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平头哥”,“再见,阿里巴巴”

“再见,平头哥”,“再见,阿里巴巴”,第1张

最近,和平头哥的朋友聊天,了解到平头哥极大可能将独立经营。因为还没有官宣,这里说的是可能。

我听到这个消息,尽管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有些吃惊。

平头哥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芯片企业的案例,起步非常早。

互联网是建立在现在通信基础设施之上的应用层。原本和芯片这种更底层的硬件关系不大。因为全民对高 科技 ,基础 科技 的重视,互联网企业也开始涉足芯片产业。

不满足只做应用,而是做更底层的 科技 。这份追求是值得赞赏的。

BAT, 无论是老bat还是新bat,都已经全面涉足芯片,而阿里无疑是最早发力的。

互联网公司做芯片,有其优势。因为需要大量的服务器,那么可以研发服务器芯片自用。另外,还可以针对于自己的应用算法,做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做出差异化,同时解决应用层面的问题,好处多多。

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只针对于自己的应用进行优化,那么这些芯片也将很难出售给第三方,卖出去摊薄成本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芯片属于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先进工艺动辄一次流片费用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美元成本,而一次5nm项目,甚至高达3亿人民币。即便付出如此高的费用,也没有人保证你一定能成功。

2019年,小米澎湃S2流片6次失败,每次成本数千万。现实直接让准备把芯片做成沙子价格的雷军打消了其疯狂的念头。

除了流片费用,还有高昂的专利授权费,EDA工具使用费用。

以前,用人成本占企业整体成本比例不大。现在,这已经是个人均几十万年薪,百万年薪比例非常高的行业。

去年中旬,平头哥还在抢人大战中拔得头筹,应届生中率先给出50万年薪引起广泛讨论。如此高的用人成本即便对于财大气粗的阿里巴巴也绝对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阿里的薪资构成中还包括大量的股票,而阿里的股票相对于高点已经跌去了三分之二。拿股票作为工资和拿真金白银发工资,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可不一样。

芯片要想盈利,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来摊薄芯片的成本。如果量小,高昂的研发费用,流片成本平摊到每颗芯片上就会让芯片太贵,没有市场竞争力。

高通,联发科,英特尔,AMD,英伟达这些芯片公司,面向的是全球市场,几乎所有的手机公司,电脑公司都是他们的客户。依靠这样的量,才让他们有足够的竞争力和利润来维持芯片芯片研发上的高额投入。

苹果的手机,电脑以前也是买芯片来组装,现在则采用自家的芯片。因为不对外销售,出货量有限。因此,你会发现,苹果的手机,电脑采用自家芯片后,反而越买越贵。

苹果是一个特例,因为他的客户已经不在于性价比。所以苹果在芯片上的高投入是有人乐意来买单的。而能做到苹果这样的品牌力量的公司,世界上真没几家。

国内海思在被美国下黑手之前也非常不错,它靠的是华为的庞大的硬件业务,才能够将成本摊薄。

阿里本身主营业务是电商。尽管有云业务,也在硬件上有所着力,但是和华为的硬件规模相比还是距离遥远。阿里本身的需求不足以支撑平头哥的发展。

因此,对于一个芯片企业来说,研发出很牛逼的芯片,值得骄傲,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有没有一款能够走量,赚钱的芯片。对于平头哥这样志向远大的企业,仅仅一两款走量芯片都不足以支撑其雄心。

平头哥对外进行cpu授权呢?显然更不靠谱。很好理解,靠ip授权最牛的企业是arm,但是arm声名远扬的时候,规模也并不大。要达到arm当年的影响力,平头哥也才算是刚刚起步。

目前为止,平头哥还没有发展出足够强大的竞争力。公司一旦独立经营,意味着阿里不再为平头哥打钱。平头哥能不能迅速找到增长点?这是个问题。

平头哥这两年扩张很快。但是我们知道,凡是经过迅速扩张的公司很难没有派系之争。

大量招人,每个人背景不同。而背景类似的人容易形成一个小团体。如果处理不好,很多公司会死于派系争斗。

平头哥内部原有中天微团队,以及后来做GPU的A团队。据说两者相互独立,内部资源上有竞争关系,不知道最近磨合得如何。

内部不和的现象在迅速扩张的公司非常常见。OPPO 投资数百亿搞手机芯片。内部大量来自高通,MTK, 展锐的派系。很多人离开其实和派系斗争中失败有一定关系。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文化,互相也不服,都认为自己的而合理,那最后只能较量较量才知道。

文人相轻,工程师稍微好点,但是高层就不一定了。如果你觉得没有办公室政治,只能说明层次还不够。

顺带说一句,如果跳槽并且身居高位的话,如果你觉得对ceo或者董事长信心不足,那最好好好评估,自己能不能坐着住这个位子。不要被表面的风光所吸引。

到了一定层次的人,去一家新公司任职,最关心的不应该是薪水,而是对于公司最高层的信心和信任。蔡崇信降薪跟随马云是个典型,你可能觉得他有远见,其实到了这个层级的人,都不会太看中薪水。所以,不是蔡崇信有远见,而是马云给了他这个机会。给很高的薪水,很高的职位,如果老板不能足够用人不疑,你会发现其实是进了个大坑。

