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散热器全包的电源叫什么名字

黑色散热器全包的电源叫什么名字,第1张

黑色散热器全包的电源通常被称为全模组电源,也称为全模块化电源,是电源市场上的一种特殊型号。全模组电源的主要特点是所有电缆都可以拆卸,包括主板供电线、硬盘供电线、显卡供电线等,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组装电源线,方便用户在机箱内部调整线缆的排布,优化散热效果。同时,全模组电源的外壳一般采用黑色铝合金材质,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可以有效降低电源温度,提升电源的稳定性和寿命。总之,全模组电源是一种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源产品,适用于高端电脑或服务器等场合。

NIM(Network Interface Module)网络接口模块。
通常使用在网络服务器上面的,通过模块化工业云架构(MICA,Modular Industrial Cloud Architecture),可以快速的进行配置。

目前主流web服务器有三个:apache、IIS、nginx。

其中apache是开源的老牌服务器,多用于传统业务,其优点是系统稳定,扩展模块丰富,各种特性支持完整,并且跨平台。

IIS是微软主力打造的web服务器,目前作为Windows系统组件一部分,和微软上层web开发(aspnet)应用接口紧密。

nginx是开源的后起之秀,是俄罗斯开发的一款用于高并发服务的web服务器,主要应用于高并发网站、静态服务器、下载服务器等,其优点是性能更高,支持负载均衡,反向代理。

国产web服务器主要有:

Tengine:是淘宝开发团队基于nginx修改的,优化了资源请求的web服务器,其特点继承nginx,并针对资源请求做了优化。

数蚕web服务器:是数蚕科技基于c++的Linux下的web服务器,主要用于静态页面和简单的计算型服务网站。其特点是支持高并发,支持多进程,c++/c接口良好,缺点是动态页面支持较差。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使用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服务器的使用效率。文章中主要介绍了两种虚拟化软件Vmware和Xen的结构特点,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服务器虚拟化 Vmware Xen

虚拟化将主宰未来的企业,在现在的国内,企业数据中心都是根据需求随时添加服务器设备,这些设备基本上都是分散的,不同品牌、不同配置甚至不同架构,最致命的是,在其上运行的应用并不能够充分利用服务器所有的资源,占用到15%―20%的服务器资源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使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减少服务器数量的增加,简化服务器管理,同时明显提高服务器利用率、网络灵活性和可靠性。将多种应用整合到少量企业级服务器上即可实现这一目标。通过整合及虚拟化,数百台服务器可以减少至数十台。10%甚至更低的服务器利用率将提高到60%或更高,IT基础设施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效率也将得到改进。由此可见虚拟化技术成为各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重要课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两种虚拟化软件及其区别。

一、VMware

VMware是业界著名的虚拟机产品,它有VMware Workstation、VMware GSX Server、VMware ESX Server等系列产品。VMware的VMM可以有两种结构形式,即Standalone和Hosted。Standalone的结构形式是指,VMM作为一层直接运行在硬件平台上的软件层,在它上面可以创建和管理多个客户虚拟系统。这种结构的VMM有点像一个 *** 作系统,它包含硬件平台的驱动,受到硬件平台种类的限制。它适合于服务器的应用环境,其典型的产品是VMware ESX Server。
Hosted结构的VMM作为 *** 作系统的一个应用程序运行,它可以利用 *** 作系统自身的内存管理、CPU调动、硬件驱动和资源管理。VMware Workstation使用的是Hosted的结构,是设计来让一些应用程序,比方软件的研发或测试程序来执行,同时Server版本的目标则针对数据库以测试软件更新、简化应用程序的提供,或使用虚拟的设备等功能。ESX Server可以藉由不使用 *** 作系统来大量增加效能。相反的,ESX使用自己设计的 *** 作系统核心,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执行。这个方法可以同时支持更多的虚拟服务器,但ESX核心支持的硬件并不多。
由于VMware的目标平台是x86平台,因此,它也同样面临着x86平台不完全支持虚拟化的问题。VMware的解决方法是其专利技术,在需要VMM参与的地方,动态重写部分虚拟系统的指令,使其可以trap到VMM。
此外,VMware还有Virtual Center。VMotion应用在IBM Blade Center刀片服务器上,使之具备更好的d性和可用性,结合刀片服务器的模块化和可扩展性,可以增加内存和I/O能力的扩展比例,混合刀片间的工作负载均衡。Virtual Center采用集中式管理,可以监控系统的可用性及性能,并可以自动告警,SDK与现有管理工具整合,通过稳定的访问控制保证系统安全。VMotion技术使用户在保持连续的服务可用性的同时,还可以将实时运行企业用户关键业务的虚拟机,从一台物理主机转移到另一台物理主机,并动态获得每台物理服务器资源的极佳利用率、零宕机维护、快速重新配置,以及持续的工作负载整合能力。

