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服的负载均衡和F5的比怎么样?好用吗?

深信服的负载均衡和F5的比怎么样?好用吗?,第1张

深信服是国内品牌,知名度比F5弱一点,但实际上深信服是一家很有技术实力的公司,负载均衡做的不错,服务器负载和链路负载二合一,另外就是加入了商业分析的功能,这个是F5不具备的。总的说来两家产品质量功能差不多,价格呢,F5就比深信服高的多了。所以从性价比来说,深信服还更高一点。

gtm负责外网的负载均衡,比如北京的用户访问被分配到北京的数据中心,南京的用户访问被分配到深圳的数据中心 ltm负责内网的负载均衡,比如一个用户访问进来,由ltm负责具体分配到哪个服务器来处理。

正常情况下主动模式FTP是使用21端口进行通讯,20端口传输数据。
81端口是对外,真实服务器的端口是21么,还是也改掉了?
你需要看一下是否20端口也做了更改,如果更改了,需要新创建一个ftp profile,然后把数据传输的端口修改为你设置的传输端口。
另外,1024以下的端口都已经是被分配出去的,建议使用高一点的端口。
访问方式应该为ftp://vip:port或直接在命令行下访问

阅读本文前,需熟悉OSI七层参考模型。

常见的负载均衡设备,有F5,Haproxy,lvs, nginx等。

F5是商用硬件负载均衡,性能很好,但是价格昂贵,除了负载均衡,还有应用交换、会话交换、状态监控等众多功能。
F5一般做四层负载均衡,但也支持七层负载均衡。

Haproxy(以下简称ha)是软件负载均衡,开源,一般做七层负载均衡,但也支持四层负载均衡。

Linux Virtual Server(以下简称lvs)是软件负载均衡,开源,二层或四层负载均衡,已集成到linux内核,自身有完备的热备方案(keepalived+lvs),稳定性极强。

nginx也是软件负载均衡,开源,通过反向代理实现负载均衡,是七层负载均衡,性能不如上面的几个。
tips1
有些公司,测试环境用ha/lvs/nginx,生产环境用F5。

tips2
nginx做web服务器时,一般做静态资源服务器和php的web服务器,所以很多公司,会采用F5+nginx或者ha+nginx的架构

tips3
微服务中的ribbon属于客户端负载均衡,上面的几种都是服务端负载均衡
二层负载均衡
在数据链路层通过修改mac地址实现,如lvs的DR模式(直接路由模式)

三层负载均衡
在网络层通过DNAT协议修改目标地址实现

四层负载均衡
用ip+端口实现请求转发
备注:tcp报文里并没有ip,但是四层负载均衡可以用ip+端口,是因为server可以拿到ip

七层负载均衡
通过重新发起>F5 BIG-IP是应用交付领域的领导厂商F5公司于1997年7月发布的集成了网络流量管理、应用程序安全管理、负载均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应用交付平台。BIG-IP控制器位于网络路由器和服务器集群之间,通过专有软件和优化后的硬件平台自动智能地管理用户访问流量。经过多年的无数用户的实际使用与F5公司的不断优化与完善,BIG-IP被证明是全球最为出色的负载均衡及应用交付控制器。如果您需要更为详细的了解F5 BIG-IP的产品与技术,可以登陆F5的官方网站联系具体的销售人员或技术支持人员做进一步的咨询。想了解更多可以百度一下

经常听到技术提到负载均衡这个词,还有F5,从网上找了点资料做个知识普及,希望能帮到想了解这方面知识的朋友。负载均衡和F5是什么呢,如下:
负载均衡(又称为负载分担),英文名称为Load Balance,其意思就是将负载(工作任务)进行平衡、分摊到多个 *** 作单元上进行执行,例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企业关键应用服务器和其它关键任务服务器等,从而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负载均衡设备不是基础网络设备,而是一种性能优化设备。对于网络应用而言,并不是一开始就需要负载均衡,当网络应用的访问量不断增长,单个处理单元无法满足负载需求时,网络应用流量将要出现瓶颈时,负载均衡才会起到作用。
F5取名自龙卷风风力的最高等级,是应用交付网络(ADN)的全球领导者,是应用交付网络(ADN)领域的全球领先厂商。全球很多知名企业、服务提供商和云提供商以及领先的在线公司都采用F5的负载均衡产品和解决方案来优化IT投资,推动业务发展。F5公司这方面的产品包括广域流量负载均衡、链路负载均衡和本地流量负载均衡等,准确名称你可以去F5中文官网查下F5 BIG-IP系列,比如F5 BIG-IP企业管理器、F5 VIPRION威普龙应用交付控制器、F5 WANJet 广域网加速、F5 BIG-IP Web应用加速(Web Accelerator) 、F5 BIG-IP 本地流量管理器(LTM)、F5 BIG-IP 链路控制器(LC) ……
在中国市场,F5是最早提出负载均衡和应用交付理念的,经过多年的努力F5一直保持着在研发投入,与众多合作伙伴,如vmware、微软等在任何新技术发展的初期,就展开紧密的软件开发方面的合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27870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