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格局有哪些类型?

市场格局有哪些类型?,第1张

市场格局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市场走向型,一种是市场改革型,最后一种是市场创新型。
市场走向格局是洞察市场经济总体趋势和走向的格局,即最受欢迎的行业。市场改革型格局是在原有行业行当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经济收入的总体格局。市场创业格局是在市场上推出全新的产品,全新的模式,避开拥挤市场竞争的新思路之格局。
三种格局综合的体现就是:“在已有基础和未知领域的市场革新与前沿创新”。

在近几年的服务器 *** 作系统市场,Unix市场的萎缩,Linux增速的减缓和Windows快速增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近日,随着微软Windows Server 2008的发布,服务器 *** 作系统市场的竞争格局如何变化再度引发业内的关注。
向Linux迁移减缓Unix趋向平稳
近几年,曾经在服务器 *** 作系统市场占据优势的 Unix遭到了来自Windows和linux的冲击,市场占有率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众所周知,Unix服务器的优势主要是硬件方面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长期以来,各种重量级的服务器厂商,如Sun、惠普、IBM、SGI等公司开发的高性能计算机上,只有Unix和他们的硬件可以很好地结合。所以,有业内专家认为,在Unix拥有的高性能和可靠性中,有一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服务器硬件。但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硬件的成本不断下降,许多厂商的服务器也开始拥有不错的性能。特别是目前基于X86架构所流行的多核的硬件技术,以及集群方面软件技术的成熟,尤其是Windows和Linux在性能上的提升以及对集群架构和高性能硬件的支持,用户完全可能以比Unix服务器低几个数量级的成本来构造出和Unix服务器相当的系统,并且其维护成本也比 Unix服务器低得多。所以有不少用户开始从Unix的应用开始向 Windows和Linux的应用迁移。鉴于 Unix和Linux的亲密的“血缘”关系,Unix的用户更倾向于向Linux迁移。
尽管Unix向Linux和Windows的迁移让Unix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这种迁移的趋势已经到达一个瓶颈。更为重要的是,以IBM为首的Unix阵营出于高利润的考虑仍旧在不断地推出新的Unix系统以吸引新的用户。日前,IBM正式将AIX *** 作系统升级版本投放市场。这是IBM公司首次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使用它的Unix开发平台而采取行动。对此,IBM副总裁、负责systemp项目的市场运作和策略制定的ScottHandy对记者讲,公司将有代表性地选择客户,为他们提供新 *** 作系统的测试版本。
在这种情况下,IBM发布了改进的AIX,希望能借此机会,利用AIX和Power6处理器相结合的优势,吸引更多的用户。从目前服务器市场的销售额Unix仍旧保持着稳定这一事实可以看出,Unix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仍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中国市场,目前的金融、电信等关键性领域,Unix的应用依旧不少,这一来是因为Unix还是具有比较高的可靠性,二来是因为从Unix向其他系统的迁移对于用户来说比较麻烦。
Windows频发力Linux亟待开拓新用户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Linux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其在桌面端的应用始终未能形成气候,所以在提到Linux应用的时候,大多是指Linux在企业级服务器的应用。事实的确如此,由于Linux性能稳定和成本相对低廉,使得Linux在服务器中所占的市场份额是最大的,约占30%左右,其他的市场份额均被Unix和Windows瓜分。但是随着Windows在服务器领域的不断发力, Linux以往的一些优势正在遭受挑战。例如Linux的安全性比Windows高就是典型的例子。
众所周知,服务器一般都是企业级的应用,所以系统的安全性无论是对于企业应用的系统还是企业的业务来说都至关重要。但有一点人们忽视了,那就是企业级的应用一般跑的程序都相对的单一。例如有的企业服务器专门来跑ERP(企业资源管理),有的只跑数据库,这是Linux的特点所决定的。与之相反,基于Windows的服务器往往通过虚拟化会跑多个应用,既然是跑多个应用,与只跑单一应用的 Linux相比,其出现问题的几率就相对要大一些。相关的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所谓的Linux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应用相对单一和简单,所以稳定性相对就要高些。这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有关Linux在服务器领域应用中与Windows相比只是相对稳定的结论。同时说明Linux系统的问题在于其许多功能尚未被广泛使用,比如客户 *** 作系统环境的虚拟化,Linux系统在这一领域的配置是全新的,而Windows系统则可将当前服务器整合为虚拟服务器。随着微软WindowsServer2008的发布,Windows相对于Linux在虚拟化方面的优势更是得到了加强。
对此,分析师王强对记者讲,在企业日益注重节能和成本的今天,虚拟化与绿色是Linux新的增长点。所以从未来看,Linux应该继续在稳定性、安全性和虚拟化应用上下功夫,以和Windows争夺Unix的市场,让自己目前还算稳固的服务器市场加快增长。而中国开源推进联盟主席陆首群在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称,Linux如果想要进一步发展的话,应该更往高端,即Unix应用的领域去发展,以争取脱离Unix的用户向linux迁移。
此外,所谓的 Linux相比较Windows的成本优势也面临着Windows的挑战。众所周知企业级服务器系统的所有成本包括硬件、软件和支持费用。诚然, Linux软件的部署成本相对于Windows较为低廉,但对于企业来说,部署之后的服务和维护至关重要,甚至要超出部署系统的本身。刚刚与微软签署了 WindowsServer2008预装协议的中国主流服务器厂商之一的宝德公司常务副总裁马竹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他们没有专门的IT管理人员,所以他们出于易于使用和维护成本的考虑,更愿意选择Windows *** 作系统。
由此可见,在未来的Windows和Linux的竞争中,面临Windows在服务器领域应用的不断成熟和Unix向Linux迁移的减缓,如何进一步走向高端,降低服务和维护的成本以争取新的用户是Linux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何分析市场竞争情况

