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s电源电路图及其工作原理

ups电源电路图及其工作原理,第1张

UPS电源分三种,
在线式
在线式UPS(On-Line
UPS)的运作模式为“市电和用电设备是隔离的,市电不会直接供电给用电设备”,而是到了UPS就被转换成直流电,再兵分两路,一路为电池充电,另一路则转回交流电,供电给用电设备,市电供电品质不稳或停电时,电池从充电转为供电,直到市电恢复正常才转回充电,“UPS在用电的整个过程是全程介入的”。其优点是输出的波型和市电一样是正弦波,而且纯净无杂讯,不受市电不稳定的影响,可供电给“电感型负载”,例如电风扇,只要在UPS输出功率足够的前题下,可以供电给任何使用市电的设备。
后备式
后备式工作原理
后备式又称为非在线式不间断电源(Off-Line
UPS),它只是“备援”性质的UPS,市电直接供电给用电设备也为电池充电(Normal
Mode),一旦市电供电品质不稳或停电了,市电的回路会自动切断,电池的直流电会被转换成交流电接手供电的任务(Battery
Mode),直到市电恢复正常,“UPS只有在市电停电了才会介入供电”,不过从直流电转换的交流电是方波,只限于供电给电容型负载,如电脑和监视器。
线上交错式
在线互动式工作原理
线上交错式又称为线上互动式或在线互动式(Line-Interactive
UPS),基本运作方式和离线式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线上交错式虽不像在线式全程介入供电,但随时都在监视市电的供电状况,本身具备升压和减压补偿电路,在市电的供电状况不理想时,即时校正,减少不必要的“Battery
Mode”切换,延长电池寿命。

TCP的面向连接是在传输层,虚电路是在链路层物理层的。TCP是进程间面向连接,即要先建立连接(如上网打开浏览器某个链接,服务器响应就是建立了连接),然后交给下层网络层链路层进行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即服务器给你网页页面)。网络层不用虚电路,用面向无连接的数据报方式。虚电路只是另一种建议,实际在计算机网络中没有使用虚电路方式。其他网络如移动通信网使用虚电路。

中间层又称中层是指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另外程序开发以及房屋楼层也有中间层这一概念。
大气中间层
简介
中间层又称中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
中间层
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中间层顶附近的温度约为190开;空气分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后可发生电离,习惯上称为电离层的D层;有时在高纬度、夏季、黄昏时有夜光云出现[1] 。
物质组成
氮气和氧气为主,几乎没有臭氧。该层的60-90公里高度上,有一个只有在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
温度垂直分布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下降,顶部气温降到-83摄氏度以下。原因是:本层几乎没有臭氧,而氮气和氧气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所吸收了。
运动特征
相对于在中间层之下的平流层,气温会随高度而增加,中间层与对流层一样气温会随高度按比例递减。在中间层底部,高浓度的臭氧会吸引紫外线使平均气温徘徊在-25℃左右,甚至会高达0℃左右。但随着高度增加臭氧浓度会随之减少,所以在中间层顶的平均气温又会降至-925℃的低温。因此,通常在中间层顶附近,是大气垂直结构内最低温的部分。这样一来,那么中间层岂不是应该会和对流层一样发生对流活动吗?但于中间层的平均气温递减率却比对流层的小,虽有少部份的对流活动发生,但相对地都较稳定,甚少发生高气压、低气压的现象。亦因为中间层的大气密度非常之低,所以这层的热力构造主要由氧分子把太阳的紫外线吸收进而把大气加热,与及二氧化碳放射出红外线而冷却两者的平衡去决定。
在中间层比较有趣的是,夏季会比冬季处于一个气温更低的状态。这是因为冬季时,大气重力波破碎在这一层输送向西的动量,如同施加向西的拖曳力。为了平衡这一拖曳力,大气必须朝极地经向运动获得朝东的科氏力。这一由夏极地到冬极地的经向运动造成了夏极地的大气上升,绝热膨胀冷却;冬极地的大气则下沈,绝热压缩加热。这一环流对温度的影响超过了太阳辐射加热,因此中间层顶的温度反而是阳光直射的夏极地最冷,无阳光的冬极地最热。因此,夏季中间层顶的气温可以低至-100℃以下。如此低温之下,像夜光云般的特殊薄云也有可能被观测到。而在中间层顶以上的大气所蕴含的原子・分子因受到太阳的紫外线影响而进行电离,增加了自由电子。这样地大气进行电离的一层称作电离层,而当中最底的一层D层就位于中间层顶付近,即离地面50至90公里的高空,所以中间层顶部的电子密度处于一个比较多的状态。
正如前述一样,中间层不会发生高・低气压。但因为中间层的大气密度非常之小,故像行星波之类的长周期波动,会以一个大的震幅从底层传递上来。根据这样的波动现象,在震幅极端大的地方会形成力学上不稳定的部分。再者,这种波动现象亦同样对其附近的大气循环做成较大影响。
程序开发
简介
