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峡的文化名人和神话传说。

关于三峡的文化名人和神话传说。,第1张

1、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
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
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
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
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
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

爷爷念
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
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
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

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
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爷爷见了点头
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
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
姑娘”。

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
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
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
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

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
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
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
为“花椒”。

2、在大禹治水的时代,巫山有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百姓民不聊生,西王母的女儿瑶姬就带着她的十一个姐妹来此治水,并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治水结束,十二仙女忘了返回天宫,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

3、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孙中山先生当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构思,但由于现实原因限制,没有着手实施。

4、唐朝诗人还利用“竹枝词”的风格,创新成文人诗中的一种新体裁,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竹枝新风的两位大家。杜甫在三峡期间,潜心研究这种民歌体裁,用这种文体创作自己的竹枝词。

他所写的《夔州歌十绝句》,便是新的竹枝词的成功尝试,特别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中唐以后,对竹枝词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刘禹锡。他公开以“竹枝词”名义为诗,篇幅达到11首,被后人赞为“竹枝正宗”。以后的历代文人都创作了许多竹枝词,蔚为风气。

5、据专家考证,竹枝词又名巴渝辞,实际上最早是巴蜀三峡地区的一种民歌,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就在川楚一带流行,战国诗人宋玉有一篇《对楚王问》,其中有几句话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郢中即今湖北,这种“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来合唱的达到数千人,可见受当时川楚民间的欢迎程度。

古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巴人的军队,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时就演变成为“竹枝词”。每逢节日,众多演唱群众手执竹枝,边歌边舞,庆祝丰收。大概到唐朝时,三峡地区普遍流行着“竹枝词”这种民歌,唐朝许多诗人都亲身观看过这种表演。