有一家深圳的公司,高薪招人带团队做芯片,通过猎头找到我的朋友,说年薪200万,还有股票,结果我朋友直接拒了。他表示主要和这家公司的高层不熟,我肃然起敬。

即使和ceo是朋友,但是也要考虑到,去了以后自己能不能承担得起这份责任,自己的重要性够不够。如果承担的责任可有可无,可替代性强,就不要指望拿到很高的股权和薪水。

这里扯得有点远了。

回到平头哥。据说现在内部有不少人离开。对于独立后信心不足。原本大家看的是阿里巴巴的名气。尽管近期显露一些颓势,但是饿死的骆驼比马大。

不过平头哥一旦独立,那不就成了中天微了吗?如何尽快打磨团队竞争力,如何打造有竞争力并且能够持续成功的产品,是平头哥断奶后所要面临的阵痛。

对于阿里巴巴,不用再为平头哥输血,财务压力将会下降。芯片无论多么时髦,终究对于某些公司来说,只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当面临困难的时候,及时止损虽然痛,但是是明智的。

芯片供需拐点很快到来,是继续烧钱自研芯片,还是会货比三家,采购市面上更有竞争力的产品,阿里似乎做出了选择。

平头哥离开阿里,如果断奶成功,也可能打开一番新天地,走得更远。

与之类似的还有鸿蒙系统,只有离开了华为的开源鸿蒙,才可能让众厂商放心使用。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态。

最后,希望国产的芯片和系统以及生态能够尽快发展壮大。

之前提起阿里,谁会立马想到科技研发、科技公司这样的字眼?
但看到第三季度的互联网公司科研投入排行榜,才发现阿里原来是互联网科技研发方面的卷王,科技研发的氪金爱好者。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阿里科研投入超过150亿,排在国内互联网科技公司第一的位置。按照时间算下来,一个季度是150多亿,那每个月就在50亿左右,一天算下来超过了16亿。
将科技研发放到第一位的公司,这么舍得花钱,毫无疑问现在的阿里就是实打实的科技公司。
那可能有人会问了,阿里这些年在科技方面究竟有啥成就呢?
远的有在08年的时候阿里就在云科技方面投入研发,走自研的道路,现如今阿里云计算世界前三,亚太第一,而且有了神龙服务器,在AI技术领域,服务器领域,智算等方面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近的科技成果那就更多了。就拿今年的成果来说,阿里云在国内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智算中心,张北智算中心,超越了谷歌成为世界第一,有了自研的倚天710服务器芯片,并且实现了大规模的应用,数据还显示,未来两年20%新增的算力都将使用自研的CPU,
这些例子证明了两件事。
第一:阿里在科技方面确实很拼,现在可以说阿里是一家有实力的科技公司,一点问题都没有。
第二:一个公司想要在科技方面有所成就,不舍得花钱是不可能的,还是那句话,做高科技有钱不一定能行,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国内的企业其实可多看看阿里。
只有大家都在科技领域卷起来,我们的科技水平,才能越来越高。

在阿里内部的体系中,“平头哥”并不是只是战斗能力超群的动物代表,而是一家技术实力超强的半导体公司。

今日召开的云栖大会上,“平头哥”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带来了阿里巴巴首款AI芯片——含光800。

据称,这款AI芯片刷新了全球推理性能最高纪录。有业内评论认为,平头哥凭借芯片领域一系列产品,阿里有望在AIoT赛道上占尽优势,抢先站上了万亿市场的风口。

那么,这款全球最强AI芯片到底牛在哪里?平头哥的芯片版图又会是怎样的布局?

不妨和基金君一起来看一下。

平头哥“亮剑”: 含光800来了!

从去年成立平头哥半导体公司开始,外界对阿里巴巴在芯片方面的布局动作始终关注颇高。在今日的云栖大会上,平头哥果然交出了漂亮的答复。

9月25日,阿里巴巴旗下平头哥半导体公司正式发布首款芯片——含光800。

为什么要用“含光”命名?

含光为上古三大神剑之一,该剑含而不露,光而不耀。阿里巴巴用它来作为公司首款芯片的命名,体现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雄心与谦逊。

那么,这款性能超强的AI芯片的能力值到底如何呢?

据阿里巴巴方面介绍,含光800虽然是阿里巴巴第一款芯片,但却是全球性能最强的AI芯片。作为一款主要用于云端视觉处理场景的芯片,含光800的性能打破了现有AI芯片记录,在性能及能效比方面统领全球第一。

在业界标准的ResNet-50测试中,含光800推理性能达到78563 IPS,比目前业界最好的AI芯片性能高4倍;能效比500 IPS/W,是第二名的33倍。

据阿里巴巴方面的专家介绍,这款芯片能够达成这样的表现,得益于软硬件的协同创新。

据悉,含光800采用自研架构,针对深度学习中使用的大量权重参数和张量数据,在支持稀疏压缩与量化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独特设计的数据访存与流水线处理技术,大大减低了I/O需求和数据的搬移;同时深度优化了卷积,矩阵乘,向量计算和各种激活函数,通过高有效的硬件资源调度和全并行的数据流处理,把AI运算的性能和能效双双推向极致。

“平头哥突破了算法和硬件之间的鸿沟,基于阿里巴巴丰富的场景和达摩院算法能力,自研芯片架构,并且设计了完整软件栈”,阿里巴巴专家强调。这样的设计理念也让整个芯片的效果立竿见影。

对于“平头哥”的首款芯片,外界更惊艳在它超短的研发周期。据悉,平头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芯片的设计、流片整个过程。其中7个月完成了前端设计,之后仅用了3个月就成功流片。

一般而言,芯片行业属于投入大、周期长、突破慢的领域,但成立才刚刚满一年的平头哥半导体公司,却在短时间内能够这么快推出首款芯片,而且芯片一推出,就能够在性能上达到世界尖端水平,只能说,阿里旗下平头哥的实力,着实不能小觑。

芯片落地: 含光800实现大规模应用

很多AI芯片公司,推出研发芯片后往往没有下文,这是因为他们尚属于芯片打造和场景设计阶段,而平头哥带出的“含光800”从诞生开始就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场景应用。

据了解,阿里经济体拥有包括图像视频分析、搜索和推荐在内的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这都需要AI专用芯片提供算力。这也让AI芯片诞生后就存在应用的场景。

在阿里巴巴内部体系中,含光800能够实现多个场景:包括视频图像识别/分类/搜索、城市大脑等。在未来,这个芯片甚至还可被应用于医疗影像、自动驾驶等领域。

那么,除了阿里内部之外,在实际的生活应用中,这颗芯片又能够做什么呢?

