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软件现状

中国工业软件现状,第1张

工业软件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各个要素和环节之中,与业务流程、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密切结合,全面支撑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剂。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产业升级、新型工业化、工业发展转型等国家战略的道路上,工业软件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1720亿元,2020年进一步增长,有望突破1800亿元,工业软件行业正处在起飞的前夜。

工业软件发展阶段分析

国内工业软件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软件本身的发展阶段,在纯软件阶段,国外企业称霸市场;

第二阶段,是软件的协同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业务流程进行串通和优化,国内厂商开始加快发展步伐,逐步追赶国外厂商;

第三个阶段是“工业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软件不再是单一的软件,而是集成多种软件,并提供“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国内厂商基于中国工业发展实情,加快本土软件服务水平的提升,开始逐步超越国际厂商。但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软件协同应用末期“工业云”前期之间,国内厂商整体尚未能在技术与服务水平上超越国际巨头。

工业软件市场规模:日渐壮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腾飞,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进程加快,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工业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工业软件以及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将继续增加,中国将继续保持着全球工业软件市场增长主力军的地位。

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1720亿元,同比增长146%,2020年1-11月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达到1794亿元,同比增长125%。同时,我国工业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占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市场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据工信部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1-11月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31万亿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占比为245%。

工业软件市场结构:嵌入式软件为主

从工业软件行业细分产品结构来看,工业软件细分产品可分为嵌入式软件、协同集成、生产管理类、生产控制类以及研发设计类,其中嵌入式软件为我国工业软件的主要细分产品。据赛迪最新发布的《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白皮书(2019)》显示,我国工业软件市场中嵌入式软件销售额占比574%,研发设计类占比85%,生产控制类占比17%,其余占比171%。

工业软件市场前瞻:预计未来持续增长

近年来,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首的制造业大国在工业互联网标准方面纷纷根据自身优势提出标准体系的建设方案。美国以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为主体,由GE联合AT&T、思科、IBM和英特尔等厂商,以参考架构、测试床、应用案例为关键工作抓手,通过企业自主设立的应用案例组织垂直领域应用探索,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落地。由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德国电气电子(ZWEI)和信息技术协会(BITKOM)共同设立的“工业40平台”,确定了规范与标准、安全、研究与创新三大主题,以目前广泛使用的底层协议为基础,重点推进数字工程的标准制定。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落实,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软件应用范围和深度扩大,结合前几年行业增长情况来看,未来五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持续以两位数幅度增长,市场规模有望于2026年突破4300亿元。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软件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公告显示,中联重科拟通过本次交易成为路畅 科技 的控股股东,后续公司将视届时情况,拟继续收购比例不低于目标公司总股本的1883%,确保公司持有股份比例不少于4882%。

对于这一举动,中联重科的解读是,收购股份的目的主要为了协同发展,工业互联网转型是公司近几年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而路畅 科技 的业务涉及智能制造、 汽车 智能化解决方案等工业互联网业务,因此比较看好其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中联重科的目标是在2023年成为全球工程机械之王。而当前,机械龙头企业凭借其资金、技术优势均已展开工业互联网布局大计,中联重科在未来两年将如何打破传统制造,实现预定目标?

跨界工业互联网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曾在去年两会期间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工业制造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托工业互联网发展工业,是实现工业强国的关键。

其实,早在2015年,中联重科就已经开始借“云”转型,谋变“互联网+”。而在2018年,中联重科在工业互联网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立了工业互联网高 科技 公司中科云谷,其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以工业互联网高 科技 公司为定位,赋能传统产业领域、驱动传统商业模式变革。

据了解,基于中联重科十余年的 探索 与积累,中科云谷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连接超过20万台套价值千亿级别的设备资产、采集超过9000余种数据参数、存量数据已达到PB级别,具备为设备制造商、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设备使用者、维修服务商等提供设备连接、工业互联平台、大数据分析、微服务应用APP等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价值服务的能力。

