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服务器好?

什么服务器好?,第1张

比较好的服务器品牌有:

1戴尔

戴尔是一家成立于1984年美国的以家用和办公室电脑而闻名的全球大型IT产品及服务提供商,是世界知名个人电脑品牌、笔记本电脑十大品牌之一,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朗德罗克,同时还涉及高端电脑市场,生产销售服务器、数据储存设备和网络设备等产品。

2慧与HPE

慧与是一家专为IT企业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在服务器、存储、有限和无线网络、融合系统、软件、云服务等领域均享有较高声誉,自企业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各种规模企业从传统技术平台过渡到未来的IT系统。

3浪潮inspur

浪潮是国内起步较早的IT品牌之一,前身为山东电子设备厂,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业务涵盖云数据中心、云服务大数据、智慧企业、智慧城市的知名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商,目前集团拥有浪潮信息、浪潮软件、浪潮国际三家上市公司。

4ThinkServer

这是一个在2012年6月5日由联想从全球向国内引进的服务器品牌,基于联想价值链而打造的产品,致力于利用卓越品质、创新技术和易用设计来为客户打造稳定卓越的使用体验。

5华为

华为是一家创立于1987年的全球前沿的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全球十大芯片公司之一,在全球拥有194万员工,业务覆盖了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了全球30多亿人口,目前公司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85000多件。

分类: 电脑/网络 >> 互联网
解析:

你好,服务器的品牌有:

IBM Sun 惠普 戴尔 华硕 联想

英特尔 浪潮 方正 清华同方 NEC

微星 长城 宏碁 金品 致荣 赛天
五舟 超毅定制者 曙光 ……

服务器类型解释及选购要考虑的因素

在信息化日益普遍的今天,若能拥有一台功能齐备,价格合理的服务器,将是愈来愈多人关心的课题。昔日,许多人将选购一台好的PC,当作人生大事,但随着时间流转,科技日新月异,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不断更新,价格也相对不断合理化,现今无论企业或个人,都开始有机会接触PC服务器,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增加效率,必需使用服务器,而个人因为资料储存量变大,数字接口设备不断增加,例如数字相片,图形处理,高画质游戏,数据备份…等的需求,也可能开始接触入门级服务器,因此,如何选购一台好的PC服务器,将与许多人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必需了解何谓PC服务器?所谓PC服务器,即是Intel架构服务器,与一些大型服务器如Mainframe, Unix架构服务器等不同,前者大多运行Windows或Linux等 *** 作系统,使用较为普遍,后者多为专业用途,如银行,大型制造业,物流业,证券…等行业使用,一般人较少有机会接触到。一般而言,PC服务器若以外型来分,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直立式服务器(塔式服务器):

为可独立放置于桌面或地面的服务器,大都具有较多的扩充槽及硬盘空间。无需额外设备,插上电即可使用,因此使用最为广泛。

(二) 机架式服务器:

为可装上机柜之服务器,主要作用为节省空间,机台高度以1U为单位,1U约44mm,因空间较局限,扩充性较受限制,例如1U的服务器大都只有1到2个PCI扩充槽。此外,散热性能成为十分重要的因素,此时,各家厂商的功力就在此展现了。缺点是需要有机柜等设备,多为服务器用量较大的企业使用。

(三) 刀片服务器:

可算是比机架式服务器更节省空间的产品。主要结构为一大型主体机箱,内部可插上许多卡片,一张卡片即相当于一台服务器。当然,散热性在此非常重要,往往各家厂商都装上大型强力风扇来散热。此型服务器虽然空间较节省,但光是主体机箱部份可能就所费不赀,除大型企业外较少使用。

了解了服务器的种类之后,如何能选购一台适用的PC服务器呢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考虑:

1 稳定性能:

这是服务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对许多人来说,“稳定”似乎是个十分抽象的名词,似乎每一家服务器厂商都在强调自己的产品十分稳定。其实,“稳定”并非完全没有脉络可寻,也并非贵的产品即是稳定者,笔者提供一些小技巧以供参考:

(1) 整体组装品质: 通常较有规模的厂家所组装的产品,有一定的品管及制造流程,因此,若可打开机箱观察,便不难发现若是布线凌乱,机箱用料单薄,组件吻合度不佳或CPU, 内存及硬盘无原厂保固贴纸等,就绝对不该将之列入考虑范围。

(2)良好的散热设计: 服务器大多需要长时间运作,因此良好的散热性能是十分重要的。散热性能可以由厂商数据,散热风力强度或实际测试得知,散热良好的服务器往往有着较佳的稳定性能。

(3) 承诺售后服务内容: 对自己所出品的产品有信心的厂家,通常会提供较好的服务内容,

(4)整体口碑: 通常服务器产品口碑十分重要,选择有人推荐的品牌或市场上较老的品牌也是一种办法。但是,有时也会有新的品牌或产品也十分优良的,这些就要靠一些专家的推荐或试用测试。

(5)权威性评比推荐: 一些权威性的杂志常常会有一些评比,也不失为一种参考依据,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一些实际运行性能测试,并多比较相关报导,才容易获得客观的意见。

(6) 实际测试: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先购买少量产品进行测试,安装欲使用的软件,并且可以长时间运行看看。服务器应该要能够长时间运行,最好去网站上下载一些测试软件,实际运作以观察其稳定度如何?

2 升级维护成本:

许多品牌服务器可能在购买时总价并不高,但却有着十分可观的升级维护成本。比方说,在一些国外品牌的服务器部份,往往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将开始拥有成本压的很低,但却在一些日后升级的配件部份,如CPU,内存,硬盘,磁盘阵列卡…等十分昂贵,另外,在其原厂保固期到期后,其续约的维护成本亦十分昂贵,造成类似“买车容易养车难”的窘境。因此,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部份。

3 厂家研发制造实力:

许多厂家都推出PC服务器产品,有些价格也十分便宜,但使用者真正该考虑的应该是厂家本身的实力如何。一般来说,国际厂牌往往较具有实力,研发经验也较丰富。重要的是,厂商自己本身要有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然而,近年来由于竞争激烈,PC服务器价格下降不少,因此几乎大多数的外商品牌之PC服务器都是由其它厂商代工,因此,考量这些品牌的服务器时,就应该排除对品牌的迷信了解其代工厂的实力及研发能力,来考量选购标准,毕竟,我们真正买到的是代工厂的产品,只是挂上品牌罢了。

4 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许多外商在研发技术方面不差,但往往因为研发部门大都在海外,当客户发生问题时,需由当地销售据点反应至国外总部, 这样一来其反馈速度必然受到影响,而国内厂商的研发机构层次相对而言没有如此复杂,是可以优先考虑的对象。

综观以上各点,选购一台好的PC服务器,最重要的还是符合自己的需要,以及稳定度和售后服务的保障,当然,最有效的方式,无疑是架构一个仿真的环境,实地加以测试运作,才是最保险的方式。消费者也应该站在较为理智的立场,根据各项要点加以评估,千万不要只是对品牌盲目的迷信,而采购了一台十分昂贵,品质却没有比一般品牌高出多少的服务器。

