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芯片公司排名,有哪些比较推荐?

求芯片公司排名,有哪些比较推荐?,第1张

芯片公司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英特尔、三星、高通、英伟达、AMD,其中比较推荐的是英特尔、三星、高通这三个品牌。

1、英特尔

随着个人电脑普及,英特尔公司成为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擘。为全球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工业提供建筑模块,这些产品为标准计算机架构的组成部分。英特尔公司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通讯、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互联网服务方面为日益兴起的全球互联网经济提供建筑模块。
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音频、视频信号处理和基于PC的相关应用,以及可以推动未来微结构和下一代处理器设计的高级编译技术和运行时刻系统研究。

2、三星

三星能够从零出发成为量产芯片产业的领导者,绝不仅仅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三星研发半导体、量产芯片产品的部门,一季度营业利润就可以达到11万亿韩元,占据三星该季度全部利润的七成。从全球来看,三星电子在全球量产芯片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并在销售额及营业利润两个指标上双双超过美国英特尔等竞争对手,高居芯片产业的龙头位置。

3、高通

高通芯片(美国),1985年创办,这应该是大伙最为熟悉的芯片品牌之一,作为目前全球知名度最高的芯片品牌,目前市面上的三星、华为、小米、OV等手机厂商均有采用其著名的骁龙系列手机处理器,芯片销量超过75亿颗,成为中国手机厂商的好朋友,是全球最成功的半导体企业之一。

相较于PC行业增速放缓,服务器行业预计2022年出货量同比增长,2023年再次增长,因消费者对互联网服务的使用持续扩大,数字化转型受到企业青睐。 COVID-19 大流行的影响,导致他们采购了更多服务器。根据 DIGITIMES Research 的数据,预计到 2022 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将同比增长 64%,达到约 1800 万台。随着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其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它们将成为出货量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ibm现在主要是系统,做计算机的软件,保密,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都是世界一流的前10名它站了一半,科研型的公司吧,只做软的,硬件都给别人了IBM 为计算机产业长期的领导者,在大型/小型机和便携机(ThinkPad)方面的成就最为瞩目。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PC)标准,至今仍被不断的沿用和发展。好像被联想收购了,人家抛弃pc硬件一块了,
另外,IBM还在大型机,超级计算机(主要代表有深蓝和蓝色基因),UNIX,服务器方面领先业界。
软件方面,IBM软件部(Software Group)整合有五大软件品牌,包括Lotus, WebSphere, DB2, Rational, Tivoli,在各自方面都是软件界的领先者或强有力的竞争者。 99年以后,微软的总体规模才超过IBM软件部。截止目前,IBM软件部也是世界第二大软件实体。
IBM 还在材料、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有很大造诣。硬盘技术即为IBM所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铜布线技术,原子蚀刻技术也为IBM研究院发明。
IBM目前仍然保持着拥有全世界最多专利的地位。自 1993年起,IBM连续十三年出现在全美专利注册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到2002年,IBM的研发人员共累积荣获专利22358项,这一记录史无前例,远远超过IT界排名前十一大美国企业所取得的专利总和,这11家IT强手包括:惠普、英特尔、Sun、微软、戴尔等 IBM在2005年提出了2,941项专利申请,虽然少于2004年的3,248项专利申请,但是仍旧将第二名甩开很大的距离。
sony数码的一块,软件也做,但没ibm厉害主打音乐效果,和数码相机,摄像机,sony背后我一批世界级的工业设计大师,所以产品的形态很靓,很时尚,电子、游戏、娱乐产业被索尼列为重点产业,电玩方面,索尼拟于2006年中旬推出“PS3”,同时强化自行开发的电玩软件;娱乐方面,将追求事业的稳定成长,以及扩大网络下载音乐事业等等;电子方面,将取消以往公司林立、各自为政的经营方式,加强各单位在商品和产销战略上的横向合作,改由社长兼电子产业执行长的中钵良治,来统筹指挥整个电子家电事业。QRIO机器人、AIBO机器狗和豪华品牌QUALIA三个项目将会被冻结,成为索尼结构改革中的第一批犠牲品;舍弃WEGA品牌而在全球推出BRAVIA电视品牌全力抢占液晶电视市场;并调整目前以北美、欧洲、日本、其他地区四区规划,调整为北美、欧洲和东亚区,新确定东亚区域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韩国与日本市场。这项业务调整,首度将东亚市场放在与北美和欧洲同样重要地位,全面进军中国这个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intel处理器一块很强大呀,芯片一块都是很厉害的,随着英特尔欢跃技术等新品牌即将的发布,英特尔新的品牌系统将极大地简化并统一英特尔产品与平台技术的外观设计风格,从而更好地向消费者传达其重要特点与价值。新的品牌系统包括:英特尔欢跃技术与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新标识,以及重新设计的个别处理器、芯片组、主板及其它英特尔技术的标识。每个产品标识都将结合新的英特尔标识。

