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服务器为啥放水里或者山洞?

有的服务器为啥放水里或者山洞?,第1张

一、腾讯把服务器装进山洞

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建在贵州省贵安新区两座山的山体上,是要存放30万台服务器的灾备数据中心。整个数据中心总占地面积约为47万平方米,隧洞的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能塞下4个标准足球场还有富余。

腾讯方面透露,利用山洞建数据中心,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山洞结构可以散热。山洞特殊的结构,就像一个巨大的空调。山洞外的冷空气从主洞口进入,经过制冷模块与IT设备热回风进行间接换热后,从竖井排出。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自然冷源,又避免了外界空气对设备的影响。

更主要的是安全。腾讯称,贵安七星数据中心是参照我国高等级人防标准建设,具备突发防护能力,可防相应级别常规打击和核打击。发生突发事件时,它将自动切换到防护模式不间断运行。(来~UPS了解一下)

而且利用最新AI技术,该数据中心还能实现网络、主机、业务3级云安全布防,人脸识别、安防机器人等均被应用其中,此外腾讯还在计划部署无人机入侵防控系统。

二、微软把数据中心建到海底的项目

在人们对网络和计算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今天,已有的数据中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微软在2014年开启了代号为“Natick”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旨在满足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对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大量需求。

微软宣布,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附近的一片海域,一个集装箱大小的海底数据中心已经开始运转。

在云计算中,数据中心担任着不可取代的角色,为了降低运营数据中心带来的大量能耗,微软于2014年开启了Natick项目, 探索 在深海底部建立数据中心的可能。如今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微软尝试运用潜艇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新型海底数据中心,为沿海城市提供高速度、低能耗的云服务。

海底数据中心的想法最初是在2013年的微软的年度创新活动“ThinkWeek”中提出的,希望可以利用海水冷却服务器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除此之外,这个项目还具有多重优势,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约193公里以内的区域,将数据中心部署在沿海城市的附近水域可以极大地缩短数据与用户的距离,使得网速提升,沿海居民打 游戏 、看视频的流畅度相应提升。

最重要的是,还能加快AI任务,使AI驱动技术能够为人们营造更加流畅、真实的用户体验,满足人口密集区域对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大量需求。

经过了105天在海底的平稳运行,原型机在可行性上验证了海底数据中心的设想。Natick项目团队深受鼓舞,开始了项目的下一阶段,尝试在苏格兰附近的欧洲海洋能源中心部署一个完整的、五年免维护的数据中心。

海底数据中心可以借助大洋深处提供的不间断免费冷却系统节省大量的成本,同时还可以促进海上风力发电场、潮汐涡轮机组等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共同发展。

三、阿里巴巴把服务器泡进“水里”

阿里的工程师研发出了液冷服务器技术。

他们把服务器“泡在水里”——这是一种极其高效的散热方式:浸没式液冷。服务器被浸泡在特殊冷却液里,产生热量可被冷却液直接带走进入外循环,全程用于散热的能耗几乎为零,整体节能70%。

这个问题,可以跟大家科普一下。服务器里放的是什么?是数据,数据最重要的是安全性,那么那么多大批量的服务器运行,会有什么效果?服务器是全天 24 小时不停的在运行,会释放大量的热,上万台服务器在一起,得释放多少热量,是不是很费电?
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给大家看段视频,长长见识。
山洞是阴凉的,一般数据中心都建在贵州的大山洞里,因为贵州的温度也比较低,又加上山洞阴凉,有利于服务器的散热,贵州的电费也低,省钱。放到山洞或者水里,本身就有利于降温,本身就容易散热,这样对于一些通风散热设备来讲,可以使用的少一些,这样就少运行一些散热设备,也省电,省钱,省成本。
其实放到山洞里,也有利于安全性,山洞本身都是比较坚固的,安全性比较容易保障,其实放到水里在降温层面来讲肯定是比放到山洞里更好,但是放到水里那就要求密封性比较好,在安全性的考虑上就不如放到山洞里。放到水里在降温省电方面,能够节省成本,但是在安全保障方面,可能要特殊处理,成本就会上去。
总之,是各有特色。
最后解释一下服务器,其实放数据的地方,运行的服务器说白了就是电脑的主机。大家在软件上的数据,互联网上的数据都存放在了服务器里,也就是电脑主机里,成千上万台的服务器组合在一起,运行着大家的数据。另外,数据都是有备份的,分布式存的,比如:在上海存放的数据,可能在贵州有备份,一旦上海的服务器有问题,被炸毁了,那么就会启用贵州备份的数据。所以,一般服务器的数据都是有保障的,不会丢失。