如何分析市场竞争情况,竞争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必要手段,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见到弱肉强食或者自我淘汰的竞争,落后的人只会被时代的潮流抛弃,下面分享如何分析市场竞争情况。

如何分析市场竞争情况1

关于市场竞争分析一般有3个情况:

目标群体是否一致;公司是否有优势(前期优势/后发优势);跨行业竞争对手。

一、目标群体是否一致

目标群体及市场,不同的目标群体会决定公司以何种商业模式入场。

比如在校学习的学生和校外学习的学生,前者公司会以在线学习的平台、线下教学工具混合教学资源入场,而针对于在校外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公司会直接采用补习服务的形式切入目标群体。

在大多数人看来,上面的例子像是针对于同一目标群体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实则没有分析到更本质的因素,“是什么导致了两个不同的场景”,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校的教学水平会决定学生出现在哪个场景中。

同样的根据上述两个水平也可以分出多种不同的学生群体,及多种不同的目标群体,这就是目标市场的划分。

当然了,如果再细分可以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学校教学水平的因素,比如学生家庭因素导致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等等,市场没有细分到这种程度,所以目前就不在进行深入分析。

细分的理念,在数字化时代必不可少的一项分析理念。

但是细分并不是一种好事儿,你所看到的会构成你,如果一直都是在现在的你的基础上去看新的事物,那你一直都会是你,而不是更多可能性的你,这个就不在这里展开,以后会有《个性化时代之殇》的分析。

二、公司是否有优势

确定了目标群体,接下来就要分析一下公司是否能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以下5个因素便是决定了公司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资本:资金、人员、技术;品牌:相关领域的市场知名度;渠道:触达用户的能力;售后:持续地服务用户的能力;企业文化:聚集力量的文化。

1、 资本

资本决定了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持久力,持续地市场投入、持续地研发投入产品更新迭代,直到把大部分的竞争对手耗死。

2、 品牌

品牌决定了用户是否会购买,良好的品牌是用户购买的基础,我想现在应该不会有人买三鹿 奶粉吧。同时,品牌越贴近于用户定位,用户对品牌的认可度便越高,在用户做决策的时候便会更倾向于这个品牌。

3、 渠道

渠道决定了触达用户的能力,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渠道的能力都直接决定了产品是否能够触达到正确的用户、和用户建立持续的正向连接、并收集正确的用户反馈支撑产品的优化。

4、 售后

让顾客感到温暖的服务。

售后这里,一定要敢于断舍离,如果自己的产品给用户带来了烦恼,要勇于承担责任。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某些利益存在让自己接着犯错误,放弃沉没成本是一种态度,纠正自己犯过的错误是一种进步。

5、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可了不得,真正决定一个企业能够走多远的并不是上面的资本、品牌、渠道和售后,更本质一些的是企业文化。

企业聚力,可以获得品牌、创建品牌、拓展渠道、提升售后服务,因为这些都是需要人来做,“需要人来做好”。

三、跨行业竞争对手

跨行业竞争对手都是可怕的存在,比如BATJMD,他们有资本,可以对任何行业进行降维度打击,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得不考虑他们入场自己所在领域会造成的影响,并早早制定相对应的计划。

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把和自己PK的对手搞定,然后静待岁月安好即可。

如何分析市场竞争情况2

1、完全竞争假设

西方经济学的假设比较粗糙,相当多的假设都不切实际,比如关于完全竞争市场假设,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类型中,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信息具有完全性。这样的理论如果仅仅只是做为理论建设,倒也无可厚非。但关键的问题是,很多学者会误将这些粗糙的理论来理解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经济运转,甚至使用这些简化的理论来遮掩市场上的实际不平等。

极端的新自由主义甚至认为,根本没有市场垄断,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面临同样的竞争程度。传统经济学则认为存在市场垄断,但分析还过于粗糙。实际的情况是,不同的市场地位面对着不同激烈程度的竞争。如果要量化的话,竞争程度可以分为-100, 100,从最不激烈到最激烈。

2、最激烈竞争的市场:以农民为例

最底层的农民,其实面临着最激烈的竞争,农业竞争中最激烈的程度可以量化为100。因为中国有9亿农民,每个农民基本上都面临着(9亿-1)这么多的竞争。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下,农民的收入就会很低很低。那么,农民如何可以提高收入?一种方法是走现代化农业大规模经营,但这已经不是农民,是农场主。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是搞农村合作社,提高议价能力。可以分散式搞自然农业,但是要集中化议价和配送。

其实,市场价格与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包括经济实力生产规模市场份额等因素)有关系。同样的农产品,如果是农民自己卖最便宜,如果农村合作社来卖就比较贵一些,如果是农村垄断组织来卖,那天价也有可能。这个观察,是可以实证研究的。在大型超市的进货交易中就可以发现,如果是以行业组织的方式来交易,价格会贵一些。如果是以个别公司的方式来交易,价格会便宜一些。

3、最具垄断性的市场:以国际金融为例

最上层的精英,其实面临的竞争反而是较少的。特别是垄断阶层,他们面临的竞争反而是最少的,垄断中最少竞争的程度可以量化为-100。在交易中,垄断方具有非常强势的定价权。市场中的胜利者,是倾向于也是易于走向垄断的。

