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兆以太网挺进数据中心|万兆以太网网卡

万兆以太网挺进数据中心|万兆以太网网卡,第1张

依靠自身优异的性能与低廉的端口成本,万兆以太网被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采用,为虚拟化、网络存储等各种技术和应用提供更为可靠而宽松的网络环境。 当前,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希望能够高效处理并有效管理日益增加的带宽消耗型应用,为此相关厂商正致力于研发多项技术,如多核服务器、虚拟化、高密度计算以及网络存储技术等。这些新兴技术对输入/输出(I/O)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正是万兆以太网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首项万兆以太网(10GbE)标准颁布于2002 年,但是当时10GbE 应用的增长还只集中在那些需要最高可用带宽的细分市场中。直到2006年面向万兆以太网的10GBase-T标准的确立,才推动了6类线或更好的铜缆双绞线连接方式的普及,同时,由于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服务器网卡以及相关基础设施产品的推广应用,万兆以太网性能的魅力进一步彰显。
实际上,带宽和I/O吞吐量固然是当今数据中心连接需求的重要方面,但除此之外,现在的网络连接产品,无论是千兆还是万兆以太网,还必须对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应用提供足够的支持,包括:
●为多核服务器提供高性能、低时延、低CPU占用率的高带宽连接;
●支持多个虚拟机(VM)的 I/O 仲裁需求;
●为刀片式服务器与高密度计算提供低成本、高能效及高性能连接;
●配合SCSI以支持以太网的存储应用。

支持多核平台

利用基于多核处理器的服务器产品,数据中心可在不增加空间与散热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计算能力。用多核服务器取代较老的单核产品,可在不增加硬件占地空间的情况下将计算能力提升3至5倍。同时,由于应用被整合到性能更高、数量更少的服务器中,工作效率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然而,多核系统增强的功能与能效也同样提升了人们对I/O容量的要求。在将多个应用整合到服务器方面,多核服务器确实拥有充足的提升潜力,同时应用I/O流量的聚合还能轻易地利用万兆以太网连接的额外带宽来实现最优网络性能。但是,仅提高额外的连接带宽并不是提升吞吐量的有效解决方法,各类服务器在I/O进程中都存在着的巨大瓶颈,需要系统级的解决方案才能彻底克服这些瓶颈。
I/O加速技术在万兆以太网上得以充分发挥,该技术可在服务器系统的网卡、芯片组与处理器间实现高效数据移动,由此通过增加处理器占用率和降低延迟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以英特尔万兆以太网产品 PCI Express(简称PCIe)为例,其I/O加速功能利用芯片组而非CPU来实现数据副本移动,支持CPU预取数据,从而避免缓存未命中的发生,并提高应用的响应速度。其MSI-X技术有助于实现多个 MSI 向量间的I/O网络中断负载平衡,低延迟中断则可根据数据的延迟敏感度来自动调节中断间隔时间。此外,采用PCI-E接口的所有英特尔万兆服务器网卡还可优化多核处理器平台的吞吐量。这些新的网络特性可将全部以太网工作负载分配到系统中的所有可用CPU内核,从而大幅提高性能。

推动虚拟化技术的部署

服务器整合是当前很多数据中心正在进行的工作,这种整合一般是将相似的应用整合到一台(或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中,最典型的技术则是虚拟化,通过在服务器上定义数台虚拟机(VM)的方式实现单台服务器支持多个不同的应用与 *** 作系统。
虽然服务器上的每台VM本质上像独立的物理机器那样运行,但由于其建立在单台服务器中,因此能够有效减少服务器数量,优化服务器利用率,并对资源进行更高效的集中管理。然而,多台 VM 会产生多个I/O流,这无疑会增加每台物理服务器的I/O带宽与处理负担。
万兆以太网服务器网卡可为虚拟化环境提供最大的可用连接带宽。更为难得的是,有些万兆以太网服务器网卡(如英特尔的PCIe)还有一项针对虚拟化环境的附加功能,即用虚拟机数据队列(VMDq)来进一步提升性能。该技术可通过为虚拟服务器内的不同虚拟机(VM)指定数据包以实现加速效果。接收到的数据包被存储到对应的虚拟机的队列并提交至虚拟机监视器(VMM)交换机,从而降低内存中副本的数量(系统将利用这些副本把数据包传送至虚拟机)。VMDq 还负责将各个主机服务器上的虚拟机数据包发出,以确保这些数据包能被及时、合理地传输至网络。这样就减少了由虚拟机软件(在多个虚拟机间共享端口及交换数据)新增层产生的相关开销带来的大量I/O损失。
总之,VMDq 利用多个队列将数据包进行分类和组合,提高了服务器与虚拟机的I/O效率,实现了加速效果。