云栖大会现场演示了该芯片在交通状况识别及拍立得商品识别上的两个具体应用。

1、交通状况识别

以杭州城市大脑实时处理1000路视频为例,过去使用GPU需要40块,延时为300ms,单路视频功耗28W;使用含光800仅需4块,延时150ms,单路视频功耗1W。

在杭州交通状况识别的视频中,含光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对车的路况做出及时准确的识别,只需要用到以前1/10的硬件就可完成通用GPU能够完成的任务。

2、拍立得商品识别

据了解,拍立淘商品库每天新增10亿商品,为了让用户快速从海量中精准搜索到商品,需要强大的计算力支撑,使用含光800搜索效率可提升12倍,时间从传统通用GPU的1小时缩减至5分钟。

此外,目前基于含光800的AI云服务已正式上线。未来,含光800不仅服务阿里内部场景,还将全面通过云服务开放。

阿里巴巴方面的专家表示,在人工智能场景中,含光800是传统异构计算很好地补充,通过阿里云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未来他们还会推出更多形态的人工智能芯片,在终端、云数据中心都会有更大规模的部署和应用。

阿里巴巴芯片版图浮出水面

如果以为平头哥推出一款性能超高的芯片就结束使命,那你就错了!

过去,阿里巴巴集团一直强调“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在平头哥这里,这一愿景改为“让天下没有难造的芯片”。

得益于含光800的发布,阿里巴巴的端云芯片布局基本成型。据悉,在端侧,平头哥已拥有成熟的生态体系,7款自研嵌入式CPU IP核均已得到大规模量产的验证,授权客户超100家,累计销售超十亿颗,广泛应用于机器视觉、工业控制、车载终端、移动通信和信息安全等领域。

在云端,阿里云为平头哥服务企业提供了绝佳平台,未来企业可以通过阿里云轻松获取含光800的极致算力。

此前,平头哥就发布了面向AIoT时代的一站式芯片设计平台无剑,提供集芯片架构、基础软件、算法与开发工具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帮芯片设计企业将设计成本降低50%,周期压缩50%。

平头哥介绍称,“在这个平台研发芯片的企业,只需专注于20%的专用设计工作量,并让这20%的工作产生80%的价值”。

根据阿里巴巴在芯片上的定位,那就是端上做芯片基础设施,云端为企业提供普惠算力。例如,处理器是所有高端系统芯片都需要的产品,它是最核心的基础设施产品,AI芯片是人工智能场景最高效的算力单元,阿里将投入重金打造好这些技术,同时构建应用生态。

“芯片、AI和云计算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人工智能算法逐渐集成到芯片,集成算法的专用芯片为云服务提供了更强的性能,而云计算本身则加速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大规模落地。”阿里巴巴相关专家表示。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戚肖宁表示:“传统通用芯片的模式越来越难适应碎片化AIoT场景的需求,开源、开放是大势所趋,平头哥致力于做AIoT时代的芯片基础设施提供者,让芯片更普惠。”

平头哥到底是谁?

如此硬核的技术能力,果然已经让众人见识到了平头哥的不凡。

不过话说回来,平头哥和阿里到底是有怎样的渊源?为什么一家高科技公司有这么“社会”的代称?

2018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整合中天微与达摩院芯片团队,成立“平头哥”半导体公司。

据了解,“平头哥”由阿里此前收购的芯片公司——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以及达摩院的自研芯片业务整合而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亲自将其命名为“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旨在推进云端一体化的芯片布局。

而这位“平头哥”,实际上是来自非洲大草原一种动物,叫做非洲蜜獾,头顶一片白毛,宛如被剃了平头,外表看起来杀伤力像个青铜,实际上是个王者。

在动物世界中,平头哥几乎是拥有最强大的好战基因,虽然体态小巧,却不畏比之庞大十数倍的猛兽毒虫,骁勇善战,常常能够以小博大,成功反制。平头哥强大的杀伤力,已经被网友票选为“实力票选为”除了人类以外,基本没有天敌的动物。

阿里将平头哥命名为旗下半导体公司,颇有深意,诸如江湖的说法,“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这种大胆的动物也和阿里巴巴始终秉持的“不服输、不怕折腾”的精神一脉相承。而在芯片开发领域,人们正需要像平头哥这样不畏艰难、不畏辛苦、敢于挑战的人才投入进去。

2019年7月25日,平头哥成立后发布了第一个成果,基于RISC-V的处理器IP核玄铁910。据介绍,玄铁的性能比公开的RISC-V最好处理器还要提升40%,主频功耗仅为02瓦。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戚肖宁表示,其可用于设计制造高性能端上芯片,应用于5G、人工智能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使用该处理器可使芯片性能提高一倍以上,同时芯片成本降低一半以上。

也有通俗的解释称,玄铁910不是英特尔一样完全整合的CPU,而是ARM类似的CPU IP形态,华为麒麟需要用,高通骁龙需要用,三星苹果的手机芯片也离不开。

从处理器到AI芯片,阿里的平头哥公司凭借一系列产品切入芯片领域,而且一做就做到了极致,这也让很多人看到了中国在芯片产业未来的希望。

对于平头哥想打造的芯片生态,我们可以用平台思维去理解:平头哥先解决芯片技术比较难的部分,然后用算法和集成的方法,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其中,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应用和场景进行开发,打造起平台生态。

据悉,平头哥还将将成立芯片开放社区,进一步为芯片产业提供开放协作的平台;公司还将继续开发 *** 作系统,软硬件融合的算法,核心的IP等。把这些共性的技术能够做好做精做出竞争力,并形成生态,然后开放给其合作伙伴,让他们基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打造芯片产品,有助于提升整体的产业竞争力。

阿里巴巴集团CTO、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说:“在全球芯片领域,阿里巴巴是一个新人,玄铁和含光800是平头哥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随着定制芯片愈演愈烈,除却芯片厂商本身,谁还将从中获利?