例如在国际金融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金融竞争,就好像一个国家内部公司与公司的竞争类似。美国在国际上拥有金融垄断的实力,美元又是垄断货币,可以向全世界开征铸币种,同时美元又是石油交易和黄金交易的结算货币,全球经济起飞要买石油,各国都需要美元,全球经济危机要买黄金避险,各国也都需要美元。所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其实各国的地位是非常不平等的。当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各个国家债务多泡沫大的就会先倒,这个国家破产的优质企业就会被美国低价收购,这个国家的资本也会迅速外流,一般也是流向美国,如果大家买黄金避险,美元又是结算货币,同样会推高美元。因为美元是世界垄断货币,所以美国即使会倒也是最后才会倒的一个。所以,国际金融从来就是一场不平等的游戏。拉美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全球新兴经济体利益受损,美国金融反而从中获利,甚至收购和控制了其他国家的重要企业。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又缺失法治的制约力量。谁敢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就会受到美国的挑战。本来欧元可以挑战美元的霸权,但是现在的欧元经历希腊债务危机和英国脱欧等等冲击,已经无力与美元竞争。希腊债务危机,其实就是美国埋在欧元区的定时炸d。未来,中国和人民币的崛起,是一个重要的变数。但是,挑战也是一直存在的。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受到美国政府的极力阻拦。今年上半年,美国政府制造的南海危机,也是意在打击外界对于中国的信心,借此来打击人民币信用。当然,在短期内,人民币是无力冲击美元的。至少在一段时期内,美国金融还会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天下苦美久矣”。

如何分析市场竞争情况3

一、市场格局

1、市场容量和格局

目前整个市场的容量有多大,竞争格局大致是怎样的。较为成熟的业务领域,各大分析机构都会有专业咨询报告做参考,帮助我们获取到整体概况信息。但是,如果我们的业务领域才刚刚兴起,要看清楚市场格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比如各个垂直行业SaaS。

从笔者所在领域来讲,2014年才陆续有玩家进入,都是新兴创业公司,直到2016年初,几大巨头才开始布局。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外部投融资环境,都对这个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得出一个整体趋势上的判断,整个盘子有多大,主要玩家有哪些,我们怎么应对,这都是我们业务开展的基础。

2、潜在的增长市场

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思维告诉了我们无数从小处切入,以小博大,先做量后变现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会回归到商业价值本身。如果目前的业务领域市场容量有天花板,那么下一步产品和公司会走向何处。我们可以看看潜在的增长市场是什么,竞争对手在这些地方都是怎么布局的。

比如某推送服务公司,在C轮后的布局就值得玩味。再如360,先做的杀毒、再做安全卫士、再做浏览器、再做广告游戏硬件等生态。

3、主要对手竞争力评估

这里竞争对手竞争力评估,更多的是竞争对手公司层面上的评价。可以采用波特五力等管理学模型做分析。具体做法请参考管理学书籍。

二、产品和解决方案

1、竞争对手组织结构

我们可以先了解竞争对手的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层都有些什么人,都是什么背景和能力。这从公开资料和业界口碑,可知一二。还有产品、技术、市场、销售等部门的组织架构、人员数量。只要平时功课做的足,也是可以获取到的,比如业界消息、招聘信息等。

2、产品在竞对内部所处地位

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需要各种情报消息交叉分析,然后加上经验推断。以笔者公司业务为例,我们年初分析竞品时,把某国内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也纳为竞争对手,但是他们并没有推出直接对标的产品。但笔者从某渠道获知,其内部孵化了一个类似项目,且该公司目前商用产品的底层技术是可以用于研发和我们对标产品的。后来到今年末,该公司推出了相关商用竞品。大公司孵化项目,很多是出于试水目的,或者丰富产品矩阵,这样的项目得到的资源支持,反倒不如主打某一两款产品的创业公司。

3、产品定位和目标客户细分

即使是完全对标的产品,因为不同对手的资源和能力不同,产品定位和目标用户也是有差异的。如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几款精细化数据分析工具。A主打无埋点,客单价高,主要做大中客户。B主打私有化部署,性价比较高,也是做大中客户。C也主打无埋点,价格低廉,主要做中小型客户。定位和目标用户会决定竞争对手的营销、服务、销售策略。

4、解决方案和核心技术分析

这个就属于其他文章讨论最多的竞品分析了。这里的难点在于情报的获取,企业级产品的获取不如消费级产品容易得到,特别是一些私有化部署的软件产品。从各种公开和非公开的渠道,获取竞品的产品介绍、技术白皮书、获得竞品的试用、竞品客户的反馈扥、行业会议、竞对公司离职人员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涉及到很多比较灰色层面,就不展开说了。

5、官网、用户后台产品分析

官网和用户后台信息是相对容易获取到。这样可以从侧面反映竞争对手的实力。主要可以看以下几个方面:功能结构、信息架构、用户体验。

三、营销策略

一般来讲,大厂财力雄厚,推新品高举高打。如某大厂今年推云服务,因为进入这个领域比其他几家已经慢了一拍,所以从贴近客户业务的层面推出了几款产品。先是几个产品单独试水,做了一年时间的考察。然后在恰当时机,整合成一个品牌,在公司品牌的背书下,在各大科技媒体渠道、线下展会集体发声,并结合KOL在各种产品、技术圈层扩大品牌影响。