中间层(Middle Tier)也称作“应用程序服务器层或应用服务层”,是用户接口或 Web 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的逻辑层。典型情况下 Web 服务器位于该层,业务对象在此实例化。中间层是生成并 *** 作接收信息的业务规则和函数的集合。它们通过业务规则(可以频繁更改)完成该任务,并由此被封装到在物理上与应用程序程序逻辑本身相独立的组件中。请参见客户端层、数据源层。
三层网络结构
指的是将数据处理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层是客户端(用户界面层),提供用户与系统的友好访问;第二层是应用服务层(也叫中间层),专司业务逻辑的实现;第三层是数据源层(数据服务层,数据库系统),负责数据信息的存储、访问及其优化。由于业务逻辑被提取到应用服务层,大大降低了客户端负担,因此也成为瘦客户(Thin Client)结构,三层结构在传统的二层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应用服务层,将应用逻辑单独进行处理,从而使得用户界面与应用逻辑位于不同的平台上,两者之间的通信协议由系统自行定义。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应用逻辑被所有用户共享,这是两层结构应用软件与三层应用软件之间最大的区别。三层结构将表示部分和业务逻辑部分按照客户层和应用服务层相分离,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库服务层之间的通讯、异构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等都可以通过中间件或者相关程序来实现。当数据库或者应用服务层的业务逻辑改变时,客户端并不需要改变,反之亦然,大大提高了系统模块的复用性,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维护费用。以Java Applet为客户端, 以Java Servlet为中间层的三层网络结构,在实时网络信息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结构和一般的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
中间层
中间层驱动工作原理
注册表常识
1、设备数据库所在的注册表健值为: 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Enum ENUM子项中是一个设备数据库,在数据库存放计算机中所有安装的,并且被系统认识到的设备。 所有的用户(包括管理员)都不能更改ENUM项的内容。这是为了保护 *** 作系统和安装的设备的完整性。为了更改设备的设置,应该使用“设备管理器”。 为了在设备管理器中现实隐藏的,非即插即用的,以及没有连接到计算机上的所有设备,你应该首先在命令解释器中敲入命令set DEVMGR_SHOW_NONPRESENT_DEVICES=1,然后启动设备管理器,就可以在设备管理器中删除和重新配置这些设备了。
2、硬件设备类所在ntControlSetControlClass Class项下存放硬件设备类的配置信息。在Class项下的每个子项都代表一个设备类,子项的名称使用“唯一全局标识符(GUI)”,这些标识符存放该设备类的配置信息。在每个类标识符下,还会有以4位数命名的子项,他们代表该设备类里的具体设备,其他的配置数据只应用于该具体设备。 如网卡的设备类是{4D36E972-E325-11CE-BFC1-08002BE10318},并假定我们网卡对应的4为数命名子项名为0005。 其中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Class{4D36E972-E325-11CE-BFC1-08002BE10318}5Linkage 中:Export:代表该设备在设备名字空间输出的设备名字。RootDevice:代表当前设备的GUID。中间层驱动这里有两个GUID,第一个是自己的GUID,第二个是该中间层驱动绑定的下层MINIPORT的GUID。UpperBind:代表上层绑定它的NDIS协议驱动或NDIS中间层驱动。当某个协议驱动绑定该MINIPORT设备时,则这个协议驱动的名字必须出现在UpperBind健值的字符串中,否则不能进行绑定。也就是说,UpperBind健值的字符串决定了那个协议驱动(当然也包括中间层驱动注册的协议)和当前的MINIPORT设备绑定,即,它决定了NDIS的上下层绑定关系。
注:一般添加中间层驱动后,中间层驱动只插入到真是网卡和相应协议中间,不会插入到虚拟网卡(如安装虚拟机后虚拟出来的网卡设备)和相应协议中间。