芯片公司排名前十如下:

1、Intel英特尔

英特尔公司创始于1968年,总部地点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是半导体行业和计算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先厂商 。

英特尔公司处理器产品有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英特尔®酷睿™处理器、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英特尔®赛扬®处理器、英特尔凌动®处理器、英特尔®Movidius™视觉处理器。

服务器产品有单节点服务器、多节点服务器、英特尔®数据中心管理平台(英特尔® DCB)、服务器机箱、服务器主板、SAS/RAID。

2、Qualcomm高通

高通公司创始于1985年,总部地点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经营范围涉及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芯片研发,是全球领先的无线科技创新者。

高通公司主要产品包含骁龙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骁龙移动平台、 Wi-Fi、 AI、汽车、PC、XR、 物联网、固定无线宽带、网络设备。

3、Hisilicon海思半导体

海思半导体成立于2004年,总部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是全球领先的Fabless半导体与器件设计公司。

海思芯片产品有移动处理器、通讯基带、AI处理器、服务器处理器、网络处理器。

4、Mediatek联发科技

联发科技成立于1994年,总部地点位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经营范围涉及无线通讯、数字多媒体等,是全球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

联发科技主要产品涉及智能手机、个人计算设备、智能家居、智能音频、无线连接与网络技术、物联网、 ASIC芯片定制、车用解决方案。

5、NVIDIA英伟达

英伟达公司创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经营范围涉及显示芯片和主板芯片组制造,是全球可编程图形处理技术领袖,也是人工智能计算的引领者。

6、Broadcom博通

博通公司成立于1991年,总部地点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市,是全球领先的有线和无线通信半导体公司。

博通公司主要市场涵盖有线/卫星机顶盒解决方案、Gigabit Ethernet、服务器/存储网络、无线网络、有线调制解调器、数字电视解决方案、移动通信、企业交换、DSL、宽带处理器、Voice over IP(VoIP)、网络基础结构、数字电视、Bluetooth、GPS。

7、TI德州仪器

TI德州仪器创始于1930年,总部地点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经营范围涉及半导体、 电子产品,是一家半导体跨国公司。

德州仪器应用领域涵盖地球物理、国防电子、半导体、硅晶体管、集成电路、TTL、微处理器、声音合成芯片、新产业。

8、AMD超威半导体

AMD成立于1969年,总部地点位于美国加州硅谷桑尼维尔。经营范围涉及CPU、显卡、主板等电脑硬件设备,是一家专注于微处理器设计和制造的大型跨国公司。

9、ST意法半导体

意法半导体集团成立于1987年,总部地点位于瑞士,是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

意法半导体产品范围分为专用产品和标准产品。专用产品有片上系统、定制芯片、标准产品、微控制器、安全IC、存储器、分立器件,标准产品有存储器、智能电源、标准器件、分立器件、 RF、 实时时钟。

10、NXP恩智浦半导体

恩智浦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06年,总部地点位于荷兰埃因霍温,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供应商。