i7处理器有5代
Core i7(中文:酷睿i7,核心代号:Bloomfield)处理器是英特尔于2008年推出的64位四核心CPU,沿用x86-64指令集,并以Intel Nehalem微架构为基础,取代Intel Core 2系列处理器。
酷睿i7是由Intel(美国英特尔公司)生产的面向中高端用户的CPU家族标识,包含Bloomfield(2008年)、Lynnfield(2009年)、Clarksfield(2009年)、Arrandale(2010年)、Gulftown(2010年)、
2 各代cpu制程
CPU的制程越小,说明它的工艺越先进,难度也就更大,价格也会更高。
3 英特尔历代CPU
intel酷睿处理器区分第几代通过型号后第一位数字来获得,例如i5-4210U,i5后面的第一个数字4表示酷睿i5系列的第四代处理器。
第二位数字代表处理器等级排序,数字越大性能等级相对越高; 第三位基本上就是对应核芯显卡的型号,其中3代表高性能处理器配HD4600;5代表核芯显卡采用的是Iris 5000、5100 或者Pro 5200;而0则是 HD 4600;
4 英特尔cpu工艺历史
Intel(英特尔)是当前最主流的台式机、笔记本、服务器CPU厂商。和英特尔类似的还有AMD厂商的CPU。
Intel生产的CPU型号繁多,每个型号的CPU都有对应的编号。这个编号有特定意义。
Intel生产的CPU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例如:按照CPU的使用场景可以分为台式机CPU、笔记本CPU、服务器CPU、物联网嵌入式CPU等。
5 英特尔CPU制程
英特尔处理器最新到了第11代。
英特尔第11代酷睿处理器依旧采用10nm制程工艺打造。基于英特尔全新的SuperFin技术工艺、WillowCove架构以及Xe图形处理架构,CPU频率提升至48GHz。
得益于全新SuperFin制程技术,官方表示第11代酷睿处理器相比前代产品运行频率显著提高,具体为CPU性能提升超20%,集成lrisXe核显性能翻番,AI性能相当残暴,提升了5倍之多。Wi-Fi6无线网络则为其提供3倍于Wi-Fi5的速度。
6 英特尔公布cpu制造全过程
1、Intel公司
Intel是生产CPU的老大哥,它占有大约80%的市场份额,Intel生产的CPU就成了事实上的x86CPU技术规范和标准,最新的酷睿2成为CPU的首选。
2、AMD公司
除了Intel公司外,最有力的挑战的就是AMD公司。AMD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CPU、GPU、APU、主板芯片组、电视卡芯片等)、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案,AMD 致力为技术用户——从企业、政府机构到个人消费者——提供基于标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AMD是目前业内唯一一个可以提供高性能CPU、高性能独立显卡GPU、主板芯片组三大组件的半导体公司,为了明确其优势,AMD提出3A平台的新标志,在笔记本领域有“AMD VISION”标志的就表示该电脑采用3A构建方案,AMD 有超过70% 的收入都来自于国际市场,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3、Cyrix
曾经风靡一时的世界第三大CPU生产厂家,现在被VIA与AMD分别收购生产线与技术。
4、全美达·NexGen·IDT公司
曾经的辉煌,因AMD与Intel大厂之间的竞争而渐渐退出市场。
5、IBM公司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拥有了自己的芯片生产线,主要生产服务器用POWER处理器。
6、国产龙芯
GodSon 小名狗剩,是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处理器,目前已经有2代产品。最新的龙芯2F已经赶上intel中端P4的水平。
7、VIA中国威盛
VIA威盛是台湾一家主板芯片组厂商,收购了前述的 Cyrix和IDT的cpu部门,推出了自己的CPU,性能可以与Intel的经济型CPU相比,功耗只有1W,在Intel与AMD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
7 英特尔处理器制程
单纯从制作工艺上来说,当然是制造工艺越小越好。
1目前Intel系列制作工艺达到了14纳米;
2AMD系列制作工艺达到了32纳米。 什么是制造工艺: 1制造工艺指制造CPU或GPU的制程,或指晶体管门电路的尺寸,单位为纳米(nm)。 2目前主流的CPU制程已经达到了14-32纳米(英特尔第五代i7处理器以及三星Exynos7420处理器均采用最新的14nm制造工艺)。
3更高的在研发制程甚至已经达到了7nm或更高。 制造工艺高带来的好处: 1更先进的制造工艺可以使CPU与GPU内部集成更多的晶体管,使处理器具有更多的功能以及更高的性能。 2更先进的制造工艺会减少处理器的散热设计功耗(TDP),从而解决处理器频率提升的障碍。 3更先进的制造工艺还可以使处理器的核心面积进一步减小,也就是说在相同面积的晶圆上可以制造出更多的CPU与GPU产品,直接降低了CPU与GPU的产品成本。
8 英特尔历代cpu制程图
14年的发布的是i5四代,例如i54690
Intel 酷睿i5-4690采用22纳米工艺制程,采用了最新的LGA 1150处理器插槽。i5-4690原生内置四核心,四线程,处理器默认主频高达35GHz,最高睿频可达39GHz 。二级缓存为1MB,同时三级高速缓存容量更是高达6MB,这样使得CPU在处理数据时提高了命中率,并且使软件加载时间大大缩短。内存控制器为双通道DDR3 1600MHz
9 英特尔历代cpu制程参数
处理器作为电脑重要部件之一,和电脑性能直接挂钩,想要购得一台满足自己用途的电脑,处理器是关键。面对五花八门的处理器型号,是不是有点不知所措?不慌,其实这些看似复杂的处理器型号背后其实有迹可寻。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英特尔处理器都分为哪些系列,包括凌动(ATOM)、奔腾(PENTIUM)、赛扬(CELERON)、酷睿(CORE)、志强(XEON),只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系列处理器即可。
