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合适的服务器] 服务器硬盘16个g

[如何选择合适的服务器] 服务器硬盘16个g,第1张

服务器硬盘可以用在台式机上,接口对的话就行了。如果是服务器的scsi硬盘,用在台式机上就必须要加个转换器转换成ide或者sata。

服务器(Server),也称伺服器,是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由于服务器需要响应服务请求,并进行处理,因此一般来说服务器应具备承担服务并且保障服务的能力。通常分为文件服务器(能使用户在其它计算机访问文件)、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WEB服务器等。服务器的构成包括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等,相比通用的计算机架构,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要求更高。非x86服务器:包括大型机、小型机和UNIX服务器,它们是使用RISC(精简指令集)或EPIC(并行指令代码)处理器,并且主要采用UNIX和其它专用 *** 作系统的服务器,精简指令集处理器主要有IBM公司的POWER和PowerPC处理器,SUN与富士通公司合作研发的SPARC处理器、EPIC处理器主要是Intel研发的安腾处理器等。这种服务器价格昂贵,体系封闭,但是稳定性好,性能强,主要用在金融、电信等大型企业的核心系统中。

服务器硬盘的接口与普通电脑不一样。
以前普通的是IDE,服务器是SCSI,接口大小都不一样。
现在普通的是SATA,服务器是SAS,接口有点像,实际上也能混插,数据线也可以通用,但是由于普通电脑不能管理SAS硬盘,所以也不能用。
但是,如果你确实有这样的硬盘,也想用或者必须用,那么你可以去买一张转接卡,插在电脑主板上就可以用服务器硬盘了,但之前你必须弄明白,你的硬盘是SCSI的,还是SAS的,然后买对应的卡,比如SAS,你直接去淘宝搜SAS卡就可以了,一般低档的这个卡可以接两块硬盘,价格也不太贵。

博主最近在研究服务器运维,由于Linux服务器相对比较困难,所以博主对她情有独钟。而window服务器几乎跟我们平常使用的电脑一样,相对简单感觉索然无味。下面正式进入主题教大家linux如何挂载硬盘。
首先解答一个新手朋友都会问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百度上面好像找不到很合适的答案。
Linux服务器要挂载硬盘原因是什么?不挂载磁盘可以吗?
Linux服务器要挂载硬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Linux服务器在默认情况下,所有的东西都是装在系统盘。系统盘的空间有限,如果站点和数据较多很容易把空间撑满,导致环境和数据库等等服务启动不了。
2、Linux服务器挂载磁盘可以避免因为系统损坏导致网站数据丢失。
3、Linux服务器挂载硬盘可以更合理的使用储存资源,因为不挂载默认所有东西装系统盘(类似电脑的c盘),导致其他数据盘闲置。比如你有200G的硬盘:系统盘20G、数据盘180G,如果不挂载硬盘那么只能用20G的系统盘,另外180G的数据盘无法使用,造成空间的巨大浪费。
了解具体原因请看另外一篇文章:Linux服务器为什么要挂载硬盘?
下面如何来挂载Linux服务器的硬盘教程开始:
挂载硬盘(磁盘)的方法博主收集了两种,全部介绍给大家。
第一种方法:使用工具自动挂载硬盘(博主强烈推荐使用这种方法,简单又不会出错)两分钟可以搞定。
使用磁盘自动挂载工具,支持Centos、Ubuntu、Debian、Fedora。
注意: 请在安装面板之前挂载磁盘,否则程序将直接跳过挂载过程。
Centos/Fedora:
yum install wget -y && wget -O auto_disksh >

服务器硬盘接口分类

不同接口技术的服务器硬盘也决定了它们各自更好的适用环境。单独存在的SATA硬盘服务器产品如今并不多见,大多是一些针对入门应用的塔式服务器中。而SCSI及SAS由于具有CPU占用率低、连接设备多等诸多特点,性能上明显优于SATA接口硬盘,因此可以在企业数据中心、安全服务器等应用环境中部署。目前看来,市面上的服务器硬盘或服务器产品,也大多呈现两种形态:Ultra320 SCSI及SAS/SATA。

一、风光依旧的SATA接口

SATA接口又被称之为“串行接口”,所以现在采用SATA接口的硬盘都被习惯的叫做串口硬盘。它是继IDE硬盘之后的一次演变。SATA的物理设计是以光纤通道作为蓝本,所以采用了四芯的数据线。SATA接口发展至今主要有3种规格,其中目前普遍使用的是SATA-2规格,传输速度可达3GB/秒,如图1所示为某品牌固态硬盘采用的SATA-2接口规格。

图1 SATA-2接口示意

现在已经有SATA-3接口出现,如图3所示即为西部数据的一款SATA-3接口的服务器硬盘。SATA-3接口除了将传输速率提高到了6GB/秒之外,还对诸多数据类型提供了读取优化设置。当然对于用户来说,SATA-3接口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现有的SATA-2产品会被淘汰,因为SATA-3虽然采用了全新INCITS ATA8-ACS标准,但依然可以兼容旧有的SATA设备。