恩智浦半导体主要市场涵盖安全互联汽车、工业物联网、移动设备、通信基础设施支持云管理、5G连接的世界。

仅仅30余年,已经少有人记得那场在日美之间爆发的芯片战争。

这一战,日本人输得干干净净,从高峰时占据全球近80%的DRAM(俗称电脑内存)份额,跌到现在的零。这场芯片战争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国际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竞争理论在大国产业PK中,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1980年代前五年是日本半导体芯片企业的高光时刻。

硅谷的英特尔、AMD等 科技 创业公司在半导体存储领域,被日本人追着打,然后被反超,被驱离王座,半导体芯片领域(当时主要是半导体存储占据主流)成为日本企业后花园。

美国的 科技 公司败在了模式上。

硅谷的发展模式是,通过风险投资为创业公司注入资金,创业公司获得资金支持后,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获得市场,提升公司估值,让后上市,风险资本卖出股票获利退出。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效率高,但体量小,公司之间整合资源难,毕竟大家都是一口锅里抢饭吃的竞争对手。

日本人的玩法截然不同:集中力量办大事。1974年,日本政府批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俗称半导体芯片)”计划,确立以赶超美国集成电路技术为目标。随后日本通产省组织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东芝等五家公司,要求整合日本产学研半导体人才资源,打破企业壁垒,使企业协作攻关,提升日本半导体芯片的技术水平。

日本的计划也差一点儿夭折,各企业之间互相提防、互相拆台,政府承诺投入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关键时刻,日本半导体研究的开山鼻祖垂井康夫站了出来,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将各怀心思的参与方们捏合到一起。

垂井康夫的说辞简单明了:大家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改变日本芯片基础技术落后的局面,等到研究成果出来,各企业再各自进行产品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孤军奋战的困局。

计划实施4年,日本取得上千件专利,一下子缩小了和美国的技术差距。然后,日本政府推出贷款和税费优惠等措施,日立、NEC、富士通等企业一时间兵强马壮,d药充足。

一座座现代化的半导体存储芯片制造工厂在日本拔地而起。随着生产线日夜运转,日本人发起了饱和攻击。

美国人的噩梦开始了。1980年,日本攻下30%的半导体内存市场,5年后,日本的份额超过50%,美国被甩在后面。

硅谷的高 科技 公司受不了市场份额直线下跌,不断派人飞越太平洋到日本侦察,结果让人感到绝望。时任英特尔生产主管的安迪格鲁夫沮丧地说:“从日本参观回来的人把形势描绘得非常严峻。”如果格鲁夫去日本参观,他也会被吓坏的:一家日本公司把一整幢楼用于存储芯片研发,第一层楼的人员研发16KB容量,第二层楼的人员研发64KB的,第三层人员研发256KB的。日本人这种研发节奏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三箭齐发,让习惯了单手耍刀的硅谷企业毫无招架之力。

让美国人感到窒息的是,日本的存储芯片不仅量大,质量还很好。1980年代,美国半导体协会曾对美国和日本的存储芯片进行质量测试,期望能找到对手的弱点,结果发现美国最高质量的存储芯片比日本最差质量的还要差。

而且,日本人还拍着胸脯对客户保证:日本的存储芯片保证质量25年!

在日本咄咄逼人的进攻下,美国的芯片公司兵败如山倒,财务数据就像融化的冰淇淋,一塌糊涂。

1981年,AMD净利润下降2/3,国家半导体亏损1100万美元,上一年还赚了5200万美元呢。第二年,英特尔被逼裁掉2000名员工。日本人继续扩大战果,美国人这边继续哀鸿遍野,1985年英特尔缴械投降,宣布退出DRAM存储业务,这场战争让它亏掉了173亿美元,是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在英特尔最危急的时刻,如果不是IBM施以援手,购买了它12%的债券保证现金流,这家芯片巨头很可能会倒闭或者被收购,美国信息产业史可能因此改写。

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哀叹美国进入了“帝国衰落”的进程。他断言,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硅谷将成为废墟。