首先是凌动处理器,低功耗是它最大特点,但也因此导致性能较弱,常见的系列有X3、X5、X7,广泛运用于平板电脑,例如Surface3,使用的就是凌动X7-Z8700四核处理器,最高频率24GHz,14nm制程工艺,自带核显,场景设计功耗(SDP)仅有2W,这使得Surface3完全采用被动散热。
接着是奔腾和赛扬处理器,这两个系列处理器主要运用于简单文字办公和网页浏览等使用场景,OEM厂商使用的较多,但还是存在个例,比如G4560这颗处理器,在游戏表现上媲美同级别i3处理器。
然后是主流的酷睿系列处理器,其中包含i3、i5、i7、i9。在该系列中,i3定位入门级,用于基础办公、网页浏览、影音娱乐等场景,适用于日常家用,例如:i3-9100、i3-10100等。
i5系列定位中端,除了以上i3使用场景外,能做一些简单的视频剪辑等内容创作,足够运行大部分游戏,例如:i5-9400、i5-10400等。
i7系列定位高端,能处理大型运算任务,如:大型游戏、3D渲染,视频剪辑,软件开发等。常见型号有:i7-9700K、i7-10700K等。
i9则是i7的升级版,定位旗舰,其中i9-9900K更是可以超频到50GHz,单核性能十分强劲。
最后是至强系列处理器,该系列定位高端服务器市场,分为E、W、D、Platinum四个系列,这类处理器往往核心数较多,主频较低。适用于云计算,存储服务器,三维渲染等使用场景。但是E3-1230 V3这颗处理器比较特别,因为它兼容民用级B85芯片组主板,在当时来说是一颗性价比很高的处理器,i5的价格享受i7的性能,被称为“E3神教”。
让我们再来看看处理器后缀都代表什么吧:
X代表至尊版,多用于工作站。
K代表解锁倍频,可以超频,例如:i9-9900K。
T代表桌面级低功耗处理器,频率往往较低,多用于一体机。
F代表不带核显,必须搭配独立显卡才能使用。
M代表Mobile,专为笔记本设计,功耗和发热都比较低。
H代表高性能显卡,例如i7-9750H。
HK代表高性能显卡解锁倍频,如i9-8950HK。
HQ代表高性能显卡,Q表示四核心处理器,如i7-8750HQ。
U代表超低功耗,现在的轻薄本大多都用这类处理器,如:i5-10210U。
Y代表极低功耗,如i7-4610Y。
10 英特尔制程发展史
因为Intel 是有自己的芯片制造工厂的,它的芯片是自己制造的。
而其他芯片厂商 是找 三星和 台积电代工的。intel早年制程领先太多了 无论是三星还是台积电都被甩一条街 转折应该是14nm的时候吧 intel止步太久了 因为前几年酷睿技术出来以后,Intel 的电脑芯片优势 太强,没有竞争对手,每次都是挤牙膏似的提升CPU性能 虽然同在14nm中 intel是最好的 但是对手已经开始向7nm发力了 intel的10nm还没成熟。比如7月份上的 AMD 的锐龙3代 处理器 就是 7纳米工艺,性价比很高,虽然Intel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但锐龙三代 还是会给Intel造成很大的压力, 不过Intel 现在正在发力,今年 10纳米的 移动处理器 会发布,明年 10纳米的 桌面处理器 也会出来。
11 英特尔历代cpu制程表
品名
型号
主频
二级缓存
制程工艺
核心
针脚
英特的参数
Intel
酷睿E420
16G
512KB
65纳米
赛扬单核
775
Intel
酷睿E430
18G
512KB
65纳米
赛扬单核
775
Intel
酷睿E1200
16G
512KB
65纳米
赛扬双核
775
Intel
酷睿E1300
18G
512KB
65纳米
赛扬双核
775
Intel
酷睿E1400
20G
512KB
65纳米
赛扬双核
775
Intel
酷睿E1500
22G
512KB
65纳米
赛扬双核
775
Intel
酷睿E2140
16G
1024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2160
18G
1024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2180
20G
1024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2200
22G
1024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2220
24G
1024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4300
18G
2048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4400
20G
2048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4500
22G
2048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4600
24G
2048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5200
25G
2048KB
4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5300
26G
2048KB
4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5300
27G
2048KB
4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6300
28G
2048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6500
293G
2048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6550
30G
2048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7200
253G
3072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7300
266G
3072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7400
28G
3072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7500