道教是在我国早期封建时代形成的宗教。其信仰内容,具有汉民族宗教意识的特点。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般都说它形成于东汉顺帝(公元126至144年)时代,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但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燕沿海一带宣扬神仙方术,《史记.封禅书》所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的方仙道与西汉时托黄帝而言神仙之术、托老子而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则这种以神仙信仰为特征的宗教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与佛教并称为两大宗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之一。道教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也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宗教神秘主义体系。道教累积了大量经籍与文献资料,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份。
道教内容十分庞杂,从其主体内容来探索其起源,则道教大致不外是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一为鬼神崇拜,二为神仙之说与方术,三为黄老学说中之神秘主义成份。
一、鬼神崇拜
在公元前一千几百年前的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原始的鬼魂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梦兆迷信也已发展到求神意以定吉凶的占卜巫术。这在当时是社会普遍的信仰,帝王更是狂热的信奉者。人们相信地上发生的一切事情或后果,都是天神意志的体现,而天神的意志与情绪,是依世人对他崇敬的程度以及行为的善恶而作出的报应。统治者为了取悦于鬼神(这里鬼指祖先,神指上帝,而殷人的上帝即其祖先),祈求鬼神以其无限的权威来维护他在地上的统治,相应地兴起祭祀以宣扬神威和献谀于神。《小戴礼记.表记篇》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时也就有了管理宗教仪式、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的巫祝,他们的职司是掌握龟筮,而且被认为能沟通神天。所谓巫能以歌舞降神,祝能以言辞悦神。巫的专职就是托言能把神的旨意通过龟壳或蓍草卜筮传达给人,祝的专职就是奉行祈祷仪式,托言能把人的愿望申诉于鬼神。因此巫祝都是祭祀时所不可缺少的人物。统治者往往要把自己的意图披上是神的意旨的外衣,来制服被统治者,巫祝就成了完成这一使命的御用工具。后世道教宫观中司香火者叫庙祝,便是古代留下来的名称。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鬼神崇拜更有系统,并形成了“天命观”的神学理论。《泰誓上》:
天佑下命,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周人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了天神、人鬼、地只三个系统。《周礼上》说: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只之礼。
属于天神的有上帝及日、月、星、斗、宿、风、云、雷、雨诸神;属于地只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之神;属于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崇拜的圣贤。这些也便是后来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的来源。后世道教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古人祭祀的礼仪;唱赞词、诵宝诰,即含有言辞悦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也便是申诉和祈祷之用。因此可知汉代兴起的道教具有古代巫祝遗风,所供奉的神也大多渊源于古人的信仰。
二、 神仙之说与方士方术
神仙之说,其来甚久,早在战国时期,不仅漱正阳、含朝霞、保神明、入精气等吐纳延寿之术为世人所习慕,彭祖之长寿、三神山之仙阙为世人所向往,且载营魄而登霞,掩浮云而上升的幻想登仙之说,也已为世人所乐道和探求。
先秦古籍不少载有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
《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天地篇》: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
《庄子.在宥篇》述广成子对黄帝言:「我修身二千百岁矣,吾形未尝衰。」《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至矣,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庄子出发于出世思想,在《逍遥游》、《大宗师》、《天道》、《列御冠》、《刻意》、《天下》、《应帝王》、《达生》、《田子方》等篇章中,均有对仙人、仙境的描述。
《列子》更引申庄子对“仙人”、“真人”、“至人”之赞美,更夸饰仙境之美妙与神秘。《列子.汤问篇》说:渤海之东很远的地方有一大壑,名曰“归墟”,其中有五座山,一曰岱舆,二曰员 峤,三曰方壶,四曰瀛州,五曰蓬莱。仙人居于“归墟”的五个大山上。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又说,在北海之北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名“终北”之国,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国中有名“壶领”之山,顶有口名滋穴,有泉水涌出名神瀵,香过兰椒,味过醪醴,分四股流遍全国;人们“不竞不争” 、“不骄不忌”、“不媒不聘”、“不耕不稼”、“不织不衣”、“不死不病”,整天相携歌唱,饥倦则饮神瀵,经旬才醒。
《列子.黄帝》更用幻梦勾画了一个“华胥氏之国”,说那里“国无师长”、“民无嗜欲”,人们“无夭殇”、“无爱憎”、“无利害”、“无畏忌”,“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步”。又说,在“海河洲”中有“列姑射山”,山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吸风饮露,不食五谷”,“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歛,而己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疠,鬼无灵响”。《列子.周穆王》中说,天上有一个“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耳目之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
“仙境”皆被描画得美妙而神秘,所谓“仙人”亦皆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不为物累、超脱自在的能飞行的神人。
有关神仙说的最脍炙人口的一段材料,则是司马迁撰《史记.封禅书》中的一段记述: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又《史记.武帝本记》云,李少君言于武帝: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神仙之说,大抵先出于西北山岳与东南滨海地带。究其原因,其社会因素是:在社会日趋繁荣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向深山、海洋开始了探险与开拓的事业,因为山岳与海洋中确有景物宜人的好地方,人们或因避难,或因为风浪所漂泊而偶至妙境,人们的眼界宽阔了。以后这种信息便辗转相传,引起世人之仰慕,欲开拓新的领域或遁离灾难的人,便开始他们的探险,于是蒙有浪漫色彩或宗教幻想色彩的神仙之说便产生了。再者,神仙之说的产生还有其自然因素:山岳和海洋中常出现一些使当时人感到惊异、迷惑、神秘的自然现象,如云雾幻景、深渊奇洞、海市蜃楼等,人们把幻奇之境,当作天地之间的另一世界,于是神话也便油然而生。
伴随神仙说的产生,巫觋之辈便利用之更为渲染神怪,大肆宣扬,有的并利用当时萌芽的科技,蒙以宗教色彩,以为求仙之方术,游售惑世。这样的人就叫方士,或方术之士。
据《汉书.艺文志》,汉时将方术分为四类,即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后汉书》中的《方术列传》中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古人将一切技艺皆称之为方术,不过我们这里所讲的乃是那些宣扬长生不死,认为服食及祭祀可以成神仙的人所兜售的神怪奇方。
我国古代传说的方士有籛铿(彭祖) 、容成、西王母、素女等,史籍记载最早的方士则为周灵王(公元前571—前545年)时的苌弘。《史记.封禅书》:
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所谓“设射狸首”,即汉代魇胜巫术,足见方士苌弘乃巫觋之遗绪。
战国时的方士,乃巫觋转向服食与祭祀,他们只有方术而没有堂皇的理论,与诸子百家相比较,显然黯然失色。战国末朝出了个方士叫驺衍,他将阴阳五行说相胜相克的原理与社会朝代之兴衰更替相结合,更推而论社会事物之变化。驺衍因此而得显于诸侯,从而也启发了其它方士。《史记.封禅书》中说: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由于秦始皇幻想获得不死之药,因而方术之士十分活跃。得到秦始皇宠信的第一个方士便是徐市(福)。《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市入海求神药,数年不得,费多,恐受谴,诈骗秦始皇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继徐市而得宠信的有燕人卢生和韩终、侯公、石生等。他们为秦始皇求仙人羡门、高誓及不死之药,均归渺茫。卢生入海还,托以鬼神事,奏籙图书,说:「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卢生还说秦始皇:
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秦代法酷,方不验辄死。世上哪里有不死仙药?方士卢生等便偷偷跑了。秦始皇大怒,他说: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秦始皇迁怒于诸生,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他的长子扶苏向他解释诸生与方士的不同,秦始皇更怒将扶苏远谪边地,北监蒙恬于上郡。
秦始皇之后,最宠信方士的便是汉武帝刘彻。第一个得他宠信的是方士李少君。《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汉武帝,帝尊之。李少君说:
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汉武帝信了李少君的话,于是“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后李少君病死,汉武帝不说他死了,而说“化去”,又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其后又有亳人薄诱忌奏词泰一方,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帝,谓能以方术夜致武帝已亡之王夫人及灶鬼之貌,得拜文成将军,获赏赐甚多;后因以帛书饭牛,云牛腹有奇,武帝察觉后诛杀文成将军。又有胶东宫人栾大,谎言尝往来海中,曾见仙人安期、羡门之属,黄金可成,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武帝宠信栾大,拜为五利将军,栾大常羽衣,夜祠欲以下神。栾大佩六印,贵振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史记.孝武本记》)。后栾大以方术不验被诛。又有齐人公孙卿,为武帝至东莱山候神。这时武帝令入海求神山的方士达数千人,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计。公孙卿还说“仙人好楼居”,武帝令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作益延寿观,使公孙卿设具而候神人。一概终无所验,武帝始“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自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遣方士求神仙,到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才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中间经过四十五年之久,此时汉武帝已六十八岁。他曾对群臣自叹曰:「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资治通鉴》卷廿二《汉纪十四》)
《汉书.艺文志》对“神仙”及专务神仙术的方士,作了一段评论: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总之,方仙道所信奉的神仙说,也就是以后道教的最基本的信仰与特征,方士们所行之术,如人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却老方、求仙术、候神、望气、导引、祠泰一、夜祀下神方、斗旗方、按摩方、芝菌方、重道延命方、烧炼等等,也都是后来道教所信行的方术。道教源出神仙家,方仙道为道教前身,这是历史事实。
由于方仙道诞欺怪迂,方术不验,受到社会明智之士的攻击,信仰和专务神仙说与方术的人,便不得不改弦更张,另辟蹊径。这就使神仙家有所分化,同源而异流,一派是仿效驺衍的方仙道,另一派是继起的,依附于黄老之学的黄老道。
三、两汉之黄老道
西汉初期,文帝景帝两代(公元前179—前141年)皆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史记.儒林列传》中说:
……乃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
《史记.外戚世家》中说: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学,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据太史公司马谈谓,黄老之学系出河上丈人。《史记.乐毅列传》中说: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西汉初,曹参相齐,「其治要用黄老术,并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陈平、窦太后等多喜黄老,因而黄老之学,蔚然而兴。不过那时的所谓黄老之术,乃是专就国家政治而言。神仙家与黄老学说在性质上本不相同,黄老学说尚未与神仙家发生关系,这是在概念上必须弄清的。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是既崇尚儒术,又崇信神仙。这时儒家出现宗教化趋向,谶纬学说也随之兴起。神仙家在当时情况下,欲摆脱方仙道的声名狼藉,更需要打起新的旗帜,建立新的神学体系。受儒家尊崇尧舜、神化孔子的启示,神仙家便效法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的方式,攀附当时在社会有影响的黄老之学,况且黄老学说也确有可供神仙家附会和利用的神秘主义成分。神仙家尊崇黄老,更觉黄帝、老子地位、声望高于尧舜、孔子,既可利用历史上庄严的神圣人物来自尊其教,又可附会其学说以自文其教。神仙家开始是推崇黄帝,继之才抬高老子,汉武帝以后逐渐形成为具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总之,是将依托的黄帝、老子宗教化,借以行世和发展。
汉武帝即位二十八年,汾阳巫人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方士们遂捏造妄语,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资治通鉴.汉纪十二》中说: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凡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因嬖人奏之,上大悦,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申公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与群臣后宫七十余人俱登天。″」于是天子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如脱屣耳!」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
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尝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
从此以后,宣扬神仙之说,皆托名于黄帝,而老子乃属道家。淮南王刘安(汉武帝之叔)虽喜神仙,但他所著《淮南子》亦未将道家与神仙家混为一谈。《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说:
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
《中篇》、《枕中鸿宝苑秘书》都言神仙方术,是专论神仙方术的最早著作,但这仍不能说是宗教经典,因为没有神授立教的说法,也没有后来道教的那一套符籙谶仪;且老子其人虽已被神秘化,但还不是天神。《汉书.艺文志》列举各家书目,在道家类既列有《黄帝》,也列有《老子》,在神仙家类则只有《黄帝》而无《老子》。这说明神仙家只是一种学术流派,或者说是术多「诞欺怪迂」的一种学派。到东汉,这种托始于黄帝的神仙流派,又有所演变,其特点就是神化老子。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
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
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此时的所谓黄老,与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在性质上便大不相同,后者已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了。到东汉桓帝时代(公元147-167年),老子已被进一步神化,被捧上神座而享祭祀。《后汉书.桓帝纪》记载,延熹八年(公元165年),两次派人「之苦县祠老子」。次年又「祠老子于濯龙宫」。《后汉书.祭祀志》中说: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后汉书.王涣传》谓桓帝信仰黄老道,「悉毁诸房祠」,黄老道的名称始见于此。黄老之学也在此时正式发展成为黄老道。《隶释》卷三有延熹八年的《边韶老子铭》,其中谓,当时信道者附会了老子「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不自生也」和「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的话,说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以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变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将老子神化。后汉王阜《老子圣母碑》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将老子说成了「道」的化身。又《后汉书.襄楷传》上桓帝书中说:「或言老子入夷而化胡。」这都说明,老子已是天神,与佛陀同受崇拜。从此没落的方仙道,经过两汉的逐渐改头换面,以黄老道的名号而复更兴,至东汉而广为流传。《后汉书.皇甫嵩传》:「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
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也是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我认为黄老道是神仙家攀附黄老之学,制造其宗教理论体系的酝酿阶段。方仙道以游售方术为主,而黄老道则不仅讲术,而且也宣扬修道养寿了。
结语
殷商之鬼神崇拜、战国末兴起的方仙道,两汉末之黄老道,乃是道教信仰的渊源。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道教的形成及其发展发生何种表现形态上的变化,都无不是源本于上述三者演变而来。鬼道、方仙道、黄老道乃是道教的母体。

