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硬盘接口分类

服务器硬盘接口分类,第1张

服务器硬盘接口分类

不同接口技术的服务器硬盘也决定了它们各自更好的适用环境。单独存在的SATA硬盘服务器产品如今并不多见,大多是一些针对入门应用的塔式服务器中。而SCSI及SAS由于具有CPU占用率低、连接设备多等诸多特点,性能上明显优于SATA接口硬盘,因此可以在企业数据中心、安全服务器等应用环境中部署。目前看来,市面上的服务器硬盘或服务器产品,也大多呈现两种形态:Ultra320 SCSI及SAS/SATA。

一、风光依旧的SATA接口

SATA接口又被称之为“串行接口”,所以现在采用SATA接口的硬盘都被习惯的叫做串口硬盘。它是继IDE硬盘之后的一次演变。SATA的物理设计是以光纤通道作为蓝本,所以采用了四芯的数据线。SATA接口发展至今主要有3种规格,其中目前普遍使用的是SATA-2规格,传输速度可达3GB/秒,如图1所示为某品牌固态硬盘采用的SATA-2接口规格。

图1 SATA-2接口示意

现在已经有SATA-3接口出现,如图3所示即为西部数据的一款SATA-3接口的服务器硬盘。SATA-3接口除了将传输速率提高到了6GB/秒之外,还对诸多数据类型提供了读取优化设置。当然对于用户来说,SATA-3接口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现有的SATA-2产品会被淘汰,因为SATA-3虽然采用了全新INCITS ATA8-ACS标准,但依然可以兼容旧有的SATA设备。

图2 SATA-3接口示意

由于SATA接口的服务器硬盘,技术相当成熟而且构造成本不高,因此相对于其他接口类型的产品来说,其市场价位是比较平民化的,如图3所示。相信对于预算不高的企业用户来说,在原来的服务器架构中升级同样接口但容量更大的SATA-2接口硬盘,是最好的选择了。

二、应用更普及的SCSI接口

SCSI接口的服务器硬盘是现在多数服务器中采用的一种,它具有数据吞吐量大、CPU占有率极低的特点:用于连接SCSI接口硬盘的SCSI控制器上有一个相当于CPU功能的控制芯片,能够替代CPU处理大部分工作;现在普遍采用的Ultra 320标准的SCSI接口硬盘,数据传输率可达320MB/秒。SCSI接口服务器硬盘及SCSI控制器如图4所示。

图4 SCSI硬盘及控制器

另外,SCSI硬盘具有的支持热拔插技术的SCA2接口,也非常适合部署在现在的工作组和部门级服务器中。SCSI硬盘必须通过SCSI接口才能使用,现在服务器主板一般都集成了SCSI接口,也可以安装专门的SCSI接口卡来连接更多个SCSI设备,所以其横向扩展能力是比较强的。

图5 服务器主板SCSI接口

那么,SCSI接口的服务器硬盘,主要强于哪些方面,又适用于怎样的企业环境中呢首先,SCSI对磁盘冗余阵列(RAID)的良好支持,可以满足有大数据存储的企业环境,同时数据安全性也有保障;再者,SCSI硬盘的转速早已高达15000rpm,这让企业数据中心的处理性能得到了保障;再次,其较低的CPU占用率以及多任务的并行处理特性,都可为成长型企业环境提供较强力的数据处理及存储支持。最后,从如图6所示现在的市场价格对比来看,SCSI接口硬盘整体上要低于SAS接口硬盘,但明显高于SATA接口硬盘,所以,其更适合装配在对数据存储有一定的安全需求、容量需求、高处理性能需求的企业环境中。

三、追求性能最大化的SAS接口

“SAS”就是串行连接SCSI的意思,简单理解就是SCSI接口技术的升级改良,目的就是进一步改进SCSI技术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其特点就是可以同时连接更多的磁盘设备、更节省服务器内部空间;比如SAS接口减少了线缆的尺寸,且用更细的电缆搭配,而且SAS硬盘有25英寸的规格,如图7所示即为希捷(Savvio 15K2)25英寸SAS硬盘接口。

图7 25英寸SAS硬盘接口

更好的空间占用特点使得这种接口的硬盘可以广泛部署在刀片服务器中。在2U高度内使用 8个 25英寸的SAS硬盘位已经成为大多数OEM服务器厂商的选择。另外,对于预算不高无法更换现有服务器的企业来说,亦可采用SAS和SATA硬盘共存的升级方式,SAS接口良好的向下兼容性使得企业用户可以将它们用在不同的应用场合。比如SATA硬盘可用于一般事务性处理,而SAS硬盘则可专注于数据量大、数据可用性极为关键的应用中。如图8所示为上亿信息(SNT)推出的ST-1042SAS-D7硬盘抽取盒,它就完美地混合支持SAS和SATA硬盘共存,且可以搭配SAS或SATA硬盘控制卡来支持RAID 0、1、5磁盘阵列模式。