随着云概念的兴起服务器在现在 科技 领域占比已经越来越重要的了,虽然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是看不见服务器存在的,但是组为运营者却需要考虑实际服务器的如何存放以及如何才能节省的成本的运行,由于服务器本身的属性功率高而且发热量也大,所以能够存储服务器要求必须是低温的地方,未来的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都离不开服务器的存在,于是国家响应 科技 发展的大趋势就找到一块非常适合存放服务器的地方,就是贵州省目前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基本都在贵州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像腾讯华为,都给自己在贵州找到了存放服务器的地盘,贵州是天然的存放服务器最佳的地点,首先贵州的气温整体偏低非常适合存放服务器,同时由于国家政策的倾向在贵州的电费也是非常低。

正是由于拥有如此多的优势国内很多互联网企业纷纷跑向贵州给自己的服务器找个窝,对于集群的服务器来讲最重要的散热能力,撒热不好消费的电费也高对于机器的寿命也是一种考验。所以为了解决服务器散热的问题,已经有很多公司做过试验,国内放在贵州的服务器地点基本上是选择在山洞里面,这样的能够达到极好的散热效果,有能力的企业基本上买下几座山然后把山内部挖空然后在里面放置服务器,如果是散热好的服务器只是在电费这一块就把修建的费用非节省出来了,加上当地政府的政策电费本身就比较低,所以在贵州设置数据中心是一个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当然也有很多企业尝试别的方案,像微软的服务器放置在海底,由于海底的温度更低所以也是放置服务器的绝好位置,但是放在海底需要保证服务器的密封性,总之在效果上要优于山洞中但是在安全性能的保障上可能要比在山上花费的成本要高一些,当然放置在海底还有几项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海浪来发电,这样还能节省电力的成本,另外微软放置在海底的服务器可不仅仅只是在一个地方,因为美国很多发达的区域都靠海,所以靠近用户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不过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倾向于在山洞中放置服务器。

未来服务器的重要性还会继续加强,所以特别 云计算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已经不是自己在设置自己的服务器了直接在大公司的云计算体系里面租借一个服务器维护自己的云计算功能,省钱还能省心毕竟服务器的安全维护都是交给大企业去做了,国内从事云计算的企业不在少数,当然最强还是阿里巴巴的阿里云,属于自主研发的在全球已经能够排到前四的位置,并且和谷歌的云计算市场占比差距很小,人工智能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背后的数据计算依然会放在服务器去完成。

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存储服务器的方式进化出来,但是存放服务器的首要条件是散热能力,要不然几万个服务器同时堆积在一起热量将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电费的费用也会非常大,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相信会有更加 科技 化的存储方式产生,但无论怎么折腾首先要考虑的都是散热问题,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个是散热问题,电子元器件在电流通过的时候都会产生热量,尤其是CPU,大量的服务器聚集在一起长期工作会产生大量热量致使服务器温度升高,服务器过热就要降温,这就跟平时我们玩电脑一样,有的公司把服务器放在了南极,有的花费了巨额的代价来买空调,但是这些成本太大,实在有些浪费了,服务器选择放在海底,可以利用冰冷的海水来为服务器散热,而同时又能利用海浪来发电,为数据中心提供电量,从而降低维护成本。放在山洞同样是为了利用山洞的低温环境来给服务器降温,降低维护成本。