在广告投放和SEM上以效果为主,买断了大量关键词和主要广告位,并加强了数据监测不断优化投放。

相对来说,创业公司的营销手段和资源就匮乏得多。总的来说,做好竞对的广告、SEM、展会、PR等营销策略的监控是很有必要的。

四、服务策略

服务水平是考虑一家企业服务产品商业务能力重要因素。虽然大多数企业服务厂商都打出了724这样的字样,但实际上这做起是非常不容易的。

竞对的内部服务资源和流程可能并不容易获取,但我们是可以从试用竞品的过程中体验到对接服务人员的素质的。

具体来讲,比如获取服务支持便捷度、解决问题的响应度、技术支持文档的完备性和可读性等。

五、销售和客户关系

这里面需要评估的是竞对的销售组织、策略和客户关系、价格体系、渠道策略几个方面。有些公司长于产品技术的,有些公司长于销售和客户关系。在互联网企业服务这个圈子里,不少人是从传统软件或者硬件设备厂商过来的。那么他们的公司或多或少都会打下这些经验的印记。

华为的崛起,让科技圈在谈到BAT时,不得不将华为也纳入讨论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华为的声量甚至要大过BAT,要知道去年华为的营收突破了千亿美元,超过了腾讯和阿里之和。
反观浪潮,似乎也在走着和华为相似的崛起之路,不光在营收这一指标上直追TMDJ这几个小巨头,在利润水平上更是让这几家汗颜。确实,浪潮和华为在主营业务和战略布局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浪潮和华为都是做硬件起家,继而在主营业务上都掌握核心技术,从而走上攻城略地的征伐之路。
华为最先涉足的是通讯运营商业务,其中包括基站、交换机、路由器及光网络产品,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是各产品上的处理芯片,华为逐一完成了上述产品主要芯片的自研。
其中基站使用的是海思ASIC芯片,交换机产品用的是海思ENP系列芯片,路由器则开发了SA、SD和HI三类芯片,其中高端产品使用的海思SD58XX性能大大高竞争对手,光网络产品有自研的OptiXtreme系列oDSP芯片,可以支持单波100G—600G速率可调,单纤容量达40T,为业界最高。
浪潮则是上世纪90年代进入服务器领域,并将服务器作为战略业务。
2013年发布了中国第一台高端服务器系统天梭K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高端主机技术的国家。此后,浪潮又成功解决了32颗处理器、256条内存之间高速互联与数据一致性的技术难题,系统掌握了“双翼可扩展多处理器紧耦合共享存储器体系结构”、“三级目录两级缓存一致性域协议”、“软硬件一体化的系统高可用技术”等产业核心技术。
其次,浪潮和华为一样,现在都在进行全产业布局。
在主营业务获得成功后,华为先后向企业业务(服务器)、云计算、AI、智能终端(手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等方面进行布局,并且在进入的每个领域都有小成。可以说,华为已经逐渐摆脱了仅仅只是一个ICT企业的标签,成长为业务体系多元的综合性科技巨头。
浪潮也是如此,确定服务器作为企业战略根基业务,之后也在云计算、AI、智慧城市、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广泛布局。在浪潮的规划中,到2022年,服务器业务要做到全球第一;全球的“五朵云”中,其中有一朵是浪潮云。
最后,浪潮和华为都经历了从2G、2B市场向2C个人消费型市场转型的经历。
面向个人消费市场,直接拥抱消费者是科技巨头的必经之路,只有在广阔的个人消费市场才能真正历练一家企业的综合能力。华为也正是因为2C业务的成功,才让公众逐渐认识和了解华为。
浪潮以“爱城市网App”入局,通过浪潮在B端和G端积累的势能,通过数据链接向C端延伸。虽然浪潮2C转型还没有太多值得一说的故事,但浪潮已经实实在在迈出了布局C端的步子。
如此看来,“智能相对论”也认为,浪潮与华为确实很像,但并不能说浪潮就是华为的“翻版”,将两家企业进行更加细致的剖析,还是可以发现很多不同之处。
1、华为的业务布局更广。
这里所说的布局主要指的是华为的个人消费终端、物联网以及芯片方面的布局。浪潮在这些方面也开始涉足,但还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产品,还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2、华为对供应链的控制力更足。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给了华为一个展示实力的极佳舞台。即便美国对华为实行技术封锁,华为在供应链上仍有“备胎计划”,主要华为在芯片和系统层面都拥有自研能力。浪潮虽然在主营业务服务器领域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在关键的芯片技术上,还是受制于人。
3、在体量和对行业的影响力上,华为的声量更大。
说得直白一点,浪潮在服务器市场虽然已经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但浪潮服务器对于这个市场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华为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通讯、手机等多个市场的竞争格局。
成为下一个华为or挑战BAT,浪潮凭什么?
在企业管理学中有一种“沸水效应”,说的是如果水只烧到95度,只要不继续烧下去,热度就没了;但是如果烧到100度以上,水一旦烧开,只要维持小火不断,就能一直保持沸腾,就像用户对品牌的认知。
浪潮目前的境地就很像已经到达95度的热水,已经到达了即将沸腾(成为下一个华为/与BAT比肩)的临界点,现在浪潮需要想出办法,如何保持小火不断,让水烧到100度,沸腾不停。如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浪潮要再上一个台阶,还有什么可以倚仗的武器?
1、BAT也拿不到的数据