3、驱动程序所在的注册表健值为: 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ENUM子项 通常如果某个服务下存在ENUM子项,表明该服务是用来控制某个设备或者设备交互的,它的下面存放该设备的实例。用户不要去试图修改该子项的内容,因为每次系统启动时,都会重写该子项的内容。LINKAGE子项 值项Bind 存放该协议所在绑定栈的最低层小端口设备实例(即MINIPORT)。 值项Export 存放该服务必须访问的对象,该对象必须已经安装在系统中,并且该服务能够使用。 值项Route 指定子项Linkage从那里获取绑定数据。Parameters Adapters子项 这里,我们只解释中间层驱动中该子项的意义。为此,我们假设当前我们讨论的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XXXX中的XXXX为中间层驱动。 对于中间层驱动,该子项下含有一个子项,是以我们当前中间层驱动绑定的下层MINIPORT设备的GUID命名的,在我的系统中,健值如下:{102454C2-9DB3-42A1-B4CF-6A8B67A516C0}在{102454C2-9DB3-42A1-B4CF-6A8B67A516C0}子项有个健,名称为UpperBindings,该健的健值是当前中间层驱动的MINIPORT设备名称,在我的系统中为如下健值:Device {5BF5A311-13E4-4746-8865-339DDD6C73AF}
中间层驱动
在我们的函数NDIS_PROTOCOL_CHARACTERISTICS-> BindAdapterHandler()中,会调用一系列函数(如NdisOpenProtocolConfiguration、NdisReadConfiguration)来访问注册表,其实都是访问ParametersAdapters{102454C2-9DB3-42A1-B4CF-6A8B67A516C0}子项。 注意,函数NDIS_PROTOCOL_CHARACTERISTICS-> BindAdapterHandler()的倒数第二个参数是SystemSpecific1,如果我们安装的是XPASSTHRU,则其具体指的是如下字符串: xfilterParametersAdapters{102454C2-9DB3-42A1-B4CF-6A8B67A516C0} 其中xfilter 是XPASSTHRU的,而{102454C2-9DB3-42A1-B4CF-6A8B67A516C0}在不同的系统中不同。 函数NdisOpenProtocolConfiguration()其实只是构造一个查询注册表的RTL_QUERY_REGISTRY_TABLE结构(该结构在利用函数RtlQueryRegistryValues()查询注册表是使用)。并将这个结构封装到NDIS_WRAPPER_CONFIGURATION_HANDLE结构中,然后作为NdisOpenProtocolConfiguration()的第二个参数返回。 其实NdisOpenProtocolConfiguration()构造的RTL_QUERY_REGISTRY_TABLE结构的含义也就是查询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 xfilterParametersAdapters{102454C2-9DB3-42A1-B4CF-6A8B67A516C0}下的健值(xfilter 会随着安装不同的中间层驱动而不同,{102454C2-9DB3-42A1-B4CF-6A8B67A516C0}在不同的系统中不同,下面均省略这些注释)。 函数NdisReadConfiguration()有两个作用,它首先修改在函数NdisOpenProtocolConfiguration()构造的RTL_QUERY_REGISTRY_TABLE结构。也就是在查询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 xfilterParametersAdapters{102454C2-9DB3-42A1-B4CF-6A8B67A516C0}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健,将其变成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 xfilterParametersAdapters{102454C2-9DB3-42A1-B4CF-6A8B67A516C0}UpperBindings。然后函数NdisReadConfiguration()会调用函数RtlQueryRegistryValues()查询新构造的这个注册表,并将结果存储在调用函数NdisReadConfiguration()时的第二个参数中。在我的系统中,RtlQueryRegistryValues()读出的这个新构造的这个注册表的健值是:Device {5BF5A311-13E4-4746-8865-339DDD6C73AF}(后面我们称为RESULT1),它其实是我们注册的中间层驱动(XPASSTHRU)的设备输出(其构造是Device+GUID)。 其实我们读出的这个中间层驱动(XPASSTHRU)的设备(即我们刚才读出的那个健值RESULT1)只在后面的函数NdisIMInitializeDeviceInstanceEx()中才用得着,并且RESULT1是作为函数NdisIMInitializeDeviceInstanceEx()的第二个参BindAdapterHandler()我们一旦调用了函数NdisOpenAdapter()绑定了一个下层的MINIPORT,为什么还要调用函数NdisIMInitializeDeviceInstanceEx()初始化我们中间层驱动自己的MINIPORT(因为函数NdisIMInitializeDeviceInstanceEx()的参数是RESULT1,而RESULT1代表我们中间层驱动的MINIPORT)。为了解释这个原因,我们先做如下假设。