图1描述了VMDq的关键要素。VMDq在接收端将I/O数据包分类为队列(Rx1、Rx2……Rxn)并指向目标虚拟机,然后将数据包以组为单位发送至第二层软件交换,这样就减少了软件交换需要处理的决策次数和数据副本的数量; 在发送端(Tx1、Tx2……Txn),VMDq负责提供发送队列的轮询服务。这就确保了顺利发送,防止了堵塞。由于改进了接收端与传输端,处理器的负担得以降低,虚拟环境中的 I/O性能也得到了增强。

高密度计算环境的强大后台

高密度计算环境包括高性能计算(HPC)、网格计算以及刀片计算机系统等。虽然它们的架构存在差异,但这些高密度计算环境却有着许多共性: 它们大多对电源、散热和空间要求很高,这也是多核处理器能占领高密度计算环境的原因。另外,它们对 I/O的需求也相当高,其中尤以刀片系统为最。
过去,刀片系统利用光纤通道实现存储连接,利用千兆以太网实现网络连接。而现在的刀片系统正向基于双核和四核处理器且具备万兆以太网连接能力的刀片服务器迈进。此外,刀片系统上的万兆以太网中每端口的成本也由过去的动辄上千美元下降到了现在的区区几百美元。
刀片系统中万兆以太网成本下降的重要原因在于新型万兆以太网控制器中完全集成了 10GbE 链路层控制器(MAC)与XAUI端口。实际上,如果将MAC和XAUI端口作为刀片服务器上的板载LAN(LOM)使用,那就能将 10GbE 直接连接到刀片系统中间板,而不必使用昂贵的物理层(PHY)设备。这样也能把物理层设备移出刀片服务器并整合至交换端口。物理层设备尤其是光纤连接,在网卡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大,甚至超过了一半,交换层物理整合与共享会显著降低了10GbE刀片服务器系统的每端口成本。如此明显的性能提升与成本节约,尤其是采用铜缆双绞线的10GbE的出现,必将推动10GbE连接在数据中心领域的普及。

支持SAN存储

网络与数据中心存在三种传统的存储类型: 即直接连接存储(DAS)、网络连接存储(NAS)和存储域网(SAN)。每种类型都有其各自的特性与优势,相较而言,SAN在扩展性与灵活性方面最具优势,非常适合数据中心与高密度计算应用。部署SAN的主要障碍一个是设备成本,另一个是对负责安装和维护SAN光纤通道(FC)的专业人员的要求太高。尽管如此,SAN光纤通道还是凭借其高带宽优势,在存储领域市场中立足生根。
现在10GbE就要充当 SAN应用的可选架构了。这是通过iSCSI标准实现的。iSCSI标准是SCSI协议的扩展,可实现多数存储设备上的模块传输,也被应用于光纤通道。互联网扩展定义了IP扩展模块传输协议,可将标准的以太网基础设施要素用做SAN架构。
iSCSI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本地iSCSI起始器(现今多数 *** 作系统中均提供)实现的。它允许将任意以太网卡当做SAN接口设备使用。然而,由于缺少远程启动能力,这项应用无法完全发挥作用。起初,人们对iSCSI主机总线适配器(HBA)提供过一种解决方案,但由于该方案与光纤通道适配器一样昂贵和专业,而使人望而生畏。
为此,支持iSCSI 远程启动成为新一代的PCI-E千兆和万兆服务器网卡的一项重要的特性。因为这样我们不仅能够从SAN中享受到10GbE的带宽优势,同时,还能使以太网与光纤通道在同一网络中使用。如图2所示,这种部署支持在扩展传统光纤通道SAN时使用低成本、高性能10GbE。