搜索、社交、电商、出行……互联网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而互联网公司的本质就是如何运营这些数据。可是我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些被或大或小的互联网巨头“搜刮”出来的数据只占到总数据量的20%,另外还有80%的数据藏在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防火墙后。
随着互联网对公众消费数据(流量)挖掘已到极致,现在竞争的焦点开始聚焦到份额更大的隐藏数据之中,以及如何安全可控的将两部分数据融会贯通。
在这方面,浪潮拥有BAT和华为努力求之而不得的优势。
多年B端、G端经营的经历和经验,浪潮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根据《桔子财经》的报道,浪潮在企业数据、政府数据、互联网数据以及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质量追溯数据上,已经积累了近60PB的数据量。
同时浪潮的“国企身份”可以比较容易获得授权,在一个更为丰厚的数据土壤中,可以让浪潮的产品设计与解决方案更为完善和优化。
可以说数据就是浪潮的最大底气。
2、“与时俱进”的运营模式
很多2B、2G的运营都强调“驻场支持”,即运营方派驻专人到企业或政府机构提供专属服务,提高项目推进、解决问题的效率。
浪潮的运营模式不是简单的“驻场”,而是在与客户的磨合中逐渐沉淀出的JDM模式:即与客户产业链的融合为基础,面向客户具体业务,提供从研发、生产、供货到实施运维等业务链条服务;甚至与客户的合作始于朦胧期,联合研发面向未来的需求,浪潮与客户一起定义未来的应用。
很明显,浪潮的JDM运营模式与客户的距离更近,变通性更高,能够做到与产业发展和客户需求的“与时俱进”。
3、5G和边缘计算带来的机会
客观评述,被浪潮视为战略业务的服务器并不是一个朝阳赛道,根据IDC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9年一季度,全球服务器出货量为2582万台,同比下降51%,销售额为19804亿美元,同比增长44%。即便浪潮在当季实现了17%的增速,浪潮的天花板再高也在想象之内。
那么浪潮的机会在哪呢?
根据Gartner的预测,随着5G技术的普及,未来的集中式传统数据中心将不存在,IT基础设施会是分布式而且是无处不在。其中到2020年,有50%的大型企业会把边缘计算列入规划,超过50%的工业物联网分析将在边缘进行。这也意味着,未来边缘将是基础设施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浪潮对此早有布局,除了发布了一系列与AI和边缘计算相关的服务器产品矩阵外,还启动了新的AI生态发展计划——T计划,其中包括软硬件平台创新、框架优化、应用使能、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内容。
浪潮用开放聚合的生态打法来应对5G和边缘计算的挑战。
浪潮上位还有三个问题待解
“智能相对论””如此看来,浪潮距离上位似乎只差临门一脚,然而实际上,浪潮若想再上一个台阶,还需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是面向C端的产品能力。
华为也是撕开了2C市场的这道口子之后才迎来了企业发展的又一次跨跃,就目前来看,浪潮相比BAT和华为,在产品能力上有不小的差距。
浪潮尚未有像华为的手机、百度和阿里的智能音箱一样拿得出手的硬件产品,在软件产品上,浪潮想用装在“智慧城市”里的“爱城市网”App这个应用作为突破,将沉淀在政务云上的各类政府数据的价值提炼出来,为用户提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的特色的“58同城”。
然而“爱城市网”要想成为像百度搜索、微信、手淘这类杀手级的应用,不光需要解决用户认知、用户数量、使用频率等方面的基础问题,应用里的内容、体验是否能够支撑浪潮野望,也还需要产品自身做出解答。
其次,是数据掘金的风险。
上文提到,浪潮很大的一个优势是拥有海量的来自企业和政府的隐藏数据。这些数据是浪潮上位的资本,也是浪潮覆灭的隐患。
这些数据之所以藏在防火墙后,就在于这些数据过于重要。在我们看来,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泄露更多影响的是个人隐私,而这些隐藏数据的泄露可能关系到一家公司的商业、技术核心,或者关系到国家安全。
这就要求浪潮在面对这些数据时除了保持足够的定力,不为追求过高的商业利益而滥用数据,还要有足够的防护措施。因为任何一次数据安全事故都会对浪潮的商誉或者生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最后,是护城河的深度。
服务器和云计算是浪潮的主赛道,浪潮多年的经营,在这两个领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但相较BAT和华为,其护城河的深度还不够。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虽然浪潮服务器目前能够做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但DELL、华为、联想这些“友商”们和浪潮的差距并不大,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用户来说,如果没有浪潮,其他厂商也能完成“补位”。
总结:浪潮确实已经成长为科技圈里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但要想达到BAT和华为这样的高度,浪潮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其中的关键在于2C转型的速度上。B端、G端数据的挖掘固然重要,但个人消费市场的数据转化链条短,变现速度快,所受制约少,在浪潮没有拿的出手的C端产品之前,就再更多想想如何将千亿营收提高到2000亿营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稳重的爬吧。