图2 SATA-3接口示意

由于SATA接口的服务器硬盘,技术相当成熟而且构造成本不高,因此相对于其他接口类型的产品来说,其市场价位是比较平民化的,如图3所示。相信对于预算不高的企业用户来说,在原来的服务器架构中升级同样接口但容量更大的SATA-2接口硬盘,是最好的选择了。

二、应用更普及的SCSI接口

SCSI接口的服务器硬盘是现在多数服务器中采用的一种,它具有数据吞吐量大、CPU占有率极低的特点:用于连接SCSI接口硬盘的SCSI控制器上有一个相当于CPU功能的控制芯片,能够替代CPU处理大部分工作;现在普遍采用的Ultra 320标准的SCSI接口硬盘,数据传输率可达320MB/秒。SCSI接口服务器硬盘及SCSI控制器如图4所示。

图4 SCSI硬盘及控制器

另外,SCSI硬盘具有的支持热拔插技术的SCA2接口,也非常适合部署在现在的工作组和部门级服务器中。SCSI硬盘必须通过SCSI接口才能使用,现在服务器主板一般都集成了SCSI接口,也可以安装专门的SCSI接口卡来连接更多个SCSI设备,所以其横向扩展能力是比较强的。

图5 服务器主板SCSI接口

那么,SCSI接口的服务器硬盘,主要强于哪些方面,又适用于怎样的企业环境中呢首先,SCSI对磁盘冗余阵列(RAID)的良好支持,可以满足有大数据存储的企业环境,同时数据安全性也有保障;再者,SCSI硬盘的转速早已高达15000rpm,这让企业数据中心的处理性能得到了保障;再次,其较低的CPU占用率以及多任务的并行处理特性,都可为成长型企业环境提供较强力的数据处理及存储支持。最后,从如图6所示现在的市场价格对比来看,SCSI接口硬盘整体上要低于SAS接口硬盘,但明显高于SATA接口硬盘,所以,其更适合装配在对数据存储有一定的安全需求、容量需求、高处理性能需求的企业环境中。

三、追求性能最大化的SAS接口

“SAS”就是串行连接SCSI的意思,简单理解就是SCSI接口技术的升级改良,目的就是进一步改进SCSI技术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其特点就是可以同时连接更多的磁盘设备、更节省服务器内部空间;比如SAS接口减少了线缆的尺寸,且用更细的电缆搭配,而且SAS硬盘有25英寸的规格,如图7所示即为希捷(Savvio 15K2)25英寸SAS硬盘接口。

图7 25英寸SAS硬盘接口

更好的空间占用特点使得这种接口的硬盘可以广泛部署在刀片服务器中。在2U高度内使用 8个 25英寸的SAS硬盘位已经成为大多数OEM服务器厂商的选择。另外,对于预算不高无法更换现有服务器的企业来说,亦可采用SAS和SATA硬盘共存的升级方式,SAS接口良好的向下兼容性使得企业用户可以将它们用在不同的应用场合。比如SATA硬盘可用于一般事务性处理,而SAS硬盘则可专注于数据量大、数据可用性极为关键的应用中。如图8所示为上亿信息(SNT)推出的ST-1042SAS-D7硬盘抽取盒,它就完美地混合支持SAS和SATA硬盘共存,且可以搭配SAS或SATA硬盘控制卡来支持RAID 0、1、5磁盘阵列模式。

图8 SAS/SATA硬盘抽取盒

比起同容量的Ultra 320 SCSI硬盘,SAS 硬盘要贵一些,如图9所示:这主要还是缘由其更好的扩展性、兼容性以及更可靠的容错能力。而从从服务器市场来看,国内外主力服务器厂商都已经纷纷推出采用SAS硬盘的机型,只是具体产品的应用和市场状况有所不同。比如定位于部门级应用的惠普 ProLiant DL380 G5、适用于流媒体服务及电子商务的IBM System x3650 M2 等,都提供了SAS硬盘的全面支持。

四、应用高端的光纤接口

光纤通道(FC,Fibre Channel)是一种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接口,其可大大提高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对于大型的ERP系统,或是在线实时交易系统等需要更大传输量、更快反应速度的应用环境而言,此类接口的服务器硬盘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其产品价格自然也就更高于前面

;

服务器硬盘其实就是和普通台式电脑电脑的硬盘作用是一样,不过服务器硬盘多数是SCSI接口的,所以人家也叫服务器硬盘啊。就是用来保存服务器上所有文件和资料信息的。我用VPS服务器做ASP网页
那些帐号
信息等
都是算数据库大小
还是算硬盘的容量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的,你的信息都存在数据库中,但这个数据库也是由文件保存起来的,就是像SQL,也有个数据库文件的。这些文件就是保存到服务器硬盘中的。也是一样占空间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27810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