更让美国人难以容忍的是,富士通打算收购仙童半导体公司80%的股份。仙童半导体公司是硅谷活化石,因为硅谷绝大部分 科技 公司的创始人(包括英特尔和AMD)都曾经是仙童半导体的员工。在硅谷人心中,仙童半导体神一般的存在,现在日本人却要买走他们的“神”,这不是耻辱么?有一家美国报纸在报道中写道:“这笔交易通过一条消息告诉我们,我们已经很落后了,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对此做出应对。”

几年前,硅谷的 科技 公司成立了半导体行业协会(简称SIA)来应对日本人的进攻,经过几年游说,成果如下:将资本所得税税率从49%降低至28%,推动养老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政府不愿出面施以援手。

苦捱到1985年6月,SIA终于炮制出一个让华盛顿不淡定的观点,一举扭转局面。

SIA的观点是:美国半导体行业削弱将给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风险。

日本不是美国的盟友么,日本半导体崛起,美国半导体衰落,看着就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 游戏 ,怎么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呢?

SIA的逻辑链是这样的:

此前,SIA游说7年,得到政府的回应总是:美国是自由市场,政府权力不应染指企业经营活动。

这次,SIA的“国家安全说”一出,美国政府醍醐灌顶,从原来的磨磨唧唧变成快马加鞭,效率高的惊人:

1986年春,日本被认定只读存储器倾销;9月,《美日半导体协议》签署,日本被要求开放半导体市场,保证5年内国外公司获得20%市场份额;不久,对日本出口的3亿美元芯片征收100%惩罚性关税;否决富士通收购仙童半导体公司。

美国人这一波 *** 作至少开创了两个记录:第一次对盟友的经济利益进行全球打击;第一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将贸易争端从经济学变成政治经济学问题。

负责和日本交涉的美国在亚洲地区的首席贸易代表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一面指责日本的半导体芯片产业政策不合理,一面又对它赞叹不已,“所以我对美国政府说我们也要采取和日本相同的政策措施。”

对这种双重标准,曾在日立制作所和尔必达做过多年研发的汤之上隆在自己的书中气愤地说:“这人实在是欺人太甚!”

随着《美日半导体协议》的签署,处于浪潮之巅的日本半导体芯片产业掉头滑向深渊。

日本半导体芯片产业从1986年最高40%,一路跌跌不休跌到2011年的15%,吐出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其中的DRAM受打击最大,从最高点近80%的全球市场份额,一路跌到最低10%(2010年),回吐近70%。

可以说,和美国人这一战,日本人此前积累的本钱基本赔光,举国辛苦奋斗十一年(从1975年到1986年),一夜被打回解放前。

但日本人吐出的肉,并没有落到美国人嘴里,因为硅谷超过7成的 科技 公司砍掉了DRAM业务(包括英特尔和AMD),1986年之后,美国人的市场份额曲线就是一条横躺的死蚯蚓,一直在20%左右。

那么,这70%的巨量市场进了谁的肚子?

答案是韩国。

在日本被美国胖揍的1986年前后,韩国DRAM趁机起步,但体量犹如蹒跚学步的婴儿,在全球半导体芯片业毫无存在感。而且和日本相比,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半导体芯片企业完全是360度无死角的菜鸡:根本打不进日本人主导的高端市场,只能在低端市场靠低价混饭吃;市场体量上,两者就是蚂蚁和大象的区别。

但三星深谙所有的贸易摩擦问题都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借机干翻了日本大象。

1990年代,三星和面临美国发起的反倾销诉讼,但其掌门人李健熙巧妙利用美国人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机会,派出强大的公关团队游说克林顿政府:“如果三星无法正常制造芯片,日本企业占据市场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竞争者的减少将进一步抬高美国企业购入芯片的价格,对于美国企业将更加不利。”