近日,IDC和Gartner不约而同公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的报告,数据显示情况高度一致。IDC报告数据显示,本季度全球服务器厂商收入同比下降67%,为220亿美元,出货量同比下降3%,为307万台,相比上一季度,降幅收窄。全球服务器市场出货量和销售额的前三位依然是戴尔、HPE和浪潮,出货量份额分别为164%、109%和103%。戴尔、HPE出货量同比下降102%、93%,浪潮保持了稳健增长,同比增长111%。
IDC 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报告
转眼2019年已经结束,浪潮在过去一年的市场表现可圈可点。Gartner/IDC 2019Q3数据共同显示,浪潮服务器持续增长,出货量占全球份额超10%,中国份额超37%,稳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
浪潮信息副总裁、浪潮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沈荣
这两份报告除了显示全球服务器市场需求放缓、出货量整体下降之外,在厂商排名方面,浪潮的身影同时出现在了这两份报告中。在浪潮信息副总裁、浪潮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沈荣看来,云计算走过十年历程,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增长4倍以上,成为带动服务器市场的主要增长点。浪潮抓住契机,以远高于全球服务器市场平均增长水平的速度快速成长。
云计算十年下数据中心变革
从2009年到2019年,云计算正好历时十年。云计算是2009年开始萌芽,虚拟化支撑了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在过去十年,全球服务器市场规模翻了一倍。
这十年云计算对服务器市场结构的改变巨大,互联网行业的崛起以及多节点、定制化服务器的崛起,驱动服务器市场新格局。比如云是当前服务器市场的主体,IT基础设施云化,云基础设施超越传统,IDC预计云IT基础设施的支出到2022年占比将达到576%
全球在云化IT基础架构的支出不断增加,推动全球市场结构不断变化。IT基础架构的集中化,标准化,催生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发展;同时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发展也推动了OCP等开放计算的发展,软件定义技术的发展让融合趋势尽显。
同时,AI、云计算、边缘计算等需求要求革新IT基础设施,传统的数据中心和原有计算模式已无法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计算、存储和网络设备之间的关系需要被打破并重新定义,需要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完成架构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看,云计算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而是产业整体变革。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变革使得人类社会加速迈向智慧时代。从传统信息社会到智慧社会,本质是信息社会的发育完善,是“计算社会”的发育完善,计算力已经像水电一样渗透到社会、文化、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传统计算正在被智慧计算取代。
浪潮的智慧计算解决之道
在智慧时代,面对全面数字化的世界,浪潮提出了解决之道,那就是融合、开放、敏捷和生态。
融合是未来计算基础设施架构核心形态。这表现为IT基础设施融合,计算、存储、网络在融合,硬件解耦池化再辅以软件定义,可以实现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ICT融合,电信运营商通过“计算+NFV/SDN”推动ICT基础设施融合;IT/OT融合,管理信息的IT系统和管理生产的OT系统将进一步深入关联,互联互通,协同工作,大幅提升智慧时代的工业生产力。
在产品层面,浪潮的服务器平台从10走到20,通过连接、池化和重构的技术,将CPU和各种协处理器(GPU、FPGA和XPU)更紧密结合,利用全互联NVSwitch、PCIe 40、Open CAPI等新型超高速内部、外部互连技术,增加不同计算资源的协同能力,通过软件定义实现业务自动感知和资源自动重构,使计算的性能和效率实现大幅度的提升。
浪潮针对CSP公有云和传统企业用户的私有云两类应用需求细分为两个子系列,产品形态涵盖了高密度、刀片和整机柜等不同形态,及面向CSP的产品主要有天蝎整机柜系统SR 、OCP整机柜OR和高密度服务器i24、i48等。面向传统企业用户的主要包括整机柜系统InCloudRack、刀片系统I9000等。
OTII
沈荣表示,基于融合趋势,浪潮与产业合作伙伴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在ICT融合方面,浪潮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Intel等公司共同发布面向通信应用的开放 IT 基础设施项目——OTII(Open Telecom IT Infrastructure)标准,并发布了首款基于OTII标准的边缘计算服务器NE5260M5。此外,浪潮联合中国TOP通信运营商,开发针对性的边缘服务器及其解决方案。
毋庸置疑,我们处于一个开放的世界,而开源的力量无处不在。自2012年以来,开放计算的发展十分惊人。目前在服务器领域,全球有三大开放社区,中国的ODCC和美国的OCP、Open19。
沈荣说, 开放意味着透明化,同时开放基于开放标准,使得整个人类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迄今为止,符合OCP标准的服务器已经部署超过100万节点,符合ODCC标准的服务器已经部署数十万节点。浪潮积极参加开放计算社区,发展开放计算生态。目前浪潮是ODCC和OCP、Open19的共同会员、ODCC技术委员会成员,并是ODCC天蝎服务器最大的供应商。
除了开放,现在前端高速变化的业务需求对后端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以更敏捷的方式创造计算力,为前端应用提供强大的源动力。浪潮以JDM模式为依托,实现计算力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紧耦合,通过与各方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以敏捷开发、制造、交付的能力,实现计算力生态一体化与多元化场景需求的紧耦合。
JDM
沈荣表示,JDM是浪潮为了适应互联网公司需求特性而进行的业务模式创新,本质是以客户需求为基点,构建敏捷的产业链,或者说对产业链进行互联网化改造。在JDM模式下,浪潮凭借对前沿技术的领先预研能力,以及平台化和模块化的技术策略,能够将创新的应用需求迅速转化具体产品,一款新品的研发周期从15年压缩到9个月,客户提出需求最快可以3个月交付样机,生产交付方面,浪潮订单交付周期从15天缩短至5-7天,在2019年百度春晚红包项目中,面对百度突发的大量需求,浪潮和百度创造了8小时交付10000节点的业内最快交付部署速度的纪录。
浪潮服务器产品部副总经理陈彦灵
浪潮服务器产品部副总经理陈彦灵也补充说,在浪潮的产品线里,未来可能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标准化产品,另外是面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JDM定制化产品。
除了济南智能工厂,浪潮苏州生产基地今年也正式开工,其不仅是浪潮服务器智能制造基地,也是服务器制造技术研发基地。该基地服务器板卡加工技术达业界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服务器智能制造水平上的又一次提升和增强。
在生态建设方面,浪潮融合全球生态圈,进行前沿研究和技术孵化,同时打造应用方案。比如百度ABC一体机就是百度与浪潮协同创新的典型。
沈荣表示,浪潮与互联网厂商有很紧密的合作,虽然在业务和客户有重合,但是大家知道自己的专长在哪里,每个人做自己专业的事情是效率最高的。默契与信任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根基。
陈彦灵说,浪潮与互联网厂商是一加一大于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浪潮专注于新技术开发、根据应用需求提供落地解决方案,以及供应链整合,而互联网厂商了解应用,在软硬件整合方面双方具备很强的互补性。
数据中心下一个十年
我们即将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云计算变革还在深入发展,AI和边缘正在崛起。
全球互联网巨头纷纷自建数据中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数量仍在不断增长,他们更需要定制化设计的服务器,以优化工作负载性能,节省功耗。随着互联网巨头对硬件重构的探索越来越多,业界对数据中心硬件开源的呼声也越来越强,开放计算项目将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019年被称为产业AI化元年,AI是未来市场增长的动力,AI服务器到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76亿美元,复合增长率308%,占整个x86服务器市场的183%
浪潮服务器产品部副总经理陈彦灵
陈彦灵表示,浪潮早早就在AI层面展开了布局,目前浪潮硬件产品涵盖了GPU、FPGA和ASIC三大领域,产品线业界最全最丰富;开发了Caffe-MPI框架、AIStation等一系列AI平台软件,是具有全栈技术能力的AI平台方案提供商。根据IDC数据,自2018年至今,浪潮在中国AI基础架构市场的份额一直在50%以上。陈彦灵补充道:“未来AI会呈现巨大的增长,识别率大过训练,部署量远远大过50%以上,这方面浪潮也在布局。”
随着5G牌照的发放,边缘计算也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Gartner预测,到2020年,50%的大型企业将会把边缘计算列入规划,超过50%的工业物联网分析将在边缘进行,2017年不足10%;到2022年,50%以上的企业数据会在数据中心或者云之外产生或处理。这对于服务器市场结构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AI和边缘是服务器市场新的增长点。
沈荣表示,云计算十年带动了整个IT产业的发展变革,从产业分工到技术应用,到竞争格局。浪潮也随着产业的格局变革而积极变革。展望2020年,浪潮聚焦智慧计算,重点发展AI与边缘;坚持开放计算,进一步完善JDM互联网化敏捷模式;加速全球化战略,进一步加速国际化发展,继续扩展海外业务体系。
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浪潮开展了高性能供电、液冷散热,大规模数据管理、面向不同应用服务器优化等基础研究,还包括与生态伙伴设计各种参考平台,提前布局下一个市场机会。
浪潮在不断打造JDM模式的同时,也发展融合架构、AI等平台方案,构筑深入行业市场的伙伴系统,抓住传统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AI等领域新需求,获得更大的份额。
除了健全边缘计算产品线外,浪潮还将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发针对性边缘服务器及其解决方案,如面向最早落地的通信运营商,开发通信边缘服务器,面向智能汽车、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将开发车载边缘计算服务器;面向视频应用,开发视频存储/视频处理边缘服务器;面向智能家居,将开发家庭服务器/家庭网关等等,赋能边缘计算,支持5G开启美好的智能世界。
目前,浪潮在北美、日韩、欧洲以及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都有了完整的伙伴系统和业务系统,2019年,浪潮的海外业务持续扩张,2020年将实现更快增长。(文/李祥敬)