茶的起源:

《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同书《七之事》中又提出“三皇炎帝神农氏”为茶祖的观点,又引相传为神农所撰的《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以证其说。

发展:

与陆羽同时代的韩翃曾代田神玉作《谢茶表》,其中有一联名句称:“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文苑英华》卷五九四引)前句指吴主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的故事,后句指晋臣分茶给友人。

此乃中国文人常见之礼俗,又称“分甘”或“分贶”等,而有学者竟又与宋代才有的茶艺形式“分茶”混为一谈。唐宋时人仍有将名茶赠给友人称作“分茶”者,如邵雍《击圵集》卷五《谢城中张孙二君惠茶》:“仍携二友所分茶,每到烟岚深处点。”即为明显例证。

扩展资料:


茶的好处:

1、帮助散热

在现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很多人都会喜欢喝冷饮来解暑,但其实喝凉的东西会把热给遏制住,不容易散出体外,导致生病,多疑在夏天想要好好地解渴消暑散热的话,应该喝些热茶,发一发汗,很快就将体内的热散走。

2、防晒

绿茶含有一种叫儿茶素的成分,有着很强的抗氧化的功效,将绿茶中的儿茶素提取出来支撑护肤品,涂在肌肤上,可以帮助肌肤抵抗阳光照射的伤害。当然直接喝绿茶也有着防晒的效果。

参考资料:

人民网-喝茶有4大好处 但要根据体质决定“茶”性

参考资料:

人民网-茶究竟起源于何时 中国出土最早茶具

带人字的成语:
人百其身
人比黄花瘦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不可貌相
人不聊生
人不人,鬼不鬼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知,鬼不觉
人不知鬼不觉
人不自安
人才辈出
人才出众
人才济济
人才难得
人材出众
人财两空
人财两失
人稠物穰
人存政举
人单势孤
人道主义
人地两生
人地生疏
人丁兴旺
人定胜天
人多成王
人多口杂
人多阙少
人多势众
人多手乱
人多手杂
人多语乱
人多智广
人多嘴杂
人恶礼不恶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人烦马殆
人非草木
人非木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土木
人非物是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扶人兴
人浮于食
人浮于事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各有志
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贵知心
人贵自立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人海战术
人喊马叫
人喊马嘶
人何以堪
人欢马叫
人荒马乱
人给家足
人极计生
人急计生
人急偎亲
人急智生
人己一视
人迹罕至
人间地狱
人间行路难
人间天上
人间天堂
人间重晚晴
人杰地灵
人尽其才
人镜芙蓉
人君犹盂
人困马乏
人来客去
人来客往
人来人往
人老心不老
人老珠黄
人离家散
人离乡贱
人伦并处
人马平安
人满为患
人满之患
人面狗心
人面鬼心
人面鸟咮
人面兽心
人面桃花
人面逐高低
人民城郭
人命关天
人命危浅
人模狗样
人模人样
人莫若故
人莫予毒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谋不臧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贫志短
人贫智短
人平不语
人凭志气虎凭威
人弃我取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人千人万
人前背后
人强马壮
人强胜天
人怯马弱,不习之过
人亲骨肉香
人琴俱逝
人琴俱亡
人琴两亡
人情冷暖
人情练达
人情世故
人情世态
人情物理
人情汹汹
人情汹汹
人情之常
人穷反本
人穷气短
人穷志不穷
人穷志短
人穷智短
人穷嘴碎
人取我与
人去楼空
人人得而诛之
人人皆知
人人有分
人人自危
人如潮涌
人杀鬼杀
人山人海
人涉卬否
人神共愤
人神共嫉
人神同愤
人神同嫉
人生朝露
人生地不熟
人生观
人生行乐耳
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生路不熟
人生面不熟
人生七十古来稀
人生如朝露
人生如风灯
人生如寄
人生如梦
人生若寄
人生识字忧患始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生在勤
人生在世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声鼎沸
人师难遇
人世沧桑
人似秋鸿
人事不省
人事不醒
人事不知
人事代谢
人事无常
人手一册
人寿几何
人寿年丰
人殊意异
人孰无过
人熟理不熟
人鼠之叹
人死留名
人所共知
人天永隔
人同此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头畜鸣
人亡邦瘁
人亡家破
人亡物在
人亡政息
人望所归
人微权轻
人微望轻
人微言贱
人微言轻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文荟萃
人我是非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人无貌相,水无斗量
人无完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五人六
人遐室迩
人小鬼大
人心不古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大快
人心隔肚皮
人心归向
人心涣漓
人心涣散
人心皇皇
人心惶惶
人心莫测
人心难测
人心难测,海水难量
人心叵测
人心齐,泰山移
人心如秤
人心如镜
人心如面
人心丧尽
人心世道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人心思治
人心所归
人心所向
人心惟危
人心无尽
人心向背
人心汹汹
人烟稠密
人烟凑集
人烟辐辏
人烟阜盛
人烟浩穰
人烟稀少
人言不足恤
人言藉藉
人言籍籍
人言可畏
人言凿凿
人言啧啧
人眼是秤
人仰马翻
人妖颠倒
人一己百
人以群分
人有脸,树有皮
人语马嘶
人欲横流
人怨神怒
人怨天怒
人约黄昏
人云亦云
人在人情在
人赃并获
人赃俱获
人之常情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之水镜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人之云亡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人中豪杰
人中龙虎
人中骐骥
人中狮子
人中之龙
人众胜天
人自为斗
人自为战
人自为政
人足家给
人皆掩鼻
矮人观场
矮人看场
矮人看戏
爱人好士
爱人利物
爱人以德
巴人下里
傍人篱壁
傍人篱落
傍人门户
饱人不知饿人饥
逼人太甚
避人耳目
避人眼目
步人后尘
才人行短
趁人之危
成人之美
成人之善
乘人不备
乘人之厄
乘人之危
吃人不吐骨头
痴人说梦
持人长短
侈人观听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稠人广众
稠人广坐
稠人广座
丑人多作怪
出人口,入人耳
出人头地
出人望外
出人意表
出人意料
出人意外
楚人戎言
词人才子
词人墨客
催人泪下
达人立人
达人雅志
达人知命
打人骂狗
大人不记小人过
大人不见小人怪
大人不曲
大人虎变
大人君子
大人无己
大人先生
代人受过
代人说项
代人捉刀
待人接物
单人独马
单人匹马
蹈人旧辙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得人死力
得人为枭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低人一等
丢人现眼
动人心脾
动人心魄
动人心弦
端人正士
夺人所好
夺人之爱
恶人先告状
恶人自有恶人磨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二人同心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发人深省
发人深思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非人不传
逢人且说三分话
逢人说项
逢人只说三分话
夫人裙带
妇人醇酒
妇人女子
妇人孺子
妇人之见
妇人之仁
附人骥尾
感人肺腑
感人肺肝
感人心脾
感人至深
高人胜士
高人雅士
高人雅志
高人雅致
高人一筹
高人一等
高人一着
高人逸士
个人崇拜
个人主义
各人自扫门前雪
故人之情
故人之意
寡人之疾
贵人多忘
贵人多忘事
贵人贱己
贵人善忘
贵人眼高
国人皆曰可杀
骇人视听
骇人听闻
骇人闻见
骇人闻听
害人不浅
害人先害己
汉人煮箦
坏人坏事
坏人心术
黄人捧日
黄人守日
诲人不倦
诲人不惓
豁人耳目
活人手段
快人快事
畸人侔天
吉人天相
吉人自有天相
急人所急
急人之困
急人之难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瘠人肥己
济人利物
寄人篱下
寄人门下
寄人檐下
加人一等
佳人薄命
佳人才子
家人父子
假人辞色
假人假义
奸人之雄
兼人好胜
兼人之材
兼人之量
兼人之勇
蹇人上天
蹇人升天
觉人觉世
揭人之短
解人难得
解人颐
金人缄口
金人三缄
金人之缄
金人之箴
尽人皆知
尽人事,听天命