锐公司(ID:shangjiezz)报道

作者/ 郑 栾

“当我还是IBM的一名年轻工程师时,有人建议我,应该奔着问题去。要做,就要做最重要的事。我一直都记得。”

这句话出自苏姿丰之口,她是一位华人女性,也是AMD公司总裁兼CEO。

苏姿丰于2014年起担任AMD公司的CEO,在她的任期内,AMD的股价从2美元左右涨至如今的90美元,5年之间涨幅高达4500%。

她的确解决了AMD当时面临的大量问题。如今,AMD已经将个人电脑的CPU市场完全颠覆,制程和性能都反超了英特尔,并且在数据中心(即曾经的服务器)处理器等市场向英特尔大举进攻。2019年,苏姿丰成为史上第一位登上美联社年度CEO薪酬榜单的女性。

令英特尔头疼的另一家公司,是它曾经的忠实小弟英伟达。

英伟达刚刚以400亿美元的价格,从软银手中收购了英国新品设计公司ARM,这是芯片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这笔收购一旦完成,意味着英伟达可以在CPU市场和英特尔直接竞争,同时威胁英特尔重要的利润来源——数据中心市场。

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同样是华人。在电脑硬件发烧友的圈子中,他和苏姿丰被称为“老黄”和“苏妈”。

而英特尔的近况并不顺利,研发进展不顺导致自己很难跟上祖师爷提出的“摩尔定律”,股价也不再坚挺。

这两位华人,会成为 科技 巨头英特尔的掘墓人吗?

01

硅谷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1965年,英特尔未来的创始人之一,当时36岁的戈登·摩尔在准备一份报告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 每过18-24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电路数目都会翻倍增长。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储存器芯片,也同时在微处理器上出现。

如果这一定律长期生效,就意味着,每过2年,计算机的储存容量和计算能力都会翻倍增长。

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它准确地预测了未来50多年里计算机性能的发展,成为计算机产业中的第一定律。

那一年,2岁的黄仁勋还和家人住在台北,英特尔还没有诞生,距离苏姿丰出生还有4年。

这是一段相爱相杀的 历史 。

1968年,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安迪·格鲁夫离开仙童半导体,创办英特尔。有媒体评价:英特尔是这个星球上最成功、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它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英特尔几乎完美地遵循了摩尔定律预言的发展轨迹,像一艘航母一样劈波斩浪。而AMD则扮演了一个屡败屡战的挑战者角色。

几十年间,时而靠英特尔授权,时而靠山寨,AMD始终在芯片业界扮演着“第二供应商”的角色。直到20世纪8、90年代,英特尔取消了对AMD的技术授权,AMD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并且熬死了所有竞争对手,成为英特尔在CPU市场唯一的敌人。

20世纪的后半叶,半导体产业的飞速发展成为了美国经济最重要的引擎。黄仁勋和苏姿丰也随着家人,从中国台湾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黄仁勋在俄勒冈州立大学取得了电机工程学位,后来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毕业后还曾经短暂地供职于AMD。