从广义上讲,服务器是指网络中能对其它机器提供某些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如果一个PC对外提供ftp服务,也可以叫服务器)。 从狭义上讲,服务器是专指某些高性能计算机,能通过网络,对外提供服务。相对于普通PC来说,稳定性、安全性、性能等方面都要求更高,因此在CPU、芯片组、内存、磁盘系统、网络等硬件和普通PC有所不同。 市场上IDC行业里,主要提供的都有服务器托管与租用,虚拟主机,VPS主机,自由主机。 可以>之前说过,我们形容一个行业的时候,往往会用赛道这个词, 赛道越宽,行业的发展空间就越大;赛道越长,说明行业处于早期状态,未来有无限的可能;赛道越平坦,说明竞争对手越少。

我们上几篇,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空间和行业的生命周期,也就是说已经回答了赛道有多宽,有多长的问题。

这篇我们回答一下,赛道是否平坦这个问题。

//01//

要回答赛道是否平坦,也就是行业的竞争格局,我们可以分三步走:

1结合行业规模和行业发展阶段去看;

2根据行业本身特性去看未来最可能的“终局”;

3最后看整个产业链的博弈,也就是广义上的竞争。

我们先说第一点,如何通过行业规模和行业发展阶段去看竞争格局。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三句话来回答:

行业的规模越大,竞争就越激励。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蛋糕越大,越有吸引力,前期舍得投入的资本也会越多,因为后期回报率会很大。所以自然竞争会很激烈,压力自然很大。

但如果一个赛道上很平坦,一个竞争对手都没有,那压力会更大。

因为前者虽然竞争激烈,但至少表明你路走对了,而后者,你甚至都得怀疑,是不是自己想错了,否则为什么一个竞争对手都没有?是蛋糕太小了,还是自己太领先了?