图8 SAS/SATA硬盘抽取盒

比起同容量的Ultra 320 SCSI硬盘,SAS 硬盘要贵一些,如图9所示:这主要还是缘由其更好的扩展性、兼容性以及更可靠的容错能力。而从从服务器市场来看,国内外主力服务器厂商都已经纷纷推出采用SAS硬盘的机型,只是具体产品的应用和市场状况有所不同。比如定位于部门级应用的惠普 ProLiant DL380 G5、适用于流媒体服务及电子商务的IBM System x3650 M2 等,都提供了SAS硬盘的全面支持。

四、应用高端的光纤接口

光纤通道(FC,Fibre Channel)是一种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接口,其可大大提高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对于大型的ERP系统,或是在线实时交易系统等需要更大传输量、更快反应速度的应用环境而言,此类接口的服务器硬盘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其产品价格自然也就更高于前面

;

ACPI表示高级配置和电源管理接口,1997年由Intel、Microsoft、Toshiba 所共同制定提供 *** 作系统应用程序管理所有电源管理接口。

x64-based表示系统基于64位 *** 作系统。具有 64位宽的整数型寄存器,它可支持(内部和外部两者) 64 位“区块”(chunk)的整数型数据。

PC表示个人计算机,是指一种大小、价格和性能适用于个人使用的多用途计算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到小型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以及超级本等都属于个人计算机。

ACPI x64-based PC是基于高级配置和电源管理接口的64位 *** 作系统的个人计算机电脑。

扩展资料:

ACPI的电源管理特性不仅适用便携式计算机(例如膝上型计算机),也适用于桌上型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如果ACPI在BIOS和其他系统硬件中被实现,它就可以由 *** 作系统所调用(触发)。

例如,系统可能会进入极低功率消耗状态。这些就是可利用在多数桌面型电脑上的“睡眠”和“休眠”设置。睡眠和休眠状态可以通过移动鼠标,按键盘按键,从另外一台电脑接收一条信息(如果连接到了一个局域网)或者重大系统错误来唤醒系统。

电源管理特性
本节介绍 Oracle Solaris 10 中的电源管理策略、功率限制和设备电源管理。
电源管理策略
有两种电源管理策略:性能 和d性。启用性能策略时,所有硬件的供电状态均设置为满功率(除非启用功率限制,如下一节所述)。启用d性策略时,将根据系统利用情况选择硬件的供电状态。
根据系统配置,系统能耗可以减少数十瓦到数百瓦。例如,在内存为 256 GB 的 SPARC T4-4 服务器中,我们测出节省了 200 瓦(满功率的 17%)。
在以下情况下使用性能策略:
需要充分性能的已知时间段,如金融市场交易、月末结算或系统数据备份。
以随机时间间隔出现的时间关键 *** 作,并且不会使系统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
在以下情况下使用d性策略:
系统将空闲一段时间,例如夜间或周末。
工作在系统中来来往往,并且完成此工作时出现的小延迟对于整体节电来说是可容忍的。
系统长时间全速运行,并在中间有静止时间。
电力成本节省是一个考虑因素。
功率限制
您可以为系统设置功耗限制。
在以下情况下使用功率上限:
在超过规定的功耗之后,电费急剧上涨。
只有有限数量的电力供所有服务器系统使用,需要在服务器之间分配电力。
电力供应商考虑到高峰期(例如在盛夏的几个月内)而要求降低耗电量。
功率限制既适用于性能策略也适用于d性策略。
Oracle Solaris 10:设备电源管理
在 Oracle Solaris 10 中,可以通过设备电源管理配置何时对空闲设备应用低功率状态。
注:Oracle Solaris 11 中不再提供此特性。
在以下情况下使用设备电源管理:
系统具有当前未使用或管理的磁盘。
系统具有高耗电量的显示设备,如 CRT。
系统具有任何其他经常空闲的、支持 PM 的设备,如帧缓冲区、PCI 等。
使用设备电源管理节省的电量不包括在使用d性策略或功率限制节省的电力之内。
使用接口管理电源管理特性
以下是允许您启用所需电源管理特性的接口汇总。有关如何访问和配置每个接口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见附录。
电源管理策略
PM 策略在 ILOM 中的 /SP/powermgmt 目标下进行管理。可通过多种方式查看或更改策略。
ILOM 命令行
以 root 身份登录到 ILOM SP。显示和设置当前策略,如下所示。(ILOM 提示符为 ->。)
-> show /SP/powermgmt policy
-> set /SP/powermgmt policy=elastic
-> set /SP/powermgmt policy=performance
ILOM BUI
本节介绍如何使用 ILOM BUI 设置 PM 策略。
从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 SP 的 Web 浏览器中,连接到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29988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