我们假设我们系统安装了一个中间层驱动(假设为XPASSTRHU),在上图中,PROT-IM和MINIPORT-IM分别代表我们中间层驱动的协议驱动程序和小端口驱动程序,PROT-TCPIP代表真正的协议驱动程序,MINIPORT-NIC代表真是网卡的小端口驱动程序。 当PROT-TCPIP需要发送数据时,会调用函数NdisSend(),其实它会调用MINIPORT-IM中的发送数据函数,但是MINIPORT-IM和MINIPORT-NIC没联系,按照常规是不能发送数据到MINIPORT-NIC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PROT-IM是可以和MINIPORT-NIC互相发送数据的,所以我们必须将MINIPORT-IM和PROT-IM联系起来。 另外当MINIPORT-NIC需要将数据提交给PROT-TCPIP时,只能首先将数据提交给PROT-IM,PROT-IM也只能通过MINIPORT-IM才能和PROT-TCPIP联系起来。 所以必须将PROT-IM和MINIPORT-IM联系起来。有人说这两个东西都是我们中间层驱动注册得,难道还联系不起来吗?不错,但是不管怎样你都得通过你得代码才能将他们联系起来呀!下面我们就介绍联系得方法。 我们以XPASSTHRU为例,在其函数ProtocolBindAdapter()中,先分配了一个ADAPT结构(这个结构是自己定义的,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定义)。当调用函数ProtocolBindAdapter()调用函数NdisOpenAdapter()进行绑定时,是以&Adapt->BindingHandle作为函数NdisOpenAdapter()的第三个参数的,这样Adapt->BindingHandle就指向了NDIS_OPEN_BLOCK1(注意,调用函数NdisOpenAdapter()时的第三个参数会返回指向绑定以后的NDIS_OPEN_BLOCK指针)。然后函数ProtocolBindAdapter()会调用函数NdisIMInitializeDeviceInstanceEx(),该函数会进一步调用XPASSTHRU的NDIS_MINIPORT_CHARACTERISTICS->InitializeHandler()函数。上面我们讨论过,NdisIMInitializeDeviceInstanceEx()中的第二个参数就是XPASSTHRU注册的小端口驱动的设备实例(即上面的RESULT1)。在函数NdisIMInitializeDeviceInstanceEx()中会根据设备名称(RESULT1),找到对应的MINIPORT结构,并将其指针作为参数传递给NDIS_MINIPORT_CHARACTERISTICS->InitializeHandler()函数(以后简称InitializeHandler()函数)。在InitializeHandler()函数中,会进一步将MINIPORT结构指针赋值给ADAPT->MiniportHandle(ADAPT就是上面在函数ProtocolBindAdapter()中分配的那个结构)。 这样数据结构ADAPT中就含有了两个指针,一个指向NDIS_OPEN_BLOCK1,另一个指向MINIPORT-IM,而NDIS_OPEN_BLOCK1和PROT-IM是密切联系的,所以ADAPT就将PROT-IM和MINIPORT-IM紧密的联系起来了。 另外注意,NDIS_MINIPORT_BLOCK->DeviceContext是指向我们的ADAPT结构的,这个赋值在函数NdisIMInitializeDeviceInstanceEx()中完成。上面谈到了也是在函数NdisIMInitializeDeviceInstanceEx()中完成了从ADAPT-> MiniportHandle到MINIPORT的绑定,所以在函数NdisIMInitializeDeviceInstanceEx()中完成了ADAPT和MINIPORT的互相连接(即指针互相指向)。函数InitializeHandler()中可以利用句柄MINIPORT的句柄得到我们的ADAPT结构,具体实现这个功能的函数是NdisIMGetDeviceContext(),这个函数的参数是个NDIS_HANDLE类型,但是在该函数内部,会将这个参数转换成NDIS_MINIPORT_BLOCK结构,并返回
中间层
NDIS_MINIPORT_BLOCK->DeviceContext。在函数NdisOpenAdapter()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完成了由Adapt->BindingHandle到NDIS_OPEN_BLOCK1的指向外,还完成了我们没有提到的由NDIS_OPEN_BLOCK1-> ProtocolBindingContext到ADAPT的指向,所以函数NdisOpenAdapter()完成了ADAPT和NDIS_OPEN_BLOCK1的互相连接(即指针互相指向)。
内电层内电层就是走电路用的,当是路比较复杂时,top和bottom层走不下线路时,就要加内电层,也有的将内电层作电源和地线用,是的加一个内电层就是三层板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2633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 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