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的应用领域

linux的应用领域,第1张

与Windows *** 作系统软件一样,Linux也是一个 *** 作系统软件。但与Windows不同的是,Linux是一套开放源代码程序的,并可以自由传播的类Unix *** 作系统软件,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变化,Linux应用领域已趋于广泛。

1、IT服务器Linux系统应用领域

如今的IT服务器领域是Linux、Unix、Windows三分天下,Linux系统可谓是后起之秀,尤其是近几年,服务器端Linux *** 作系统不断地扩大着市场份额,每年增长势头迅猛,并对Windows及Unix服务器市场的地位构成严重的威胁。

Linux作为企业级服务器的应用十分广泛,利用Linux系统可以为企业构架>

随着Linux在服务器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该系统已经渗透到了电信、金融、政府、教育、银行、石油等各个行业,同时各大硬件厂商也相继支持Linux *** 作系统。这一切都在表明,Linux在服务器市场的前景是光明的。同时,大型、超大型互联网企业都在使用Linux系统作为其服务器端的程序运行平台,全球及国内排名前十的网站使用的几乎都是Linux系统,Linux已经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的企业里。

2、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领域

由于Linux系统开放源代码,功能强大、可靠、稳定性强、灵活,而且具有极大的伸缩性,再加上它广泛支持大量的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硬件设备、图形支持和通信协议,因此,在嵌入式应用的领域里,从因特网设备到专用的控制系统,Linux *** 作系统都有很广阔的应用市场。特别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功地跻身于主流嵌入式开发平台。例如,在智能手机领域,Android
Linux已经在智能手机开发平台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

3、个人桌面Linux应用领域

所谓个人桌面系统,其实就是我们在办公室使用的个人计算机系统,例如:Windows XP、Windows
7、MAC等。Linux系统在这方面的支持也已经非常好了,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办公及家用需求,例如:

浏览器上网浏览。

办公室软件处理数据

收发电子邮件。

实时通信。

文字编辑。

多媒体应用。

虽然Linux个人桌面系统的支持已经很广泛了,但是在当前的桌面市场份额还远远无法与Windows系统竞争,这其中的障碍可能不在于Linux桌面系统产品本身,而在于用户的使用观念、 *** 作习惯和应用技能,以及曾经在Windows上开发的软件的移植问题。

人工智能领域成为我国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领域之一。乌镇智库的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专利数上,2016年中国新增的人工智能专利数突破9000,超过美国的两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及融资规模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如今,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正在顶层设计与实践落实两个方面努力发展,抓住机遇,蓄势待发,开启新一轮的冲刺。

云计算也是如此。全球权威的调查机构加特纳(Gartner)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报告显示,全球服务器市场份额前6位企业中,有3家来自中国,云服务器市场份额前6位中,包括浪潮、联想、曙光、华为4家中国企业。而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企业申请的服务器专利数也位居全球前列。