未来,中科云谷也将以应用场景为核心,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城市、产业金融等重点领域全面发力,为客户提供自主、领先的垂直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与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工业APP解决企业经营、城市建设、农业种植、应急救灾等典型业务场景中的关键痛点。

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

当前,中联重科正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互联网”的转型升级,以40智能产品作为载体,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传感、互联等技术连结设备、企业与客户,不断挖掘创新的经营模式。

2018年,中联重科推进智能化40产品的优化与上市,仅半年时间就开发出了9款40智能化工程机械产品,ZTC251、ZTC800智能 汽车 起重机搭载大数据及单机智能技术,远程故障诊断、设备管理被集成于手机APP,实现了施工安全、精准、高效,深受市场好评。

另外,中联重科与人工智能公司LandingAI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中联重科高起点跨入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成为国内首家AI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为转型升级提供发展新动能。

中科云谷的打造,在继承和发展中联重科工业互联网优质基因的同时,提升了中联重科一直以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领先优势,并将加速推动中联重科从“设备生产商”向“制造服务型企业”的转型升级。

据悉,目前中联重科数字化转型年均投入4亿至5亿元,其中每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研发投入超过4000万元,工业互联网应用产品开发费用超过2500万元,大数据和工业机理模型研究应用开发投入超过1800万元,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器和数据存储每年扩容费用1000多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联重科旗下年产值千亿规模的智慧产业城也正式开工,这意味着中联重科2021年四季度的产能将在原有800亿的规模基础上再叠加至少1000亿,有望在2022年突破2000亿产值规模。

中国工程机械龙头公司有望凭借国际化、数字化、电动化等优势走向全球龙头工程机械行业地位。

龙头企业“各显神通”

专家认为,就目前工程机械行业进入到了后期博弈的红海竞争环节,在进入后期红海竞争阶段之后,部分企业选择转型探寻工业互联网“蓝海领域”

与中联重科同属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三一重工,从2008年开始就已筹划进军工业互联网,其孵化的树根互联依托三一重工在机械领域的背景,主要以机器为对象做万物互联,建立机器的数字模型,包括各种装备、机械等,同时以机器为中心,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也是其核心能力之一。

据悉,树根互联以PaaS平台为核心,在自研产品的基础上连接各个环节上很好的合作伙伴,一起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整体方案。同时,“根云平台”更是融合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把工厂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智慧体。

此外,还有另外一家企业徐工集团于2014年孵化工业互联网公司——徐工信息,也是工程机械行业的代表。目前,徐工信息着力于5G技术与汉云平台的融合发展,主要聚焦于三个场景:5G智能终端应用试验、5G通信的遥 *** 作技术、5G智能工厂典型应用打造

而中联重科工业互联网目前正积极推进“2+2+3”战略转型,即立足产品和资本两个市场,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产业和金融两个融合,做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智慧农业”、“新型建筑材料”三个板块。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付玲表示,中联重科自主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推进工业企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核心承载平台,承担着实现中联重科“产品在网上、数据在云上、市场在掌上”新商业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

不难看出,国内机械龙头企业均已率先发力工业互联网,并且具备一定的优势。第一,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具备丰富的工业经验;第二,在接入能力上具备优势,其覆盖的工业协议和通讯协议足够广泛,并且数据的流向具备双向性;第三,具备跨行业、跨领域的实力。

未来,随着国家对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布局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中小企业也会搭上工业互联网快车,为客户及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多更大价值。

市场规模

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保持稳步增长,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测算数据显示,2018 年、2019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分别为4386
亿元、536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1%和222%。预计2020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6520
亿元,同比增长216%。2017-2020 年期间,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增长超过93%,年复合增长率达246%。

重构工业生产体系-平台体系

平台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d性供给、高效配置的载体,其中平台技术是核心,承载在平台之上的工业APP技术是关键。

