岁的孙丕恕就当上了课题组组长,在孙丕恕带领技术骨干们苦干下,上世纪80年代末期,浪潮微机获得了若干国家奖项,并成为中国微机领军品牌。
1990年,国内PC销量过万台的只有长城和浪潮两家。“那个时代,我们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曾经与美国的PC企业可以打个平手,在某些方面还能超过他们。” 孙丕恕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感慨万千。
但是,当市场一放开时,国有品牌PC就开始走下坡路了。1992年,国家取消了外国计算机整机进口的配额限制,国外品牌大举入侵。国有品牌招架不住,市场占有率迅速下滑。
时任山东电子研究所副所长、浪潮的副总工程师的孙丕恕大胆地预测,个人计算时代将逐渐向网络计算时代转变,服务器作为网络的核心,将是21世纪左右网络信息技术的关键所在。
孙丕恕成立了一个新部门,开始独立开发小型机服务器产品,1993年,他主持开发我国第一台IA架构的超级小型机――浪潮SMP2000,一举打破了国外产品在高端计算机方面的垄断,并迫使国外竞争对手大幅降价。在成立了服务器应用软件部门后,浪潮服务器在国际品牌的夹缝中突围而出,逐渐成为浪潮集团最重要的业务部门和利润来源。
孙丕恕的远见卓识为中国的信息产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方面,孙丕恕对浪潮的产品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浪潮从老牌PC厂商转型为专业的商业计算解决方案供应商;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展开一系列动作,浪潮信息和浪潮软件上市、公司内部各种机制建立和改革、拓展海外国际化。
技术出身的孙丕恕一次次地令人刮目相看,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高端信息技术产业化无法绕过的一个人。



王志东:角力门户梦和资本力量
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东的搜狐博客上,他的好友列表中有三个名字:一个是他的产品lava-lava,一个是他从前在天涯的博客,最后一个是张朝阳。
张朝阳的博客点击量730多万,而王志东的博客只有不到50万人看过。这个中关村曾经的技术天才、新浪网创始人、中国互联网的开创者之一,已经很少有人关注了。
1984年,王志东来到中关村,就读于北京大学。他目睹了中关村的成长,也饱含热情地参与其中。
毕业后,王志东在一家小公司做技术员,偶然破解了北大方正的电子照排系统。王选将他招到麾下,并鼓励他去做更难的事。王志东做成了,他完成了windows系统的汉化,并写出了“中文之星”中文 *** 作平台。“中文之星”开始了王志东的第一次创业,但在科学家和经理人间的矛盾中结束。
1993年,严援朝把他带到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四通公司,并创建一家新的公司――四通利方。随着雅虎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创造了新的财富神话,互联网一下子成为全世界的焦点。王志东找来了留学归来的汪延,共同搭建起一个叫做“利方在线”的网站。
1998年,他见到了来姜丰年,双方一见如故,他们在“利方在线”的基础上构建中文门户――新浪。两年后,新浪成为纳斯达克上第一只来自中国内地的网络股。
2001年,北京成功申奥,中国成功入世。可是王志东却不得不接受一个意外,他被资本挤出新浪。
那时,一个最大的泡沫正在全世界破碎,谁都难逃其害。今天,彼时的三大门户都撑过了危机,好好地活了下来。只不过张朝阳和丁磊还在,而从那时起,王志东就离开了中国互联网的风口浪尖。


杨国勋:见证中国信息化的发端
1978年,第一台国产DJS130计算机在深圳罗湖口岸投入使用,揭开了海关信息化的序幕。也是在这一年,杨国勋调入上海海关,开始了海关信息化建设的生涯。
作为特殊单位,海关是中国与世界“接头”的关口。从这种角度上来说,海关信息化事实上成为走向开放的中国的一个发端。
20世纪80年代初,海关信息化还处在单机单项应用阶段。到1987年,单机单项作业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海关业务的需求,客观上需要进入系统化应用阶段。时任海关总署计算中心主任、科技发展司副司长的杨国勋主持了H883工程(集约化的通关管理信息系统)。
杨国勋经过反复考察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结构化分解、逻辑化综合、数字化表达”的三要素法,为H883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杨国勋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历时10 年的H883系统终于在全国海关普及推广,初步实现了报关手续的自动化处理,为海关业务迅猛发展的需要铺平了道路。
1997年,人人担心亚洲金融危机会使人民币贬值,逃汇、套汇、利用伪造报关单骗汇的活动非常猖獗。经过多次考察,杨国勋发现,造假是利用了海关之间“不通气”的漏洞,防伪措施只是提高了造假的难度,只有电子底账联网才能真正消除造假的机会。
1998年,海关总署决定建设“电子海关”,建立海关内部跨部门、跨关区联网综合应用的信息化平台,并逐步推进通关作业网络化、物流监控智能化和职能管理数字化 ,与此同时,海关总署还启动了“电子口岸”和“电子总署”的建设。
如今,电子海关、电子口岸和电子总署构成了坚固的“金关”,海关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了从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到辅助决策的转变。


刘积仁:上一堂中国软件示范课
