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socket 长连接 客户端

java socket 长连接 客户端,第1张

首先说长连接和短连接
短连接:在获得tcp连接之后发送数据,然后关闭连接
长连接:获得tcp连接之后,有数据则发送数据,无数据发送则定时发送数据包,保持连接状态
长短只是相对的
你的需求应该在取得socket连接之后建立输入输出流,在输入流得到相应数据之后就可以关闭连接了

首先 需要考虑几个问题
设备多不多 是否上10W台监控,如果设备太多就要考虑并发,存储量,带宽等等服务器方面的压力问题。
是否需要互动,也就是说,设备实时传输数据到服务器,服务器是否有指令下发及时反应,这个设计到是否采用长连接还是短链接的问题。
服务器首先需要做一个接口,以供社保调用,根据情况可以是短连接也可以长连接,长连接的话需要自己定制一套SOCKET协议。
传输慢,不是设备网络慢就是服务端下行带宽慢,或者就是应用处理慢,或者数据库存储慢,要初步分析和日志,初步估计应该是设备信号不好的时候传送2G网络引起的,如果是客户端慢,可以采用队列机制,先放入队列慢慢传。
任何问题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解决。

应该是>

一、TCP协议


TCP位于传输层, 提供可靠的字节流服务。所谓的字节流服务(Byte Stream Service) 是指, 为了方便传输, 将大块数据分割成以报文段(segment) 为单位的数据包进行管理。 而可靠的传输服务是指, 能够把数据准确可靠地传给对方。 即TCP 协议为了更容易传送大数据才把数据分割, 而且 TCP 协议能够确认数据最终是否送达到对方。所以,TCP连接相当于两根管道(一个用于服务器到客户端,一个用于客户端到服务器),管道里面数据传输是通过字节码传输,传输是有序的,每个字节都是一个一个来传输。

(1)、三次握手:握手过程中使用了 TCP 的标志(flag) —— SYN(synchronize) 和ACK(acknowledgement) 。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A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B,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B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B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A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B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A收到服务器B的SYN+ACK包,向服务器B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完成三次握手。

若在握手过程中某个阶段莫名中断, TCP 协议会再次以相同的顺序发送相同的数据包。
(2)、四次挥手:由于TCP连接是全双工的,因此每个方向都必须单独进行关闭。这个原则是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后就能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个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 FIN只意味着这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一个TCP连接在收到一个FIN后仍能发送数据。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被动关闭。

客户端A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客户A到服务器B的数据传送。
服务器B收到这个FIN,它发回一个ACK,确认序号为收到的序号加1。
服务器B关闭与客户端A的连接,发送一个FIN给客户端A。
客户端A发回ACK报文确认,并将确认序号设置为收到序号加1。
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在TCP连接中,服务器端的SYN和ACK向客户端发送是一次性发送的,而在断开连接的过程中, B端向A
端发送的ACK和FIN是分两次发送的。因为在B端接收到A端的FIN后, B端可能还有数据要传输,所以先发送ACK,等B端处理完自己的事情后就可以发送FIN断开连接了。

(3)、深入理解TCP连接:

由于TCP是全双工的,因此在每一个方向都必须单独关闭。这原则是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后就能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个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FIN只意味着这个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一个TCP连接在接收到一个FIN后仍能发送数据。 首先进行关
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执行被动关闭。
TCP协议的连接是全双工连接,一个TCP连接存在双向的读写通道。简单来说,是“先关读,再关写” ,总共需要4个阶段。以客户机发起关闭连接为例:1服务器读通道关闭;2客户端写通道关闭;3客户端读通道关闭;4服务器写通道关闭。
关闭行为是在发起方数据发送完毕之后,给对方发出一个FIN(finish)数据段,直到接收到对方发送的FIN,且对方收到了接收确认的ACK之后,双方的数据通信完全结束,过程中每次都需要返回确认数据段ACK。

(4)、TCP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进行流量控制。
建立连接时,各端分配一个缓冲区用来存储接收的数据,并将缓冲区的尺寸发送给另一端。接收方发送的确认消息中包含了自己剩余的缓冲区尺寸。剩余缓冲区空间的数量叫做窗口。其实就是建立连接的双虎互相知道彼此剩余的缓冲区大小。


(5)、拥塞控制

拥塞控制: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路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至于阻塞。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和流量控制不同,流量控制是点对点的控制。

1、慢开始:发送方维持一个叫做拥塞窗口cwnd(congestion window)的状态变量。拥塞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的变化。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等于拥塞窗口,另外考虑到接收方的接收能力,发送窗口可能小于拥塞窗口。思路就是:不要一开始就发送大量的数据,先试探一下网络的拥塞程度,也就是说由小到大增加拥塞窗口的大小。

为了防止cwnd增长过大引起网络拥塞,还需要设置一个慢开始门限ssthresh状态变量。 ssthresh的方法如下:
当cwnd < ssthresh时,开始使用慢开始算法;当cwnd > ssthresh, 改用拥塞避免算法;当cwnd = ssthresh时,慢开始与拥塞算法任意。
2拥塞避免:

拥塞避免算法让拥塞窗口缓慢增长,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wnd加1,而不是加倍,这样拥塞窗口按照线性规律缓慢增长。无论是在慢开始阶段还是在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发送方判断网络出现拥塞(其根据就是没有收到确认,虽然没有收到确认可能是其他原因的分组丢失,但是因为⽆法判定,所以都当作拥塞处理),就把慢开始门限设置为出现拥塞时的发送窗口的一半,然后把拥塞窗口设置为1,执行慢开始算法:

此外,还有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停止-等待协议,回退N帧协议,选择重传协议等。

二、UDP协议:

无连接协议,也称透明协议,也位于传输层。

三、两者区别:

1) TCP提供面向连接的传输,通信前要先建立连接(三次握手机制); UDP提供无连接的传输,通信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2) TCP提供可靠的传输(有序,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 UDP提供不可靠的传输。
3) TCP面向字节流的传输,因此它能将信息分割成组,并在接收端将其重组; UDP是面向数据报的传输,没有分组开销。
4) TCP提供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 UDP不提供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


四、长连接和短连接


>

在>

而从>

Connection:keep-alive
在使用长连接的情况下,当一个网页打开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用于传输>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0392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