工业APP是基于工业互联网,承载工业知识和经验,满足特定需求的工业应用软件,是工业技术软件化的重要成果。2019年12月10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介绍,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65万台,平均注册用户数50万,平均工业APP数1950个,平均活跃开发者人数3800人,平均工业机理模型数830个。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全球互联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商用以来迅速拓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截止2007年1月,全球互联网已经覆盖五大洲的233个国家和地区,网民达到1093亿,用户普及率为166%,宽带接入已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同时,互联网迅速渗透到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推动了全球信息化进程。全球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市场发展活跃,众多的ISP参与到国际互联网服务的产业链中。由此带来了互联网服务的产业发展活跃,推动形成了一批ISP,如Google、Yahoo、eBAY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2006年10月Google公司的市值已达145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IT公司。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虽然起步比国际互联网发展晚,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同样快速发展。据CNNIC公布的最新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到2006年12月,中国互联网网民数达到137亿,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221倍。宽带上网人数达到9070万,位居全球第二位,手机上网网民数1700万。中国网站数为843000个,全国网页数为447亿个。这些数字都是非常惊人的。
一互联网ISP提供的主要业务以及业务收入情况
随着宽带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互联网的业务应用同国际主流的业务应用发展基本一致,中国ISP在业务提供能力方面也同世界先进国家的ISP站在同一起点。国际主流的互联网业务在中国都有应用。表1中列出中国ISP/ICP提供的主要互联网应用。
但是,中国本土的ISP主营的互联网应用还是具有中国特色。比如在中国网络游戏业务和即时通信业务发展明显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ISP 2005年总体行业收入大概在300亿人民币左右。总体行业收入增长快速态势明显,2004年到2005年的增长率约为40%。表2是中国典型的ISP的收入情况,ISP的业务收入增长率相差较大,平均增长率在30%以上。
互联网原有的免费提供业务的方式,曾经作为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但是,如果一切都以免费方式提供,互联网的业务提供能力将难以快速提升,互联网在各种专业的服务,比如金融业、出版业等的应用和发展将受限,因此全球的ISP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积极地探索业务提供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ISP公司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从中国的ISP公司运营商业模式看,有以下三种基本的商业模式:
●第一种是大而全的商业模式,ISP提供广泛的互联网业务。比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雅虎是这种方式的代表。
●第二种是专注于主营业务的模式。比如,腾讯专注于即时通信业务;刚在Nasdaq上市的“如家”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酒店业的ISP。
●第三种是综合经营型的商业模式。比如,新浪这类大门户,在主营新闻信息服务的同时,经营网络游戏、提供网络广告服务等多种互联网业务,并从这些非主营业务中获利。
中国ISP大多采用综合经营信息服务的模式,在关注核心业务的同时,兼顾提供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通过这种经营模式,ISP得以扩展自身的业务运营领域,扩展盈利来源,丰富运营模式,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ISP采用的商业模式同中国互联网应用市场的竞争格局相关。由于各互联网业务领域的竞争都非常激烈,竞争格局随时都有可能变化,因而造成了中国ISP大多注重全面巩固和提升自身核心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服务进入门槛,ISP通过这种发展模式,确保自身垄断、主导或者优势地位,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机会。