华为的崛起,让科技圈在谈到BAT时,不得不将华为也纳入讨论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华为的声量甚至要大过BAT,要知道去年华为的营收突破了千亿美元,超过了腾讯和阿里之和。
反观浪潮,似乎也在走着和华为相似的崛起之路,不光在营收这一指标上直追TMDJ这几个小巨头,在利润水平上更是让这几家汗颜。确实,浪潮和华为在主营业务和战略布局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浪潮和华为都是做硬件起家,继而在主营业务上都掌握核心技术,从而走上攻城略地的征伐之路。
华为最先涉足的是通讯运营商业务,其中包括基站、交换机、路由器及光网络产品,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是各产品上的处理芯片,华为逐一完成了上述产品主要芯片的自研。
其中基站使用的是海思ASIC芯片,交换机产品用的是海思ENP系列芯片,路由器则开发了SA、SD和HI三类芯片,其中高端产品使用的海思SD58XX性能大大高竞争对手,光网络产品有自研的OptiXtreme系列oDSP芯片,可以支持单波100G—600G速率可调,单纤容量达40T,为业界最高。
浪潮则是上世纪90年代进入服务器领域,并将服务器作为战略业务。
2013年发布了中国第一台高端服务器系统天梭K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高端主机技术的国家。此后,浪潮又成功解决了32颗处理器、256条内存之间高速互联与数据一致性的技术难题,系统掌握了“双翼可扩展多处理器紧耦合共享存储器体系结构”、“三级目录两级缓存一致性域协议”、“软硬件一体化的系统高可用技术”等产业核心技术。
其次,浪潮和华为一样,现在都在进行全产业布局。
在主营业务获得成功后,华为先后向企业业务(服务器)、云计算、AI、智能终端(手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等方面进行布局,并且在进入的每个领域都有小成。可以说,华为已经逐渐摆脱了仅仅只是一个ICT企业的标签,成长为业务体系多元的综合性科技巨头。
浪潮也是如此,确定服务器作为企业战略根基业务,之后也在云计算、AI、智慧城市、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广泛布局。在浪潮的规划中,到2022年,服务器业务要做到全球第一;全球的“五朵云”中,其中有一朵是浪潮云。
最后,浪潮和华为都经历了从2G、2B市场向2C个人消费型市场转型的经历。
面向个人消费市场,直接拥抱消费者是科技巨头的必经之路,只有在广阔的个人消费市场才能真正历练一家企业的综合能力。华为也正是因为2C业务的成功,才让公众逐渐认识和了解华为。
浪潮以“爱城市网App”入局,通过浪潮在B端和G端积累的势能,通过数据链接向C端延伸。虽然浪潮2C转型还没有太多值得一说的故事,但浪潮已经实实在在迈出了布局C端的步子。
如此看来,“智能相对论”也认为,浪潮与华为确实很像,但并不能说浪潮就是华为的“翻版”,将两家企业进行更加细致的剖析,还是可以发现很多不同之处。
1、华为的业务布局更广。
这里所说的布局主要指的是华为的个人消费终端、物联网以及芯片方面的布局。浪潮在这些方面也开始涉足,但还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产品,还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2、华为对供应链的控制力更足。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给了华为一个展示实力的极佳舞台。即便美国对华为实行技术封锁,华为在供应链上仍有“备胎计划”,主要华为在芯片和系统层面都拥有自研能力。浪潮虽然在主营业务服务器领域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在关键的芯片技术上,还是受制于人。
3、在体量和对行业的影响力上,华为的声量更大。
说得直白一点,浪潮在服务器市场虽然已经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但浪潮服务器对于这个市场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华为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通讯、手机等多个市场的竞争格局。
成为下一个华为or挑战BAT,浪潮凭什么?
在企业管理学中有一种“沸水效应”,说的是如果水只烧到95度,只要不继续烧下去,热度就没了;但是如果烧到100度以上,水一旦烧开,只要维持小火不断,就能一直保持沸腾,就像用户对品牌的认知。
浪潮目前的境地就很像已经到达95度的热水,已经到达了即将沸腾(成为下一个华为/与BAT比肩)的临界点,现在浪潮需要想出办法,如何保持小火不断,让水烧到100度,沸腾不停。如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浪潮要再上一个台阶,还有什么可以倚仗的武器?
1、BAT也拿不到的数据
搜索、社交、电商、出行……互联网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而互联网公司的本质就是如何运营这些数据。可是我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些被或大或小的互联网巨头“搜刮”出来的数据只占到总数据量的20%,另外还有80%的数据藏在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防火墙后。
随着互联网对公众消费数据(流量)挖掘已到极致,现在竞争的焦点开始聚焦到份额更大的隐藏数据之中,以及如何安全可控的将两部分数据融会贯通。