除了光纤通道带来的带宽优势外,带有iSCSI远程启动功能的10GbE网卡还为SAN应用带来了一系列优势。其中包括:
1 降低设备与管理成本。同高度专业的光纤通道组件相比,10GbE 网络组件价格更低,而且由于采用了以太网规范,安装与维护过程也避免了对光纤通道专业技能的依赖。
2 增强服务器管理能力。远程启动不再依赖每个服务器内的直接连接硬盘,而是可以通过SAN上的 *** 作系统映像来完成启动。这为机架安装式和刀片式服务器应用中的无盘服务器的使用以及服务器整合带来了很大便利。此外,通过 SAN 上的 *** 作系统映像来启动服务器还能保证每个服务器都采用了完全相同的 *** 作系统(以及相同的补丁和升级)。
3 改进灾难恢复能力。所有本地 SAN 信息,包括启动信息、 *** 作系统映像、应用程序以及数据,都能备份到远程 SAN,以便实现快速完全的灾难恢复。远程启动与 iSCSI SAN 为灾难防护与恢复提供了更为稳妥的保障。因为 iSCSI SAN 可以被保存在可用互联网连接的任意位置,它对地理位置的要求比较宽松,因而能更好地隔离防护因本地或地区性灾难(如地震、飓风)产生的网络瘫痪。
图2显示了FC(光纤通道)与iSCSI SAN共同使用的情形,也提出了一种新兴的统一光纤融合模式。2007 年 4 月,有关厂商共同宣布支持以太网光纤通道(FCoE)标准,从而将这种融合模式进一步推向了统一光纤的发展方向。FCoE为将服务器连接至现有FC SAN提供了第二种具有优势的解决方法,即在单个低成本多功能网卡上融合存储与局域网流量。另外,大容量机架式服务器与刀片式服务器将更适合通过通用以太网光纤架构连接到现有光纤 SAN上。

作为数据中心的基础网络架构

以前的数据中心千兆以太网是一种普遍的网络架构,但其带宽限制曾阻碍了它成为一些应用领域的首选架构,尤其是存储应用与进程间通信(IPC)领域。因此,光纤通道与 InfiniBand 成为注重性能的数据中心的首选架构。
光纤通道是一种数据传输技术,用于计算机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光纤通道尤其适用于服务器共享存储设备的连接和存储控制器与驱动器之间的内部连接。光纤通道以1Gbps、2Gbps、4Gbps速率传输SAN数据,延迟时间短。例如,典型的光纤通道转换所产生的延时仅有数微秒。正是由于光纤通道结合了高速与低延迟的特点,在时间敏感型交易处理的环境中,光纤通道成为理想的选择。
然而,由于每台服务器需要配备一片特殊的光纤卡(光纤通道主机总线适配器卡,HBA),每片光纤卡(HBA)必须连接到光纤交换机中相应的端口,以形成SAN的“交换结构”, 导致构建光纤通道系统需要高昂的初期投入和维护成本,使得光纤通道技术主要局限于高端的存储应用。
InfiniBand是由InfiniBand行业协会制定的一种基于通道的、采用交换结构的I/O体系。其设计思路是通过一套中心机构在远程存储器、网络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单一的连接链路,并由中心InfiniBand交换机来指挥流量,其非常紧凑的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有效性和可靠性。当前,InfiniBand 主要应用在高性能计算领域,阻碍InfiniBand 进入其他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构建该系统的价格太高。
如今,一些新技术的突破使万兆以太网能满足高带宽、低延迟与数据包零丢失的需求,同时能以更低的成本构建数据中心。
iSCSI起始器在 *** 作系统中的引入,为以太网充当存储架构开辟了道路,而iSCSI 远程启动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这条道路,使以太网服务器网卡能够提供更低的价格、更远的传输距离以及更简化的结构而成为极具优势的SAN架构。现在,与光纤通道相比,价格更低、性能更高的10GbE 服务器网卡在带宽和性价比方面更具优势。
以太网(尤其是万兆以太网)向存储领域的扩展,标志着以太网 I/O 融合趋势的开始。以太网 I/O 融合将带来诸多好处,包括降低基础设施及管理成本、规范互联行为以及为整个网络(从服务器背板到网络外延)提供高度灵活的单独架构。
当然,为了在以太网中实现 I/O 融合,仍需要增强一些端到端服务的质量才行。其中包括: 存储过程中数据包零丢失(消除对 iSCSI 的依赖)、更低的延迟(这与 InfiniBand 是一致的)、虚拟化网络链路、SAN 远程启动等。而具体到服务器网卡与交换机,主要包括优先组、端到端堵塞管理、流控制、带宽预定等。
业界有些厂商已就 I/O 融合理念着手开发专门技术与产品,并且开始全力推广 IEEE 标准。以太网 I/O 融合实现后,多种流量类型(局域网、存储以及 IPC)都将被整合到一个易用且真正普及的网络架构中。
可以预计,随着10GbE 中每端口成本的显著下降( 2005 至 2007 年间下降达 41%)以及基于多核处理器的刀片式服务器和其他平台在性能和能效上的巨大提升,10GbE 连接必将在数据中心与网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随着 iSCSI 起始器在 *** 作系统中的出现以及服务器网卡对 iSCSI 远程启动的支持,10GbE 必定会在SAN应用领域充当更多重要角色。10GbE与以太网将通过 I/O 融合实现更低的网络基础设施成本,同时满足各种业务对于灵活性与响应速度的需要。

