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读作什么是什么意思

"@"符号读作什么是什么意思,第1张

读做at。
意义同at。
网络上用到at的时候经常用@
其实,@这一符号在成为电子邮件的标准符号之前,曾被用来表示物品的单价或重量。例如,在美国,你买六个苹果,就可以写成六个苹果,每个@$110美元。
随着电子邮件的使用,符号@或“at”标记的作用就是将上网用户的姓名与其邮件的服务器地址分开。
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一符号在因特网上被广泛使用,至今却没有一个官方的通用名称。说起@这一符号的由来,竟然还有些趣事。
传说中世纪时期,印刷机尚未发明,那时,要出版一本宗教经书,每一个单词的每一个字母都得用手工辛苦地刻出来。从事这项长时间艰苦誊写刻画工作的僧侣们就开始寻找减少每一个常用字笔画数的方法。虽然“at”这一单词开始写起来很短,但它在文本或文件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因此,僧侣们想进一步简化它,就在“a”四周画了一个圈,从而省略了字母“t”的两个笔画。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符号@是单词amphora的缩写。Amphora是一种度量单位,它是用来计量一种用来装运粮食、调味品和酒的大型陶瓷瓶的内容量的。一位名叫吉沃吉欧·斯达比尔的意大利学者在一封写于1536年,签名为法朗西斯科·拉币的佛罗伦萨商人的信中发现了@这一符号。现在看来,可能是当时一些工商界人士在以前的书中发现了僧侣们刻写的这一符号,并认同它作为amphora一词的缩写。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这一符号被普遍用于表示物品的重量的来源。

读at
“@”的由来
起 源
在中世纪的欧洲,要出版一本书,人们是完全用手刻出来的。由于“at”的使用频率很高,为了减轻手刻的疲劳,人们就想出了一个“at”的简写形式,即在“a”的四周画上一个圆圈,于是出现了“@”这个符号,它代表了“at”这个单词。
没 落
随着印刷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人们就不再用“@”来代替“at”了,但“@”却保留了下来。不过,这时的“@”主要用来表示商品的单价,因此,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新 生
电脑网络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新的课题,电子信箱地址如何表示就是其中的一个。1971年,美国人汤林森奉命寻找一种电子信箱地址的表示格式。考虑到许多人会使用自己的名字作为电子信箱的名称,所以汤林森选中了这个使用频率不高而且在人名中绝对不会出现的符号“@”来分隔用户名和服务器。这使得电子邮件能够通过网络准确无误地送到收件人的电子信箱里。
正是“@”在电子邮件中的使用,才使得“@”东山再起,使用频率大增。

“@”符号(半角文字表示:@,U+0040,全角文字表示:@),是英文单词“at”或英文短语“at the rate of”的缩写,表示“在”、“以某一速率或比率”等意思。它是一现在常见的符号,因为在电子邮件地址中,它是用户名和邮件服务器的域名之间的分隔符。此外,“@”符号也被用作斯沃琪互联网时间(Swatch Internet Time)的前置符号,代表的是目前以“拍”(Beat)做单位的时间。 “@”符号在微博、Twitter等微博客网站、Youtube评论等地方也会使用到。

读音同 AT
在中世纪的欧洲,要出版一本书,人们是完全用手刻出来的。由于“at”的使用频率很高,为了减轻手刻的疲劳,人们就想出了一个“at”的简写形式,即在“a”的四周画上一个圆圈,于是出现了“@”这个符号,它代表了“at”这个单词。
没 落
随着印刷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人们就不再用“@”来代替“at”了,但“@”却保留了下来。不过,这时的“@”主要用来表示商品的单价,因此,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新 生
电脑网络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新的课题,电子信箱地址如何表示就是其中的一个。1971年,美国人汤林森奉命寻找一种电子信箱地址的表示格式。考虑到许多人会使用自己的名字作为电子信箱的名称,所以汤林森选中了这个使用频率不高而且在人名中绝对不会出现的符号“@”来分隔用户名和服务器。这使得电子邮件能够通过网络准确无误地送到收件人的电子信箱里。
正是“@”在电子邮件中的使用,才使得“@”东山再起,使用频率大增。

起 源
在中世纪的欧洲,要出版一本书,人们是完全用手刻出来的。由于“at”的使用频率很高,为了减轻手刻的疲劳,人们就想出了一个“at”的简写形式,即在“a”的四周画上一个圆圈,于是出现了“@”这个符号,它代表了“at”这个单词。
没 落
随着印刷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人们就不再用“@”来代替“at”了,但“@”却保留了下来。不过,这时的“@”主要用来表示商品的单价,因此,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新 生
电脑网络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新的课题,电子信箱地址如何表示就是其中的一个。1971年,美国人汤林森奉命寻找一种电子信箱地址的表示格式。考虑到许多人会使用自己的名字作为电子信箱的名称,所以汤林森选中了这个使用频率不高而且在人名中绝对不会出现的符号“@”来分隔用户名和服务器。这使得电子邮件能够通过网络准确无误地送到收件人的电子信箱里。
正是“@”在电子邮件中的使用,才使得“@”东山再起,使用频率大增。
★小松博客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388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 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