第二个是房租问题,数据中心往往占地面积比较大,比如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建在贵州省贵安新区两座山的山体上,存放30万台服务器的灾备数据中心。整个数据中心总占地面积约为47万平方米,隧洞的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能塞下4个标准足球场还有富余。这么大的面积在城市房租也是很贵的。

放在水里是因为省钱+降温。

服务器/电脑发热是很严重的问题,长时间高温高负荷运作会影响服务器寿命,因此需要降温。而一般的风冷降温用风扇噪音大且耗电。大的服务器群用在降温上的电费是很高的,因此很多厂商会把服务器建到水厂电厂旁边,原因就是电费便宜。

如果服务器放到水里就省去了散热电费成本。

我猜想放山洞是因为山洞基础温度低,散热所要降的温度差小,这样用一些节能的散热方案也是可以行的。

[灵光一闪]

服务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节约成本便于散热,所以会考虑讲服务器放下水下或者山洞里。

例如前段时间,微软公司就成功地苏格兰奥克群岛的海岸附近,安装了一个水下数据中心的原型。实际上,数据中心里的耗电量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散热的,而用于服务器计算的能耗只占约15%,所以很多大型 科技 公司都想尽办法降低数据中心的散热降温成本。

将数据中心搬到海里是目前成本较低又有效的方法,微软水下数据中心Project Natick的方向是用冰冷的海水来为服务器散热,而同时又能利用海浪来发电,为数据中心提供电量。

阿里云服务器放在千岛湖湖底,腾讯将服务器搬到贵州山洞里,都是为了降低散热成本。

服务区属于24小时全年运行配备,电器设备运行都有自发热,放在深山,水中能降低设备发热,发烫,从而提高设备运行,

水里和山洞里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散热,服务器平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散热,散热还不能用空调,空调有冷凝,会伤害电子元器件,普通的服务器机房只能风冷,噪音大,维护麻烦

谁说的服务器放水里?那还不短路了?阿里是把它们放在一种特制溶液里,那可不是水啊。

不管放在哪,目的是找一个温度较低的地方,省空调电呀。

主要是降温,安全,节约能源。

服务器能够长时间持续的工作,是和其硬件架构及使用环境相关的。

服务器的工作环境比你好上十倍你不要不服!24小时维持低温低湿环境,有大型UPS和柴油发电机,也不会射你一脸宇宙射线,不超频使用CPU也不会缩肛。

如果用的是HDD阵列固定在机架上也不会有震动(虽然消耗率也不低,毕竟读写负荷重)。

我觉得在这种环境下,除了正常的HDD消耗之外持续不间断跑上个十年都是不足为奇的。

生活中的商用服务器为了能够达到用户的不间断持续高可用性的需求,往往都是要使用硬件或者软件层面的集群式配置以达到此方面需求。

从各个平台简单说下,一般的PC SERVER,既大量的存在商业服务器领域的windows或者linux服务器还不清楚的话,简单来说就是cpu使用的是因特尔生产的,其可靠性是最差的,一年下来,正常的使用环境下,一百台服务器中宕机10次左右都算正常的,包括软件和硬件原因。


像大部分的网游服务器,网页服务器,以及著名的某网购6服务器使用的都是此类pc server架构,所以大部分的网游都会有一个例行停机维护时间。

一方面用于软件的升级。

另一方面用于硬件故障的维护此类硬件故障是指不会直接宕机的故障,例如做了RAID冗余的磁盘故障,双电源环境下的单个电源故障等无法直接在线更换的变更。

可能很多网友会觉得奇怪,电脑怕热我们都知道。散热不好或许电脑配件温度过高会呈现死机蓝屏,或许是自动关机的状况。越冷不是散热状况越好吗?怎么会怕冷呢?那么今天小编就在这里给我们分析下电脑的配件当中那些会因为太冷而呈现故障吧!