局域网设计方案
如果将企业信息化比作一项建筑工程的话,那么企业网建设就好比大楼的奠基石一样。企业网的建设包括局域网建设、广域互联、移动无线等方方面面。今天我们主要来说明一下有关局域网建议方面的设计方案。
一、局域网设计的原则
1、 应用为本的原则:局域网的设计应遵循“应用为本”的原则,在应用的基础上设计局域网。
2、 适度先进原则:网络设计时,应考虑到能够满足未来几年内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要。
3、 可扩展原则:可扩展是指网络规模和带宽的扩展能力,也是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的。
二、局域网设计的步骤
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要了解局域网用户现在想要实现什么功能、未来需要什么功能,为局域网的设计提供必要的条件。
2、 确定网络类型和带宽:
(1)确定网络类型:现在局域网市场几乎完全被性能优良、价格低廉、升级和维护方便的以太网所占领,所以一般局域网都选择以太网。
(2)确定网络带宽和交换设备
一个大型局域网(数百台至上千台计算机构成的局域网)可以在逻辑上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核心层、分布层和接入层。在中小规模局域网(几十台至几百台计算机构成的局域网)中,可以将核心层与分布层合并,称为“折叠主干”,简称“主干”,称“接入层”为“分支”。对于由几十台计算机构成的小型网络,可以不必采取分层设计的方法,因为规模太小了,不必分层处理。
目前快速以太网能够满足网络数据流量不是很大的中小型局域网的需要。但是在计算机数量超过数百台或网络数据流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应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以满足对网络主干数据流量的要求。
网络主干和分支方案确定之后,就可以选定交换机产品了。现在市场上交换机产品品牌不下几十种。性能最高的当属3com、avaya、ucom等国外交换机品牌,这些产品占领了高端市场,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以全向、神州数码d-link、实达、长城、清华紫光、tcl为代表的国内交换机厂商的产品具有非常高的性能价格比,也可以选择。交换机的数量由联入网络的计算机数量和网络拓扑结构来决定。
3、 确定布线方案和布线产品:
现在布线系统主要是光纤和非屏蔽双绞线的天下,小型网络多以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为布线系统。因为布线是一次性工程,因此应考虑到未来几年内网络扩展的最大点数。
布线方案确定之后,就可以确定布线产品了,现在的布线产品有许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4、确定服务器和网络 *** 作系统:
服务器是网络数据储存的仓库,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服务器的类型和档次应与网络的规模和数据流量以及可靠性要求相匹配。
如果是几十台计算机以下的小型网络,而且数据流量不大,选用工作组级服务器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如果是数百台左右的中型网络,至少要选用部门级服务器;如果是上千台的大型网络,5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上的企业级服务器是必不可少的。
市场上可以见到的服务器品牌也非常多,ibm、惠普、康柏等国外品牌的服务器享有比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但是价格也比较高;国产品牌服务器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如浪潮、联想、长城、实达、方正等。
服务器的数量由网络应用来决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备e-mail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也可以让一台服务器充当多种服务器角色。
网络 *** 作系统基本上是三分天下:微软的windows 2000
server、传统的unix和新兴的linux,可以根据网络规模、技术人员水平、资金等综合因素来决定究竟使用什么网络 *** 作系统。
4、 其他方面的考虑:
局域网的设计还包括不间断电源、网络安全、互联网接入、网络应用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在建设时,应加以系统考虑,并能保证网络正常稳定运行。
希望对你有帮助哈 加油!