另外,中国ISP大多同国内电信运营商合作。中国电信推出互联星空合作平台,成为众多ISP寻求同中国电信合作共赢的良好土壤,各ISP在中国电信的网络平台上提供互联网业务服务,不仅推动了宽带产业链发展,也保障了自身用户和业务发展,促进了自身良好的运营。中国移动构架的移动梦网平台,是众多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ISP同中国移动合作的良好平台。一般而言,传统电信运营商会同ISP采用业务收入分成来共享收益。这种合作模式带来了通信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价值分配逐步走向合理均衡。虽然这种模式在国内外都比较成功,但是在整个商业活动过程中,传统电信运营商还是占据了主要的控制地位,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正在对这种分成模式进行调整,“50 50”新模式的出现预示着中国ISP新一轮的运营模式调整已经开始。来看,虽然内容为王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互联网业务市场的重要特征,但是ISP在内容上具有的明显优势并没有根本改变产业链的主导力量,网络资源和用户资源仍然是决定互联网业务产业链上谁是主角的重要因素。
二、典型ICP运营模式分析
按照主营的业务划分,中国ISP主要有以下几类。
1搜索引擎ICP
到2005年底,使用过搜索引擎业务的互联网用户达891%。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中国内ISP,比如百度,已经超过以Google为首的海外ISP,成为主要的市场占有者。提供的搜索服务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地图搜索、论坛搜索、博客搜索等越来越多的细分服务。有数据表明,2005年,中国搜索引擎ISP的收入中,雅虎系收入达到28亿元,排在第一,百度达到27亿元,排在第二,Google收入达到15亿元,收入排名第三。
(1)经营模式
国内外的搜索引擎ISP缺乏赢利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困惑,越来越多的搜索引擎ISP从其他方向去寻找出路,依靠提供网络广告服务、电子商务等方式获利。
(2)典型案例——百度公司。
百度公司是中国搜索引擎业务提供商中的领头羊,在推动自身运营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广告业务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百度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提升用户粘稠度,扩展主业服务范围的举措,包括将百度搜索工具条同HP商用电脑捆绑,拓展搜索业务到Web20上,提供博客搜索等。2006年第三季度财报中,百度总收入达3030万美元,运营利润达960万美元,运营利润率32%。广告收入规模历史最高,达3010万美元,环比增长18%~28%。
2即时通信ICP
即时通信ISP主要提供基于互联网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信业务。由于即时通信的ISP自己掌握用户资源,因此在即时通信的业务价值链中,即时通信ISP能起到主导作用。这在同运营商合作的商业模式中非常少见。
(1)经营模式
参与提供移动即时通信服务的ISP越来越多。即时通信业务由两种,移动即时通信和互联网即时通信,两者的运营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互联网即时通信业务出现较早,因其沿袭了互联网的免费模式造成了蓬勃发展,随着该业务在互联网用户中渗透率和用户忠诚度的提高,即时通信服务商开始收费。但是,互联网即时通信ISP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于即时通信客户端的广告收入。与此不同,移动即时通信业务出现相对较晚,一般采用SMS和WAP等业务接入方式,部分运营商采用内置即时通信客户端方式提供服务。大多移动即时通信服务是付费业务,移动即时通信ISP对移动运营商的依赖性更强,很多移动运营商自身就是移动即时通信业务的ISP。移动即时通信业务采用包月计费(比如短信方式)或者按使用计费(比如WAP方式)两种方式。
(2)典型案例——中国联通和腾讯公司合作开展移动即时通信业务
出于提高用户ARPU,增加用户黏性的目的,中国联通开展了移动IM业务。中国联通的策略是和国内外最著名的即时通信ISP合作,优势互补,做大市场。腾讯公司正是在中国开展即时通信业务最早、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本土即时通信ISP。从2003年开始,中国联通和腾讯合作,在中国联通提供的CDMA网络中,提供了基于BREW平台的“腾讯QQ”即时通信服务。
3移动互联网业务ICP
移动互联网业务ISP主要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包括:WAP上网服务、移动即时通信服务、信息下载服务等。
(1)经营模式
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ISP,主要采用了同移动电信运营商合作的业务开展模式。以收益分成和利益共享的形式,共同提供互联网业务。比如新浪、TOM和空中网,这些ISP同中国移动合作,将自己丰富的内容进行加工,实现中国移动的要求,并获得业务收益。这种模式下,ISP受运营商政策变化的影响比较大。
(2)典型案例——空中网公司
空中网作为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和无线互联网门户运营商,2006年的第三季度总收入2501万美元,同比增长24%。空中网来自无线互联网门户的总广告收入为59万美元,比上一季度的22万美元增长了168%(见表3)。随着无线互联网门户业务的稳步发展,空中网来自无线互联网门户的广告收入已经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受到中国移动针对移动增值服务新政策的影响,空中网各项服务收入变化较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3850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 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