二、Xen

Xen VMM(Virtual Machine Monitor)是由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开发的一个开源项目,它能够让我们创建更多的虚拟机,每一个虚拟机都是运行在同一个 *** 作系统上的实例。
这些客户OS可以是修补过的Linux内核24或26,也可以是修补过的NetBSD/FreeBSD内核。用户应用程序就运行在这些客户OS上,并不需要修改任何代码。但是,随着将来的处理器能支持虚拟化,内核也就不需要打补丁了。比如说,Intel的VT和AMD的Pacifica处理器都将包括这种支持。
在Xen中,一个“系统管理程序”运行在0环,客户OS运行在1环,应用程序运行在3环。这种关系对于x64/64有一点不同,就是客户内核和应用程序都运行在3环上。
Xen自身被称为“系统管理程序”,是因为它比客户OS的系统管理代码运行所需的特权级还高。
当系统引导的时候,Xen被装载到0环的内存中。它在1环上启动修补过的内核,这被称作是domain 0(注:domain是指一个运行中的虚拟机,在其上有一个guest OS在执行)。从这个domain开始,你可以创建更多的domain,也可以销毁它们,还可以进行domain的迁移、设置参数等等。你创建的那些domain也运行在1环它们的内核中。用户应用程序运行在3环。
目前,修补过的Linux内核24和26可以作为domain 0。据Xen开发者所说,将来domain 0仅支持26的内核补丁。构造domain 0的大部分工作是在xen/arch/x86/domain_buildc中的construct_dom0()方法中实现的。
物理设备驱动程序只能运行在特权级,也就是domain 0上。Xen依靠Linux或其它修补过的OS内核对它所有的设备提供虚拟化支持。这样的好处就是Xen的开发者不必再去开发设备驱动程序。
在一个有标签TLB的处理器上使用Xen能够大大提高性能。标签TLB能够把ASID(Address Space Identifier)放在TLB入口处。有了这个特性,当处理器在系统管理程序和客户OS之间切换时就不需要刷新TLB了,这大大减少了系统开销。

三、两者主要区别

目前Xen和VMware是市场上主流的两大虚拟化产品。现在我就来谈谈这两大产品背后的架构有什么区别,以及这一技术在未来会如何发展。VMware ESX服务器的架构是建立在直接执行(直接在硬件上上运行用户级的虚拟机编码)和二进制译码(对特权级别编码进行动态编译)的基础上的。从根本上说,它把一个完整的X86平台导出到虚拟机上,ESX服务器可以使大多数能在X86上执行的 *** 作系统都能在虚拟机上运行,而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Xen的架构中使用了一种叫Para虚拟化技术(Para Virtualization),对虚拟出来的客户 *** 作系统(Guest OS)进行修改,使它知道它是在虚拟环境下运行。
那么这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对输入/输出(I/O)设备的处理。虚拟机I/O端口和每个物理I/O端口设备之间如何路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虚拟平台架构的性能、便携性、可持续性和稳定性。Xen采用的是分离驱动模式,真实驱动存在于一个中间层,这个中间层叫服务虚拟机,其他虚拟机上的特殊驱动通过这个服务虚拟机进行通讯。这种方法能提供很好的性能,但是对于闭源和传统 *** 作系统支持有限。在ESX中,虚拟机的虚拟设备驱动与ESX内核里的物理设备驱动直接相互连接。ESX虚拟机可以为其虚拟设备使用现成的(off-the-shelf)驱动。这不仅能提供高性能,还能提供更广泛的 *** 作系统支持。然而在这个模型里,新的设备驱动必须要导入到ESX内核中。为了解决I/O虚拟化的平衡问题和复杂化问题,戴尔与英特尔、AMD这样的合作伙伴以及外设硬件供应商们一起,在芯片组和I/O设备中引入了虚拟化支持。企业级虚拟化解决方案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其管理。戴尔OpenManage这样的产品附送VMware Virtual Center、P2V 和VM Importer,提供了整套工具,能有效进行部署、监控、 *** 作自动化,以及对虚拟IT数据中心进行管理。Novell和Red Hat都在它们的 *** 作系统中整合了对Xen平台的管理,方法是运用像YaST和Anaconda这样的安装和配置工具以及Virtual Machine Manager这样的管理工具。