局域网组成
一、局域网的特征:
局域网分布范围小,投资少,配置简单等,具有如下特征:
1.传输速率高:一般为1Mbps--20Mbps,光纤高速网可达100Mbps,1000MbpS
2.支持传输介质种类多。
3.通信处理一般由网卡完成。
4.传输质量好,误码率低。
5.有规则的拓扑结构。
二、局域网的组成:
局域网一般由服务器,用户工作站,传输介质四部分组成。
1.服务器:
运行网络0S,提供硬盘、文件数据及打印机共享等服务功能,是网络控制的核心。
从应用来说较高配置的普通486以上的兼容机都可以用于文件服务器,但从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尤其是从网络的系统稳定性来说,还是选用专用服务器为宜。
目前常见的NOS主要有Netware,Unix和Windows NT三种。
Netware:
流行版本V312,V411,V50,对硬件要求低,应用环境与DOS相似,技术完善,可靠,支持多种工作站和协议,适于局域网 *** 作系统,作为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性能好。
Unix:
一种典型的32位多用户的NOS,主要应用于超级小型机,大型机上,目前常用版本有Unix SUR40。支持网络文件系统服务,提供数据等应用,功能强大,不易掌握,命令复杂,由AT&T和SCO公司推出。
Windows NT Server 40:
一种面向分布式图形应用程序的完整平台系统,界面与Win95相似,易于安装和管理,且集成了Internet网络管理工具,前景广阔。
服务器分为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在Internet网上,还有Web,FTP,E—mail等服务器。
网络0S朝着能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多种网卡和工作站的方向发展。
2.工作站:可以有自己的0S,独立工作;通过运行工作站网络软件,访问Server共享资源,常见有DOS工作站,Windows95工作站。
3.网卡:将工作站式服务器连到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通信,数据转换和电信号匹配。
网卡(NTC)的分类:
(1)速率:10Mbps,100Mbps
(2)总线类型:ISA/PCI
(3)传输介质接口:
单口:BNC(细缆)或RJ一45(双绞线)
4.传输介质:目前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1)双绞线(TP):
将一对以上的双绞线封装在一个绝缘外套中,为了降低干扰,每对相互扭绕而成。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局域网中UTP分为3类,4类,5类和超5类四种。
以AMP公司为例:
3类:10Mbps,皮薄,皮上注“cat3’,箱上注“3类”,305米/箱,400元/箱
4类:网络中用的不多
5类:(超5类)100Mbps,10Mbps,皮厚,匝密,皮上注“cat5”,箱上注5类,305米/箱,600—700元/箱(每段100米,接4个中继器,最大500米)

接线顺序: 正常: 白桔 桔 白绿 蓝 白蓝 绿 白棕 棕
1 2 3 4 5 6 7 8
集联: 白绿 绿 白桔 棕 白棕 桔 白蓝 蓝
1 2 3 4 5 6 7 8
STP:内部与UTP相同,外包铝箔,Apple,IBM公司网络产品要求使用STP双绞线,速率高,价格贵。
(2)同轴电缆:
由一根空心的外圆柱导体和一根位于中心轴线的内导线组成,两导体间用绝缘材料隔开。
按直径分为粗缆和细缆。
粗缆:传输距离长,性能高但成本高,使用于大型局域网干线,连接时两端需终接器。
A粗缆与外部收发器相连。
B.收发器与网卡之间用AUI电缆相连。
C.网卡必须有AUI接口:每段500米,100个用户,4个中继器可达2500米,收发器之间最小25米,收发器电缆最大50米。
细缆:传输距离短,相对便宜,用T型头,与BNC网卡相连,两端安50欧终端电阻。
每段185米,4个中继器,最大925米,每段30个用户,T型头之间最小05米。 按传输频带分为基带和宽带传输。
基带:数字信号,信号占整个信道,同一时间内能传送一种信号。
宽带:传送的是不同频率的信号。
(3)光纤:
应用光学原理,由光发送机产生光束,将电信号变为光信号,再把光信号导入光纤,在另一端由光接收机接收光纤上传来的光信号,并把它变为电信号,经解码后再处理。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绝缘保密性好。
单模光纤:由激光作光源,仅有一条光通路,传输距离长,2公里以上。
多模光纤:由二极管发光,低速短距离,2公里以内。
三、计算机网络软件体系:
四、局域网的几种工作模式:
1.专用服务器结构:(Server—Baseb)
又称为“工作站/文件服务器”结构,由若干台微机工作站与一台或多台文件服务器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组成工作站存取服务器文件,共享存储设备。
文件服务器自然以共享磁盘文件为主要目的。 对于一般的数据传递来说已经够用了,但是当数据库系统和其它复杂而被不断增加的用户使用的应用系统到来的时候,服务器已经不能承担这样的任务了,因为随着用户的增多,为每个用户服务的程序也增多,每个程序都是独立运行的大文件,给用户感觉极慢,因此产生了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2.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
其中一台或几台较大的计算机集中进行共享数据库的管理和存取,称为服务器,而将其它的应用处理工作分散到网络中其它微机上去做,构成分布式的处理系统,服务器控制管理数据的能力己由文件管理方式上升为数据库管理方式,因此,C/S由的服务器也称为数据库服务器,注重于数据定义及存取安全后备及还原,并发控制及事务管理,执行诸如选择检索和索引排序等数据库管理功能,它有足够的能力做到把通过其处理后用户所需的那一部分数据而不是整个文件通过网络传送到客户机去,减轻了网络的传输负荷。C/S结构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与局域网技术发展相结合的结果。
3对等式网络:(Peer—to—Peer)
在拓扑结构上与专用Server与C/S相同。在对等式网络结构中,没有专用服务器 每一个工作站既可以起客户机作用也可以起服务器作用。