去年我们报道过,腾讯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发力AI芯片。时隔一年,其庐山真面目乍现。经过半导体行业观察多方求证,我们了解到, 目前腾讯有一个大概50人规模的团队在做芯片,其AI芯片已经流片了 。如今AI领域已经成为世界 科技 巨头争夺的制高点,各大云厂商都已经陆续交出了自家的定制芯片,诚如百度的昆仑芯片、阿里含光、亚马逊、谷歌、微软等等,他们能有什么坏心眼?他们纯粹是为了得到更便宜或者是比第三方性能更好的芯片。随着定制芯片愈演愈烈,除却芯片厂商本身,谁还将从中获利?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基于单元的ASIC业务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由LSI Logic和VLSI技术等公司率先开创的。如今这一趋势发展更加迅猛,定制芯片市场变得大众化。突然之间,任何有远见和合理预算的人都可以制造定制芯片。其结果是半导体技术在各种定制应用中无处不在,产品变得更小、更智能、更复杂。尤为代表的就是云计算厂商们,现在几乎全球所有的云厂商都进入了造芯的行列,而且都在优先考虑定制设计。这是一场芯片界豪华的盛宴,一场属于云厂商独飨的盛宴。

其实在国内BAT造芯行列,腾讯是相对落后的一员。国内如百度早在2010年就启动了FPFA AI加速项目,2018年发布了昆仑芯片,如今其昆仑1已出货2万片,而且昆仑2也将在今年面世。鸿鹄芯片的表现也不斐,这两年,搭载鸿鹄芯片的小度更是占据了智能音箱出货量的头把交椅。

阿里巴巴虽然自2015年才开始与中天微合作开发云芯片,但是阿里的造芯车轮却走的飞快。收购中天微,将其与达摩院合并成为平头哥半导体,先后交出玄铁910和含光800芯片两份答卷,打造端云一体全栈产品系列。再者其投资的芯片企业也是涉猎广泛,几乎将AI芯片初创企业一网打尽。

关于腾讯,我们都知道,其投资了AI芯片公司燧原 科技 ,而且已经连续投资了4轮,可见对燧原 科技 的看重。燧原 科技 的表现也着实不错,它只用了18个月便完成了研发,并一次性流片成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并且是原创芯片架构,原创指令集。其实阿里巴巴一开始也是先入股投资中天微,后来将其收购了,这点如果放到腾讯身上来看,腾讯收购燧原 科技 也不失为一个芯片自研的捷径。

不过国内云厂商造芯的策略在某些程度上还是在仿照亚马逊等国外厂商的打法,让我们再来看看国外这些云厂商的芯片研发思路。

在国外云厂商中,尤以亚马逊走的最前列。亚马逊在2015年收购了以色列的一家小型芯片设计商Annapurna Labs,自那时起,便开始了漫漫芯片长征路。来自Amazon和Annapurna Labs的工程师制造了Arm Graviton处理器和Amazon Inferentia芯片。其一开始研发的Graviton芯片最初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但现在其已经可以与传统上用于数据中心的英特尔芯片相媲美,这标志着该行业的潜在转折点。

如今,在迈向控制其关键技术组件的重要一步中,亚马逊正在开发网络芯片,为在网络上传送数据的硬件交换机提供动力。据说这些定制芯片可以帮助亚马逊改善其内部基础设施以及AWS,还可以帮助其解决自身基础架构中的瓶颈和问题,特别是如果他们还定制构建在其上运行的软件时。

微软已经为Azure数据中心及其HoloLens耳机创建了芯片设计。最近其在以色列悄然开设了一个芯片开发中心,投入到网络芯片等产品的研发。微软在以色列开发的有趣产品之一是SmartNIC,它是一种智能网卡,可加快公司数据中心服务器中的数据传输速度。该卡本身可以承担一些必要的任务,从而减轻了服务器中央处理单元的负担。Microsoft当前使用Mellanox的SmartNIC产品。但是它的长期目标是用自己的产品替换那些产品。

Google于2016年宣布了其首个定制机器学习芯片Tensor Processing Units(TPU)。Google目前正在提供第三代TPU作为云服务。Google这些年越来越重视芯片,已聘请英特尔前高管Uri Frank来领导其定制芯片部门。定制芯片一直是Google构建高效计算系统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设计定制服务器芯片将有助于谷歌云与微软Azure和AWS竞争。

这些 科技 巨头自研芯片的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的 科技 巨头与过去的数据中心运营商有多么不同。过去的数据中心运营商没有资源投入数亿美元设计自己的芯片。现在定制芯片的激增可以进一步降低先进计算产品的成本并引发创新,这对每个人都有利,不止他们自己,还有为之提供服务的厂商们。

云厂商陆续加入定制化芯片开发这个新行列,将衍生出更多的业务需求。那么,所有的ASIC资金将流向何方? 这其中明显的受益者就有芯片设计服务、EDA/IP需求、代工需求等等,尤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知名大厂商,然而还有一些隐藏不被大家熟知的设计服务业的受益者 。总而言之,处于这些需求赛道中厂商们都可能从定制芯片项目中获利。