1985年,黄仁勋加入LSI Logic,8年的时间里,他从普通员工做到了董事,先后负责技术、销售等多个部门,成为一位复合型人才。

1993年,在自己30岁生日之前,黄仁勋联合创办了英伟达,主要业务是显示芯片。 在英伟达的推动下,显示芯片从可有可无的产品蹿升为计算机的两大核心处理器。

这一年,苏姿丰还没有从麻省理工大学毕业。在这所美国名校里,苏姿丰学习了8年,获得了电机工程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苏姿丰先后在德仪、IBM研发部门、Freescale Semiconductor工作,外界给她的评价是: 善于谈判、领导力强、人际关系丰富,并且多才多艺。

在1995年之前,显示芯片主要用于 游戏 机,因为当时的个人电脑几乎不具备 游戏 功能。而当微软发布Windows95后,计算机的图形化时代到来,显卡开始站上芯片产业的“C位”。

黄仁勋敏锐的嗅觉让他做出了决断:全面支持微软的D3D API。同时,他还提出了和摩尔定律并称的显卡芯片领域“黄氏定律”,即显卡芯片每6个月性能提升一倍。

显卡曾经只是一个负责信号输出的部件,但随着计算机性能的发展,显卡芯片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1999年,英伟达提出GPU(图形处理器)概念,并发布了一款全新架构的产品GeForce256。这款芯片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消费者级别的 3D 图形 GPU。

黄仁勋的一系列决策让英伟达在显卡市场脱颖而出,他本人也成为硅谷 历史 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2006年,当AMD已经可以在CPU市场和英特尔正面掰手腕时,这家公司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策——花费54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收购显卡双雄之一,英伟达的最大竞争对手ATI,这也让AMD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有能力研发生产CPU和显卡的厂商。

02

AMD的救世主

从长远来看,AMD的这次收购影响深远,且具有长期价值。今天的AMD仍然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可以同时研发CPU和独立显卡的企业,在CPU性能发展日趋缓慢的时刻,显卡的运算能力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且在浮点运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有独特的优势。

但在收购之时,AMD是CPU市场的第二,ATI则是显卡市场的第二。这笔收购的完成意味着AMD需要进行双线作战。老二收购老二,直接和两个老大竞争,这是非常危险的一次商业 *** 作。

资金链的紧张直接影响了AMD的研发能力,在CPU市场上,AMD的性能逐渐落后于英特尔。2008年,为了保证公司的经营,AMD被迫卖掉了自己的晶圆厂,让AMD从此再也没有了晶圆生产能力,成为了一个单纯的芯片设计公司。

而在显卡市场,AMD也在和英伟达的竞争中落于下风。因为提供不了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AMD一度成为了“性价比”的代名词。

2014年,AMD已经风雨飘摇,市值由最高时的750亿美元跌到不足30亿美元,连续更换了4任CEO都没有挽回颓势。

雷军曾经说过,没有一家手机品牌能在销售额下跌后成功逆转,除了小米。这种大趋势放在整个 科技 领域亦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AMD将会在苟延残喘几年后,消失在 历史 舞台上。

幸运的是,AMD找到了那个救世主。

2012年,AMD从飞思卡尔重金挖来苏姿丰,苏姿丰在AMD先后担任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兼全球业务总经理等职务,并在2014年6月的改组中成为AMD 历史 上首位女性CEO。

尽管外界认为AMD四面楚歌,但苏姿丰却有不同的看法: 虽然AMD经营状况不佳,却拥有高性能计算技术与核心知识产权,拥有定义下一代CPU和GPU的筹码。 这正是工程师出身的苏姿丰梦寐以求的大舞台。

为了扭转亏损,AMD开始为索尼和微软提供 游戏 主机的半定制芯片,这项业务利润率很低,属于英特尔和英伟达看不上的业务。AMD同时拥有CPU和独立显卡业务,很适合这样的本定制芯片,这项举措很快为AMD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同时,苏姿丰着眼于解决AMD最致命的问题,因为她深知“问题就是机会所在”。苏姿丰为AMD提出了三大战略: 打造伟大的产品,加深与客户、合作伙伴的关系以及简化运营。