于是,美国人仅向三星收取了074%的反倾销税,日本最高则被收取100%反倾销税,这种 *** 作手法简直是连样子都懒得装。

三星抱上美国的大腿,等于从背后给了日本一刀,让日本彻底出局。

如果没有三星补刀,日本半导体芯片尚有走出困境的希望。

美国人用《美日半导体协议》束缚日本人,并挥动反倾销大棒对其胖揍,但日本半导体存储芯片产业受的只是皮肉伤,因为硅谷的企业超过七成退出了半导体存储芯片行业,市场仍然牢牢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熬过去后,又是一群东洋好汉,毕竟在全球半导体芯片产业链上,日本还是一支难以替代的力量。

三星加入战团并主动站队美国后,难以替代的日本人一下子变的可有可无,韩国人由此成为新宠。随后,三星的DRAM“双向型数据通选方案”获得美国半导体标准化委员会认可,成为与微处理器匹配的内存,日本则被排除在外。这样,三星顺利搭上微处理器推动的个人电脑时代快车,领先日本企业。

从上面的DRAM份额图中可以发现,日本的份额呈断崖式下跌,韩国的则是一条陡峭的上升曲线,一上一下两条线形成一把巨大的剪刀,剪掉的是日本半导体芯片的未来。

此后,即使日本政府密集出台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但也无力回天,日本半导体芯片出局的命运已定。

直到今天,仍有观点认为,韩国半导体芯片的崛起,日本半导体芯片的衰落,是产业转移的结果。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产业转移是生产线/工厂从高劳动力成本地区向低劳动力成本地区迁移,日本的半导体芯片企业并没有向韩国迁移生产线,而是直接被替代。美国人实际上联手韩国,重组了全球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将日本人从供应链上抹去,使一支在全球看起来不可或缺的产业力量消失得干干净净。

纵观日美芯片战,是否掌握重组全球产业链的能力,才是贸易战中决胜的关键,市场份额的多寡不构成主要实力因素,这也是日本输掉芯片战争的关键原因之一

主要

参考资料: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作者:汤之上隆;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作者:西村吉雄;

《芯事》,作者:谢志峰;

《硅谷百年史》,作者:阿伦拉奥,皮埃罗斯加鲁菲。

华为的 “缺芯” ,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本应该在三月份就发布的华为P50,到现在还没动静。而且最近华为又因为芯片问题上了新闻, 华为董事余承东 说:华为现在在国内的市场 被同行无情分食 高端手机市场被苹果挤占 中低端手机市场又被国内同行抢夺 。而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在 近两年时间内 ,华为被漂亮国 用各种手段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

很多人会这样想:华为受到这么严重的制裁,芯片的供应几乎是被扼住了,难道芯片供应商就不会受到影响? 而且为什么只有华为在抗议,台积电却毫无反应呢?

你可能会说:因为 台积电 漂亮国的附庸 呗,怎么有胆子抗议呢?但是我们要考虑到经济虽然被政治影响,但一旦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也不至于当哑巴的。 毕竟无论是什么资本,逐利始终是第一目标

实际上,台积电之所以几乎没有任何抗议,还是因为对它并没有什么影响。相反的,台积电现在估计是要乐开了花。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 太缺芯 了!不仅是华为缺芯,全世界都急需芯片,只是华为的更缺而已。因为 订单实在太多,台积电都有些忙不过来 ,又岂会在乎失去华为的市场呢?

要说为什么这么缺芯,不仅是因为电子产品的市场始终强劲,还有其他几个重要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一旦市场开始缺乏某样商品,无非就是两方面原因, 一是供应不足,而是需求激增

先说供应不足,这其中的原因大概也想到了——疫情。因为疫情的缘故,全球很多产业都受到一定冲击,从这个角度来说,造成的供需不平衡,芯片绝对不是孤军奋战者。同时又因为疫情慢慢结束,市场的 供求反d,导致了芯片不平衡被扩大