首先,这些造芯新进者缺乏半导体设计相关的积累,势必会路生。因为芯片开发流程众多,包括产品定义、前端电路设计、后端物理实现、制造工艺、封装等多个环节,而且还常常需要组合多种不同功能的IP,使得设计难度进一步加大,并不是所有IC设计公司对这些技术都有深入的了解。于是就需要设计服务厂商的帮助。

在这其中,如博通、Marvell、联发科、Socionext(富士通和松下的LSI业务组合)等提供设计服务的公司将成为明确的受益者。尤其是博通,据了解,国内外大多数知名的厂商都在使用博通的设计服务。博通在全球芯片设计服务方面都占据很高的比例。

JP Morgan分析师Harlan Sur指出,博通不只协助设计芯片,也提供芯片生产、测试、封装的关键知识产权。博通已经在网络设备和无线芯片领域拥有大量业务,每年可能从谷歌和其他公司获得高达10亿美元的收入,用于制造运行服务器的定制芯片。博通一直默默协助Google TPU研发生产,据外媒报道,谷歌的第四代TPU芯片也已获得博通的服务设计,并开始与Alphabet旗下的谷歌设计第五代处理器,该处理器将使用更小的5nm晶体管设计。

始于谷歌,博通现在也在帮助Facebook,微软,Ericsson,诺基亚,阿里巴巴,SambaNova(斯坦福大学学者组建的初创公司)和其他大型公司提供了定制芯片,可用于多种用途。

Marvell的ASIC定制业务也越来越庞大。2019年5月,Marvell也宣布与格芯已达成协议,将收购格芯专用集成电路(ASIC)业务Avera Semiconductor。据悉,该业务单元帮助芯片设计师研发全定制芯片中的半定制芯片。Marvell希望通过面向5G运营商,云数据中心,企业和 汽车 应用的新5nm产品来撼动定制ASIC芯片市场。

另一方面,Marvell几年来一直在销售基于ARM技术的称为ThunderX的芯片家族。在向微软和其他公司销售这种芯片数年之后,Marvell现在被要求为微软定制一个版本,Sur相信,这是一款云计算芯片。而且微软正在与Marvell合作开发其下一代ThunderTh3(TSMC 7纳米)项目。

联发科早在2011年就开始提供ASIC设计服务,这几年也加强了ASIC设计服务的业务。2018年初,联发科正式宣布大力拓展ASIC设计服务业务,服务对象主要面向系统厂商和IC设计公司。联发科ASIC设计服务部门是一个独立部门,据悉,其ASIC设计服务最先看好的就是向产业链上游芯片设计板块渗透的互联网巨头们,而这些互联网或终端巨头引导着上游芯片业的走向,也占据着产业链整体利润的大头儿。这些对于未来的IC设计服务业务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创意电子(GUC)是一家客制化IC服务厂商,背靠第一大股东台积电,其封装技术较为先进。创意电子独特地结合先进技术、低功耗与内嵌式CPU设计能力,且搭配与台积公司(TSMC)以及各大封测公司密切合作的生产关键技术,适合应用于先进通讯、运算与消费性电子的ASIC设计。

世芯电子(Alchip)亦从事ASIC服务。据其官网介绍,世芯电子能专精、快速交付最先进的ASIC方案给客户,在16纳米、12纳米、7纳米等节点制程技术上其皆是最快成功实现的业者,拥有可靠的实证纪录。

科创板上市公司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芯原股份)是一家依托自主半导体IP,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的企业。据其官网介绍,芯原在图形处理器、神经网络处理器、视频处理器等方向有丰富的IP组合。

摩尔精英(MooreElite)则为客户提供从芯片定义到产品实现的全流程设计服务,与多家IP供应商和十几家晶圆代工厂紧密合作,为客户打造一个全面的设计云平台,基于长期打磨验证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学,在边缘AI、云端大数据训练、消费电子、工业系统、网络计算SoC等不同应用领域有多年的技术积淀和可产品化的解决方案。

中国2000多家芯片公司,大多在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据Gartner参考文献预测2020年ASIC市场将约为$ 27B。专注的高端ASIC供应商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除了芯片设计服务,这些芯片厂商大多使用Arm的IP,ARM可通过使用其IP开发定制处理器来收取许可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据Axios的一篇报道,谷歌正在研发一款处理器,该处理器将为其2021 Pixel 手机和未来的chromebook提供动力。这款代号为Whitechapel的处理器据称拥有8颗ARM CPU内核,采用了三星的下一代5纳米制造工艺,并包含用于提高谷歌助手性能的专用电路。

定制芯片还要一些EDA/IP厂商来提供辅助性芯片设计服务,Cadence以及Synopsys毋庸置疑的可从中获利。早在2018年,Cadence就与Google,Microsoft,Amazon合作开发基于云的EDA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在云中运行,并且可以提供高水平的峰值性能。Synopsys也与Google Cloud合作以广泛扩展基于云的功能验证。

而所有这些芯片的设计开发,对代工厂来说也是一大好消息。诸如台积电和三星等芯片代工厂已经使从事定制芯片项目的 科技 公司能够轻松访问尖端的制造工艺。台积电已在生产谷歌的TPU和微软的HPU等芯片。去年11月,据日经亚洲报道,台积电正在与Google和AMD合作开发一种新的芯片封装技术3DFabric,该服务包含一系列3D硅堆叠和封装技术。预计首批SoIC小芯片将在2022年投入量产。台积电希望向其主要客户提供其先进的后端服务。