荆人涉澭
惊人之举
救人救彻
救人救彻,救火救灭
救人须救彻
巨人长德
拒人千里
拒人于千里之外
钜人长德
距人千里
看人行事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说话
看人下菜
看人下菜碟
看人下菜碟儿
可人风味
扣人心弦
块人独处
快人快性
快人快语
拉人下水
挟人捉将
降人以心
立人达人
令人吃惊
令人齿冷
令人发竖
令人发指
令人寒心
令人满意
令人莫测
令人喷饭
令人捧腹
令人起敬
令人切齿
令人钦佩
令人神往
令人生畏
令人痛心
令人羡慕
令人瞩目
令人注目
令人作呕
鲁人回日
路人皆知
路人睚眦
露人眼目
乱人耳目
掠人之美
卖人情
盲人把烛
盲人扪烛
盲人摸象
盲人骑瞎马
盲人说象
盲人瞎马
美人迟暮
美人计
美人香草
迷人眼目
明人不说暗话
明人不作暗事
明人不做暗事
木人石心
耐人咀嚼
耐人玩味
耐人寻味
南人驾船,北人乘马
能人巧匠
拟人必以其伦
拟人必于其伦
虐人害物
欺人太甚
欺人忒甚
欺人眼目
欺人以方
欺人之论
欺人之谈
欺人自欺
齐人攫金
杞人忧天
杞人之忧
千人唱,万人和
千人所指
千人一面
千人一状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种德后人收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倩人捉刀
强人所难
沁人肺腑
沁人心肺
沁人心腑
沁人心脾
情人眼里出西施
请人捉刀
求人不如求己
趋人之急
攘人之美
惹人注目
仁人君子
仁人义士
仁人志士
任人摆布
任人摆弄
任人唯亲
任人唯贤
任人宰割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三人成虎
三人成市虎
三人成众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六样话
三人为众
骚人词客
骚人墨客
骚人墨士
骚人雅士
骚人逸客
杀人不见血
杀人不用刀
杀人不眨眼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杀人放火
杀人劫财
杀人灭口
杀人如藨
杀人如草
杀人如蒿
杀人如芥
杀人如麻
杀人如爇
杀人如艺
杀人如蓺
杀人须见血
杀人盈野
杀人越货
善人能受尽言
善人义士
石人石马
射人先射马
神人共愤
神人共悦
神人鉴知
生人涂炭
圣人忘情
圣人无常师
胜人一筹
十人九慕
拾人涕唾
拾人唾涕
拾人唾余
拾人牙后
拾人牙慧
矢人惟恐不伤人
世人皆知
视人如伤
视人如子
视人犹芥
室人交谪
授人口实
授人以柄
淑人君子
熟人熟事
属人耳目
顺人应天
顺人者昌,逆人者亡
耸人听闻
随人俯仰
随人作计
损人安己
损人不利己
损人肥己
损人害己
损人利己
损人益己
贪人败类
天人感应
天人共鉴
天人路隔
天人胜处
天人相感
天人相应
天人之际
听人穿鼻
通人达才
退人坠渊
拖人落水
拖人下水
玩人丧德
万人敌
万人空巷
万人一心
万人异心
万人之敌
亡人自存
为人师表
为人说项
为人为彻
为人择官
为人捉刀
为人作嫁
痿人念起
文人墨客
文人墨士
文人无行
文人相轻
文人学士
文人雅士
无人不晓
无人不知
无人问津
无人之地
无人之境
武人不惜死
误人子弟
悮人子弟
袭人故伎
袭人故技
袭人故智
先人夺人
先人后己
贤人君子
小人得志
小人之雄
新人新事
羞人答答
雅人清致
雅人深致
雅人韵士
言人人殊
言人人同
言人所不言
掩人不备
掩人耳目
仰人鼻息
仰人眉睫
咬人狗儿不露齿
野人献曝
野人献芹
野人献日
野人奏曝
一人不敌众人智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一人传十,十人传百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一人当百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九族升天
一人敌
一人耳目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
一人毁誉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一人拼命,万夫莫当
一人拼命,万夫难当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一人私言
一人向隅
一人向隅,满堂不乐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一人向隅,一堂不欢
一人有福,带挈一屋
一人有福,拖带满屋
一人有庆
一人有罪
一人元良
一人之交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人做事一人当
依人篱下
依人作嫁
贻人口实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疑人疑鬼
以人废言
以人为鉴
以人为镜
以人择官
倚人庐下
弋人何篡
异人同辞
益人神智
因人成事
因人而施
因人而异
因人废言
因人设事
因人制宜
引人入胜
引人胜地
引人注目
郢人斤斧
郢人斤斫
郢人运斧
郢人斫垩
庸人自扰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人惟才
幽人之风
渔人得利
渔人之利
舆人之诵
与人无争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与人为善
与人无忤
予人口实
玉人吹箫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遇人不淑
远人无目
阅人成世
阅人多矣
悦人耳目
在人耳目
在人口耳
责人以详,待己以廉
择人而事
择人任势
贼人胆虚
贼人心虚
丈人行
照人肝胆
遮人耳目
遮人眼目
哲人其萎
着人先鞭
真人不露相
真人面前不说假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
真人真事
正人君子
正人先正己
郑人买履
郑人实履
郑人争年
知人待士
知人料事
知人论世
知人善察
知人善任
知人下士
知人则哲
知人之鉴
知人之明
知人之术
知人知面不知心
至人无己
至人无梦
至人无亲
至人无为
中人之姿
众人察察
众人广坐
众人国士
众人摸象
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役役
众人昭昭
众人重利
众人周知
主人翁
助人为乐
助人下石
罪人不孥
做人做世
做人做事
不步人脚
不当人子
不得人心
不懂人事
彼何人斯
不近人情
不落人后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不食人间烟火
不省人事
不恤人言
别有人间
不餍人望
不以人废言
不因人热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春归人老
惨绝人寰
草菅人命
草芥人命
耻居人下
春满人间
差强人意
出入人罪
惨无人道
惨无人理
差慰人意
才秀人微
耻言人过
大得人心
东风人面
地广人希
地广人稀
地广人众
杜绝人事
大快人心
地旷人稀
地利人和
地灵人杰
得饶人处且饶人
大失人望
等闲人家
等闲人物
地狭人稠
大有人在
道在人为
风流人物
风派人物
风俗人情
风土人情
方外人
非异人任
匪异人任
风云人物
河清人寿
妇道人家
狗傍人势
故出人罪
蛊惑人心
甘居人后
贵极人臣
更阑人静
故入人罪
各色人等
更深人静
鼓舞人心
个中人
狗仗人势
花边人物
户告人晓
户给人足
好为人师
荒无人烟
何许人也
家败人亡
家传人诵
夹袋人物
纪纲人伦
纪纲人论
家给人足
家骥人璧
久居人下
九流人物
酒阑人散
掘墓人
家破人离
家破人亡
尽如人意
家散人亡
经师人师
敬授人时
家衍人给
家殷人足
家至人说
慷他人之慨
空头人情
脍炙人口
乐成人美
乐育人材
礼多人不怪
路断人稀
路绝人稀
流脍人口
笼络人心
礼轻人意重
礼顺人情
脸无人色
路在人走,事在人为
马翻人仰
马肥人壮
门户人家
妙绝人寰
灭绝人性
埋没人才
马疲人倦
面无人色
渺无人迹
渺无人烟
渺无人踪
马仰人翻
腼颜人世
马壮人强
面折人过
汝成人耶
秋草人情
曲尽人情
全科人儿
千秋人物
起死人,肉白骨
起死人而肉白骨
起死人肉白骨
悄无人声
阒无人声
全无人性
扇惑人心
善解人意
撒手人寰
善与人交
善与人同
深得人心