苏姿丰希望AMD将资源投入那些规模大而且重要的市场,这其中包括数据中心、个人电脑、 游戏 等,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可以高达750亿美元。

抢夺这些重要市场的举措有两个,按时推出新产品和专注于开发高性能芯片。AMD开始执行全新的产品周期,每年推出一代新的GPU,每一年半推出一代新的CPU。

苏姿丰召回了AMD的两位功勋元老,曾经参与并领导CPU架构设计的Jim Keller,以及在AMD任职12年,长期领导显卡芯片设计的华人王启尚,由他们负责AMD新一代CPU和显卡架构的研发。

AMD还成立了专门的业务发展委员会和工程设计领导团队,定期审视AMD的路线图,确保所有的投入均在正确的方向上,在正确合适的时间点向客户提供最适合的产品。

2017年2月21日,在旧金山举行的AMD Ryzen Tech Day大会上,苏姿丰微笑着发布了全新架构的Ryzen(锐龙)处理器。新架构让AMD的产品重新具备了竞争力,且性价比高于英特尔的产品。

半年后,AMD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逐渐摆脱亏损,重新实现盈利。

03

英特尔四面楚歌

苏姿丰的步伐没有停止。

在发布全新的个人电脑CPU后,AMD将新架构和新技术辐射到了其他市场,包括苏姿丰提到过的数据中心,以及商用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市场。

在走上正确轨道后,AMD爆发出惊人的潜力。他们选择和台积电合作,押注7纳米制程,迅速完成了对英特尔的超越。

2019年,这是AMD的50周年生日,也是苏姿丰的50周岁生日。AMD在这一年扬眉吐气,发布了世界上首块7纳米台式处理器,显卡也迈入了7纳米制程。更让AMD引以为豪的是,自己的技术整合涵盖了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电脑、云计算、高性能计算(HPC)和下一代 游戏 机。这成为AMD利润和股价大涨的原因。

在AMD出色表现的衬托下,英特尔疲态尽显。 因为研发不顺,英特尔在14纳米这一制程上停滞了整整5年,直到今年才推出10纳米产品,但表现依然不佳。

今年7月,英伟达的市值达到2500亿美元超越英特尔,此后一路上涨至3200多亿美元。不久前英特尔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更是给投资者 破 了一大盆冷水: 营收同比下降45%,环比下降71%;毛利率同比下降57%;净利润同比下降286%。

截至12月29日,英特尔的市值一度跌破2000亿美元大关,在对冲基金的救场下才勉强涨回。

尽管现金流充足,但英特尔似乎已经到了悬崖边。 在处理器制造领域,英特尔已经跟不上台积电和三星的节奏,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CPU则被AMD持续抢夺份额。

更糟糕的是,英特尔的传统客户,如苹果、微软和亚马逊等公司已经在开发自己的内部芯片解决方案,并交由台积电和三星代工制造。

11月末,苹果基于ARM架构推出了M1芯片,这款处理器在很多场景下的性能已经超过了16 寸 MacBook Pro 所搭载 i9-9980HK,同时功耗表现要好于英特尔的处理器。未来,苹果会不会把Macbook的全线产品换上自己的处理器?

目前为止,对英特尔威胁最大的还是AMD和英伟达。 在苏姿丰的领导下,AMD重回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并且将它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称自己的新产品为“世界最强x86处理器” “现代数据中心的新标准”。

而这一市场是英特尔的现金奶牛和增长引擎,占到了英特尔第二季度收入的52%。AMD基于7纳米制程推出的产品,性能明显领先于英特尔。

黄仁勋领导的英伟达在市值超越英特尔后,仍在快速增长,目前已经超过了3200亿美元,把英特尔远远甩在身后。主要原因在前景广阔的人工智能应用中,英伟达占得了先机,英特尔则迟迟未能进入这些场景。