台积电此举当然不是在试图取代传统的芯片封装厂商,而是旨在为金字塔顶端的那些高端客户提供服务,以便笼络住财力雄厚的芯片开发商。当年台积电凭借封装服务拿下了苹果的大单,直到现在,台积电的大部分芯片封装收入仍来自苹果。如今在云计算任务比以往更加多样化和苛刻的时代下,定制芯片对高端封装的要求更高。如果能为谷歌、亚马逊等这些厂商提供高端服务的话,或许将是另外一笔大收入。

不止云厂商,还有苹果的M1芯片和特斯拉的FSD芯片等等,ASIC芯片已是大势所趋。设计ASIC芯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需要频繁更新以确保采用新技术和制造工艺。 科技 巨头将为这项技术而战,ASIC服务商们也不轻松。

来源 | Tech星球

| 杨晓鹤


2022年,互联网公司集体遭遇增长怠速、降本减出,以及中概股绞杀的多重不利因素。


5月26日阿里公布的财报,算是为市场带来一些好消息。其中,阿里云EBITA利润从2021财年的亏损2251亿元改善为2022财年的盈利1146亿元,这是阿里云成立13年来首次年度盈利,也是国内唯一实现盈利的云服务商。


一直以来,以云计算、AI、芯片等技术为主要的创新领域,逐渐成为互联网下半场的增长引擎,如今在坚持10余年后,头部的阿里终于证明这条路可行。


而且,这份成绩来得正是时候。众所周知,国内互联网红利正趋于消失。在用户与业务增长乏力下,资本对互联网公司不确定性的顾虑,导致后者市值正急速下降。根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底,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为99万亿元,较去年年底下降202%。2021年四季度,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营收为9863亿元,同比增速为129%,较上年同期下降83个百分点。


20年前,纳斯达克从最高点的5048点跌到了1114点,缩水了78%,两年间市值共蒸发了5万亿美元,Netscape、yahoo、worldcom等公司都遭遇了重创,但也锻炼出了微软、亚马逊等公司穿越周期的能力。


如今,国内互联网企业享受到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巨大流量红利,但也较早意识到提升 科技 硬实力的必要性。透过最近的财报季,透视哪些公司具备跨过互联网“中等收入陷阱”的能力,则显得比较有意义。


Tech星球通过对近期护互联网公司发布的财报数据粗略计算,发现尽管当前发展环境仍然充满冷意,国内互联网Top 10 公司2021年总研发投入,仍然接近3000亿元,研发投入基本保持30%以上的增幅速度。其中阿里巴巴最高已经达到1200亿元,在国内排名第一。



这些数千亿的研发投入,能否成为互联网公司动能转化后的发展支撑力?



无可否认,互联网正进入更正常的发展节奏。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受互联网流量红利褪去,宏观环境变化以及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Q4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营收为9863亿元,同比增长129%,较去年同期下降83个百分点。



尽管营收增速在下降,但大家都在加大投入,以期实现“深蹲”后的更高跃起。


具体来看,2022财年,阿里巴巴总收入为收入为人民币 853062 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净利润为人民币136388 亿元。在电话会上阿里披露,过去一年,阿里巴巴技术投入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到14%。


腾讯Q1财报数据创营收、净利增长水平创近十年季度新低。但腾讯研发投入仍在增长,为15383亿元。百度2021年营收1245亿元,核心研发费用221亿元;网易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研发投入34个亿。


互联网大厂急剧提升研发投入占比,背后的深意也是为了改变流量广告为主的营收模式,真正建立多元化、 健康 的营收体系。从阿里的“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两项收入看,虽然分别仅占121%和768%。但如果从亚马逊看,AWS云服务以 15% 左右的收入份额贡献超30%的利润。刚开始盈利的阿里云,未来也将成为阿里的盈利担当。



和阿里巴巴的转型思路一致,互联网公司最高千亿,最低百亿的烧钱投入,集中在了云计算、AI、量子计算、芯片、5G、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都是为了在互联网下半场建立起新的增长曲线。


但技术研发的投资周期长,投资重,回报见效慢,需要坚定的信心。


回想2009年,阿里云因为过于烧钱且看不到前景,在内部遭到质疑,马云站了出来力挺阿里云,表示将一年投入10亿一直投10年,到时候不行再说。2017年成立达摩院时,阿里也承诺三年投入1000亿元进行长期建设,对技术的坚定投入决心史无前例。


从现阶段数据来看,经过多年高强度投入,阿里的确已经完成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技术布局。目前,阿里在全球设立了七个研究中心,布局超过16个底层技术领域,开源技术项目达到3000个,这一数量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首屈一指。阿里还累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全球发明专利授权超1万件,近三年专利投入超过60%集中在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等硬核领域。


从整个行业看,这些为技术烧钱换来的增长也十分可观。


回到2000年,彼时中国企业在《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数量仅有9家。当时美国和日本上榜企业的数量分列冠亚军,分别为179家和107家,中国在榜上排名最高的是中国石化,也仅仅排在第58位。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共有143家企业上榜,比上一年增加11家,蝉联上榜企业最多的国家,美国共有122家公司入围,国内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



从2015年开始,互联网企业集体开始布局云、AI等数字生产力,研发投入逐年水涨船高,粗略计算至今已经有 1 万亿元的投入,如今也到了阶段性检验成果的时候。


阿里的研发投入路径比较清晰,认准了数字经济这条路,就在云、端、底层等领域构建了软硬一体的发展模式。让业务上云,让AI提升云的智能,在自研芯片中运算,实现这些梦想主要依靠阿里云智能、达摩院、平头哥半导体公司的 科技 铁三角。


阿里巨额的投入,也换来了重大的进步,行业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份额数据,阿里云依靠自研的飞天 *** 作系统,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三,连续六年实现份额增长;同时,阿里云排名亚太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2553%。