CPU这个倒不至于因为温度太冷而导致呈现问题,相信我们看到过各种超频大赛,CPU温度被液态氮降低到了零下100多度都能正常工作的和视频了。的确因为CPU的特殊结构以及工艺,再加上CPU超强的封装工艺,这也就导致了CPU本身是不惧怕温度过低而呈现各种问题。那么CPU的温度天然是越低越好,对于散热只会要求越强越好了。

主板工作温度:提到主板,这里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环境温度过低的状况下,最有可能因为环境温度太冷了而导致呈现故障的就是主板了。我们都知道主板是由各种元器件,电阻,电路和芯片组成的。

那么一旦温度太低,比方零度以下,首先很多家用机品牌的主板其本身的BIOS就设置了0度以下不工作,这是为了防止0度以下因为电脑内外温度相差太大,导致机箱内部呈现水凝器而呈现短路烧毁主板进行的规划,只有少数工业主板或许服务器主板会将主板的环境工作温度控制在零下20度左右。

而现在的电脑主板一些元器件,例如电阻电容等,因为环境温度过于太低的话,则也会呈现一些主板自检过程无法完成或许是因为电阻电容环境温度不正确导致电压供电不对,而蓝屏死机等状况的呈现。

硬盘:至于硬盘,如果是传统的机械硬盘那是绝对不允许温度过低的。传统的机械硬盘一般设置的环境温度是零下5度为最低限制,一旦低于这个温度,则硬盘内部的马达和电机就会呈现无法运转或许是运转的十分缓慢,然后导致我们电脑开机后无法检测到硬盘的状况呈现。同时需要提醒我们如果你的电脑是机械硬盘,那么在海拔高于4500米以上的地方也会因为海拔过高导致硬盘呈现故障哦!

在这些高海拔的地区运用电脑则最好是更换成固态硬盘。至于原理是因为高海拔的地区空气比较稀薄,那么机械硬盘在运转的时候需要足够的气流进入硬盘,托起磁头悬浮于盘片上方读写数据,那么一旦这个空气密度过低,则无法托起磁头天然也就卡在哪里无法工作了。

因为现在云计算逐渐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它集合了众多计算资源,让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随时获取资源,而这背后真正依赖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云朵,是陆地上有无数台服务器构成的数据中心。

那么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冷却属于数据中心的主要成本因素,所以怎么解决冷却降温这个问题就是节约成本要考虑的最大的问题。

Facebook位于瑞典吕勒奥的数据中心,距离北极圈不到70km,这里常年低温可以将冷空气吸入散热。阿里巴巴位于杭州千岛湖的数据中心,这里年平均气温17 ,可以利用深层湖水的循环流动,帮助服务器降温。而腾讯位于贵州贵安的数据中心,这里有五条山洞,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安全隐蔽且温度较低。微软更是脑洞大开,直接将服务器沉到了海底,想要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打造一个绿色节能的海底数据中心。

所以这没有什么是尖端技术。只是微软为了节省维护服务器(包括冷却)的费用而已。就比如华为在大山深处建立数据中心一样,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放在深山和沉在海底,目的是一样的:散热。现在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其能源消耗是及其巨大的,而设备运转时的热量也是巨大的,相当多的电力要用来散热。而如果有一个本身就低温或散热好的环境将会节省大量能耗。

但目的相同,方式不同,是因为这两家公司所处政治、地理环境的不同。

其实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散热方式不同罢了

微软把服务器沉入海底 是通过海水的低温及流动性带走服务器的热量。

华为把服务器放在深山里,是通过深山隧道的低温环境和风流带走服务器的散热。

大家要知道服务器端的热量放射是非常大的,你家一台电脑如果没有风扇散热,电脑很快就会温度过高死机。所以服务器必须保持低温下或者常温下运行。

所以两者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散热形式不同罢了。同时可以节约很多散热上的成本。

如果资金允许,条件允许,把服务器放南极和北极是最好的。但同时服务器散发的热量也会影响力南北极的环境了。

微软之所以选择沉入海里来降温,是因为其选择的一个地理环境就是海洋寒流常年经过的地方,其选址也是经过了严格审核的,不是随随便便的选有水的地方就行。同时选择的也是海洋生物活动少的地方。

其分别在加州海岸和欧洲海岸附近海域设置了服务器,而且效果还不错。
其实没什么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散热。