如果蛋糕很小,我前期的投入是不是太大了?如果是自己太领先了,那对手什么时候会进来,以什么方式进来?如果是自己想错了,那还要不要坚持?

这种自我怀疑的不确信,相比于有目标的战争,当然是后者更好一些,所以没有竞争对手,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行业供过于求时竞争更激励。 但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大家都在抢夺增量,你自己占了一个一亩三分地,没有人会在乎,所以此时竞争不会很激烈,就算是一般的玩家,可能也可以做的很好。

但就像是雷军说的: 站在风口,猪都可以飞上天。但风总会停,猪总得落地。

当行业处于供过于求的时候,存量的竞争就开始了。大家就会相互厮杀起来,此时如果你的产品不够好,经营的不够精细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护城河,就很容易被别人吞掉。

行业高速发展时领先者也无法掉以轻心。 你本来做的很好,在市场上有50%的份额,但因为行业本身的高速增长,从原先的100亿规模,变成了200亿规模,你的市场一下子就从50%份额,变成了25%的份额。

而很明显,市场份额越大,护城河就越厉害,竞争力就越强。但因为行业本身的扩张,自己没有跟上节奏,就容易失去领先的优势地位。

此时虽然竞争不是很激烈,但要保证领先优势,也不容易。

//02//

接着我们说第二点,根据行业特性来预测未来可能的终局。

通常终局会有三种情况:一家独大,双寡头或者多寡头,百花齐放。

一家独大的不用说了,就像是腾讯的社交领域,无人能敌。

这个随着行业的阶段的变化,竞争只会越来越大,毕竟最后只有一个胜者,所以在这里你不是说用心做好就行,而是必须要比所有人都好,否则就会被吞掉。

而这就是生死博弈,想想一个大市场的生死博弈,肯定是一场血雨腥风。 所以面对这种终局,从一开始就要有战死的准备。

但只要胜利了,回报就是巨大的。

双寡头或者多寡头,就比如视频行业,现在就是爱奇艺,腾讯,优酷的三足鼎立阶段。

这种终局虽然没有一家独大的竞争激励,但相比也不轻松,它就像是一种淘汰赛,16进8,8进4,4进3等等。

不过这种终局的竞争始终存在,因为你有着实力相当的同行,所以必须要不停的投入资源来确保自己的地位。

百花齐放最典型的就是游戏,影视剧等等生产企业了。 这种大多门槛不是很多,也没有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所以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边际成本会比边际收益还大,所以没办法做到赢家通吃。

当然商业永远都是一个无限游戏,没有一个终局是终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总会出现一个新的事物或者玩法来打破原先的平衡。就比如方便面被外卖打败一样,你可能都不知道对手是从哪里跑出来的。

总结一下,如果你要考察一家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格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维度去做:

第一,这个市场的规模决定了能吸引多少竞争者,如果现实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此不符,那竞争者是不是迟早要来,或者说为什么不来;

第二,这个行业已经进展到了什么阶段,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以及行业是否增速太快,会导致现有的竞争格局不稳定;

第三,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将来更可能向垄断、寡头还是充分竞争的平衡状态演变;

第四,这个行业如果竞争态势已经相对平衡,潜在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因素会是什么?

//03//

最后我们看一下,整个产业链的博弈,即广义上的竞争。

产业链的博弈是一个整体的博弈,它比公司高上一个维度,但与公司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产业链博弈上处于劣势,那么行业规则自然会吃亏,而作为行业中的一员,自然也要吃亏。

不过产业链的竞争,并不会像公司竞争一样,一定要搞个你死我活, 它们竞争的是一个利益分成,原因也很简单,你把上下游都搞没了,整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其实简单一点来说,就是看谁的选择更多,如果一件事物门槛低,同质化严重,那么同行之间竞争自然会激烈,此时定价权就会落在上下游上;相反如果门槛高,对技术有要求,就少数几家有,那么自然定价权会落在自己手上——你爱要不要,不要就没的买了。

就比如产品和渠道。以前网页游戏供不应求的时候,产品和渠道7:3分成,后来产品多了,渠道饱和了,又变成3:7分成。

所以分析产业链博弈也很简单,找一张纸,把上下游企业都画在一张纸上,看看那个环节集中了大量公司,那个环节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就好了。

所以当你要从产业链维度去考量一家公司时,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

1它所处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什么;

2每个环节的拥挤程度如何,进一步看,哪个环节更有议价能力;

3相对拥挤,或者说没有议价能力的产业链环节,提供的产品是否是同质化的。

//END//

    愿你我都能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Follow Me    

首先是浪潮的优势在哪里,对于浪潮来说,有四块很突出的优势:1、硬件优势,浪潮目前是国内服务器这块的龙头企业,目前在服务器领域属于国内领导者地位,如果是合作,这里不仅仅是提供硬件和后期的维护这么简单。

想了解亿万克亚当异构服务器系列具备高性能、低功耗、强劲AI算力的特点,能够灵活应对边缘差异化场景,为AI创新提供可靠的算力支持。如亚当系列H952N5,具有实时有效的并行计算和浮点计算能力,适用于HPC、大数据分析、视频编解码、深度学习和科学计算等场景应用。同时,亿万克亚当异构服务器系列延续了亿万克产品一贯的强劲性能,能够为各产业需求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的强劲边缘AI算力。感兴趣请点击此处,了解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251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6
下一篇 2023-06-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