可以通过购买一个USB接口的千兆网卡来实现连接千兆网络的需求,现在市面上有很多USB口的网卡可供选择。

安装方法也很简单,如图所示,将USB网卡插入USB接口内,然后连接网线,在你的系统中会提示有新的设备,安装驱动。会在网络连接里产生一个新的本地连接,填写好IP信息即可。

win7如何修改IP地址

1、首先对网络点右键,打开属性。

2、选择更改适配器设置。

3、本地连接右键--选择属性

4、选择Internet 协议版本 4,点选属性

5、可以根据网络环境不同,选择自动获取IP或手动输入IP。

用网线将电脑和无线路由器链接;如果用是ADSL上网,请将ADSL WAN接口输出的网线接在路由器的WAN接口;查看无线路由器背面贴标,上门标识有无线路由器的IP地址、默认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我们打开浏览器,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路由器的IP地址打开。(这款路由器的IP为:19216811)输入用户名密码 默认为 admin 密码 admin。打开路由器设置界面以后,这里直接下一步。

向导提供三种最常见的上网方式供选择。分别为:PPPoE(ADSL虚拟拨号)、动态IP(以太网宽带,自动从网络服务商获取IP地址)、静态IP(以太网宽带,网络服务商提供固定IP地址)。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我们以PPPOE拨号为例进行设置。

选着PPPoE(ADSL虚拟拨号)下一步。输入宽带运营商给你提供的用户名密码,点击下一步。这里设置开启无线,设置SSID,这里可以自行输入数字或者字母,用于多个无线路由区分。信道自选着即可,模式默认。下一步设置无线加密,防止他人非法使用。到此结束。

以下是步骤

一 连线方法:从猫出来的网线水晶头,插入路由的wan口,电脑各自用网线与路由器的任一lan端口相连。
二 简易设置路由器:按照路由器的说明书登录到路由的管理界面(说明丢了则尝试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19216811回车,默认账号口令通常是admin)里面,使用设置向导,宽带连接类型选择“静态IP”,然后再在下面输入你的光纤宽带商提供给你的IP、网关、子网掩码、DNS地址四个参数,然后保存。随后去检查DHCP服务是否已经启动,使它处于启动(开启)状态。如果需要使用无线,还需要同时进入无线路由的无线设置页面里去开启无线功能(通常就是在相关页面打一个勾)。保存后再退出。
最后进入系统工具项里重启路由器(简单的将其电源线拔掉等一分钟再插上)。
其它关于路由器的进阶设置就暂时不忙,等你熟悉了路由设置之后再去设定。
三 设置电脑:设置协议TCP/IP属性。右击本地连接—属性—网络--协议(TCP/IP)--属性—使用下面的IP地址--电脑均设为“自动获得IP地址”、“自动获取DNS地址”,确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2156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1
下一篇 2023-06-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