在这方面,浪潮拥有BAT和华为努力求之而不得的优势。
多年B端、G端经营的经历和经验,浪潮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根据《桔子财经》的报道,浪潮在企业数据、政府数据、互联网数据以及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质量追溯数据上,已经积累了近60PB的数据量。
同时浪潮的“国企身份”可以比较容易获得授权,在一个更为丰厚的数据土壤中,可以让浪潮的产品设计与解决方案更为完善和优化。
可以说数据就是浪潮的最大底气。
2、“与时俱进”的运营模式
很多2B、2G的运营都强调“驻场支持”,即运营方派驻专人到企业或政府机构提供专属服务,提高项目推进、解决问题的效率。
浪潮的运营模式不是简单的“驻场”,而是在与客户的磨合中逐渐沉淀出的JDM模式:即与客户产业链的融合为基础,面向客户具体业务,提供从研发、生产、供货到实施运维等业务链条服务;甚至与客户的合作始于朦胧期,联合研发面向未来的需求,浪潮与客户一起定义未来的应用。
很明显,浪潮的JDM运营模式与客户的距离更近,变通性更高,能够做到与产业发展和客户需求的“与时俱进”。
3、5G和边缘计算带来的机会
客观评述,被浪潮视为战略业务的服务器并不是一个朝阳赛道,根据IDC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9年一季度,全球服务器出货量为2582万台,同比下降51%,销售额为19804亿美元,同比增长44%。即便浪潮在当季实现了17%的增速,浪潮的天花板再高也在想象之内。
那么浪潮的机会在哪呢?
根据Gartner的预测,随着5G技术的普及,未来的集中式传统数据中心将不存在,IT基础设施会是分布式而且是无处不在。其中到2020年,有50%的大型企业会把边缘计算列入规划,超过50%的工业物联网分析将在边缘进行。这也意味着,未来边缘将是基础设施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浪潮对此早有布局,除了发布了一系列与AI和边缘计算相关的服务器产品矩阵外,还启动了新的AI生态发展计划——T计划,其中包括软硬件平台创新、框架优化、应用使能、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内容。
浪潮用开放聚合的生态打法来应对5G和边缘计算的挑战。
浪潮上位还有三个问题待解
“智能相对论””如此看来,浪潮距离上位似乎只差临门一脚,然而实际上,浪潮若想再上一个台阶,还需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是面向C端的产品能力。
华为也是撕开了2C市场的这道口子之后才迎来了企业发展的又一次跨跃,就目前来看,浪潮相比BAT和华为,在产品能力上有不小的差距。
浪潮尚未有像华为的手机、百度和阿里的智能音箱一样拿得出手的硬件产品,在软件产品上,浪潮想用装在“智慧城市”里的“爱城市网”App这个应用作为突破,将沉淀在政务云上的各类政府数据的价值提炼出来,为用户提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的特色的“58同城”。
然而“爱城市网”要想成为像百度搜索、微信、手淘这类杀手级的应用,不光需要解决用户认知、用户数量、使用频率等方面的基础问题,应用里的内容、体验是否能够支撑浪潮野望,也还需要产品自身做出解答。
其次,是数据掘金的风险。
上文提到,浪潮很大的一个优势是拥有海量的来自企业和政府的隐藏数据。这些数据是浪潮上位的资本,也是浪潮覆灭的隐患。
这些数据之所以藏在防火墙后,就在于这些数据过于重要。在我们看来,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泄露更多影响的是个人隐私,而这些隐藏数据的泄露可能关系到一家公司的商业、技术核心,或者关系到国家安全。
这就要求浪潮在面对这些数据时除了保持足够的定力,不为追求过高的商业利益而滥用数据,还要有足够的防护措施。因为任何一次数据安全事故都会对浪潮的商誉或者生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最后,是护城河的深度。
服务器和云计算是浪潮的主赛道,浪潮多年的经营,在这两个领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但相较BAT和华为,其护城河的深度还不够。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虽然浪潮服务器目前能够做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但DELL、华为、联想这些“友商”们和浪潮的差距并不大,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用户来说,如果没有浪潮,其他厂商也能完成“补位”。
总结:浪潮确实已经成长为科技圈里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但要想达到BAT和华为这样的高度,浪潮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其中的关键在于2C转型的速度上。B端、G端数据的挖掘固然重要,但个人消费市场的数据转化链条短,变现速度快,所受制约少,在浪潮没有拿的出手的C端产品之前,就再更多想想如何将千亿营收提高到2000亿营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稳重的爬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3088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 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