四、虚拟化技术的未来

资讯科技及通讯业研究权威Gartner估计,由现在至2010年间,虚拟化将会是资讯基建及营运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并会彻底改变资讯科技部门管理、采购、部署、规划,以及其所提供服务的收费模式。虚拟化目前不再只着重技术,而是更加着重企业内的流程改变及文化变迁。虚拟化可让服务以另一种模式提供。每个经虚拟化的层面都可作独立的管理,或甚至由他人所掌管,例子包括串流式应用或员工所拥有的个人计算机一样。这一切均要求企业文化作出重大改变。

参考文献:
[1]郭庭廷,吴玮揭开虚拟化神秘面纱[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7,(03)
[2]成凯透视虚拟化技术[J]软件世界,2007,(11)
[3]伍班权虚拟化技术及其发展[J]办公自动化,2007,(12)
[4]杨晓伟基于Xen的X86虚拟机性能调优[J]计算机工程,2006,(24)
[5]刘志平基于VMware虚拟网络的构建[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6]赵祖荫基于VMware软件的虚拟计算机的构建方法[J]微型电脑应用,2004,(06)

中文 / 英文

资料中心
乐成LEDC微模块数据中心资料及知识分享,尝试总结归纳了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基建时代,数据中心该怎么“建”?
自今年3月开始,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曾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强调各方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建设进度。并且相关负责人还在某次发布会上表示,“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

一切与互联网有关的应用背后,都有数据中心在发挥基础作用,数据中心正在演变成像能源、交通、水电等人们生产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是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的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支持。
“新基建”自2018年12月提出以来,就备受各方关注。那么“新基建”建的是什么?要怎么推进?和数据中心又有什么关系?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里的“算力基础设施”,是承载 “新基建”乃至大多数云业务中的算力和数据的“底座”。前海乐成提议:数据中心,应该这样建!

建设进度:结合需求快马加鞭
随着新基建政策落地和推进,5G基建、物联网边缘化数据中心等终端侧应用场景的技术演进与迭代,终端侧上网需求量呈现指数级增长,将产生海量数据的存储需求,同时对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攀升,急需新建大量的大型或超大型数据中心支撑,数据中心的新建和扩容亟待加快步伐。 为了加速数据中心的建设,必将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的发展,短期来看会带动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带宽、通信基站和供电系统等传统基建项目的发展,服务器、存储设备、UPS设备、制冷设备等上游行业也将被激发,这是一个完整而庞大的数据中心建设发展生态图。所以,数据中心的建设进度仍需要“快马加鞭”的进行。

建设方向:往预制化模块化方向
数据中心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未来极简化,智慧化,预制化和模块化,以及液冷等技术都将成为主要趋势。因此,未来数据中心在部署速度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势必更高,传统数据中心构建方式不仅周期长、扩展性不足,而且设备兼容性差,很难满足新基建时代超高的算力需求。
据了解,预制化和模块化并非是新生概念。如在此次疫情期间,只用了20天就建成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就是应用到了这些技术。施工团队事先通过工厂预先将所需要的模块制造完成,然后直接到工地上“搭积木”即可,不但大大缩短了交付周期,同时为后期的运转维修提高了便捷性。所以,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将成为主要趋势。
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数据中心的极简化和智慧化也是大势所趋,特别是新基建时代和边缘计算时代的来临,数据中心将变的星罗棋布。分布式、微型和边缘数据中心等新形式和商业模式将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极简化和智慧化的运维的价值会愈加明显,有望解决海量数据中心运维困境,如供配电系统、制冷系统等会进一步简化,IT基础设施和机房的融合度也会进一步提升。

首先先看下什么是超融合?

超融合基础架构(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或简称“HCI”)也被称为超融合架构,是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x86服务器)中不仅仅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还包括缓存加速、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备份软件、快照技术等元素,而多节点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形成统一的资源池。

超融合架构有哪些组件?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到,超融合主要包含存储,虚拟化,数据保护等模块。具体结合smtx os超融合架构,可以看到超融合主要包含以下模块,具体每个厂家都会有所差异:

管理模块:web控制台

虚拟化模块

数据保护与容灾模块:双活集群与备份。

分布式存储模块

如果兼容其他虚拟化,可能还有一个纳管模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1308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8
下一篇 2023-06-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