所以,不管是微软还是苹果,不管是华为还是谷歌,他们建服务器的时候都会从几个方面考虑:成本、安全。从成本方面来说,主要是场所、电力和硬件成本。而电力方面又因服务器散热而需要考虑降温的成本,实际上很多服务器的电力都因散热而浪费掉。

所以,微软把服务器沉到海底也是基于上面说的几点考虑。首先不需要场地成本,通过集装箱的方式沉入海底,避免了建设机房的成本;其次通过海水散热减少了空调的使用,这种天然的降温方式比耗费大量的空调降温要划算得多,对于微软在向云厂家转型的过程中,大规模采用海底部署的方式节省的成本是非常可观的。

现在很多的云厂家,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来部署服务器。比如谷歌想出了用厕所的水给服务器来散热,当然是与污水净化厂合作的方式。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司把服务器部署在贵州的深山老林里面。比如苹果公司就把中国区的数据服务器放在了贵州。后续包括阿里、华为、中国移动等公司把服务器建立在贵州后,腾讯公司也把服务器建在了贵州。其原因主要包括:当地的气候比较凉爽和稳定,电力便宜,地质稳定。所以服务器建在这些地方是比较安全和划算的。

所以来说,厂家肯定是因地适宜的选择合适的方式,并没对错,目的完全相同。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愿闻其详

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隔热降温,节能减少成本。

大多数企业给服务器降温都是通过空调降温的,这样成本是很高的。服务器运行得时候运产生热量的,就像使用手机的时候会发热一样的,微软和华为都有很多服务器的,这些服务器放在一起产生的热量是很高的,服务器所处的环境温度一旦过高就无法工作了,所以微软和华为都是为了给服务器降温,他们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

微软把服务器放入海底,海水可以很好的隔绝阳关的照射,海水还能通过导热的方式给服务器降温。

华为把服务器放入深山中同样可以隔绝阳光照射,而且大家都知道山洞里的温度是比外面低很多的,这样可以直接给服务器降温还不要成本,再通过空调来调节温度。所以微软和华为的目的是一样,只是方式不同。

众所周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也诞生了很多的 科技 巨头企业,像微软、华为、苹果等公司都是家喻户晓的 科技 企业,而对于这些大型的 科技 企业来说,建立一个合适的服务器数据中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数据传输几乎都需要依赖于服务器的支撑才行,所以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己的服务器数据中心!
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网络运营公司,都在寻找并研发最合适的服务器冷却技术;因为服务器的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这对于建设服务器的场所来说,就有严格的要求;像马云的阿里云以及亚马逊和360等企业就将自己的数据中心给建在了宁夏,而华为、腾讯和苹果iCloud则选择将数据中心给建在了贵州的大山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该地独特的气候,以达到低温和自然风制冷的效果,并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据悉,在贵州的大山深处,华为选择了将山体挖空来放置服务器。据悉,华为贵州服务器中心仅一期的建筑面积就超过40万平方米,可以容纳60万台存储服务器,其规模无疑也是十分庞大的,那么华为为何会选择在贵州“挖空”一座大山来建数据中心呢?这里面有这几个关键原因。
贵州之所以会受到华为等无数 科技 企业的青睐,并在这里建设自己的服务器中心,主要是因为贵州的地理位置优越,这里山区众多,而且气候宜人,就算是在夏天平均气温也仅仅在25度上下,很适合服务器的散热;而且贵州很多山区都有天然的溶洞,建设服务器中心也有利于形成恒温恒压的环境,在贵州还很少会发生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这些有利条件可以充分保障大数据中心的稳定性。
除了华为这样的企业将数据中心给建设在大山中以外,还有美国微软将服务器给沉入海底,想要在海底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据悉,早在2014年的时候,美国微软就发起了“水下数据中心建设计划”,为了完成这一计划,微软公司还展开了相关的海底实验,微软公司为了解决海底服务器的防水问题,甚至还花巨资聘请了舰艇制造商“法国海军集团”,采用潜艇级别的防水和散热技术来建设自己的水下数据中心。微软用重达17吨的钢制密封舱,装下近300台电脑服务器和超过100种的传感器,然后沉入加州海岸底,这些海底服务器则通过舱内外安置的冷热交换器,将舱内的高温水与舱外海水循环交替,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这些 科技 企业之所以会大费尽周折地去尝试将服务器放置在大山深处和海底,主要都是因为服务器也特别怕热,特别是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散热一直都是一个难题,每年仅仅是这些服务区的散热和电费运营都是一大笔的开销。综合来看,相比于微软的海底数据中心,华为的大山数据中心建设方案无疑更为成熟一些,因为将数据中心给建设在深山中,可以不受海岸线等地理位置的限制,而且研发和建设成本也更低,目前微软团队仍处于试验中,距离成熟的商用仍有一段距离,所以华为挖空深山放置服务器方案无疑要更加的技高一筹,不知道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服务器放在家里散热采用风冷式降温方法。目前,机房内的服务器散热方式通常采用风冷式降温方法。但是,在大型的数据中心,仅靠风冷已经不足以满足高热流密度服务器的散热要求。传统的风冷模式均采用间接接触冷却的方式进行,其具有传热过程复杂。