但是芯片的匮乏不是因为疫情, 还跟 汽车 行业有关 。这些年过去, 新能源 汽车 的初步发展 已经趋向于成熟,导致需求越来越大。连带着生产新能源 汽车 需要的关键产品—— 芯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且这两年掀起了一股 造车浪潮 ,不管是 做手机 的,还是做 游戏 ,就连卖货的都说要造车。群众一边感叹造车的门槛越来越低的同时,又在担心新能源 汽车 的前景。但是今年年初的时候, 全球各大车企向外界透露 ,因为 芯片断供原因,不得不调整生产战略 ,有的车企干脆就停产了 部分生产线 。三月份的时候,大众对外说,因为缺少芯片,在两个月的时间 少生产了将近十万辆 汽车

大厂缺芯缺到断产,可见缺芯难题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大家都要说台积电脸都要笑裂开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台积电如今又在国内投资建厂,新一轮的资本收割又要开始了。

但是面对我国这么缺芯,笑得最开心的 也许并不是台积电 ,还可能是 味之素 —— 日本的一家味精公司

我们都说华为被漂亮国卡住了芯片,几乎是被 卡住了脖子 。但是你可知道,世界上所有的芯片都 被日本的味之素卡住了命脉

味之素之所以能够以味精公司的身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发明了一个 重要产品:ABF

AB,名叫 味之素堆积膜 ,是半导体基板的核心材料。现代几乎所有的 半导体都需要用到ABF ,而供应的充足也直接影响了 半导体生产链的正常运行 。相传台积电现在就可能存在 ABF存量不足的问题 ,这一传言还一度让很多人忧心忡忡。

ABF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这还要从 半导体基板 说起。半导体一开始应用最广泛的地方应该是 计算机的CPU ,这是一个计算机的灵魂。在那个年代,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让CPU的要求越来越高,让其终端从一开始的 40个到后来的上千个 ,也从平面结构转变成 堆叠的多层结构 ,这种多层堆叠的结构中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线路。CPU的结构变得复杂的同时,还要求 各线路之间的绝缘。 不仅如此,CPU在工作时还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以上的种种原因都导致半导体公司 急需先进的材料来生产CPU

ABF就是这样的材料,它并不像传统的绝缘体是液态的,而是像 薄膜一样的材料 。ABF的表面可以轻松地 镀铜 ,受激光加工。它的发明让半导体完成 从墨水绝缘体到薄膜绝缘体的转型 ,从此ABF就成为了半导体的重要材料,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过。

又有人有疑问,既然ABF只是一种生产材料,那为什么 我们不生产这种材料呢 ?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ABF并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产品

在上世纪70年代,味之素在食品生产中对一些副产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后,发现了一种可以用于 电子行业的材料 。味之素并没有轻视这一次偶然的发现,他们对这种材料进行了更进一步的 研究 ,也有了一些成果。直到90年代,味之素在这方面的研究终于引起了一些半导体公司的注意,其中 有一家CPU制造商公司 ,就生产 薄膜绝缘体 这一领域与味之素进行了沟通。

味之素最早研究食品副产品的人是 竹内孝治 ,是他最早将 味之素的副业引向了计算机产业 。在ABF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竹内就已经带领团队在电子产品的生产材料方面有了一番成就。

人们对新东西总会抱有怀疑的态度。在那个墨水绝缘体还没被淘汰的时候,薄膜绝缘体概念的提出首先就会被人质疑,但竹内并没有放弃,他告诉队伍, 薄膜绝缘体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过去没有人做过,但是我们可以

这样的话鼓舞了团队里的一个人: 中村茂雄 。中村虽然是个新人,但他敏锐地感觉到如果能发明出这种材料,一定会 引起半导体市场的变革 。所以在别人还在考虑薄膜绝缘体是否有前景的时候,中村就已经去寻找绝缘体的生产材料了。

要想代替墨水,这种材料一定要在能保持墨水绝缘体的特性,还要 对CPU的生产有更大的帮助 。因为对绝缘体的要求是薄膜,所以这种材料还得有一定的 硬度 (因为墨水绝缘体是直接涂抹上去的,等干涸后再进行加工,而薄膜则是直接加工),较强的适应性,足以应对温度的变化。

