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因特网的发展史

简述因特网的发展史,第1张

网络并不新鲜。在计算机时代早期,众所周知的巨型机时代,计算机世界被称为分时系统的大系统所统治。分时系统允许你通过只含显示器和键盘的哑终端来使用主机。哑终端很像PC,但没有它自己的CPU、内存和硬盘。靠哑终端,成百上千的用户可以同时访问主机。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于分时系统的威力,它将主机时间分成片,给用户分配时间片。片很短,会使用户产生错觉,以为主机完全为他所用。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时系统被更小的微机系统所取代。微机系统在小规模上采用了分时系统。所以说,并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发明后,才想出了今天的网络。
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是在分时计算机系统基础上,通过Modem(调制解调器)和PSTN(公用电话网)把计算机资源向地理上分布的许多远程终端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服务的。这虽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但它是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结合的最初尝试。远程终端用户似乎已经感觉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味道了。
在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基础上,人们开始研究把计算机与计算机通过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统互联起来。为了使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联接可靠,建立了分层通信体系和相应的网络通信协议,于是诞生了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由于网络中计算机之间具有数据交换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计算机之间协同工作、实现分布处理甚至并行处理的能力,联网用户之间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强。
1969年12月, 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们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八十年代初,随着PC个人微机应用的推广,PC联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基于PC互联的微机局域网纷纷出台。这个时期微机局域网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在共享介质通信网平台上的共享文件服务器结构,即为所有联网PC设置一台专用的可共享的网络文件服务器。PC是一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计算机,每个PC机用户的主要任务仍在自己的PC机上运行,仅在需要访问共享磁盘文件时才通过网络访问文件服务器,体现了计算机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的协同工作。由于使用了较PSTN数率高得多的同轴电缆、光纤等高速传输介质,使PC网上访问共享资源的数率和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基于文件服务器微机网络对网内计算机进行了分工:PC机面向用户,微机服务器专用于提供共享文件资源。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是分层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分层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进入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全球以美国为核心的高速计算机互联网络即Internet已经形成,Internet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识宝库。而美国政府又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开始研究发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联网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联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说,网络互联和高速计算机网络正成为最新一代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

1简述什么事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哪些常见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通信线路和站点(计算机或设备)的几何排列形式。常见的网络

拓扑结构有星形网络、总线型网络、树形网络、环形网络和网状网络。

2TCP/IP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

TCP/IP的核心思想就是网络互联,将使用不同低层协议的异构网络,在传输层、网络层建立一个统一

的虚拟逻辑网络,以此来屏蔽所有物理网络的硬件差异,从而实现网络的互联

3举例说明TCP/IP协议应用层涉及的重要协议的中文名称与英文缩写

(1)超文本传输协议>

网络的计算模式

〖主要内容〗C/S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及特点,B/S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及特点

〖教学重点〗C/S模式的中间件,B/S模式的技术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以客户机/服务器(C/S)的计算模式逐渐取代了以大型主机为中心的计算机模式,成为企业网首选的计算模式

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

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即分时共享模式,是指将不具备资源的终端通过硬件连线直接连接到主机或终端控制器上,利用主机的能力来运行应用程序,并将运行结果在终端显示出来的计算结构

特点:终端通过硬件连线直接连接到主机或终端控制器上;系统提供专用的用户界面;所有用户击键和光标位置被传入主机;所有从主机返回的结果包括光标位置和字符串等都显示在屏幕的特定位置;系统采用严格的控制和广泛的系统管理,性能管理机制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即资源共享模式,是指PC机工作站与大型机连接成局域网,从而使资源得以共享的计算结构

特点:向用户提供了灵活的服务;管理控制和系统维护工作较弱;主要用于共享共同的应用,数据以及打印机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简称C/S模式,是指前端客户部分(微机或工作站)通过应用程序运行服务器上的程序并得到结果,后端服务器部分(微机或大型机)运行客户机请求的应用程序,并将运行结果返回给客户机的计算结构

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

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简称B/S模式,是指基于浏览器,>

B/S模式继承和共融了传统C/S模式中的网络软,硬件平台和应用,所不同的是更加开放,与软,硬件平台无关,应用开发速度快,生命周期长,应用扩充和系统维护升级方便等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C/S技术特点:系统使用了客房机和服务器双方的智能,资源和计算机能力来执行一个特定的任务,即一个任务由客房机和服务器双方共同承担