世道人情
世道人心
说大人则藐之
室迩人遐
室迩人遥
室迩人远
是非人我
顺风人情
世故人情
诗礼人家
收揽人心
收买人心
神怒人弃
神怒人怨
深入人心
顺手人情
顺水人情
世态人情
兽心人面
书香人家
事在人为
天从人原
天从人愿
天道人事
替古人担忧
替古人耽忧
天工人代
桃花人面
天理人情
徒乱人意
头面人物
天怒人怨
天上人间
天随人原
天随人愿
天遂人愿
天违人愿
铁腕人物
天与人归
靦颜人面
靦颜人世
天灾人祸
位极人臣
物是人非
未亡人
物在人亡
秀才人情
秀才人情半张纸
秀才人情纸半张
显赫人物
小户人家
小康人家
鲜为人知
先小人,后君子
先小人后君子
闲杂人等
雁泊人户
一表人才
一表人材
一表人物
一干人犯
艺高人胆大
玉关人老
夜阑人静
愚弄人民
鹰派人物
有情人终成眷属
拥孺人,抱稚子
言是人非
夜深人静
玉堂人物
杳无人迹
杳无人烟
游戏人间
游戏人世
有心人
妖由人兴
意中人
有治人,无治法
钟鼎人家
振奋人心
震撼人心
自己人
臧否人物
政清人和
震慑人心
诸色人等
政通人和
作育人材
暗锤打人
暗箭伤人
暗箭中人
暴不肖人
不齿于人
饱当知人饥
北道主人
不乏其人
不甘后人
不敢后人
薄寒中人
不可告人
薄命佳人
百年树人
百世一人
悲天悯人
婢学夫人
不一其人
百载树人
婢作夫人
成败论人
仓卒主人
楚楚动人
楚楚可人
才乏兼人
春风风人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才兼万人
察己知人
齿颊挂人
穿井得人
醇酒妇人
醇酒美人
从井救人
出口伤人
沧浪老人
朝里无人莫做官
朝里有人好做官
聪明过人
寸马豆人
才气过人
才识过人
春色撩人
春色恼人
寸铁杀人
痴心妇人负心汉
才子佳人
朝中有人好做官
东道主人
咄咄逼人
东方圣人
达官贵人
达官要人
胆略兼人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斗南一人
达士通人
得失在人
得兽失人
斗筲小人
斗筲之人
赌物思人
睹物怀人
睹物思人
度外之人
刀下留人
蹈袭前人
等闲之人
大言欺人
盗怨主人
第一夫人
东野巴人
独异于人
盗憎主人
二八佳人
恶语伤人
泛泛之人
飞鸟依人
方外之人
伐罪吊人
傍若无人
曾参杀人
伏地圣人
富贵逼人
富贵逼人来
富贵骄人
富贵他人合
锋芒逼人
斧钺之人
俯仰随人
俯仰由人
俯仰于人
观场矮人
光彩射人
肝胆过人
肝胆照人
功狗功人
孤家寡人
光可鉴人
高明妇人
鼓破众人捶
鬼怕恶人
拱手让人
狗眼看人
狗眼看人低
姑射神人
个中之人
和蔼近人
花不迷人人自迷
后发制人
祸福惟人
祸福由人
后继乏人
后继无人
后继有人
含血喷人
含血潠人
含血噀人
黄羊任人
慧业才人
慧业文人
迥不犹人
酒不醉人人自醉
精彩逼人
夹袋中人物
借刀杀人
绝代佳人
嚼饭喂人
嫁祸于人
江湖艺人
瘠己肥人
蒹葭伊人
洁己爱人
借剑杀人
假力于人
精力过人
见弃于人
寂若无人
济世安人
济世救人
假手旁人
假手于人
撅竖小人
绝色佳人
绝世佳人
祭天金人
居停主人
局外之人
节用爱人
解衣衣人
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见制于人
金针度人
君子爱人以德
君子成人之美
旷古一人
愧天怍人
宽以待人
了了解人意
乐于助人
冷语冰人
落花媒人
利己损人
邻女詈人
黎丘丈人
两世为人
论世知人
礼下于人,将有所求
貌不惊人
名从主人
卖恶于人
名公巨人
名公钜人
妙绝时人
名教罪人
谋及妇人
谋及庶人
墨客骚人
甿隶之人
谋事在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美行加人
妙语惊人
目中无人
宁体便人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泥足巨人
破鼓乱人捶
贫贱骄人
赔了夫人又折兵
判若两人
旁若无人
平易近人
求备一人
墙倒众人推
千古罪人
强加于人
屈己待人
迁客骚人
迁怒于人
穷鸟归人
穷鸟投人
阒其无人
阒若无人
齐世庸人
秋水伊人
欺天罔人
前无古人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阒无一人
取信于人
强作解人
强做解人
日久见人心
如见其人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儒林丈人
如入无人之地
如入无人之境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善马熟人
善气迎人
率兽食人
圮上老人
事变知人心
授柄于人
四海他人
舍己成人
舍己从人
舍己救人
舍己就人
舍己为人
舍己芸人
审己度人
市井小人
恕己及人
损己利人
素口骂人
舍命救人
盛气临人
盛气凌人
视若路人
省事宁人
失身匪人
视同路人
顺天从人
顺天应人
神仙中人
受制于人
天不绝人
田横笑人
推己及人
天无绝人之路
天相吉人
推贤任人
枉道事人
王公大人
王公贵人
为官择人
委过于人
诿过于人
枉己正人
无赖小人
文如其人
文似其人
误杀好人
违天悖人
畏天悯人
窝停主人
万物唯人为贵
未亡之人
委罪于人
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香草美人
袭蹈前人
先发制人
醒骨真人
学贯天人
羲皇上人
先即制人
小脚女人
虚己受人
学际天人
学究天人
血口喷人
下里巴人
笑骂由人
羞面见人
小鸟依人
性情中人
息事宁人
习俗移人
先声夺人
形势逼人
循循诱人
夏雨雨人
刑余之人
虚誉欺人
压寨夫人
睚眦杀人
长娇美人
颖悟绝人
重新做人
语不惊人
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不择人
原野厌人之肉
以辞取人
以德服人
意度过人
饮啖兼人
饮噉兼人
以风风人
用非其人
一顾倾人
余光分人
以己度人
以己律人
有己无人
以理服人
以力服人
一鸣惊人
以貌取人
忧能伤人
以容取人
以色从人
以色事人
以势压人
倚势凌人
倚势欺人
翳桑饿人
英声欺人
应天从人
应天顺人
怨天忧人
怨天尤人
尤物移人
有我无人
仰息他人
贻笑后人
英雄欺人
月下老人
扊扅佳人
一言陷人
一语中人
以言举人
以言取人
庸医杀人
杅杅富人
御用文人
治病救人
臧仓小人
直道事人
沾丐后人
瘈狗噬人
造化弄人
捉将挟人
自绝于人
尊己卑人
中馈乏人
自欺欺人
仗势欺人
志士仁人
自误误人
自作解人
不知何许人
不足为外人道
床头捉刀人
东西南北人
翻脸不认人
公道自在人心
公道总在人心
见金不见人
攫金不见人
见物不见人
君子不夺人之好
良工不示人以朴
岁月不待人
天时地利人和
万里未归人
万事不求人
以眦睚杀人
折节下贤人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别有天地非人间
肥水不落旁人田
肥水不落外人田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画鬼容易画人难
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亲不亲故乡人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事无不可对人言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英雄难过美人关
褫其华衮,示人本相
倒持太阿,授人以柄
防君子不防小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
鸿飞冥冥,弋人何篡
鸿飞冥冥,弋人何慕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皇天不负苦心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
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铃还需系铃人
解铃须用系铃人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快马一鞭,快人一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上天不负苦心人
水壅而溃,伤人必多
铁佛伤心,石人落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