十年前,英伟达的首席科学家戴维·柯克说服黄仁勋做出了一系列在当时看来风险极高的疯狂决策。首先是让一块只能渲染图形的独立显卡,变成一个通用计算图形处理器(GPGPU);另一方面则强烈要求英伟达现有与即将推出的所有GPU都必须支持CUDA程序。

CUDA是一种由NVIDIA推出的通用并行计算架构,该架构使GPU能够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它让GPU不再单独存在于个人用户的显卡中,仅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工作;而是让GPU通用化,把“个人计算机”变成可以并行运算的“超级计算机”。

现在,英伟达已经在CUDA基础上开发和积累了针对不同领域的大量算法与软件,人工智能领域主流的深度学习框架基本都是基于CUDA进行GPU并行加速。

如今,英伟达收购ARM,一方面有机会进军英特尔和AMD重点争夺的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另一方面,ARM是全球最大的芯片IP供应商,全球超过90%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处理器都采用Arm架构,如果这笔交易最终完成,英伟达将成为横跨服务器、PC、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等多个重要领域的 科技 公司。

不希望看到这笔交易完成的,恐怕不止英特尔,还有苹果、三星、高通等ARM的大客户。

对英特尔来说,它面临着成立52年以来的又一个重大危机。英特尔不是没有遇到过生死存亡的时刻,70年代末,以储存器为主业的英特尔果断砍掉储存器业务,进军处理器市场,与微软的合作打破了IBM对个人电脑的垄断,成为世界级 科技 巨头。

如今的英特尔,再次来到了命运转折的十字路口,但当年的传奇CEO安迪·格鲁夫已经远离英特尔20年。

这一次,谁能带领英特尔触底反d?

1、Intel公司

Intel是生产X86架构CPU的老大哥,它占有80%多的市场份额,Intel生产的CPU就成了事实上的x86CPU技术规范和标准。最新的PII成为CPU的首选。

2、AMD公司

目前使用的微机上CPU有好几家公司的产品,除了Intel公司外,最有力的挑战的就是AMD公司,最新的Athlon64处理器打破了INTEl一支独秀的局面。

3、IBM和Cyrix

IBM在服务器芯片上一向占有强势地位,但对于微机芯片却迟迟不能打开市场份额。和Cyrix公司合并后,使其终于拥有了自己的X86芯片生产线,其成品将会日益完善和完备。现在的MII性能也不错,尤其是它的价格很低。

4、IDT公司

IDT是处理器厂商的后起之秀,但现在还不太成熟。事实上,idt和cyrix已经被中国台湾的via威盛公司所收购。目前威盛公司的cpu产品主要面向嵌入式设备。

5、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

华为麒麟芯片,2004年成立主要是做一些行业用芯片,主要配套网络和视频应用。并没有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在2009年,华为推出了一款K3处理器试水智能手机,这也是国内第一款智能手机处理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央处理器(CPU)制造商

i5 12400 是英特尔(Intel)生产的 CPU

英特尔(Intel)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成立于1968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拉拉市。该公司生产各种处理器、芯片组、网络产品、固态硬盘、服务器和其他计算机相关硬件,是PC市场上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英特尔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移动设备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其酷睿系列处理器是全球广泛使用的处理器之一。英特尔还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和5G等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并与各种公司和组织进行合作,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一、微软(英文名称:microsoft,中文简称:微软公司或美国微软公司)始建于1975年,是一家美国跨国科技公司,也是世界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先导,由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办于1975年,公司总部设立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Redmond,邻近西雅图)。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

二、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总公司在纽约州阿蒙克市。1911年托马斯·沃森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拥有全球雇员 30多万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戴尔(Dell),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朗德罗克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由迈克尔·戴尔于1984年创立。戴尔以生产、设计、销售家用以及办公室电脑而闻名,不过它同时也涉足高端电脑市场,生产与销售服务器、数据储存设备、网络设备等。

四、英特尔是美国一家主要以研制CPU处理器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50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

五、惠普(HP)是世界最大的信息科技(IT)公司之一,成立于1939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惠普下设三大业务集团:信息产品集团、打印及成像系统集团和企业计算机专业服务集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B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戴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特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29501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