而达摩院则在自动驾驶、量子计算、AI大模型等领域逐渐有建树。比如小蛮驴是阿里为“最后三公里”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产品,目前已配送超1000万单,刷新国内末端物流纪录。据悉,达摩院已启动自动驾驶卡车“大蛮驴”研发项目, 探索 公开道路自动驾驶技术,这些技术产品都将对物流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平头哥去年发布5nm通用CPU芯片倚天710,性能为全球ARM服务器芯片顶级,代表着平头哥实现了从专用芯片到通用芯片的跨越,跻身一流芯片公司行列。此外,平头哥还先后发布业界性能最强的RISC-V处理器玄铁910、一站式芯片设计平台“无剑”,并开源玄铁RISC-V系列处理器及基础软件,已有超25亿颗国产芯片采用玄铁处理器,成为国内应用规模最大的国产CPU。


阿里自身的电商、物流、金融业务本身体量足够大,将这些技术产品内部适用后,拓展到全行业,是非常扎实的履带前进策略。


而腾讯研发集中在数字文创和数字经济,属于两条路发展的策略。


数字文创集中在腾讯AI Lab、多媒体实验室、幻核等创新业务部门中。比如腾讯自主研发的编解码技术拥有超100项国际编解码专利,正推进未来的VR直播等技术研发。


腾讯的数字经济也初见雏形,2021年,腾讯发布分布式云 *** 作系统遨驰,单集群支持10万级服务器;腾讯云分布式数据库TDSQL,帮助20余家金融机构实现核心系统国产化。


虽然协同效应不明显,但横跨两个重大市场,也能保证腾讯的基本盘足够大。


百度则是押注AI为互联网下一幕,在自动驾驶、智能云、AI开放平台等领域均有布局。其中,百度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5%,第一季度,萝卜快跑提供了196万次乘车服务。同时飞桨开发者社区有477万开发者,服务了18万家企业。


过去,百度深陷搜索和信息流广告增速下滑的问题困扰,一直在苦等AI大规模商业化。从目前数据看,AI已经渐成第二曲线的趋势,自动驾驶等业务正逐步产生商业化收入。


其他诸如京东则在过去五年,将近800亿投入研发,持续聚焦人工智能方面的热点创新领域和应用场景;穿越过第一个互联网泡沫的网易,也在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占比。


在大众消费者眼中,大厂很多时候是在不务正业,阿里在搞量子计算,百度在造车,腾讯在做虚拟偶像,但实际上,上万亿的技术研发投入,数字经济的内核已经悄然发生转变。



以快著称的互联网,如今正在学会慢。


阿里从2009年开始做云计算相关研发,直到2022财年,阿里云才迎来13年来的首次全年盈利。而从90年代成立芯片设计中心到能与高通上同一张牌桌的水平,华为用了近30年。


对于很多未知性巨大的领域投入,以及当下急需突破的核心技术,互联网公司都是如何平衡呢?


在一次阿里内部业务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达摩院院长张建锋曾同下属们讨论战略,试图解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说,“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让你有恐惧感的问题,比如量子计算。”让他有恐惧感的一个场景是,“有天,阿里巴巴买再多的服务器、芯片,都算不过一台量子计算机。”


达摩院因此投入到极具 探索 意味的量子计算领域,2018年研制成功的量子电路模拟器太章,成为挑战量子霸权的最先行者;进化的太章20,则可大幅降低资源消耗。2个月前,达摩院公布新型量子比特芯片实现9972%的两比特门 *** 控精度,达到此类比特全球最佳水平。



而对于当下的场景痛点,阿里通过技术创造的新产品,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比如,在很需要老师傅的工业领域,阿里AI进入了不少特大型钢铁企业,将钢板表面缺陷检出率从人工的90%提升到了98%;全国还有近30个城市的100座垃圾焚烧炉用上阿里云AI技术提升发电量。在需要复杂计算的气象领域,达摩院AI Earth已经在水利部、国家气象中心、生态环境部等机构投入应用。


达摩院量子实验室负责人施尧耘曾形容,这种状态是“务实的理想派”,其实是聚焦未来的远景,然后不断的focus(聚焦)。也就是,技术往往从难处入手,而落地则从下沉场景入手。


这与国外的一些互联网巨头风格明显不同,Google有著名的X 实验室。这座实验室主导的项目都极具创意和前瞻性,也有一些被内部称为“Moonshot(登月项目)”,这些天马行空的项目,有太空电梯和互联网热气等夭折的项目。


相比之下,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更聚焦、应用更接地气,他们从去IOE的IT安全出发,再投入到数字经济变革中。


当然,也需注意到,中国互联网公司与国际巨头间仍有差距。相比谷歌等企业动辄超千亿研发支出,国内大厂研发投入普遍还是百亿区间爬坡,中国互联网企业还需更多的努力。

含光一出,不服来干!