外君子而中小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有治法,无治人
责己以周,待人以约
只重衣衫不重人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己所不欲,勿加诸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茶叶的起源,和关于茶叶的历史资料可以参考陆羽的《茶经》和参考资料上的网址
茶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唐 。卢仝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唐。 释皎然
采茶歌
耽书病酒两多情,坐时闽瓯睡先足。
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应愁歌欲成。
——唐。秦韬玉
故人寄茶
碧澄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唐。曹邺
袭美留振文宴龟蒙抱病不赴猥示倡和因次韵酬谢
绮席风开照露晴,只将茶荈代云觥。
繁弦似玉纷纷碎,佳妓如鸿一一惊。
毫健几多飞藻客,羽寒寥落映花莺,
幽人独自西窗晚,闲凭香柽反照明。
------唐。陆龟蒙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唐。李白
品茗诗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唐 。杜甫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唐。李郢
闻道林诸友尝茶
旗q冉冉绿丛园,谷前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石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唐。齐已
晚起
烂熳朝眠后,频伸晚起时。
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酒性温无毒,琴声淡不悲。
荣公三乐外,仍弄小男儿。
-----唐。白居易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唐。白居易
题茶山
山实东吴秀 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吏 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 旗张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 涧渡喧徘徊 。
等级颠峰峻 宽平洞府开。
拂天闻笑语 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 牙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 轻骑疾奔雷。
舞袖岚侵涧 歌声谷答回。
磬音藏林鸟 雪艳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 兼为奉诏来。
树阴香作帐 花径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 登临怆一杯。
重游难自克 俯首入尘埃。
-------唐。杜牧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吟。
------唐。姚合
皮日休的茶诗比较多,在他的诗集里找到如下
茶中杂咏。茶坞
闲寻尧氏山,遂入深深坞。
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记亩。
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
好是夏初时,白花满烟雨。
茶中杂咏。茶人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梅子遮,果任獳师虏。
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茶中杂咏。茶笋
褎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
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
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
茶中杂咏。茶籝
筤篣晓携去,蓦个山桑坞。
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
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
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
茶中杂咏。茶舍
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
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茶中杂咏。茶灶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
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
茶中杂咏。茶焙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
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
茶中杂咏。茶鼎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
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
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
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茶中杂咏。茶瓯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苹沫香沾齿。
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茶中杂咏。煮茶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溜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钱起
喜园中茶生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唐。 韦应物
峡中尝茶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述叟休夸乌嘴香。
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夏昼偶作 ---------唐。郑谷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唐。柳宗元
和韦开州盛山茶岭
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
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唐。张籍
茗 坡 湖州贡焙新茶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唐。陆希声
茶 诗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唐。郑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2754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