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服务器硬盘分区

linux服务器硬盘分区,第1张

ssd硬盘做系统盘,装Linux时用其默认的分区方式即可(包括/boot分区、LVM分区、swap分区等),不用自行划分,当然Linux老鸟可用自定义的方式。

1T的raid1盘用来存东西,用fdisk命令将其分区(如/dev/sdb1),分成一个区,或两个也行。

然后用命令将其格式化:

mkfsext4 /dev/sdb1

建好挂载点(即建个文件夹),如/raid1,直接挂载到/mnt也行。然后mount:

mount /dev/sdb1 /raid1

最后将配置写入fstab。

出现硬盘引导分区丢失的原因:

1人为的修改或者破坏了引导程序部分,或者是清除了活动分区引导标志。

2病毒引发的硬盘引导分区丢失。

3系统配置环境问题引发的硬盘引导分区丢失。

4 *** 作不当。如在硬盘上同时安装了多个 *** 作系统,在卸载时,就可能会导致硬盘引导分区丢失。

解决方法:

方法一:查杀病毒。

在DOS环境下对系统进行病毒查杀 *** 作。一般来说将引导区中残留的病毒清除之后即可恢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温馨提示:使用软盘引导计算机之前一定要将软盘的写保护关闭,否则有可能导致病毒感染软盘。

方法二:用口袋PE系统工具修复硬盘丢失的引导分区。

前期准备:用口袋PE制作工具制作好的U盘启动盘→将制作好的启动盘插入电脑主机USB接口上→开机→进入BIOS设置U盘为第一启动项→设置完成后→保存并重启。

Step1 前期准备完成后,开机则会进入PE界面,此处小编选择了“启动口袋U盘Win2003PE维护系统”,大家也可以选择进入别的栏目。

Step2 选择完成后,将会出现类似windows系统开机时的画面

Step3 进入Win2003PE维护系统后,点击开始→程序→系统维护→引导修复

注意: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鼠标左键双击桌面上的“引导修复”选项

Step4 在打开的界面选择我们要修复的引导分区盘符,要确定自己的系统安装在哪个盘,然后选择对应的盘符,例如小编的电脑系统是安装在C盘的,进行选择

Step5 在出现的新界面上,选择第一项“开始修复”

Step6 接着,软件将会自动进行检测与修复

Step7 当出现如图8所示界面时,就说明硬盘引导分区修复完成啦!

硬盘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之一,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

硬盘有固态硬盘(SSD 盘,新式硬盘)、机械硬盘(HDD 传统硬盘)、混合硬盘(HHD 一块基于传统机械硬盘诞生出来的新硬盘)。SSD采用闪存颗粒来存储,HDD采用磁性碟片来存储,混合硬盘(HHD: Hybrid Hard Disk)是把磁性硬盘和闪存集成到一起的一种硬盘。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

磁头复位节能技术:通过在闲时对磁头的复位来节能。

多磁头技术:通过在同一碟片上增加多个磁头同时的读或写来为硬盘提速,或同时在多碟片同时利用磁头来读或写来为磁盘提速,多用于服务器和数据库中心。

转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硬盘盘片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转速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硬盘的速度。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对的硬盘的传输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单位表示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缩写,是转/每分钟。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

硬盘的主轴马达带动盘片高速旋转,产生浮力使磁头飘浮在盘片上方。要将所要存取资料的扇区带到磁头下方,转速越快,则等待时间也就越短。因此转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速度。

家用的普通硬盘的转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几种高转速硬盘也是台式机用户的首选;而对于笔记本用户则是4200rpm、5400rpm为主,虽然已经有公司发布了10000rpm的笔记本硬盘,但在市场中还较为少见;服务器用户对硬盘性能要求最高,服务器中使用的SCSI硬盘转速基本都采用10000rpm,甚至还有15000rpm的,性能要超出家用产品很多。较高的转速可缩短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实际读写时间,但随着硬盘转速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温度升高、电机主轴磨损加大、工作噪音增大等负面影响。