阿里将芯片命名为平头哥,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蜜罐,号称全球胆子最肥的动物。其性格“不服就干”也成了阿里芯片的代名词。

含光是我国传说中上古三大神剑之一,该剑含而不露,光而不耀,光听名字就能想象到此剑强劲的威力。而含光就是平头哥旗下的小弟,将来还会有更多芯片产品。含光800的出现,真正体现了平头哥的特色:短、平、快。再加上上古神剑,天下无敌,听这名字就相当的霸气。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视频等占用空间较大的信息文件会越来越多,与日俱增的海量数据需要更加强大的芯片处理才能完成。阿里对芯片的渴求比谁都更积极,所以必须研制出最牛最强的芯片才能给阿里目前的情况带来改变,这是战略性芯片。我们来看看含光800的专业数据:

含光800的12纳米技术,超过170万晶体管,超强的推理性能可以达到78563 IPS,比当今世界最厉害的AI芯片性能高4倍;芯片能效比500 IPS/W,是第二名的33倍,芯片用于云端影像处理,每秒可处理78万张。想象一下天猫淘宝的数据量,那可是天量而且每天都在增加。1颗含光800的算力相当于10颗GPU,未来5G时代智能物联网发展,就需要如此强劲的动力芯片。

含光800的面世,将会带来我国芯片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一、区别于传统通用芯片,目标更明确专一

阿里的芯片和传统通用处理器(如X86、CPU和GPU)的算法还是有些不同,属于特定场景下的特定算法,我们可以理解为:定制化芯片。含光800目标专一、把硬件和软件发挥最大价值,就像平头哥一样,瞄准目标不服就干,干到你害怕为止。

二、依靠强大的基础,芯片研发速度更快

阿里五大支持机构—ABCDE,即Algorithm 算法机构、Big Data 大数据机构、Computing 安稳的计算力机构、Domain knowledge 专业领域知识机构、以及Ecosystem 大生态机构。拥有ABCDE的阿里,研发速度更快。

如果使用传统GPU,实时处理一个城市交通视频所需GPU数量大约需要40颗,出现的延时为300ms;如果使用阿里的含光800,只用4颗就能搞定,而且延时会下降到150ms。

阿里电商系统商品库每天的增加量达到10亿张,传统的GPU技术,识别效率低,需要1个小时。含光800,只用5分钟,效率可以提升12倍。

未来的5G物联网时代,含光800超强的计算能力还可应用于智慧医疗、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智慧城市等行业。

三、为企业输出普惠算力,好东西让更多企业使用。

阿里产品铁三角:AI+芯片+云计算,从技术和硬件都没有问题,阿里是服务企业起家的,未来这些应用的目标还是广大企业用户。依靠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愿景,将会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平头哥模式,为企业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普惠算力,让更多企业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价值。


众所周知, 大部分手机制造厂商和集成电路企业都面临着原材料供应不足和芯片产能不足的状况 。虽然部分芯片生产公司依旧可以和发达 科技 公司进行相互合作,但是大部分芯片生产公司会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例如台积电与华为合作时,两家公司保持着非常正面的合作关系。台积电公司可以获得大量的订单,华为公司可以获得自主研发的芯片。再加上华为公司的创新能力比较强,显然, 华为能够顺利抢占高端消费者市场。

多家芯片制造厂商选择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而国内众多 科技 公司需要大量的高端芯片。 尽管国内的部分企业已经完成芯片的生产,但是这些芯片属于中低端芯片,根本无法满足国内 科技 公司的需求。 就在华为公司需要面临多重挑战时,阿里集团选择进军芯片市场,并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

两年之前,国内外的芯片市场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西方国家可以利用光刻机优势以及市场优势,获得大量的高端芯片。再加上智能设备生产公司的产量节节高升,这就使得大部分 科技 公司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然而,国内众多企业在芯片生产领域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国家对光刻机的出口与贩卖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很难获得大量的光刻机。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众多企业无法掌握芯片生产技术,难免会被西方发达国家卡住脖子。

在该背景下,华为公司从来没有放弃过研发芯片的过程。 虽然大部分华为最新款的手机需要使用高通公司生产的芯片,但是华为公司却在芯片研发领域拥有着非常强劲的实力。除此之外, 中芯国际和中天微在集成电路方面的表现不俗 。前者已经顺利突破芯片生产核心技术,只不过量产芯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后者已经被阿里公司收购,依旧发挥着半导体方面的优势。

2008年,国内互联网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多家企业面临着资金和市场等问题。阿里巴巴公司率先确立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方向,再加上飞天 *** 作系统与大量资金的加持,这使得阿里集团已经成为国内最先进的云计算公司。除此之外,阿里集团的大部分服务器中的芯片均采用的是英特尔公司生产的芯片,如果国外公司对相关设备以及芯片进行大量的制约和垄断,阿里集团的前期建设毁于一旦。因此, 该集团必须拥有自主研发的芯片,从而保障物联网建设十分顺利,云计算的规模不断增强。

随着时间的流逝, 阿里集团用经验告诉消费者该公司的无限发展 。首先,阿里集团 确立了三位一体的发展方案,其中包括云计算、AI和lot 。其次,Lot是获取数据的主要方式,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阿里集团的数据准确性。最后, 云计算就相当于维持整个物联网运行的强大心脏,不断地统计和整理,将误差缩小到最低水平。 再者,人类的大脑起到了控制作用,从而使人们的各项行为和举动十分正常。AI的功能与人类大脑的功能相类似, 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执行能力,将结果拉到最佳状态。

自从阿里集团宣布完成物联网的构建后,该集团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在五年之内连接100亿台终端设备,从很大程度上提高数据的可行性和利用性。与此同时,阿里集团还会利用Wi-Fi芯片,进而保证整个系统和平台的运行十分正常。 反观阿里集团在云计算方面和芯片领域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的不断成长,阿里集团已经逐步改变人们对它的传统印象。

总的来说,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和 科技 公司都会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行业环境。龙头企业的责任更重一些,以华为和阿里集团为例,两家公司深刻感受到芯片对系统研发和不断完善造成的最大影响。

与其受制于其他公司的芯片,倒不如主动地完成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从而保证公司的发展不会受制于人。 更何况全球 科技 公司正面临着发展的快速期,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才会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和发展空间,华为和阿里在芯片领域的发展,刚好可以体现两家公司对芯片的重视程度。

阿里接棒华为,挑起制芯“大旗”

华为面临多重挑战,阿里接棒华为制芯,马云先发制人抢占先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183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 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