中村觉得先要将 制作薄膜的材料生产出来 ,然后再将其制作成薄膜。这个过程可谓屡屡受挫,但最终也找到了 合适的材料能制成薄膜

将薄膜绝缘体制造出来了,中村又将一些后续问题一一解决后,最终 ABF就出世了 。竹内和中村异常兴奋,他们将成品 带到CPU制造公司 ,但让人遗憾的是,这家公司婉拒了意气风发的竹内。

薄膜绝缘体的制造耗费了 竹内团队四个月的时间 ,而现在是这样的结果,有些团员已经开始离开了队伍。但是竹内并没有一次挫败就放弃,所以他没有直接解散团队,而是进行了重组,并对 ABF进行研究和改进

就这样,时间来到98年,一家半导体公司嗅到了ABF的前景,想要和竹内合作。在那之后, ABF开始作为半导体生产材料出现在半导体行业 ,很快就 取代了墨水成为主流基材

ABF的主要材料是味精生产中的 树脂材料 ,虽然研究时长并不是很长,花费力气也并不大。但是 可复制性却是极低 ,别的公司想要制造出ABF几乎不太可能。日本一家味精公司,卡着全球芯片的“喉咙”?

所以说现在我国这么“缺芯”,最开心的就是味之素,他们赚得也是最多的。而且,总体来说华为缺芯也不是因为漂亮国,而是 因为日本这家公司。一家日本味精公司,“卡脖子”全球芯片产业?





到目前为止,能够生产芯片组的厂家:
1、Intel(美国英特尔)
2、AMD(美国超微半导体)
3、NVIDIA(美国英伟达)
4、ⅥA(中国台湾威盛)
5、SiS(中国台湾矽统科技)
6、ULI(中国台湾宇力)
7、Ali(中国台湾扬智)
8、ServerWorks(美国)
9、IBM(美国)
10、HP(美国惠普)
在为数不多的10家,其中以英特尔和AMD的芯片组最为常见。在台式机的英特尔平台上,英特尔自家的芯片组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而且产品线齐全,高、中、低端以及整合型产品都有,其它的芯片组厂商ⅥA、SIS、ULI以及最新加入的ATI和NⅥDIA几家加起来都只能占有比较小的市场份额。在AMD平台上,AMD在收购ATI以后,也开始像INTEL一样,走向了自家芯片组配自家CPU的组合,产品越来越多,而且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而曾经AMD平台上最大的芯片组供应商ⅥA已经在市场上看不到了,原本凭借nForce2、nForce3、nForce4、nForce5系列芯片组打败ⅥA,成为AMD平台最大的芯片供应商NⅥDIA,也在AMD收购ATI并推出自有的6、7、8、9、A、E系列芯片组后,完全退出了芯片组市场。AMD自身在6系列芯片组的基础上,发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7系列组芯片组,不但牢牢站稳了AMD平台芯片组销售量第一的宝座,也通过强大的780G(第一次,同时代集成显卡击败低端独立显卡)集成芯片组打了英特尔个措手不及,一扫前段时间被酷睿2压着打的局面。而SIS与ULI依旧是扮演配角,主要也是在中、低端和整合领域。
笔记本方面,英特尔平台具有绝对的优势,所以英特尔自家的笔记本芯片组也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其它厂家都只能扮演配角以及为市场份额较小的AMD平台设计产品。服务器/工作站方面,英特尔平台更是绝对的优势地位,英特尔自家的服务器/工作站芯片组产品占据着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但在基于英特尔架构的高端多路服务器领域方面,IBM和HP却具有绝对的优势,例如IBM的XA32以及HP的F8都是非常优秀的高端多路服务器芯片组产品,只不过都是只应用在该公司的服务器产品上而名声不是太大罢了;而AMD服务器/工作站平台由于市场份额较小,主要都是采用AMD自家的芯片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在基于英特尔架构的服务器/工作站芯片组领域风光无限的ServerWorks在被Broadcom收购之后已经彻底退出了芯片组市场;而ULI也已经被NⅥDIA收购,也极有可能退出芯片组市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0592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