存在接触热阻及对流换热热阻,热阻总和大,换热效率较低,换热过程高低温热源间温差较大,需要较低的室外低温热源引导换热过程进行等多种弊端。

服务器简介

在技术意义上,服务器是计算机程序或设备的实例本质可以说是一种计算机,用于处理请求并通过Internet或本地网络将数据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

服务器是用于管理网络资源。例如,用户可以设置服务器以控制对网络的访问,发送/接收电子邮件,管理打印作业或托管网站。

他们也擅长执行激烈的计算。某些服务器还致力于特定任务,通常称为专用任务。但是,如今的许多服务器都是共享服务器,在Web服务器的情况下,它们可以承担电子邮件,DNS,FTP甚至多个网站的责任。

温度过低很多元器件将不会启动,针对液晶屏幕而言-40度的温度需要加温处理才能正常启动,另外液晶屏幕包含很多塑料件及防护胶水,温度过低由于热胀冷缩塑料件会严重变形,胶水会有开裂的风险。

一般湿度保持在30%~80%之间,显示器都能正常工作,但一旦室内湿度高于80%后,显示器内部就会产生结露现象。

其内部的电源变压器和其他线圈受潮后也易产生漏电,甚至有可能造成连线短路。因此,LCD显示器必须注意防潮,长时间不用的显示器,可以定期通电工作一段时间,让显示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将机内的潮气驱赶出去。

LCD显示器比较脆弱,平时使用时应当注意不要被其他器件“碰伤”。在使用清洁剂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把清洁剂直接喷到屏幕上,它有可能流到屏幕里造成短路,正确的做法是用软布粘上清洁剂轻轻地擦拭屏幕,记住,液晶显示器抗“撞击”的能力是很小的,许多晶体和灵敏的电器元件在遭受撞击时会被损坏,所以请匆碰撞尖锐物品。

扩展资料

液晶显示器的主要原理以电流刺激液晶分子产生点、线、面配合背部灯管构成画面,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机身薄,节省空间,与比较笨重的CRT显示器相比,液晶显示器只要前者三分之一的空间;

(2)省电,不产生高温,它属于低耗电产品,相比CRT显示器可以做到完全不发烫;

(3)无辐射,有利于身体健康,液晶显示器完全无辐射;

(4)画面柔和不伤眼,不同于CRT技术,液晶显示器画面不会闪烁,可以减少显示器对眼睛的伤害,眼睛不容易疲劳。

缺点:

(1)可视偏转角度小;

(2)容易产生影像拖尾现象(例如鼠标指针快速晃动),这是由于普通液晶屏多为60Hz(每秒显示60帧),不过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液晶显示器刚流行时的游戏中(即“画面撕裂”);

(3)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不是很好;

(4)液晶“坏点”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28615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