刘积仁对改革开放30年这个话题非常有感触,因为他本人和他一手创办的东软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与此密切相关。
上大学前,刘积仁在本溪钢铁公司呆了4年。他做过煤气救护工,当过放映员,也搞过美术摄影。期间,刘积仁没有放弃学习,常常在家自学高等数学和英语。1976年,他进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读书。
出国留学的经历让刘积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前往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做博士论文时,刘积仁发现,一个和他一起工作的马里兰大学教授总是能从国家标准局等政府机构以及IBM、HP等公司获得研究经费。“ 这给我的触动很大,原来企业界的资金和科学家的科研之间是可以进行资源互补的。”
回国后,刘积仁加入了东软的前身――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刘积仁他们从加拿大的一家公司接了一个软件开发的项目,产品最终在市场上出现时,打的是这家外国公司的名字。结果,每人从这个项目中挣了几千块钱外汇券,但是一张拷贝在美国市场上就卖了300多美元,中间的巨大利差和软件产品的高利润让刘积仁很震惊。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探索企业的资本化运作道路时,东软的前身――开放软件系统公司成为股份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开始吸收其他投资者和内部员工入股。通过股改,东软员工持有了20%的股份。1993年,随着股改的进一步深入,开放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与东大阿尔派研究所合并成立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东大阿尔派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
从2000年开始,东软进入战略调整的阶段,最主要的转变就是从一个系统集成供应商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提升软件收入在公司业务中的比重。 直到今天,东软的调整也没有完全结束。

1975年4月4日 Microsoft 成立 1979年1月1日 Microsoft 从北墨西哥州Albuquerque迁移至华盛顿州Bellevue市 1981年6月25日 Microsoft 正式登记公司 1981年8月12日,IBM推出内含Microsoft的16位元作业系统 MS-DOS 10的个人电脑。 1985年11月,Microsoft Windows 10发布。Microsoft Windows 10是微软第一次对个人电脑 *** 作平台进行用户图形界面的尝试。Windows 10本质上宣告了MS-DOS *** 作系统的终结。 1987年12月9日,Windows 20发布。这个版本的windows图形界面,有不少地方借鉴了同期的Mac OS 中的一些设计理念,但这个版本依然没有获得用户认同。之后又推出了windows 386和windows 286版本,有所改进,并为之后的Windows 30的成功作好了技术铺垫。 1990年5月22日,Windows 30正式发布,由于在界面/人性化/内存管理多方面的巨大改进,终于获得用户的认同。这个系统既包含了对用户界面的重要改善也包含了对80286和80386对内存管理技术的改进。为命令行式 *** 作系统编写的MS-DOS下的程序可以在窗口中运行,使得程序可以在多任务基础上可以使用,虽然这个版本只是为家庭用户设计的,很多游戏和娱乐程序仍然要求DOS存取。 1992年3月18日,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发布,看来不甘寂寞的微软公司吹响了进军企业服务器市场的号角。 1993年Windows NT 31发布,这个产品是基于OS/2 NT的基础编制的,由微软和IBM联合研制。协作后来分开了,微软则把这个软件的名称改为它们的版本MS Windows NT,把主要的API改为32位的版本。微软公司从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雇佣了一批人员来开发这个新系统。这个系统的很多元素反映了早期的带有VMS和RSX-11的DEC概念。由于是第一款真正对应服务器市场的产品,所以稳定性方面比桌面 *** 作系统更为出色。 1994年,windows 32的中文版本发布,相信国内有不少windows的先驱用户就是从这个版本开始接触windows系统的;由于消除了语言障碍,降低了学习门槛,因此很快在国内流行了起来。 1995年8月期间windows95发布。Windows 95是一个混合的16位/32位Windows系统,其版本号为40。 Windows 95是微软之前独立的 *** 作系统MS-DOS和视窗产品的直接后续版本。第一次抛弃了对前一代16位x86的支持,因此它要求英特尔公司的80386处理器或者在安全模式下运行于一个兼容的速度更快的处理器。它以对GUI的重要的改进和底层工作(underlying workings)为特征。同时也是第一个特别捆绑了一个版本的DOS的视窗版本(Microsoft DOS 70)。这样,微软就可以保持由视窗3x建立起来的GUI市场的统治地位,同时使得没有非微软的产品可以提供对系统的底层 *** 作服务。也就是说,视窗95具有双重的角色。它带来了更强大的、更稳定、更实用的桌面图形用户界面,同时也结束了桌面 *** 作系统间的竞争。(技术上说,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可以在DR-DOS上运行,也可能可以在PC-DOS上运行——这个情况直到几年后在法庭上被揭示,这时其它一些主要的DOS市场的商家已经退出市场了。)