在WEB服务器中几个需要单独分区的目录:/var
/tmp
/usr
/home,其中/var和/tem分区是数据变化频繁的,前者有许多系统日志,还有一些版本的LINUX把WEB目录放在了这里这些都要注意,后者对一些大站来说有大量的临时文件和碎片,一些大型站点和多硬盘服务器给这二位配上单独的硬盘也是可以的,/home目录更不必说,现在大部分的发行版本都要求这个尽可能的大,/usr的目录下安装了大部分的软件,所以要考虑软件安装的大小进行分区。以下只是一个建议。
/
2G
LINUX的服务器,尽量不要安装桌面环境,会影响运行速率的。
/boot
(200MB)
swap
一般是内存的2倍
/tmp
(20G)
/var
(200G)
如果WEB目录在这儿的,可以考虑再增大。
/usr
(20G)
建议不要把所有软件都安装到/usr目录中,因为这是系统的专用分区,太多的小文件,会把服务器的速度拖慢,可以自己再建一个/opt分区,应用程序自己编译安装到这儿。如果软件不多,直接安装在这儿也是可以的,大小自己考虑。
/home
(剩下的所有空间)

1、右键点击我的电脑,然后选择“管理”,再点击“磁盘管理”。

2、然后选择需要进行分区的磁盘,点击右键,选择“压缩卷”。

3、之后系统会自动查询压缩空间。

4、接下来要选择需要压缩空间的大小,点击压缩。

5、此时出现一个“可用空间”,即刚才压缩出来的空间。

6、点击右键,选择“新建简单卷”。

7、选择“下一步”。

8、输入自己想要的大小,点击“下一步”。

9、选择“盘符”,单击“下一步”。

10、选择新建的简单卷的磁盘格式,点击“下一步”。

11、点击“完成”就ok啦。

固态硬盘mbr和gpt的选择主要看版本,新版本更多选gpt,反之选mbr。

如果固态硬盘主控版本较旧或者硬盘读写较慢,则建议选择兼容性更好的MBR。如果电脑系统版本在Win8以上,则建议使用更新的gpt。注意,如果硬盘容量超过2T,则只能选择gpt。

二者的区别

1、分区大小及数量:MBR至多只支持2TB的分区大小,并且只能创建四个主分区,而GPT磁盘可以支持创建更多容量更大的分区,实际上是没有限制的。

2、安全性:GPT磁盘能更好的抵御错误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GPT磁盘将引导信息存储在磁盘标头的开头和结尾。如果引导数据在意外情况下丢失,GPT可以更容易地恢复。

3、启动模式:GPT有很多优点但并不意味对每一种的固态硬盘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您希望计算机从SSD启动,启动模式和 *** 作系统是选择的重要因素。“MBR磁盘+Legacy BIOS”或“GPT磁盘+UEFI”对于许多系统来说是强制性的。

使用磁盘阵列,以备不时之需
参考资料:
磁盘阵列是RAID的中文名称,也就是将多个物理磁盘组成一个逻辑磁盘。目前RAID常用的有RAID0,RAID1,RAID0+1/1+0,RAID5。
我们以两个80GB的磁盘为例。
RAID0是将两个磁盘连接变成一个逻辑磁盘,结果是我们得到了一个120GB的逻辑磁盘,数据是分别写在2个磁盘中的,读取时从2个盘中一起读,可以成倍的提高存储子系统的性能。但这种方法安全性是最差的,一旦有一个硬盘损坏,所有数据就都没有了。
RAID1是将2个硬盘划分为两部分,一个存数据,另一个做备份,也就是说80GB存数据80GB做备份。这样的数据安全性是最好的,但磁盘空间利用率很低,只有50%。
至于RAID0+1/1+0和RAID5是要用4个或以上的硬盘才能组建的。RAID1+0/0+1是结合了RAID0和RAID1各自的优点,即既有安全性有可以提高系统性能,但组建成本太高,一般只用在服务器上。
现在的硬盘分为PATA和SATA两种接口,其中PATA硬盘就是我们常说的并口硬盘,最高传输速率是133Mb/s,而SATA是串口的,目前主流的产品最高传输速率是150Mb/s,下一代标准是300Mb/s(就是SATA2)。但由于硬盘的内部传输率不高,只有60-70Mb/s,所以SATA接口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性能提升,但由于SATA的数据线只有7根,所以会比80线的PATA硬盘传输距离更远,机箱内的散热也会更好一些。
PATA硬盘现在的所有主板都支持,是一个40针的长方形接口。而SATA只有从865时代才开始由主板直接支持,是一个7针的L型接口。
关于缓存,其大小和主板的支持无关,但和性能密切相关,8M的当然比2M的好,但价格也会高一些。
具体原理和组建方式,由于这里没办法上传大量的步骤 所以请你到这里下载一下就可以了 这里有详细图文说明以及安装步骤:下载地址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1017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