C/S特点

在C/S模式下,一个或更多的客户机和一个或更多的服务器以及支持客户机和服务器进程通信的网络 *** 作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支持分布计算,分析和表示的系统,在该模式下,应用分为前端的客户应用部分和服务器应用部分客户方发出请求,网络通信系统将请求的内容传到服务器,服务器根据请求完成预订的 *** 作,然后把结果送回客户

客户机的特点

提供了一个用户界面,负责完成用户命令和数据的输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所得到的结果

同一系统中每个客户机要有一致的用户界面

客户机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发送命令到服务器

客户机利用OS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和服务器进行通信,并把查询结果或命令传到服务器

客户机对服务器送回的查询或命令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把它们提交给用户

服务器的特点

服务器向客户机提供由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决定特定服务

服务器负责响应来自客户机的查询或命令,但不是主动的,而是作为一个信息的存储者或服务的提供者

C/S特点

桌面上的智能

最优化地共享服务器资源

优化网络利用率

在底层OS和通信系统之上提供一个抽象的层次,允许应用程序有较好的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C/S与资源共享模式的比较:

资源共享模式:

客户机通过应用程序请求服务器通过网络发送合适的数据文件,客户机收到数据表后对数据作进一步处理(如:修改)再将结果送回到服务器上客户机可共享服务器上的资源(应用软件,数据库,打印机等)

C/S模式:

客户机通过应用程序中的SQL命令(结构化查询语言)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根据请求自行对数据库进行处理,再通过网络将处理结果送回到客户端即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只是传送服务请求命令和命令 *** 作结果,而不需要传送任何数据库文件

客户机前端处理用户界面和交互,服务器后端负责处理请求

C/S的优点

减少了网络的流量:传输的只是必要的信息,如师更新的数据而不是整个数据表

响应时间较短:因为所有的数据运算和处理工作是在服务器上完成的

充分利用客户机和服务器双方的能力组成了一个分布式应用环境

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服务器对客户要进行鉴别或授权等的识别

客户机更加灵活,只要连接到网络用户都可以进行访问

C/S模式的中间件

C/S的优点并没有使基于C/S的应用软件大量出现,原因在于程序员编写应用程序要面对底层网络协议,从而难于编写和维护,其移植性也较差为了解决应用程序对网络过分依赖问题,引用了中间件

中间件:是指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软件(类似OS作用)

利用中间件提供的简单的,较高层次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把下层网络技术屏蔽起来,这样程序员把精力集中在应用方面,而不是通信问题上

中间件功能:把应用和网络屏蔽开从应用的角度看,中间件对网络的作用和OS对本地计算机资源(硬盘,外设,内存)的作用是一样的中间件为程序员提供了高层的,跨越多种平台和协议的接口,使得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下的应用程序编写变得简单和有效

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

B/S计算模式确定与特点

C/S计算模式

B/S计算模式

结构

以分散的,多层次的和具有图形用户接口GUI的PC作为客户机,用户在客户机以事件驱动方式一对多地访问应用服务器上的资源

一种平面型多层次的网状结构,网络用户在基于浏览器的客户机上以网络用户界面NUI多对多地访问应用服务器上的资源;用户访问应用服务器资源以动态交互或互相合作的方式进行

数据处理

在客户机上

在服务器上

*** 作平台

要求统一平台

与软件,硬件平台无关

程序语言

取决于客户机的使用

取决于服务器的使用

硬件要求

多功能的客户机

最基本的客户机

B/S计算模式的发展

静态Web技术

动态Web技术

实时Web技术

时间

1997年前

1997~1998年

1998年至今

结构

连接Internet

建立Intranet

Internet,Intranet,Extranet

技术

HTML

>

静态Web服务

基本安全

配置各类服务器

防火墙

浏览器/Web/DBMS

Java

网络基础设施带宽延时等实时性保证

新的/改进的协议和工具

虚拟技术

更高的安全性

应用

电子邮件

信息发布

信息共享

访问数据库

多媒体信息交互

交谈/讨论

工作流/工作日程

虚拟现实各种应用

电子商务

协同工作

事物处理

基于Web技术的B/S计算模式特征

采用面向对象技术OOP

虚拟现实标志语言VRML(具有三维动画超媒体技术)

B/S计算模式应用系统平台特点

分散应用与集中管理,跨平台兼容性,交互性和实时性,协同工作,系统易维护性

软件架构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下,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转变在发生服务器交互模式。Internet提供的信息服务采用的是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交互模式。客户机(安装有客户端程序)和服务器(安装有服务程序)是指在网络中进行通信时所涉及到的两个软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28521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