在市场上,视窗95绝对是成功的,在它发行的一两年内,它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 *** 作系统。 1996年8月,Windows NT 40发布,增加了许多对应管理方面的特性,稳定性也相当不错,这个版本的windows软件至今仍被不少公司使用着。11月,Windows CE 10发布;这个版本是为各种嵌入式系统和产品设计的一种压缩的、具有高效的、可升级的 *** 作系统(OS)。其多线性、多任务、全优先的 *** 作系统环境是专门针对资源有限而设计的。这种模块化设计使嵌入式系统开发者和应用开发者能够定做各种产品,例如家用电器,专门的工业控制器和嵌入式通信设备。微软的战线从桌面系统杀到了服务器市场,又转攻到嵌入式行业,到这里,微软帝国的雏形基本已经形成。 1998年6月25日,Windows 98发布其版本号为41。这个新的系统是基于Windows 95上编写的,它改良了硬件标准的支持,例如MMX和AGP。其它特性包括对FAT32文件系统的支持、多显示器、Web TV的支持和整合到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称为活动桌面(Active Desktop)。 1999年6月10日,Windows 98 SE(第二版)发布,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改进,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 3、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对DVD-ROM和对USB的支持。 2000年9月14日,Windows ME(Windows Millennium Edition)发行,其版本号为49。这个系统是在Windows 95和Windows 98的基础上开发的。它包括相关的小的改善,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5。其中最主要的改善是用于与流行的媒体播放软件RealPlayer竞争的Windows Media Player 7。但是Internet Explorer 55和Windows Media Player 7都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Movie Maker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新的组件。这个程序提供了基本的对视频的编辑和设计功能,对家庭用户来说是简单易学的。 在Windows Me, 最重要的修改是系统不再包括实模式的MS-DOS。这就意味着,与Windows 95和98不同,微软在加载Windows图形界面前隐藏了加载DOS的过程,使得启动时间有所减少。它仍然提供DOS模式,可以运行在窗口中,但是一些应用程序(如较早的磁盘工具)需要实模式,而不能运行在DOS窗口中。微软把Windows Me的DOS实模式摈弃了,这有助于系统的速度提升,减少了对系统资源的使用。然而这对基于DOS源代码的Windows Me造成了不利影响,即造成了系统比Windows 98更不稳定,甚至造成Windows Me跑得比Windows 98还慢。Windows Me比Windows 98更常有蓝屏死机现象。Windows Me在使用了一段期间后,系统就有明显的变得很慢。 2000年12月19日,Microsoft Windows 2000(起初称为Windows NT 50)发行,是Windows NT系列的纯32位图形的视窗 *** 作系统。Windows 2000有四个版本:(1)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即专业版;(2)Windows 2000 Server 即服务器版;(3)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即高级服务器版;(4)Windows 2000 Datacenter Server 即数据中心服务器版。 2001年10月25日,Windows XP发布。微软最初发行了两个版本:专业版(Windows XP Professional)和家庭版(Windows XP Home Edition),后来又发行了媒体中心版(Media Center Edition)和平板电脑版(Tablet PC Editon)等。 2003年4月,Windows Server 2003发布;对活动目录、组策略 *** 作和管理、磁盘管理等面向服务器的功能作了较大改进,对net技术的完善支持进一步扩展了服务器的应用范围。Windows Server 2003有四个版本:Windows Server 2003 Web服务器版本(Web Edition)、 Windows Server 2003标准版(Standard Edition)、 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Enterprise Edition)以及Windows Server 2003数据中心版(Datacenter Edition)。 2006年11月,Windows Vista发布,它是继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之后的又一重要的 *** 作系统。该系统带有许多新的特性和技术。 2009年10月,微软已做好了Windows7和Windows Server 2008的发布工作,准备于10月22日发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26984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